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生态学案例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20世纪60年代生态教育运动的兴起,教育学家开始把生态学的观点应用到教育学中,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探讨和解决教育领域内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案例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学案例论文范文篇一

  《 经济学科教学中环境生态学思想研究 》

  现如今,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了教学常态思维,这是一个由培养单纯型经济学人才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学转变。高职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型人才的基地,其经济学科教学中更应当深刻融入环境生态学思想,从而使环境生态学思想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范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继而才能够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平衡及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简单谈一谈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够给我国高职经济学科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助益。

  一、环境生态学和经济学简介

  1.环境生态学简介

  从学科体系角度而言,环境生态学可以说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按照现代生态学的学科进行划分,环境生态学又可以是应用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运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及对人类所产生的反效应,并寻求恢复、重建及保护受损生态系统的对策。环境生态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科学,它是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又结合了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门科学,不过目前环境生态学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总体来说,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有四类:一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及规律,二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三是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四是废弃物的能源化及资源化技术;其最终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经济和环境生态的协调稳定发展。

  2.经济学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及实现的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其中,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而科学经济学主要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和经济规律。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以科学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规律的展开与具体表现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而真正的对象则是资源优化配置和再生背后的经济规律与本质。另外,在科学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经济体还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对称面,若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要从整体上对经济现象进行统一研究。现代高职学校中很多都开设有经济学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经济学在我国主要设置有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大专业。

  二、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持续开发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并对其进行合理分配。无论是从研究目的还是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环境生态学与经济学都非常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然而,过去长期以来高职经济学科的主要培养目的都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单纯型经济学人才,这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随着近年来人们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新型的具有生态思维的综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高职经济学科的教学目的。利用经济学科教学来传播、推广及深化环境生态学思想,是当代高职教师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广大的经济学人才具备良好的环境生态学专业素质,同时,环境生态学思想也有利于广大教育者树立环境生态思想的教育观。总而言之,只有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重视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才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80多所高职学校开设有经济学专业、130多所高职学校开设有金融学专业、50多所高职学校开设有财政学专业、70多所高职学校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在这其中,却只有不到10%的学校开设了《生态经济学》课程,并且大部分都是将《生态经济学》列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受传统经济学科教育理念的影响过深,仍还停留在“经济人”思想层面上。这就造成了大部分高职经济学科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对环境生态学相关内容知之甚少,甚至是全然不知,而当这些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后,无疑不会关注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继而也就导致了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生态造成过度破坏。

  2.现状原因

  之所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都很少有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主要是由于以下两大原因所造成的:①受到“经济人伦理”的影响。经济学的主要创设者之———苏格兰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在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人伦理”,其中心思想是当人类受到人性动力学的驱使时,会为了改善自身状况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时这一过程也会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利益;后来,“经济人伦理”对经济学科教育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多,这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经济学科教学都彰显出了一种极其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在这种价值取向的驱使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顾着研究怎样才能够更快、更多地创造利益,而并不重视环境生态问题。②在教学环节中没有很好地传播环境生态学思想。

  所谓教学环节,主要指的是教学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实践活动等,然而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并没有明确规定在高职经济学科的教学方案中必须要应用环境生态学相关内容,在教材编制中并没有深刻联系生态环境学理论,高职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之时并没有对教师的环境生态学知识掌握情况做明确要求,高职经济学科教师也并没有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因而导致环境生态学思想没有在以上这些教学环节中得到很好的传播。

  四、环境生态学思想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转变传统的“经济人伦理”思想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利用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同时,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也曾经在其所著的《伦理学和经济学》一书中通过一系列的实证性案例证明了: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经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类最好的现实行为,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经济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逻辑上与经济上的最佳成就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所以,“经济人伦理”思想是否值得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一直运用还有待商榷。而近年来,随着几次比较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证明了“经济人伦理”的思想是短视的,人类社会如果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要以“社会人伦理”思想及“生态伦理”思想来取代“经济人伦理”思想。现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也即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者的相统一,这是促使国民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当今的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也不能够再一味地遵循传统的“社会人伦理”思想,而应当更多地采纳“社会人伦理”思想及“生态伦理”思想。

  2“.绿色化”高职经济学科教材

  为了进一步强化环境生态学思想与高职经济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教育部门必须要重新审视、改革和编著高职经济学科教材,在教材中添加更多的环境生态学理论知识,以使教材中蕴含更加深刻的环境生态学思想,成为“绿色化”教材。例如,高职经济学科教材中必须体现出更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加入更多的“绿色化”经济学案例,以及课后练习题和思考题等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绿色化”倾向。

  3.开展丰富的环境生态学实践活动

  实践对高职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同样,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也离不开实践。而若想充分在高职经济学科教学中应用环境生态学思想,就需要教师积极组织和调动学生参与一系列与环境生态学有关的绿色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充分利用社团的功能来营造绿色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果,进而促进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李红梅

  生态学案例论文范文篇二

  《 生态学视角下高职贫困生帮扶策略研究 》

  0引言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国当下社会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能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具体实践,关注弱势群体成了重要课题。高校贫困生一直是政府帮扶的对象,国家政策规定,必须对高校贫困生给予财政支持,但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贫困生帮扶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除了物资生活匮乏以外,其精神生活也有待改善。由于其长期接受不到优良环境的熏陶,许多贫困生都存在心理危机、价值观危机等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提倡将人、自然与世界视作有机共同体,采用可持续性的做法进行一切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为我们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从生态学角度,围绕“为什么要育人,教育什么样的人,如何教育”这一系列问题,探讨如何解决高职贫困生碰到的难题,以期为高职院校解决贫困生帮扶问题提供参考。

