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硕士的毕业论文(2)
新闻硕士的毕业论文篇2
浅析新闻翻译影响因素
一、引言
新闻翻译包括新闻和翻译两部分。它处在新闻与翻译的灰色地带,这也正是新闻翻译的尴尬所在,给其研究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能将新闻与翻译完美的结合就算是完成了新闻翻译的使命。果真是这样吗?本文主要从超文本因素和源文本的价值这两个方面对新闻翻译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二、超文本因素
新闻翻译中的超文本因素,即文本之外的因素。超文本概念来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杰哈?简奈特(Gérard Genette)的《超文本:阐释的临界》(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1987)一书。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在他的书中,超文本被界定在文学作品原著和出版惯例之间“用于连接文本世界与出版世界”的“临界”或“门坎”(thresholds)。
简奈特所说的超文本成分是指书里书外用于协调作品、作者、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复杂关系的“阈界手段与常规”(liminal devices and conventions)。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简奈特在 1987 年提出来的超文本概念及涉及的范围已经被突破。首先是他所指的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展到非文学作品;其次,超文本的定义已从书内外的装饰性手段及传统惯例扩大到了文本所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等大环境因素。因此,超文本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从对读者施加影响拓展到对文本制作策略的规范和约制作用。
传统意义的翻译研究大多数离不开“对等”、“等值”、“忠实”原文等概念,而在新闻翻译中,这些概念及理论却大多数时候似乎都被颠覆了。20 世纪 80年代,莱斯和弗米尔(Reiss & Vermeer)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文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这意味着,翻译可以大大地偏离原文但依然能满足预定的目的。比尔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称赞“这一理论对于新闻翻译来说尤其有用”(2009: 8)。
诚然,新闻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新闻的信息,在传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我们身边的例子为例,在与出版社合作的新闻翻译项目中,译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和报酬。因为新闻的时效性特点,不仅给新闻人员也给翻译人员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如何在短时间保证高质量的新闻译文,这是有待商榷的,还有就是报酬问题,尽管这一因素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但它始终是存在的。
超文本因素还包括目标文化的价值观,读者的期待视野,意识形态,民族情感等,其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译者的主体意识活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直接造出客体,即不能造出客观事实。因而新闻作品的客观性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新闻语言时表现出一种客观事实的陈述。然而译者在客观地陈述新闻语言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译者根据其主观的认知和理解,该选择或是抛弃什么形式的新闻语言,都鲜明地反映在新闻译文中。所以,“新闻语言在如实呈现客观事实时,不是照相式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包含着传播者强烈的主观因素的‘过滤掉了’的、能动的反映。这些因素在涉及敏感新闻,立场等国际新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源文本的价值
新闻翻译中是否存在原文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关注,而且更多的倾向是不存在原文的论断,笔者将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毋庸置疑,存在原文是肯定的。如果不存在原文那就不叫翻译,正如上文中,比尔莎和巴斯奈特合著的《国际新闻翻译》一书中提出的问题一样,这是在挑战翻译的定义本身。
翻译,顾名思义,就是用一种语言来传达另一种语言的信息,当然这其中包含很多复杂的问题,我们只就翻译的本质而言。如果一种译文的没有对应的原文,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译文是一则新闻,而不是新闻翻译。原文的存在问题解决了,那么存在的原文到底在翻译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这是个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我们对新闻翻译中的原文的作用的认识是,提供新闻信息背景知识以及确切的有关的新闻事件。
另外从上文描述的新闻翻译的关系也可以看出,新闻是第一性的,翻译是第二性的,没有原文这个新闻,就直接出现翻译是不可能的,出来的翻译也不是翻译,而是自己编辑的新闻,和翻译没有关系。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新闻翻译中,原文是存在,是有地位的,只是随着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其地位有所降低,原文是新闻翻译的基础,但不是全部。
四、总结
通过对新闻翻译这两个看似相矛盾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丰富了笔者对新闻翻译的认识。当然这只是新闻翻译研究的两个主要的关注点,新闻翻译还有许多没被人们探知的领域,在那些领域可能存在着对新闻翻译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我们要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来触及新闻翻译的新视角,从而不断完善我国对新闻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