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201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

秋梅分享

  新媒体时代,没有媒体的终极形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篇1

  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在新媒体下,传统的新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越来越丰富的生活了,新闻传播的模式的转型已经是必须的了。本文主要阐述了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必要性、网络媒体和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分析。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传播;转型;优势

  1 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在网络传播出现之前,专业媒介组织对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传统“单向议程设置”现象普遍存在。

  1.1议程设置的主体主要是传统媒体

  因为其掌握独有的媒介资源,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的发布与传播集中在少数专业媒介组织受众。专业媒介组织完全有能力对议题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排序,受众则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自主性的发挥不过是从常接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去选择。

  1.2议程设置的关系主要是传――受支配型

  传统媒介环境下,专业组织媒介在传播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受众一直处于支配被动地位。网络媒介环境下,当受众被“解放”后,议程设置理论更加难以回答到底是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还是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这样的问题。

  2 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网络媒体一般运用的就是超链接和超文本,这种方式其实就是通过一种关系进行点和点之间的链接。这样就能通过网络信息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信息的交换和储存的方式是非常简洁迅速的,它不像原来那种线性的方式去传播,而是网状的交叉的形式去传播的,可以迅速的从一个地方传达到另一个地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超链接的方式进行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也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想要获取某种新闻的信息也可以用查询的方式进行链接获取。另外,网络媒体还可以编辑给多窗口同时进行链接,这样就会省去很多的时间和麻烦。

  3 新媒体新闻传播模式转型的分析

  3.1模式向度上转向网状模式

  尽管霍尔的编码――译码模式以后进入双向模式,但该模式免不了具有一种理想化、简单化的倾向,实现程度仍相当有限,总体上还是一种线性模式。对人类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构成要素的众多型和复杂性反映不够,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人类的全部传播现象,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新技术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网络时代属于网状传播模式为主的时代,以往大众传播所建立的都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则是在数字空间展开的发散式的网状传播。多维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网状传播模式。多维网络是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一大热点。

  3.2模式类型上转向表达模式

  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进入了表达模式,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互动、参与、开放、传者和受者的边界模糊,即时通信、博客、博客、维基、微博、轻薄等社交媒介给传者和受者在展示、分享信息和表达思想方面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

  3.3先进的技术支持

  对于新闻传播形式的转变,国家是给予大力支持的,而且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技术水平上也是非常强大的。因此,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运用起来也是非常游刃有余的。这样就能把做出来的信息更加抓住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胃口。

  3.4把关机制的变化

  在传播学文献中,传统把关理论把“把关”界定为“媒介工作中做出选择的过程,尤其决定是否让一个特定的新闻故事通过新闻媒介的门卡进入新闻渠道”。由此,把关机制主要是一种编辑选择机制,众多文献研究中的把关人也主要以编辑角色作为考察对象。网络语境中的信息控制形式则更为丰富,除了传统的选择机制之外,还包括导向机制(例如搜索引擎、超链接等)、审查机制(包括过滤、阻挡等)、安全机制(如密码、cookies)、增值机制、成本效应机制、基础设施机制、用户互动机制、规制机制(例如我国对网络谣言的规制)。

  3.5模式范式上转向功能/批判模式

  目前研究显示出了将功能/批判模式与文化/批判范式逐渐融合起来的努力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边界日益模糊,受众在新技术推动下被赋予更多的传播权力。

  3.6分析重心上转向受众传播分析

  受众传播分析指受众对信息不仅被动体验或主动解读,而且还对信息积极传播、创造。网络新媒体时代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时代。众多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帖子,上传自己拍摄的图片、视频,或下载、转发、观看别人的图片、视频,这种传播景观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想象,传统的传播模式均遭遇合法性危机的质疑,因此了解网民的传播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例如,人们同时使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多种传播活动。

