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其它论文范文>

探讨人力资源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日益被管理者重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讨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探讨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篇一

  《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思考 》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已成为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挑战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目标。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由于观念陈旧,制度僵化,无法形成激发职工主观能动性的人文环境,造成企业人才整体素质欠佳,现有人才流失严重。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现状;对策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是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社会是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战略资源是物质资本;信息社会则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人才是人力资本中的精华。人力资源将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也是最关键的资源。如何把握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机遇、正确看待人力资源以及如何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这是摆在当今管理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模式显著特点是把人当作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显然无法适应当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局限性造成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招工组织计划、职工听命服从、生产完成任务、报酬平均分配、福利待遇人人有份、生老病死工厂包办。职工进厂以后,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都说“职工是工厂的主人”,在这种模式下,“主人”的利益是不言而喻、名正言顺的,而“主人”的义务与责任通常又是被动的。人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多半取决于他的思想觉悟,而不是一种自觉行为。观念因循守旧,竞争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这种人文环境无法激励职工奋发进取的能动性。在这种环境里,晋升靠资历,办事凭关系,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或)因缺乏激励而走向或应付了事、或随波逐流、日益懒惰。其次,表现在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欠佳。缺乏高级管理人才、高水平专业人才及高级技能工人,是部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台阶、上档次的严重障碍。

  在管理人才方面:(1)企业中层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一把手经常缺乏全局观念、协作精神、控制能力,或大权独揽个人说了算,或优柔寡断,缺乏权威;而副职怕担风险,不肯负责任,怕担担子,习惯于做好人。其原因是企业守旧保守的内部选拔机制。(2)一般管理干部的知识结构相对欠缺。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是凭老资历、凭旧经验工作,很少接受现代管理知识训练,致使规章制度表面化,生产调度不尽合理,单纯完成生产任务,不计成本盈亏效益,尽管他们不乏拼搏奉献精神,却往往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

  在科技人才方面:现有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不够,很难作为学科带头人独立组织高科技项目的研制开发。科技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土专家”,他们缺乏系统的全新的理论知识功底,其中也有一些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但知识陈旧,年龄偏大。由于其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是传统的,故而难以有突破性的工艺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年轻的科技人员心理不成熟,或急功近利,或基础欠扎实,使得知识难以升华。在技能人才方面:企业的劳动力结构与水平不尽如意。结构方面是高级技能人才少,中低档重复性劳动力人员多;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员少,低学历简单技能操作工人多。

  再次,表现在人才的开发与配备机制不健全。目前,国有企业主要领导的行政配置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主要领导机制仍然是听命于主管部门。而企业内部的中层领导干部,虽然在选择上引进了竞争手段和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难以避免个人行为,主管领导仍起相当作用,选择标准的科学性还存有疏漏。地方与企业之间缺乏人才交流机构,人才档案不健全,也少有适合企业特点的地区人才政策,受制于天时、地利,对引进人才没有权威的统一规划,渠道闭塞,保障措施无力,人才开发与引进没能形成制度。

  最后,表现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够。由于传统的习惯,认识上的不足,使得企业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投资制度。人力资源的早期教育培训不足,中期以及后期的追加投资更少,甚至放弃,亏损企业则无力谈及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优秀的职工子弟渴望离开企业,远走高飞,外部的人才少有青睐。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及技术人员只能从剩下的人员中培养选拔,大量的生产岗位,或由于就业政策之故,或出于照顾心理,均交给了本企业无力高就的职工子弟,类似于“近视繁殖”。只考虑饭碗而忽略技能,只考虑就业而忽略素质。本来先天就不足,加之后期培训难以保证,致使整个企业劳动生产素质低劣,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无从谈起,同时也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对象是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因此,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为突破口,形成一整套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和运作机制,是抓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

