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具有跨越性的文学现象,是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篇一

  《 新升本院校科研与教学互动发展实践 》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与教学,是评价本科高校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刚从专科升本不久的新升本院校,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自然也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方法得当,科研与教学可以相互推动,共同促进新升本院校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性将会更为凸显,阻碍新升本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比较文学一般都会成为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必然要增开的新课程。这与比较文学的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语境中,早已无需证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显然,比较文学的意义超出了文学研究本身,而与人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更重视培养人的开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场,对话与沟通的视域。

  比较文学在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沟通各种文化以促进其发展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专科院校的中文专业通常并不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因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比较文学体现出较高的综合性和难度,不太适合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比较文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汇通整合的能力,并在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下,培养一种比较视域和开阔胸襟。可以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在加强跨民族文化沟通、深入探析中西文化差异、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因此,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基本上都会增开这门课程,因为它能够比较全面地锻炼和衡量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但是,正由于是新增设的课程,教师们对其接触时间比较短,所以,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往往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科研方面,教师们从事比较文学科研的时间不长,相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都比较欠缺,甚至不知该如何着手去做比较文学的科研,因此,能够申请到的科研资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自然都会少一些。而在教学方面,教师们也还处于对比较文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的阶段,课堂上常常呈现出填鸭式教学模式令课堂气氛尴尬、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象。如何在新升本院校中就新增设的比较文学展开科研,并实现比较文学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新课程的建设以及新升本院校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依托教育教学寻找科研方向

  对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来说,想在比较文学领域展开科研并迅速取得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较文学的研究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知识,要想做好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需要扎实而广泛的知识积累,还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现象之间的可比性,并据此引出对两种文化的深度分析,因此,很多学者并不敢轻易涉足比较文学的科研。对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来说,由于对这门新增设的课程接触时间并不长,要从事相关的科研难度自然就更高了。但也正由于是新增设的课程,新升本院校急需对其展开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在这一领域能够迅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

  那么,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该从哪些角度去寻找合适的科研选题,并促进比较文学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呢?首先,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展开科研。这是最有利也最易于操作的科研视角,既能依据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推进科研发展,又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于教学实践,从而真正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针对新升本院校比较文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科研非常有必要。比较文学是一门难度高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枯燥的理论讲述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文学难而无用”,[2]而让学生多参与实际的比较则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对于活跃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学生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去进行比较实践固然好,但是,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便是,教师如何在剩余的有限课时中完成比较文学众多繁难的基本理论的教学?鉴于新升本院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相对薄弱,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课程时,可以精简理论,并对各种理论分级处理,不妨大胆删减过于繁难或对学生而言实践性较差、难于操作的“无用”的理论,而精讲指导性强的理论,这样就可以留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参与比较实践。那么,一系列值得探索的科研选题就会出现:教师该如何对这些理论进行分级,以什么标准来确定理论的有用性,如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依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等。

  针对这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既比较容易在比较文学领域取得科研成果,也能够真正带来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从而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其次,新升本院校的教师可以针对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展开科研。正如乐黛云所言:“比较文学可以是一种高深的、属于精英的学问,同时它确实又是培养国际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跨文化沟通,有益于大众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3]

  在当今时代,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更是不可低估。那么,如何使比较文学顺利发挥这一优势?这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考察,这无疑也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和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要发挥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升本院校的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时,应该多向当代文化倾斜,多向中国文化倾斜。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新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全新环境即为,全球化语境中日益繁密的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他们可以跟随父母出国旅游、或者参与学校的留学交流活动,更多的时候,则是通过杂志、影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接受到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宣传攻势影响,而这些大众传媒往往为了商业目的而有倾向性地刻意渲染一些异国异味、低俗价值,从而降低甚至消弭大众的判断和价值立场。而仍然处于价值观建立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是大众传媒最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渴求刺激,更愿意接受花样百出的文化轰击,也更易于盲从大众传媒的宣传,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对他国文化的盲目倾慕。

