毕设论文英文翻译
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活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文翻译毕设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文翻译毕设论文篇1
旅游资料英文翻译方法
摘要:由于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存在差异,不利于翻译,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因此,研究翻译的方法突显重要。本文分析音译、增补、简化、借喻等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旅游资料 翻译 方法
来中国旅游的国外游客一般是通过阅读旅游资料,包括景点介绍、民俗风情画册、告示标牌、图片、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来了解我国的奇观异景。隐含文本特征的旅游资料,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了解,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播。由此看来,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旅游资料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写作方式等行为习惯。中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强调“表达”,而英文写作的功能与价值都注重“阐释”。强调表达的中文写作传统使中文写作充满了主观的意识、想象和情绪。而强调阐释的英文写作传统则使英文写作充满了客观的反映、分析、推演和论证。英汉两种思维的差异,易导致翻译错误。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相关词语出现缺失现象。如“紫禁城”没有对等翻译。
2、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传播。
2.1音译法
在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语。例如:岳阳楼,Yueyang Tower;峨眉山的宝光寺,Bao Guang Monastery ( Divine Light Monastery)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思维模式和名胜古迹的认同。
2.2增补法
因文化差异,英文读者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料英译时,译者可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即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等。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岳阳楼”中的“岳阳”是指古时一个地名,因此得名岳阳楼。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极具民族色彩,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歌舞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国外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
2.3减化法
在旅游文本惯用的表达方式中,许多汉语词语往往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或顺应行文习惯的需要,本身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繁琐冗长,抓不到重点。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进行适当地简化可以使译文简洁明了。
例: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著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Laoshna ScenicAreaisthickly covered wiht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le considered rare and percious,half of which ale plants under top-level protection.Themostf~tnl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 d cypress.
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形容词缺乏实际内容,夸张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词语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2.4 借喻法
借喻法就是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内容。可以借西方文化来比喻中国文化,从而国外游客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例如,在翻译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要比“Lov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好得多。这种类比的翻译可以让游客联想到罗密欧和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与此有许多类似之处,这样可以使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接受异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
3、总结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的对等,而是一种文化的对接和转换,对旅游资料的翻译要和国际接轨,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译文,利用文中提到的适用翻译方法,地道的表达,才能被外国游客理解,语言才能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宣传,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邓红顺.旅游文本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3期
[2]喻颖,龙婷.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年第1期
[3]赵晓丰.谈旅游文化信息翻译的原则和方法[J].商业时代,2009年16期
英文翻译毕设论文篇2
英文翻译本质浅析
【摘 要】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关键词】英文 翻译 定义 性质
一、翻译的定义
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过程与结果完全不同,它们的区分很重要。Widdowson曾说过:“结果”与“过程”之分非常重要。(吴义诚,1997)R. T. Bell 在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一书中,详细论述了translation的三个含义:translating,指翻译的过程;a translation,指翻译过程的产物;translation,是一抽象概念,既包括过程也包括产物。(王克非,1997a)在汉语中,翻译一词的含义除了以上三个外,还增加了“译员”一项,如:他是一个翻译。既然翻译一词有多种含义,我们在讨论翻译的本质时应该首先限定其所指为何。只有经过这样限定之后,我们对翻译本质的争论才有意义。
在国内,许多学者也对翻译下了定义。张培基等编写的《英汉翻译教程》给翻译下的定义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备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等,1997)可以看出,这一定义是把翻译看作行为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它与其他语言活动的行为如文学创作等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事物的本质。这一定义的缺点在于它同外国一些定义一样,加了一些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翻译活动的限定词,如“准确”、“完整”,从而缺乏概括性。Gideon Toury曾说过:“The basic thing one must be ready to accept is that bad translations are first and foremost translations, not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杨大亮,张志强,2001)不准确、不完整的翻译始终还是翻译,不是其他不同的活动。正如王克非等指出的那样,应当把翻译的定义与翻译的标准区别开来。很多人因此给翻译重新下了定义。蔡毅(1995):“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王克非(1997a):“翻译是将一种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b):“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与第一个定义相比,第二个定义多了“译者”二字,这可谓一很大进步。第二条定义突出了“译者”和“文化”。我们过去翻译,往往更多地注意译出语、译入语,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特殊意义注意不够。在从译出语(及其文化)到译入语(及其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居中的位置,他的素质、动机、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翻译观、文化观、甚至年龄、性格等,都可能影响到他的翻译。
二、翻译的性质
说翻译是艺术,不如说翻译是一种艺术性活动。(王克非,1997b)这里的“艺术”不同于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它是操作性的,是一种高超的技能,是一种能运用自如的技术。因此翻译艺术是译者综合运用评议等各方面知识和技巧进行又语转换的艺术。翻译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理解原文,并用译文表达出来,但实际操作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各种语言、文化都是长期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们在形式、结构、意义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企图将原作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甚至形式特点、联想意义都忠实或等值地在译作中体现出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不可能找出几条规律,应用几个模式就达到满意的翻译。翻译首先是一个需要艺术的天地,需要艰苦学习,获得对相关语言及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需要长期实践,修炼出灵活的富有创造性的双语转换技巧、艺术。
杨武能曾说:“文学翻译已公认为一门艺术,一种必须通过人的心智活动才能完成的艺术再创造。”(王克非,1997b)这突出了翻译艺术的创造性,因为在翻译中要想兼顾原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艺术性地组合成新的形式内容统一体,尽管这种艺术创造性是在两种语言间的有限空间里的“戴着镣铐的舞蹈”。方平(1992)说:“(翻译家)在文学翻译的忠实性和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中间不断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这表明翻译艺术中的灵活、选择性,不仅是在众多选择中取最适合者,而且是在不同上下文里对同样的词、句做不同的灵活处理。
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的观点,是受到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而提出的。语言学的进步,使人们对语言的结构、功能、性质以及与思维关系了解得更为精细,而翻译主要是语际之间的语言转换活动,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对语言活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翻译的秘密、规律也将被揭示出来。许多学者,如费道罗夫、奈达、纽马克、威尔斯等,他们或是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或是持翻译既是艺术又是科学的调和的观点。
在中国,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董秋斯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文中论述了“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翻译是一种科学。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从这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在工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以遵循……”但是对翻译的科学性仍有争论。王克非等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严格区分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本身不成为科学,也不是身兼科学和艺术二任的事物。
三、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涉及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对于翻译的定义,我们更趋向于赞同方梦之给我们的定义 “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一定义的好处在于它高度的概括力:既包括了语际翻译,也包括了符际翻译;它将翻译视为一种“过程”;也涉及了翻译的主体。这一定义较多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我们不宜简单地称翻译是艺术,更不能说翻译是科学。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实践活动。艺术和艺术性,科学和科学性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