  首先,应确立“以人为本”经营管理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快, 随着国际企业集团势力的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逐步完成,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成熟,企业管理的重点势必逐步转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人是第一要素,其余要素都受制约于人。人是企业之本,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其它基础管理工作的关键。未来的现代企业经营成功,不只是靠设备、资金等资源,关键是要依靠那些能有效掌握并能很好利用这些资源的具有高智慧、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应力求使人力资源的配置科学、合理。人力资源配备要以培育为主,引进为辅。由于国情的实际所限,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仍然应以培育企业内部人才为主要方向,而引进外部人才应是必要的补充手段。从长远来看,须立足内部培养企业人才,使企业发展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相匹配,分门类、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培养大量的内部人才,可以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从短期来看,引进人才是补充,主要指通过招聘、借用等方式,吸纳一部分特别的人才,如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新信息,启动新项目,开拓新市场,而且由于配置方式的转变,可以使工厂人事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这些部门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操作性管理行为,而是与企业兴衰存亡有重大联系的策略性管理工作。

  再次,应全面推行全员“能本”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核机制。所谓“能本”,就是以能绩、业绩、政绩来论英雄,而抛弃关系、学历、资历等外在因素。在管理层推行“能本”管理,可以使相当一批目前仍然逍遥自在“无过就是功”的管理干部“下岗”;在科研部门推行“能本管理”,就可以使不少的带有这个“高级”那个“中级”职称头衔的所谓“专门要才”紧张起来,同时让那些资历浅、年纪轻却有着工作能力的“后生们”凭着业绩、政绩与能绩脱颖而出。高级、中级技术职称应定位、定岗,以项目、课题或实际业务来考核评定,这样,可使滥竽充数者不能食其禄,使真才实学者得其利,使每个人才都有保持上进、创新的惯性,有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与机会,使职、责、权、利三者变成合理的等价的比例。考核不能流于形式,只重过程,而忽视考核目的。考核的内容要重业绩、重能力;考核的方法要科学、要简洁;考核的结果要公正、要公开;考核的目的要具体、要落实;考核的对象有中干,也要有一般干部,包括生产骨干。关于中干廉政勤政的考核,更是重中之重。

  最后,应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重视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人力资源培训应具有超前性,面向未来。操作上应分层管理,分类进行。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干部、以及技术工人等培训标准与投入均应根据工厂发展目标有明确规定。对于高层、中层管理干部,要培养并确立一种“不创新即死亡”的企业经营理念;对于一般职工,尤其是下岗职工则要进行多种专长,复合能力培训。

  激励机制应该是企业价值观的保证机制,是人力资源的催化机制,是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台。要把是否坚持企业价值观,能否按企业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考核与激励的重要指标。激励应该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总之,其目的只有一个,奖励一个精英,激励大批人才,全面开发人力资源。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要素紧缺造成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持续高速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人力资源要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也已经成为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提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管理课题,值得每一个高中层管理者的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实践研究[J].商业文化,2008,11

  [2] 娄继光.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J]. 决策&信息,2008,7

  探讨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篇二

  《 新时期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和残酷,企业之间要在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上开展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文化在吸引人、留人上势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一种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真正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和持久的动力,便成为新时期下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推动社会和组织的迅速发展。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第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被提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这个定义实际上包含3个层次: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首先,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是企业文化中相对稳定的要素;其次,信念是支撑企业价值观的各种信条、观念,比如人才观、发展观、竞争观、营销观等,必须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市场情况、竞争对手等来动态调整,是企业发展与竞争策略的指导思想;最后,行为方式是企业文化中最真实、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企业的真正文化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

  第二,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独特性。企业文化产生于不同企业,每个企业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企业里形成的价值观,因此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二是难交易性。企业文化是为该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甲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出了甲企业不一定能被乙企业成员认同,也不一定适合乙企业,对乙企业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三是难模仿性。技术创新可以模仿,但企业文化不能模仿。企业文化有其独特性,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价值体系。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关系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使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最大的利益空间,使企业达到最大的绩效目标。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人之上的,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互相推动、互相制约的关系,两方面的建设要齐头并进,共同建设,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企业取得最大利润。