  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以当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的研究比重。这样既利于学生与当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衔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中国文化修养以及对当代文化的鉴别和批判能力。当代大学生容易盲从外来文化,人云亦云,很大原因是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无法发挥在接受影响中的过滤机制。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如果能够针对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时代特点和兴趣指向,就如何在比较文学教学中突出中国文化和当代文化部分、如何发挥比较文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展开科研,这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科研选题。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既涉及到科研,也涉及到教学,那么它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的实践。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已经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4]毕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培养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最直接的一个方式是,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比较文学科研项目,使学生在真正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科研能力的锻炼。这个方式的优势在于,学生有机会全程接受教师的指导,能够针对解决比较文学某一特定的科研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科研训练和科研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比较文学的理论学以致用,还可以耳濡目染地从老师那里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这些都对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比较文学作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设课程,课程建设刚刚起步,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教师能在这一领域申请到的科研资源会相对有限,因此,能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的学生人数自然也不会太多。与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一方式相比,课堂上的科研训练能够让更多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师应该多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的科研实践,这既符合比较文学的课程特点,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实际比较的成果,这个过程不仅会使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创新意识等各种综合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具体表现,在平时成绩中酌情加1至5分作奖励。当然,鼓励机制只能调动一部分学生参与比较文学的科研兴趣,教师还可以采取下达任务的形式以保证每位同学都得到科研锻炼。例如,可以宿舍为单位,每个宿舍都要在比较文学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在讨论中完成比较,并在全班面前展示成果。这一做法,既能深化比较文学理论,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商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当然,这一任务的形式也要结合鼓励机制,针对宿舍集体成果,评出优秀,予以口头和加分表扬。另外,把好毕业论文关也是提升新升本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比较文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倾向的毕业去向,据此指导学生选择能够真正对他们而言“有用”的题目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新升本院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有三个方向:学校、读研、企业,因此可以分成三个模块。针对准备进入中小学任教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将比较文学理论与中小学课本中的篇目相结合,这样可以为有志于到中小学教书的学生日后试讲、从教提供一些经验。这一策略更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以自己喜欢的专业为出发点,选取比较文学理论用于比较研究。例如,考文艺学方向的学生,可以多做比较诗学研究;考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中外文学比较;报考语言学方向的学生则可以选择译介学。这一策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对于准备进入公司、企业工作的学生,由于他们日后的工作环境较少直接接触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而更可能接触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相接触的工作,因此,可以指导他们选做中外文化的比较以及跨学科研究,这将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一个基础。教学相长,如果学生对知识和科研的诉求提高了,自然会在无形中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自我提升。因此,在新升本院校中,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参与比较文学实践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必然会对比较文学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作为新升本院校的新增设课程,比较文学在科研与教学方面都急需建设和发展,如何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6-118.

  [2]马衡.高等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困境与策略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5):10-12.

  [3]乐黛云,李晓卫.关于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若干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27-130.

  [4]吕莹,陈璧州.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9-71.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篇二

  《 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 》

  [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

  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人曾经参考了部分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实例,力图克服学生因教学目标不甚明确而产生的学习难题。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反馈该如何看待这门学科的意见。不仅是教材五花八门,而且类似于古代文学教学纲要的材料也良莠不齐。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疑虑随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之初就存在。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比较意识,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受,以及在日后科研过程中较为敏感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集中讲解枯燥理论和单纯灌输西方文化的单调性,本人发现,从区域特色出发,加入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内容,显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在参考其他民族类院校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本人发现,以罗庆春教授为主导的西南民族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研究较有特色。西南民族大学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促进世界少数族裔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加强中国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已经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中国民族文学学科建设自身的诉求”。[1]

  在比较文学课程中融入多民族文学研究的内容也有其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依据。以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为例,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专业下设有中国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硕士招生目录中,有文化产业创意研究、中国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等方向,恰恰相反,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专业下,有中外比较文学、多民族比较文学、东方文学等研究方向。

  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学科交融的情况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已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广东省高校而言,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显然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实质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是世界民族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下,瑶族作为广东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当代文学(即当代瑶歌的创作)隶属于广东当代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当代瑶歌的发展和流变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广东当代文学的流变特征,亦可为研究转型期广东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参照。将如此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与文化加入比较文学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对其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洞察力,从而使得比较文学教学远离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明晰,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说,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对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的变迁研究,亦有助于透视转型期中国社会少数民族文学的流变、集结和多声部共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汉族文学书写中,宏大叙事被逐渐解构,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价值的重视和书写。

