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德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尝试心理效应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摘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论文关键词: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我们为学生营造
学生的一切活动为老师的教案服务,教师事先预定好的教学步骤、教学内容、课堂组织
形式甚至标准答案都在窒息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尝试借鉴
中外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的一些心理效应,为学生的自信心加码,建立融洽的师生
关系,转动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迸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营造了学生创新的思维空
间,给学生一对彩色的翅膀,让学生在创新的天空自由飞翔。
关键词:心理效应 创新 思维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特点是与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以及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它还涉及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它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有崇高理想、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思想政治学科还与社会、家庭、个人实践密切联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视野是广阔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多数的学生不喜欢思品课。他们觉得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没意思,听不进去,还不如做几道理化题解闷呢。我们可以尝试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的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现、探索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火花,更易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利用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为学生的自信心加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到一所中学里,在一个班级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在花名册上划出了几名学生,告诉老师这几名学生智商很高,也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后,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那几名被他划出来的学生果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说,我对这几位学生根本不了解。教师们愕然!为什么会发生奇迹?因为人的“期望”有神效。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在教师心目中是权威的,因而教师对他的判断深信不疑,对那几名幸运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待,像对待聪明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而这几名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最终他们真成了佼佼者。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难道这些学生真是“最佳前途者”吗?不是,是心理学家“权威性谎言”暗示了老师,坚定了老师的信心,激发了老师的深情,这些通过教师的眼神、笑貌、声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东的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里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这些民工子弟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正规住房,流动相当频繁。民工子弟明显存在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难以融入学校生活,特别是中途转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承受着一种“外来户”、“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利用思品课这一特殊的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批学生减少自卑、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真正融入班级、融入社会。试想当这些民工子弟学生受到老师同等的鼓励、信任,人的“期望”将有神效,用好“罗森塔尔”效应,用期待的眼光去对待身边的民工子弟,每一个学生都很棒。
如“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时设计一活动——找优点,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找优点的对象,自我找优点与小组其他成员给其找优点同时进行。期间老师提示:“优点”不光是学习好、体育好、唱歌好、人缘好、模仿能力强等优点。时间五分钟,先由自己陈述所找优点,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陈述,当学生说出自己优点后,老师示意学生掌声鼓励。这一环节在挖掘学生身上闪光点的同时,培养了民工子弟的自信心,发现他们吃苦耐劳、懂事早、求知欲强等优点,告诉他们逆境也能锻炼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志。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经过激励,给予一定的期望,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在民工子弟身上适时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出色。
二、利用情绪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如教师的态度、情感、手势、语言都和微笑一样,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这就是“情绪效应。如果我们能像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漠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摆架势,更不训斥人,那就会收到良好的情绪效应,所以教师要向这位被人称为“含笑的哲学家”学习,进行笑脸相教,其效果必定会理想。
但有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一次学生作业做得很差,在改作业时已经火冒三丈了,一上课我就把几个学生点名批评了,然后开始上课。这时我发现平时活跃的学生不见了,大部分学生用那种恐慌的眼神看着我,目光暗淡,平时发言最积极的学生没反应了,课堂气氛沉闷,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立即意识到原来上课我没有笑脸相迎,致使学生情绪低沉,思维不活跃。我改变策略,在举例时和学生开玩笑,学生的情绪才恢复往日的气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我们就要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含义,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任,用幽默的语言、友好的微笑、稳健自如的神态进行双向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引领学生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即使某些学生的观点是幼稚的可笑的,只要他敢于标新立异,教师也应该用宽容和赞许去对待他。在积极的情绪下,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为只有在这时,学生才真正是自由的、自主的,才真正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育应贯彻激励和表扬为主的原则,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利用“群言效应”,转动学生创新的思维机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满堂灌,学生竖着耳朵听。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体温的方式,这样学生一方面不愿意认真听,一方面又怕老师提问,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得颇佳。在教学中遇到某一重、难点,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大环境,这种注意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麻雀嘴”活动,旧能产生良好的“群言效应”。也就是说,通过每个学生唧唧喳喳的“麻雀嘴”活动,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减轻疲劳,唤起课堂上的积极情绪,同时锻炼说话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活跃了思维。
例如讲到“学会合理消费”时,开展“当今时代节俭过时了吗?”的讨论。有学生说“人们生活条件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弄得寒酸样没必要。”有学生说“生活好了没错,可也要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而定,必要时需要节俭”。有学生说“奥运会要在北京召开,中国人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原国家副主席吴仪女士在出国访问时就非常注意自身的服装形象,请问这说明什么?”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大家相互补充、相互评价,连上课不太听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讨论中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
通过这种“麻雀嘴”活动,可以增加信息量,即由老师这里单方面获取的信息,变为从很多同学这里多渠道获取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胆、积极、风趣的发言,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情感就日益加深;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精神,挖掘集体和个人潜能。
但有时“群言效应”也会出现群言不起来,这时老师不要吹胡子瞪眼加以指责,可“旁敲侧击”,转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有时也会出现“群言不休”现象,同学们争得面红耳赤,出现一些“离题”或“钻牛角尖”的议论。这时老师也只要做个带头的“麻雀嘴”,拨“乱”反“正”,抓“干”带“枝”,综合归纳,分清主次,不必去当争论的“裁判员”,让位让学生得出结论。