  第二,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国际化、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敏感力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以其特有的魅力与方式发挥着对人力资源的导向、人力资源激励、人才培养和行为约束等功能。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导向功能。人力资源管理整个流程从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核、晋升通道、任职资格体系、素质模型到战略规划,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文化相关。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要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这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招聘开始以前就已描绘好所要招聘人员的整体形象,即事前的招聘。其次,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要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这种培训既包括职业培训,也包括非职业培训。再次,在员工的薪酬系统上,企业应真正建立起符合其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

  第四,人力资源激励功能。人力资源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文化行为主体产生激发、动员、鼓动、推进作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不仅对员工有一种“无形的精神约束力”,而且还有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可以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五,人才培养功能。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文化本身的行为约束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来实现的。首先,企业文化的行为约束功能的人才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和企业伦理的作用上。一方面,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非常明显,企业中的规章制度反映了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理所当然会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伦理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员工。其次,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也具有人才培养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来实现,从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和企业整体的价值观进行导向。

  第六,人力资源的约束功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成的一种非行政、非经济的心理约束氛围,能增强经济、行政手段制约功能。企业依靠管理规范、服务规范和各种规章制度以行政命令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而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同样可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如同上层建筑一样,一旦形成即表现出一种无形的力量,更高级、更长远地约束着员工的行为,使企业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和高效化。

  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现状

  一、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不显著

  第一,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脱钩。企业在招聘前所要招聘人员的整体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大,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虽进行培训,但没有价值观念的输入,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埋下隐患。

  第二,在对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主要以业绩指标为主。虽然有些企业也提出“德”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使考核评价时各人根据各人的理解进行,并未起到深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第三,在员工的薪酬系统上,没有建立起符合其核心价值观的薪酬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大多数国内企业从传统国企转化而来,薪酬系统的设立按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的中庸做法仍有很广的市场,表现出来的是由工龄、资格为主构成的收入体系,体现一定的按劳分配思想的奖金制也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下被同化得没有了棱角;在一些发展得较早的国内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亲情、人情、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成了薪酬分配的主流,这种状态下的薪酬高低成了人际关系好坏的指标,企业中的员工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影响了企业良好价值观的培养。以上两种情况,是我国现阶段企业薪酬系统的真实写照,薪酬仅仅作为一种劳动报酬存在,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更谈不上为实现企业价值而服务。

  二、企业文化没能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

  很多企业没能利用企业文化特有的对文化行为主体产生激发、动员、鼓动、推进作用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没能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企业文化对员工不良行为的约束力不足

  没能利用企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没能让其在员工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不良行为得到自我约束。由于员工与企业文化长期割裂,群体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没能被员工认同,能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的只有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样的员工只会以个人的利益标准去衡量一切行为,全然不会顾及企业的利益。表现在工作态度上,是要我干而非我要干,表现在工作效率上,是磨洋工而非高效精准,表现在工作原则上,则是损公肥私。

  企业文化难以对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作用的原因

  一、管理者、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而企业的领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参加者,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理解和认识的不到位,导致领导者必然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作用就不为领导者所知,不为领导者所用,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自然不高。

  二、企业不重视整体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模糊

  我国大多数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长期以来没有市场的概念,企业管理的理论落后。企业的中高层能够接受工商管理培训的机会还不多,因而他们的意识中还没有企业战略的概念,企业战略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确立。

  我们知道,企业战略是指以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企业使命定位和以使命定位为核心的企业各项活动的取舍及其匹配。确立了企业战略的目标后,一切资源都应以企业战略目标的追求来匹配,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资源—人力资源也应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企业的使命才能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融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才能步人良性循环,否则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就无章可循。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缺乏联系

  由于对企业文化认识存在偏差,为迎合流行文化的需要,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的门面,企业文化建设用于宣传和摆设,将其误认为是另一种思想政治工作,不与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紧密相连,尤其没能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归书记管,生产经营活动归总经理管。在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书记把政工系统的骨干叫去,布置一下任务,贴几条标语完事。总经理依然按自己的思路去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短期经营目标而努力,久而久之,二者的关联越来越小,企业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人力资源管理还是按原有的模式存在。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中高层工商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者市场经济素质