  1建立生态学帮扶体系,“资助”、“育人”两不误

  生态学认为: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没有完全独立存在的物体,每个生命都与其他生命、环境相互关联。生命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依赖于所生存条件的物理联系,还有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贫困生帮扶工作同样是一个体系,生态学提倡的共生共存、协调发展的理念能指导高职贫困生的帮扶工作。高职院校应该把生态学概念运用到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中。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学费制度改革,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大幅上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占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贫困生约占高职学生总数的30%,特别贫困的占10%,贫困生的总体数量较多,贫困生帮扶工作的压力较大。1998年,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于经济困难以及少数民族的学生,国家应采取措施,进行扶持。“十六大”更将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制度记入会议要求,中央与地方政府在2005年起陆续投资了18亿元用于支持贫困生扶持工作,2007年投入154亿元资助贫困生,2012年国家在困难地区进行定向招生,72所高校在21个省区的贫困地区招生3000人,高校分别从“奖、贷、助、减免、补”几个方面,落实中央规定的贫困学生扶持要求。在贫困学生群体中,由于励志榜样的减少,“等扶持、要扶持、靠在扶持上睡大觉”的情况越来越多。

  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带来了拜金氛围,给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在校园中,学生的生活水平拉开了差距,学生在校园中追求流行时尚,期待满足感官享受与刺激,“官二代”、“富二代”、“白富美”、“高富帅”等词汇充斥校园,考验着贫困生的自尊心。

  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普遍之势,高校学生大多对未来就业存在担忧与焦虑。对于贫困学生来说,身份卑微,感情空虚,生活目标缺失,担心不被社会认同,使他们比别的学生价值观更容易出现矛盾与疑问。贫困生也渴望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但缺乏途径。经济困难使贫困生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实现上有了差距感,独立意识被不良社会情绪吞噬,依附心理加重,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之间发生了冲突,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在贫困资助时要结合育人理念,不能解决了就业、升学问题就置之不理。贫困生扶持工作要在解决物质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解决思想问题。为体现真正的贫困生帮扶价值,应该从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究竟需要什么。

  贫困生家中经济困难,生长环境与文化熏陶的环境都与城市学生不同。他们进入大学后,各路学生混杂,难免许多地方与城市学生产生分歧。高校教师要重视这个问题,多鼓励贫困生参加集体活动,学习不同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敢于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心。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要加强引导,不能歧视贫困生,让大家从客观的、社会的、理智的角度,理解贫困生的存在。

  教育者还要反思贫困生出现“等、要、靠”的现象,社会价值的需求与个人价值的需求有其平衡点,教育者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义务协助其找到这个平衡点,在不违背社会价值的情况下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当自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促进社会价值的发展。实际上,贫困学生所面临的精神与心理的困境并不单单是他们独有的,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可能有这样的问题。教师与社会应该担起相应的责任,寻求资助与育人之间的平衡点。教育者要对如何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针对贫困学生的个体认知、情感特征、意志类型、行为方式的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

  2运用生态学规律,在人际互动中突出主体性

  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都遵循着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运动与平衡相统一,从生态学角度着眼看待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信息、物质的交换循环。在贫困生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突出其人际互动的主体性。高职院校因近年来不断扩招,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为后期学校教育与管理带来了困扰。多数院校还开展了注册入学等招生途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部分贫困生高考分数达到了三本院校分数线,由于三本院校学费贵,使得贫困学生不得不选择了高职院校。大多数的贫困生有较强的上进心,自尊心,能动性也比其他学生更高,他们想要改变自己,但因经济拮据,在其他学生面前难免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些贫困生表现为愤世嫉俗,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联谊等活动。因贫困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这影响了他们扩大眼界,吸收新知识,感受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近而影响了他们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圈,这就是“人际互动”的缺乏,而人的主体性,是在人际互动中体现的。学生在校接受教育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讲学;二是日常生活教育。前者是以教师为主体,后者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人际交往互动中。日常生活中,个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群体的抽象习惯,而是在与人互动中既接受其他成员的影响,也影响其他成员。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得到发挥与体现,人的自我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其中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都只有在人际互动中得以实现。一旦人情冷漠,关系疏远,缺乏信任,会使人的信念迷失。高职院校不能疏忽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与情感关怀,让学生对学校和集体有归属感。要建立贫困生活动平台,向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贫困生与人、社会交际的范畴,让其自主地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使贫困生在人际互动的体验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心理素质。

  3坚持和谐共生理念,培养生态性人格

  生态学讲究和谐,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环境之间配合得当。多样性的共生共存,需要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共生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状态,可持续性指的是立足当下现实,着眼未来发展。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教育要坚持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理念,教育中心应放在人格的塑造上。学术界对“生态人”的概念认识不同,学者们认为生态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自己与他人的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出的要求,为培养生态性人格提供了政策支持。如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科技化,我们所能接受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拜金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都是属于非生态性人格体现。现代学生,包括贫困生的价值认同,受到信息来源的影响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长期角度看,也有可能威胁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要依据生态学理念,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性人格,如重视集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重义轻利、重勤俭轻享乐等,这些都是可持续性的价值追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高校中存在的各种思潮,正确认识贫困本身,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

  4结束语

  培养生态性人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性人格培养,重视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及潜力的发挥,而不是人在商品性价值方面的培养,后者只是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途径或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而前者恰恰相反。对贫困生的生态性人格培养,是希望用生态性人格特征的有利性弥补其欠缺,培养贫困生的进取心,让个体适应多元化、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作者:王晓丽 姜彩云

有关生态学案例论文范文推荐:

1.生态学论文范文

2.有关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3.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范文

4.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5.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6.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170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