  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主线则由对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歌唱转向了对本民族的歌唱和书写。世纪之交,在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被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洪流冲击愈加严重之时,文学创作者也几乎在同时做出反应。口传文学作为一种能够表达少数族裔民众情感的文学形式,既活跃在少数民族文学的大舞台上,又成为当代文学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瑶族也是如此,瑶族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瑶歌,而瑶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歌唱内容,这一点完全贯穿到了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比较文学课程所具有的社会性。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歌谣,和比较文学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加激起学生重视少数民族母语文化的保护,从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理解比较文学课程本身,是如何对世界少数族裔文学进行关照的。如何明晰比较文学的教学目标,区域特色的文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将民族文学和比较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提纲划分为几个大类。众所周知,比较文学中有两大研究需要厘清: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这两大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两大支柱。比较文学既包括了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又涵盖了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美国学派更注重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而法国学者由于其固有的欧洲中心主义,和对欧洲文学的考据优势,强调考证和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因此,在中国高校的课堂上,对比较文学理论中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讲述缺一不可。其一,影响研究。

  首先,在讲述渊源学的时候,课本上原本是以中国文字作品中的外来因素为例做详细的考证,而本人加入了一场课堂讨论,讨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原型,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文化中的原型问题。例如广东的瑶族地区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会讲述自身民族的渊源和神话传说。本人在课堂讨论中,一并补充和列举瑶族的文学传统:瑶族是个古老的中国南方山地民族,起源于远古时代,《山海经》中就提及盘瓠神话。瑶族将盘瓠奉为祖先,瑶族歌谣在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举足轻重,其中以《盘王歌》为最,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

  在讲述渊源学中的口传渊源一节,本人又重新举证,将《盘王歌》作为范例讲述给学生听,更加明晰了口传渊源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讲述了口传史诗之后的若干周,我又在影响研究中加入了新的讨论内容,如何看待当代瑶族文学中的盘王形象。当代瑶族文学的创作中,神明和祖先、图腾一起被重新建构、创作了。

  其余少数民族的作品也是如此。在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个本科生写的学位论文是关于一部黎族小说的。本人将课堂上所涉及的有关渊源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问题整合,加入对其的指导意见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研究不仅仅体现在汉族文学和瑶族文学的交融上,另外,还涉及到瑶族有语言无文字所衍生出的创作问题。瑶族作者的创作和记述一般以汉字汉语写作为主,所以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本人尤其强调非母语写作的割裂与比较文学本身的联系。

  然而在比较文学的教材中,很少涉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有些民族的文学尽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然而,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汉化过程中,文学创作往往渐渐以汉语为主了,而本民族的语言却已博物馆化地以经书的形式存在着,已不再为人们书写所使用,这样的例子有彝族。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特地把以汉语汉字为主要写作记述工具的民族文学作为案例,和学生讨论如何看待非母语叙事的问题。

  这一点在比较文学中较为常见,例如用英文写作的印度人、用法文写作的加拿大人,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写作的拉丁美洲人等等,这样的杂糅和交融产生了大量的灿若群星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然后,我再给学生展示彝族和藏族用汉语写作的诗歌的精炼与优美,展示瑶族对歌手抄的用汉语写就的底本等等。让他们展开课堂讨论,分析非母语写作的文学品质。生态主义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文艺理论之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刚好契合这一理论。很多山地民族都有着天然的保护自然的传统,而其文学作品和史诗中的显现也很常见。在比较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有关生态主义的描写、有关故乡被现代文明和工业化社会所冲击的焦虑展示出来,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文艺理论的接受和理解。瑶族是山地民族,瑶歌是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瑶歌中,内容五花八门,从瑶歌出发可以管窥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另外,瑶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作为一种跨界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越南、老挝、以及一些欧美国家。

  因此国外瑶族的文学创作也不逊于国内,这样,影响研究也可以部分提及国内外瑶族文学的区别和联系。正如比较文学教学中常提及的中日文学联系,中印文学联系等等。苗族和瑶族的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可列入其中。比如,瑶学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瑶族经书问题,就具有着比较文学的意味。