  只有用现代的企业管理理论武装起来的管理者,才能深刻领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真谛,才能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关系,使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建设,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企业取得最大利润。

  二、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

  这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制定招聘要求时要有专家的参与。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

  三、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

  这种培训既包括企业职业培训,也包括非职业培训。尤其是非职业培训,要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四、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

  大部分企业在评价员工时,以业绩指标为主,即使有些企业也提出德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解释,也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使考核评价根据各人的理解进行,并未起到深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

  五、企业文化的形成要与企业的沟通机制相结合

  只有达到上下理解一致的情况,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这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门独有的工作,也是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的工作,如此才能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核心能力,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

  能否处理好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企业必须正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新观念,努力改善,只有这样,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探讨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篇三

  《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人才战略的实施当然也会引起成本的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事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成本概述出发,阐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控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竞争更为剧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内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但资金使用的效益不高,数额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有限的利润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它已成为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国内许多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及构成

  人力资源成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受雇前成本和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狭义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工费用的总和。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组成。一是取得成本,即在整个招聘、选取、录用、安置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二是使用成本,即公司在使用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费、激励成本、交换成本等。三是开发成本,即企业为了提高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对职工进行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培训等所发生的费用。四是离职成本,即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招聘机制不合理导致的聘用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是新时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招聘到优秀的、合适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企业在人才招聘中招聘机制不合理也可能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上升。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常常凭借人际关系,而不是根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人员招聘。企业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专业才能的人占据管理岗位,一些优秀人才无法发挥专长,使得工作的整体效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上升。同时,这些优秀员工潜能得不到发挥,也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所以优秀员工大量离职,从而加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离职成本。

  第二,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不合理使得使用成本上升。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直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企业如果不能给员工支付合理报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些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及过程不合理,科学评估系统异常缺乏。大多数企业的考核机制表现为高度集中的方式。而企业的薪酬制度也偏重传统的物质激励,忽视非物质激励,这样的薪酬制度对于一些具有成就需要的员工能起到的激励作用有限,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相对增加。

  第三,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开发成本的上升。一方面,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体系,对员工的培训行为基本上都是委托外部机构进行,这些行为都存在短期性。而且许多企业将员工的培训资金作为一种费用,而不是作为一种投资看待,因此在资金的安排使用中,用于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很少。委托外部机构所进行的员工培训很难根据员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这部分培训费用实际使用的效益较低,导致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的相对上升。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在内部设有培训机构,但在对员工培训过程中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而忽略了基层员工的需求,因此出现管理者决策效率高,但基层员工因为技能不足等因素执行效率低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对上升。

  第四,忽视企业员工的流动率导致离职成本上升。企业员工离职分为两种,员工自愿离职;员工非自愿离职,不论是哪种离职方式,企业都要为此付出成本。经过研究显示,员工离职率如果超过10%,特别是企业,非自愿离职情况增加时,则会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员工在离职前,工作效率会毫无疑问地降低,或者缺勤增加,或者工作量减少。其次,对于离职的员工,企业要支付离职的工资,失业的工资。如果管理者对离职处理不当而导致员工的诉讼,还会导致相应地诉讼费用。然后,职位的空缺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可能丧失销售的机会和潜在的客户,可能支付其他加班人员的工资,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付出空缺成本。

  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取得成本的控制措施

  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其实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因此在进行招聘时应考虑企业制订的未来发展战略,不应该为了追求低成本而降低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对取得成本的控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任何企业的员工招聘行为都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企业要想降低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就应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企业首先要做好工作分析,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对设计的每个职位都应该详细说明工作内容、权力和责任、任职条件等,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前,就可以根据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明确所要招聘人员的条件,在甄选中就可以找到适合的人选,避免发生其他费用。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确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做好各阶段的招聘计划,以确保员工招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二,选择合适的招聘队伍。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聘用人员的质量。招聘人员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相当熟悉,在招聘前清楚地知道企业所需要的人员类型,而且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到无私,这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降低企业人才的甄选费用。

