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与提升思考本科毕业论文
我国环境治理决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三方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治理与提升思考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治理与提升思考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 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提升思考 》
摘要:随着滨海工业区的快速发展,印染化工产业的大量集聚,以及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水的影响,使区内河道水质长期徘徊在V类、劣V类水质,对工业区内水产养殖及河道水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滨海工业区按照“调整结构、标本兼治”的指导方针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对本区河道水环境开展全方位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结合滨海工业区水环境治理的实践,全面分析了滨海地区改善河道水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进一步提升滨海地区河道水环境、修复河道自然功能提出思考。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提升;思考
1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现状
滨海工业区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北部围垦区,总面积100km2,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开发建设的需要,逐渐由农业种养殖为主转为工业企业为主,现有各类工业企业745家,至今已成为绍兴市柯桥区印染、化工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滨海工业区河道系由原围涂工程的中心河、环塘河基础上改造而成,共有大小河道105条,全长206km。随着印染、化工、造纸、电镀、皮革等产业向工业区集聚,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大量产生,河道水草滋生蔓延,以及厂区建成后留下的一些断头河、溇浜所形成的水环境治理盲区,均加剧了滨海工业区水环境的恶化。据柯桥区环保部门对工业区河道断面的监测,区内105条河道中,有40条河道的水质为Ⅴ类,18条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他河道水质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导致河道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和COD超标,对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制约了工业区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对区内水产养殖业也带来了较大冲击。为此,加强工业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已成为滨海工业区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2滨海工业区河道水质污染成因分析
导致滨海工业区河道水质污染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区域地理位置
滨海工业区地处绍兴市柯桥区北部,总面积100km2,系原马鞍镇及柯桥区围垦区域组成,南北长约20km,东西长约5km;工业区以南为袍江工业区,东有上虞化工园区,西有萧山临江工业区,北临钱塘江,是一个狭长型河口工业区。一方面,滨海工业区东、西、南三面均与工业区相连,其河道水质、水环境互为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地处北部沿海、平原河网下游,绍兴市区和柯桥区的河道下泄涝水经滨海外排钱塘江,区内河道承担着防洪排涝和上游河道污水的双重压力。
2.2河道水质
滨海工业区现有105条河道中,属区级及以上主排河道8条,镇级河道32条,村级河道65条。其中,40条河道的水质为Ⅴ类,18条河道水质为劣Ⅴ类,其他河道水质在Ⅴ类与劣Ⅴ类之间。导致河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氨氮和COD超标,且水质中还存在着有机COD和无机COD,对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难度。
2.3工业区产业结构
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以印染、化工为主,此外,还有电镀、皮革、造纸等企业,区内工业企业日均污水排放量为立方米。目前工业治污的重点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按照“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全国绿色印染基地、杭州湾生态科技新城”的构想,今后滨海工业区产业结构将朝着纺织、印染、染料化工、后整理及服饰的产业链发展,传统农业的水稻种植将逐渐减少,而南美白对虾养殖、绿色蔬菜生产将逐渐增加。滨海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将对水环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也对水质提升提出更高标准。
3滨海工业区水环境治理初步探索
3.1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可行性
从前阶段工业区“三河”治理实践来看,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一方面,滨海工业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肯化钱、愿出力、有韧性;另一方面,滨海地区南有浙东引水工程途径本区域,东有良好水质的曹娥江天然水库作活水水源,北有钱塘江可作出水口排入江,且辖区内水网密集,河道四通八达,借鉴外地治水经验,通过调水、活水、清淤、护岸、生物净化、以及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纳管排放、河道保洁等多种措施,逐渐改善河道水质,修复河道的自然净化功能,从而来提升工业区内河水质。
3.2前阶段水环境治理实践
今年,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总要求和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滨海工业区党委、政府积极行动,以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三河”为突破口,组织力量,对全区范围内的105条河道进行梳理,确定12条垃圾河、6条黑臭河,55条环境较差河段作为治理重点,采用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分时段,分区域开展河面清垃圾,河岸清违障,河底清淤泥的“三清”治理,对55条环境较差河段进行清垃圾、清违障的两清工作。与此同时,修复倒塌河坎2553m,关停6家禽畜养殖户,封堵排污口21处,修复过河破裂排污管1处,使河道水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总体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逐渐恢复到Ⅴ类,有部分达到了Ⅳ类。
4提升滨海工业区内河水环境的对策
针对滨海工业区河道水环境现状,下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4.1工业污水治理
目前,滨海工业区企业污水排放,先经企业自身的预处理设备处理后,再纳入排污总管排放。但调查发现,极大部分企业的污水处理池都建在河边上,这样既增加污水渗入河道的机率,也在客观上为个别企业偷漏排提供了方便。更有极个别企业趁机将少量污水通过公路的雨水管道内排入河道,给环保监管带来难度。为此,监管部门应加强源头控制,增加巡查频率,加大执法力度,同时,严控污水排放指标,以此倒逼企业控制产能、促进转型升级。
4.2生活污水治理
目前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厨房洗涤污水和环卫污水两种。重点是要加快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纳管步伐,提高纳管排放率。同时,也可采用生物净化的方法。对厨房及洗涤污水可用植物净化的方法进行治理,单户或几家联合在厨房排出口建立收集池,种植菖蒲等植物,经净化后再排入河道;环卫污水直接接入污水处理管网,集中处理排放。
4.3农业污染治理
对滨海工业区内河1万多亩对虾养殖废水予以统一收集,集中排放;同时,严格控制农业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一方面,可加强农田测土配方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时采取生物除虫或灯光除虫等方法;另一方面,可在排水沟口种植茭白、慈姑等植物进行净化,从而减少农业污染对河道水质危害。
4.4内河水环境治理
4.4.1断头河及溇浜改造
由于厂区的建设造成部分断头河及溇滨,成为治理盲区,对水环境的影响极大。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可采用“占补平衡”的方法进行治理,即适当填占废弃断头河及溇滨,在厂区与养殖区之间七三丘的原皋联村地块(面积约———亩)进行补偿,将此地块改造成湿地公园,用于净化由厂矿区内排出的轻度污水,促进工业区内河水质的改善。
4.4.2现有内河水质治理