四、利用“预热效应”,迸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会使一个人对本来不太关注的问题产生兴趣,产生深入研究的念头,从而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这种由预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应称为“预热效应”。预热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认知心理雪茄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导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常常运用具有“预热效应”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此法能够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表创见,合作交流,激发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
如讲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结合正在召开的两会,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提问,鼓励学生尽量提出新颖的创见,学生疑问“这些人大、政协代表怎样产生?”“为什么国家领导人由人大选举产生,而如美国的总统由竞选产生?我们国家是否可以尝试竞选国家领导人?”等等。通过比较,学生就发现,由于实行的国家制度不同,所以选举的方式也不同,进一步证明我国政治体制的公正、公平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生的提问可能有点偏,但这种求异的思维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印象更加深刻。
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曾指出,要提倡七嘴八舌,以课本为依据,有领导地进行“茶馆式”教学。一议思想必然活跃,不同看法必然产生启发,切磋琢磨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等能力。而在议论中成绩好的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受到带动,互相启发,相得益彰,起到预热效应的作用。而许多见解和问题,常常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或想不到的,这样一来老师又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攸勒加效应”,营造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
“攸勒加效应”的美名来自于一个动听的故事。国王请求阿基米德检验王冠是纯金还是掺了银这一难题,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启发,大叫“攸勒加!” “攸勒加!”(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到了,我找到了),从而一举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由他事取得启示的解决的方式,被称之为“攸勒加效应”。
阿基米德走进生活,发现了真理,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更要走进生活,走进历史,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原理,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教师要有组织地提出一些创造性课题,让学生积累大量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如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以地球的名义写一篇讲演稿,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政府的处理办法,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学生大量搜集资料,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类的;生活中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网上的、书上的;过去的、现在的、以至于未来的,学生都尽情去探索,去补充,最后写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讲演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的训练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如讲“艰苦奋斗”时给学生播放了“南泥湾”以及大生产运动时的一些歌曲,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歌曲的场景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展开想象,描绘当时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这样把学生带入当时的生活意境很有帮助,能更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生活状态。
“攸勒加效应”是决不会光顾懒汉的,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要超越教材,要开放教学,要利用资源,要由此及彼,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飞扬起来。
“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因此,思品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会读、会疑、会写、会忆、会用,逐步学会“咀嚼、反馈、消化”六个字的记忆术,将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联系、概括和综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社会热点,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参考资料:1、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
2、刘瑞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3、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期望效应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 勒玉乐2006年第8期
小学德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论新时期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本文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论文关键词:并提出民族地区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六大素养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是课程改革理念付诸于实践的主要力量。新时期,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随着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疏通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路径,已经成为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广大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探讨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与反思
(一)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级学校掀起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学校体育逐渐融入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中。
但是,理论层面的改进并不意味着实践层面的改观,尽管有些地区在新课程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可是许多地方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山区,由于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而还未真正贯彻实施新课程。十几年来,这些地区的体育课程现状并未有大的变化,反而在新课程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学校出现了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课程改革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课程改革的如此现状值得我们深省。
(二)困惑与反思
笔者调查发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反差甚大,诸多环节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究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理念没有深入人心。真正了解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师并不多见,课程改革思想并未深入人心,基层体育教育工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时代意义。比如,许多教师不知道《新课程标准》、“校本课程”是什么概念等等。
2、旧观念的同化与回潮对新思想的消减作用。许多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以及诸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反而感到困惑和茫然,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的学校在专家指导下做出一个样板,也只是昙花一现,缺乏持续的创新。久而久之,新思想反被旧观念同化,在旧观念的回潮中逐渐消减。
3、缺乏理解和支持。体育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依然较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偏见依旧存在,体育教师的改革行为得不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4、缺乏系统的指导,教师培养和培训与实践脱节,质量不高。基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系统的指导,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与实践脱节,因此质量不高。另外,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反馈,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二、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优势和关键
(一)优势的分析
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生态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孕育着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各民族长期生活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独特个性。而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浓缩点,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决定了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具有特色的资源优势,必将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二)改革的关键