  如瑶族在长期的跨境迁徙的过程中,诸多瑶族经书随着瑶族的海外迁徙流传到了国外。美、法、荷、德等欧美国家的图书馆都有不少瑶族经书。2010年,学者郭武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访问时,在伯德雷恩图书馆发现了近三十册清代及民国时期流传于云南、广西以及东南亚地区鲜为人知的瑶族文献手抄本,其中大部分是道教经卷。经过细致的甄别后,他对这些经书进行了分类,主要瑶族道教科仪、驱瘟除疾、超度亡魂与合和婚姻、治病除患等等。[2]瑶族经书在国外的流传,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可以作为流传学的案例来探讨。

  另外,在形象学的教学之中,本人会将瑶族文学中的汉族形象,汉族文学作品中的瑶族形象提取出来,并加以阐释。瑶族歌谣作为最为常见的瑶族文学样式,很容易作为教学素材,融入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中去。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县城位于广东省北部,这一瑶族聚居地在瑶族的分支体系中属“过山瑶”,其瑶歌属勉语系。乳源过山瑶山歌可分为传统原始体系、近代古典体系以及当代的生活散歌体系;按照内容形式可分为念歌、呕歌两种。[3]瑶歌围绕《大歌书》(即《盘王歌》)的底本展开,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大的社会背景的变化,瑶歌的内容和歌者也有所变化。在这个流变之中,尤其是生活散歌,汉族人的形象通常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中国社会的转型、广东社会生活文化的转型皆可从这一侧面管窥一二。这也正是比较文学的附属作用之一。其二,平行研究。按照美国学派的定义,平行研究就是对各民族文学所作的比较研究,其研究对象被允许彼此之间并无直接影响和联系,平行研究是二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的,也符合新批评学派直接切入文本的要求。

  这一定义,不仅强调了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研究。那么,对于比较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结合而言,“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十分契合。本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引入瑶族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学创作的平行研究。另外,跨学科研究也是如此,将比较文学课程引出人类学、民俗学以及田野调查的部分研究方法,能够丰富此门课程的内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瑶族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讲述,还将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学博士生关于瑶族的田野调查、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等纳入到课程中来。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会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世界文学(尤其是第三世界文学)作品来进行比较。在少数民族歌者、诗人或者小说家创作的初期,其中大多数人都曾阅读或模仿过国外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或者受其影响。以比较文学教学中所讲述的诗歌为例,在加汉•拉马贾尼在其《混血的缪斯———英语后殖民诗学》一书中,认为“诗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合象征、反讽和隐喻的文体———很适合传达和记录分裂的文化经验和冲突”。[4]他对第三世界用英语写作的诗人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包括语言的混杂、隐喻的使用、诗歌形式的民俗化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创作中所经历的双语经验的杂糅性和第三世界的英语诗人是极为相近的———因为他们同样书写了传统的消失、母语的困境以及对“原乡”的守望。另外,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以及相关的分支研究都被纳入课堂教学分析中来。

  如打工文学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不容忽视,当代少数民族打工文学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这个新近出现的文学现象虽然并未大张旗鼓进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然而在比较文学层面,却别有一番意义。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者以工人的身份离开故乡,他们进入城市,具有双重身份,少数民族身份和乡村打工者身份。与此同时,他们又从事文学创作,在打工之余写作,这样的作品颇有离散的意味,和拉马贾尼所言的断裂与疼痛颇为相似。

  在教学中,本人会引用一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的作品来说明这一点。原乡在工业化社会中的消失殆尽,加之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化的夹缝中生存的困境,都会体现在他们杂糅的作品中。假若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乳源瑶族瑶歌的变迁,不难发现,政府将居住在山上的瑶族村民,迁移到平地或者城镇,他们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变化,对歌的样式不变,但是歌谣的内容却变化了。本人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并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能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提到,本人之所以践行了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学研究的内容,是因为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者和学习者无法仅仅满足于就外国文学来认识比较文学,而比较文学的视野又能够契合于民族文学研究。过去的民族文学研究则多在某一民族的范围内进行和展开,而在比较文学视阈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进行的比较性质的文学研究。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文学人类学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就曾指出,文学人类学研究改变了原有的学科格局和文论体系,它将代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个方向。[5]因此,我们将少数民族研究方法也融入到比较文学的教学方法中去,也是一种教学改革和创新。