工程措施治理。工程措施主要分两种:①对工业区部分河道继续开展清淤疏浚,全面清除河道淤积物,进一步提升河道的自然净化功能;②在临曹娥江边的新红旗闸口新建一座大中型翻水站,引曹娥江水入内河,利用翻水站定期进行翻水,尽快河道活水净水,尽快提升滨海工业区内河水质。植物措施治理。根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院对嘉兴市南湖区河滨治理经验,通过种植聚草(狐尾草)对河道水质治理效果明显,COD平均可下降50%,氨氮平均下降81.9%,总磷平均下均47.3%。为此,借鉴外地经验,可在滨海工业区对虾养殖区域河道内大量种植狐尾草,以净化水质;在工厂集聚区种植钱币草,以减少河道中的氨氮、总磷含量。生物措施治理。在植物治理达到一定效果时,结合生物治理,可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可适当放养鱼虾类或菌类来进一步分解无机氨氮、总磷、COD,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针对工业区内河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体透明度过低的实际,可采用在内河兴建人工浮岛、种植仿生人工水草的方法进行治理。可选用竹炭纤维、人工合成纤维等,其作用是人工水草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土著微生物附着增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土著生物的富集体,对污染物具有更强的生化净化能力。从而提升水体的透明度,进一步改善滨海工业区内河水质。
5结语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长的乳汁。我们要珍爱我们身边所有的水源,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不要去破坏它,如果说已经造成了水污染及水生态环境破坏是我们疏于管理的结果,那么今天,我们已经在水环境的治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不仅要注重水量的研究,还要注重水质的研究,为了水资源更好的利用。
作者:王永根
环境治理与提升思考本科毕业论文篇二
《 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策略 》
摘要: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取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现象了,它更和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政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浅见,希望能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经济增长
想要实现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经济增长这三者的共存,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增长势必要导致污染物的排放,而污染物的排放是引发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环境治理又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经济总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致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可以说,我国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污染物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SO2、COD以及氨氮的排放负荷依旧非常大,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农业源污染问题和机动车辆尾气污染问题也已日益凸显。污染情况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以往我国的污染物介质主要是以水和大气为主,而现在却向着水、大气、土壤这三种污染介质共存的方向转变,而污染物的来源原先主要是以生活、工业污染为主,而现在的污染源是以农业、工业、生活污染物的共同存在。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问题非常严峻,治理任务艰巨。
1.2环境治理的现状
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整体环境还较好,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治理的资金投入方面也不足,经验也较为缺乏。
(2)在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也受到了更多地重视。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已经逐步健全。
1.3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的第二产业在GDP的构成中非常稳定。和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GDP结构还有非常大优化空间,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仍旧很大。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来看,我国的GDP能耗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整体性提高的趋势,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在进一步扩大,区域差异明显。
2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2.1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必须打破传统发展观念的藩篱,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创新体制,以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法律支撑。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凸显出来。
(3)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而科技创新能够在最大限度范围内节约原材料、时间和劳动力,可以说,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2.2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节能减排作为构建环境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开展好相关工作。我国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碳排放将一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尽快结束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将节能减排变成硬性指标。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把节能减排作为提高正经济运行的入手点,通过节能减排指标来对政府只重GDP增长不重环境的行为进行制约,对那些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碳排放量较高企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3提高政绩考核绿色化、科学化
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打破唯GDP论的思维模式,提高征集考核的绿色化和科学化。自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内容,而对官员政绩考核也主要是围绕经济增长来开展。但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GDP不能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涵盖进去。如果政府官员的征集考核仍是以之前的经济发展为标准,那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低碳环保发展理念的倡导下,应注重政绩考核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建立有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
3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工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长远、高校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徐文成,薛建宏.经济增长、环境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02).
[2]侯景新,沈博文.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EKC模型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5,(04).
[3]李树.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门槛回归模型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作者:侯迎迎
有关环境治理与提升思考本科毕业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