根据以上所言,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增强实效性,原因在于:没有将体育教师的观念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矛盾问题,没有理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思路,更没有通过教师主体主动地实践改革。因此,有必要从教师教育角度寻找增进课程改革实效性的途径,消除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实践上的较大差距。
对于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并非单纯地依赖于技能的反复训练,应该结合区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将职业素质的培养加以人格化和区域化,以此实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鲜明、清晰的发展途径。即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实际,在反思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抓住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力图变革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传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更适合于民族地区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最终实现体育课程改革路径的畅通。
(三)新时期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历史使命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使者,通过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和人格魅力将文化知识一代代传授给学生,文化传递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体育文化的特殊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冲击,而逐渐走向湮灭。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担负着传递民族体育文化的使命,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挽救、保护、传承与弘扬,必定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环节上,只有结合实际,通过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将职业素养人格化和区域化,才能增强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才能赋予体育课程新的活力。
三、新时期民族地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新时期,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体育课程与教学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衔接,还关系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健康性、人文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前瞻的体育课程理念、模范的健康体育习惯,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熟练的民族体育技能、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一)前瞻的体育课程理念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由理论层面向操作层面逐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体育课程实施提出了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在体育教育界掀起了空前的大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体育新课标提出的“四个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五大领域”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立足当地,创造性地将民族体育课程化,以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引入符合当代儿童兴趣的休闲体育和时尚体育,以高质量地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
(二)模范的健康体育习惯
体育教师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往往是影响学生十分重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和体育课程实施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向学生传达“终身体育”的理念、健康科学的健身方法,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比较合理地进行健康管理,即通过追求、探寻、建立或改善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质、增进身体机能、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生活目标。为此,民族地区体育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学生科学健身的偶像和楷模。
(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少数民族地区,其教育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长期受到民族文化润泽的体育教育,同样不能脱离民族本色,走民族体育之路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应该了解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充分掌握少数民族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医学以及各民族风俗、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等。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是从事民族体育教育,参与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更是挽救、继承和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保证。
(四)熟练的民族体育技能
众所周知,体育课程的重要特点是从事身体操作性活动,获得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是体育课的根本任务;而言传身教又是体育育人的基本方式。民族体育教育的实践过程对发展人的民族情感的培养是有效的,但如果离开了民族体育技能学习这个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就无法体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要在民族教育、文化传递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尽量多地掌握民族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则在体育运动中,把内在的人格与人文修养和外在的动作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产生心灵感悟、情感升华。
(五)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
包容是一个民族汲取和创造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础。通过回溯和透视历史,不难发现如此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正是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交融、涵化的结果,民族文化的演进、发展过程是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补充的过程,由于这种包容和融合的非凡气度,民族文化才蕴涵着巨大而丰富的魅力和价值,不断散发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因此,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勇敢接纳其它民族的体育文化,通过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来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从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六)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作为民族教育的生力军,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不仅能在体育教学中承担起民族文化传递的重任,而且还能具备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种校外体育活动中,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有意识地呈现民族文化魅力,积极地宣传和推广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能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让悠久、灿烂的东方民族体育文化冲破外来文化的包围,走上全国和世界体育的大舞台,使民族体育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扬光大。
四、结论与建议
当前,民族地区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来增强体育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的实效性和创新性,为民族地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民族地区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人格化和地域化,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前瞻的体育课程理念、模范的健康体育习惯,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熟练的民族体育技能、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应该定期组织系统的培训,将培训的课堂设在基层学校,创设培训专家与基层教师的沟通环境。另外,在教育和培训方法上,有必要采用微格手段来强化有关的职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0)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2)
[3]滕星. 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1)
[4]弗雷斯特·W.帕克.CURRICULUM PLANNING[M]. 2004.(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3-47
[6]段爱明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 体育学刊 2005,2
[7]刘卫等.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应立足于基础教育—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素质调查[J]. 云南高教研究 2000,(3):76-79
小学德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4.教师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