  这种创新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且可以称之为雪中送炭。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常常有“文学史化”的倾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化与空洞化,是近30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一种明显走向,无论是在比较文学教材建设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如此。”[6]也就是说,将比较文学课程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史来讲述、把外国文学史改头换面来充当比较文学的课程素材,是一种常态。

  因此,在我们的高等院校比较文学教学中,急需个案和素材,来充实这样一门学科教学,使其系统化并且生动化。另外,在不提及“少数民族”概念的时候,歌德所言的“世界文学”是跨民族和跨国界的,那么,仅仅谈国别文学并不能代表比较文学的全部,如果将少数民族纳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民族和国家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交叉,在特定的时空下某一国家可能包括有多个民族,某一民族却分布在多个国家,这在比较文学的课程中,都是较为有意义的议题。

  例如,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延伸到,就一个民族而言,也可以分布在各个区域。例如湖南、贵州、广西以及广东瑶歌的不同之处,在瑶族的文学传统中,《大歌书》是最为重要的底本,然而,瑶歌的流变却因时代、环境的变化而沿着各自不同的脉络进行着。在以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进行考察的时候,赵天银编著的《乳源瑶山歌谣》就十分耐人寻味。他本人在注释中如是说:“瑶歌歌词联系物质实际、联系国情文化……歌书内容丰富,有古老歌为基础,有新时代的歌词,亲见见历了我们乳源一些重大的历史变迁……唱歌形成了一种自乐自娱的风俗活动。与歌谣书本是融入了客家文字的元素,仍然顽强的保留着自己民族文化向前发展”。[7]

  在这本瑶歌的集子里,既能看到《大歌书》的影子,又能看到转型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化。这样的案例运用到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周围的熟悉的地理环境出发,从身边熟知的民族文化特色出发,去体会丹纳在《艺术空间》中所言的时代、种族、环境对于文学艺术影响的分析。在讲述影响研究的时候,瑶族的宗教仪式歌谣被本人当做教学案例植入到课程中。本人用多个国家关于《盘王歌》的记述来强调比较文学的跨地域性和跨国性的“地方性知识”。每年阴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的盘王节,这是瑶族人们祭祀祖先盘瓠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瑶族人都会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称为“拜盘王”。节日延续三天三夜,以祭祀、歌舞为主,其内容主要有请神、祈福、唱盘王歌。拜王仪式由瑶族师爷主持,仪程有请神、敬献、调神、挂灯、抛兵等,所用祷词、咒语奇特,和汉族的傩戏有相同之处。

  在祭祀的仪式结束后,瑶族民众开始唱《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舞蹈方面,每人手拿长约80厘米的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在盘才万的《拜王歌堂》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和宗教仪式祈祷词。[8]这样的仪式歌谣,被文本化并不仅仅是中国瑶族人的事业,在其他国家的瑶族文化研究中也多有出现。这显然算不上是国别文学,而是一个民族在多个国家的文学。

  其中美国赵春道的《盘古大王傜孙书歌牒》、日本白鸟茅郎编写的《徭人文书》、法国雅克•勒穆瓦纳编写的《瑶人仪典绘画》都从渊源学的角度证明了瑶族的历史传统和神话意象是如何跨国际传播的。本人在列举了相关文本以后,希望学生能够从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出发,指出这些文本和国内盘王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别以“十二姓瑶族人”、“广东韶州府”等关键词为例来分析他们的异同,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人还在比较文学课堂上展示了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生深入瑶山进行田野调查的资料,瑶族人民对歌的视频等等,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瑶族文化生态,从而对比较文学课程特色有着更明确的认知。总而言之,比较文学的课程教学有其多面性,如何在本科比较文学课程中注入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在地的少数民族)的内容,是关乎比较文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议题,本文希望能得到其他比较文学本科教学与研究同行的重视和建议,进一步地探讨其学理基础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杨荣.比较文学视阈下的四川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1).

  [2]郭武.牛津大学图书馆藏瑶族道经考述[J].文献.2012(4).

  [3]盘桂清.乳源瑶歌与瑶族历史简析.广东省文化馆官方网站,电子资料.

  [4]JahanRamazani.TheHybridMuse[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1.

  [5]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邹建军.论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学史化[J].世界文学评论.2007(1).