  第三,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企业进行招聘有多种招聘渠道供选择,比如:网络招聘、猎头公司、校园招聘等等。不同的招聘渠道在招聘信息的发布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可以通过削减搜索费用和寻求合作,参加免费的人才招聘会,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渠道发布免费招聘信息。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所要招聘的岗位、时间等,不能一味地要求降低成本。企业应根据不同职位的任职要求、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来选择并开辟多种不同的招聘渠道。

  (二)使用成本的控制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报酬,而报酬则是一般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相当关注的内容,如果报酬减少,则会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就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企业要想降低使用成本,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可以通过有效激励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投入产出比。

  第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复杂人假设,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人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企业的同一种薪酬制度对不同员工的激励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外在薪酬体系都采取“底薪+奖金+各项福利”的模式,也可以看成是“基本薪酬十可变薪酬”的模式。基本薪酬根据各职位的工作强度、职责的大小确定,可变薪酬可以根据企业员工的特点及需求来设计,这样就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充分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企业的绩效考评制度应该尽量追求客观、公平。首先,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评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其次,管理人员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与员工保持持续沟通,针对企业设立的绩效考核标准、员工工作中的表现等进行反复沟通,尽量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再次,在绩效考评结束后,管理者要将考评结果进行反馈,与员工进行面对面交谈,听取员工的看法,并针对前一阶段员工工作中的失误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让员工觉得满意,让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激励除了薪酬激励外,在有许多方式可供选择,如荣誉激励、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或扩大化、授权、职业生涯规划等。企业要根据不同层次员工的特征,从上述的激励方式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开发成本的控制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不同种类的培训涉及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具体采用的培训方式是不同的。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设计一套完整的制度,使培训达到相应的目的。如技能培训,就可以针对受训者即将要担任的职位,通过担任助理、秘书等方式,让受训者跟在管理者身旁,通过观察及具体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技能。在企业的培训体系里,还应该注意灵活性,应该要根据受训员工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培训方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培训的质量。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方式,来达到集体培训、相互学习的目的。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企业对员工培训的目的之一便是适应知识的更新换代。企业在经营中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管理知识、所使用的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及趋势,在培训中要引导员工注意新知识、新技术,使得所有的培训要跟上新的发展趋势。而且,企业在对员工培训中,要设计具有较强个性的培训方案,根据员工的需求、根据员工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等对培训内容及方式作相应调整,使得培训达到目的,从而相对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投资的收益。

  最后,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估。管理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数量,而且更要注重培训的结果。因此,企业不仅要在事前做好培训计划,而且要在培训结束后做好培训结果的评估。企业可以通过对受训者培训结束后的工作行为进行连续观察的方式,确认培训效果。根据培训效果的评估,确定培训计划的调整或修改。这样,就可以节约下一轮的培训成本。

  (四)离职成本的控制措施

  近年来,企业员工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据调查显示,员工的离职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原有企业的激励力度不足、企业管理制度不公平等因素导致的。

  根据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企业内部要保持适度员工的流动,让员工在各岗位之间进行轮换,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有利于员工的长远发展,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企业员工频繁的向外流动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机密、客户等方面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从而降低离职成本。

  控制离职成本就要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中的一部分员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企业和他人的认同,而许多企业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在越来越强调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企业尤其需要注意那些具有高成就需要的员工。企业在设计各项制度时,就应该为这些员工考虑,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确保企业的各项制度在执行中以满足员工的高成就需要为目标。从而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打消“离开”的念头,这是降低离职成本最有效办法。

  总之,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降低成本是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种方式。而在企业的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玲.人力资源成本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9).

  2.范欣.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问题[J].商业现代化,2009(5).

  3.王晓莉.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新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2).

  4.孔凡慧.浅析当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15).

  5.吴会娟.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J].科技资讯,2009(18).

  6.宋树柏.关于人力资源成本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6).

有关探讨人力资源论文范文推荐:

1.有关人力资源优秀论文范文

2.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完整版

3.浅谈人力资源论文范文

4.关于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有关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6.人力资源专业论文范文

7.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参考

8.人力资源优秀论文范文

    160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