  [7]赵天银.乳源瑶山歌谣[M].未出版.[8]盘才万,房先清.拜王歌堂[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篇三

  《 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探究 》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

  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采取何种态度对待文学是关系到我们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将“比较”纳入到文学领域,可以给予其以新的视角审视本土传统文化,并保护边缘文化免遭文化同质化的侵蚀,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十分重要。

  二、确立切实的教学目标

  虽然比较文学学科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其又时时存在着危机。一方面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冲击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许多之前属于比较文学领域的问题现在正逐渐被其他领域所侵蚀,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兴起,使得其研究范围从政治文化、影视文化,直至大众文化等方面无所不包,渗透到任何一个学科领域之中,比较文学的范围也逐渐模糊。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也给这个学科带来极大的影响,泛文化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化与其他学科很难区分,其合法性受到挑战。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的现状是,比较文学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效果还是重视程度上,都无法得到教育部规定的其作为必修课的地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直接复制研究生的成功经验,而缺乏针对本科生所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目标不清楚导致的后果一则是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目标过高,本着“学贯中西”的目的,这就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干脆敬而远之,或者应付了事;二来部分高校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课程而轻视实践课程,导致课堂变成了定义和基本理论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真正体会到比较文学的美感与实际意义。

  教师这种“灌输式”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很明显不适合这门新兴学科教学。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任教经验,我非常赞同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看法和观点,其认为比较文学在本科中的教学目标应为初步确立打通意识,以一种开阔的视觉审视问题,即“比较视域”。所谓“视域”,在比较文学中指的是“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对本科学生来说,能够把握“打通”、“融会贯通”等能力,熟练的用其来比较两种不同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或者是比较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异同,这才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的心智得到扩展,更具有同情心与移情力。就像某位教育学者所说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心智更具弹性,能使我们超越自己狭隘的界限去看待其他关系。正是比较文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显得更加重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比较视域”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本科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不应将理论与学科史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来把握,而是应该及时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本科生实践能力与文学思维的培养。目前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很多还未达到高校必修课的要求,更多的还是以选修课形式存在,不仅形式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安排上也相对较少,而这门课程包罗的内容又比较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学知识,提升观念显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把握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与其笼统的讲授理论,不如着重强调个案的举例教学。个案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让学生产生具体可感的知识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比较文学,有利于学生比较视域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外文学对“复仇主题”的表现手法及人物性格刻画时,可以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的对比来展开,虽然二者都是采取复仇作为作品的主线,中间故事情节也有部分重合或相似之处,但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不同,导致了其无论从戏剧冲突、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均有不同,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念下的文化价值差异。

  通过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及深层原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中西不同文化内涵,从而能贯通中外文学知识,并深入到未来的学习中。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后,如何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变成了关键因素,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考虑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比较文学课程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知识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对比较文学课程有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在介绍基础知识与理论的同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脑海中已储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展自己的思路。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那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比较文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作为根基,体现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谈起外国文学时如数家珍,对于外国文学理论也能侃侃而谈,而一旦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则知之甚少,缺少扎实的中文功底作为支撑,因而很难把握到这门课程的重点和精髓。

  (二)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展思维

  大量的阅读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素材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来更深入的理解比较文学。在比较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应以比较的视域去重读经典、阐释经典,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基础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经典文学也有了个人更深的见解。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必要的阅读量是其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本科生的比较文学不是以“精英”培养作为教学重点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努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开拓文学视野,从而能用比较的、联系的、平等的视域看待事物和现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交流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利用课堂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的讨论,具体资料的查阅学生可在课下完成。例如在讲到“主题学”这一章内容时,由于其有不同研究角度和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分步进行。首先抽出一节课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将理论与示例范文结合,让学生把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随后组织课堂辩论与讨论。以此为话题,学生可结合所学材料,也可根据在网上搜集到的内容来进行“主题学”大讨论,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并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碰撞思想的火花。对于师范院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来说,理论如何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优秀毕业人才或专家来学校参与教学活动和组织讲座等形式,结合各自的经验现身说法,促进学生更好的领悟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与意义,并能自觉运用到未来的科研写作中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有关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推荐:

1.浅议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2.浅谈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3.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4.浅谈文学鉴赏论文范文

5.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1656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