  3.7超越时空的开放性

  人类可以第一次在不同的族群、地域、文化背景等群体之间运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新闻。而且人们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和在线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述,还可以进行视频播放、群体讨论等方式进行。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不受报纸版面的限制,也不受时空的限制。更重要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只仅限于看到的人的,而网络的新闻报道,可以被无限的转载和转发,这就像撒网捕鱼一样,是网状的传播。这对新闻的时效性具有很深的价值和意义。

  3.8网络媒体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

  网络媒体的发展是迅速的,也是国家极力支持的,但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是不够的。因此,现在网络上就会出现很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误导的负面的信息。更甚的是,有一些信息虽然是负面的,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控制,有可能导致舆论走向极端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有些居心叵测的人运用夸大的或者不实的的信息进行渲染后,用煽动的语言发表出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然后在网络里就迅速升温,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们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就会失去应有的判断能力,变得盲目。这是网络媒体的弊端,也应该渐渐的完善并且杜绝。

  4结论

  新媒体时代,没有媒体的终极形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未知大于已知,探索永无止境。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新闻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才能实现新媒体跨越式发展,赢得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蒋宏.新媒体挑战与报业突围战略[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

  [2]黄明元.平面媒体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论纸媒体的困境与尴尬[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

  201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本篇2

  媒介融合与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

  前言

  当前的媒介生态下,媒介组织之外的普通个体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络、手机等媒介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来,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大军中的一员。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办自己的报纸,开办自己的电台和电视台,空前的自由表达带来了众声喧哗,生产的是良莠不齐、各色杂陈的“信息自助餐”,但众声喧哗的参与式传播并不能很好地履行新闻的各项功能,而是更需要有影响力、有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体机构提供更精确、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营养套餐”,否则,人们会被海量的信息湮没。

  在自媒体崛起的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机构更要承担起媒体的使命,越发要以专业素质和水平彰显自己的专业精神,服务于公众,并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台”的角色。

  传媒专业精神即学术上的“新闻专业主义”。传媒专业精神既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良好呈现,也包括对本专业内部工作规范的严格遵守与自律。由于电视媒介的特殊性,电视新闻所应具备的专业精神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从业务层面来讲,这种专业精神对电视新闻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和特色,基本上表现为凸显现场、致力于新闻服务。

  一、直播人性化还原现场,直播常态化通达现场

  基于电视这一媒介的特性,电视新闻需要影像和同期声,必须到现场去摄录。电视新闻需要“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电视人就不仅必须到达现场,还必须在现场把新闻传送出去,即用电视直播的形式传递电视新闻。而不像文字新闻工作者那样可以电话采访或采访回来写稿,只要在截稿时间前修改润色完成就行。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也最能体现电视新闻优势的传播方式。所以,进行常态化、人性化的直播、专注于凸显现场,应是电视新闻现在和将来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这是因为“观众要看有现场的新闻,无论政治变故、重大活动,还是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希望有记者到现场‘陪’他去看、去听、去闻、去摸、去问。”①

  对受众需求的满足是媒介演化的动力,也是媒介人性化的核心。媒介人性化即以受众为主体来进行传播,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介对受众使用信息的人性化满足和对受众使用媒介工具的人性化满足。数字化平台上人类的传播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借助于现代传播技术的电视直播,则能够人性化地还原现场,充分满足和尊重受众对新闻现场的信息需求,同时使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参与到新闻事件的直播中来,与受众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从而满足受众使用媒介工具参与、互动的要求。而媒体话语权是社会公众话语权的体现,是公众赋予的,只有充分尊重受众的话语权,媒体才能提升自己的话语权。

  拉斯韦尔较早就提出媒介具有环境监测功能,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最新信息,他形象地把大众媒体比作“哨兵”。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比作“社会雷达”。“环境监测的原始动机来源于安全需求,人们需要随时注意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深层影响。”②尤其是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人们非常关注灾难的有关信息,希望在第一时间获知,并据此判断亲朋好友的安危、自身的处境和作为。

  电视新闻媒体的整个运行机制和直播理念都应以现场为核心,打造一个开放式信息集合直播平台,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均衡、全程动态的跟踪报道,致力于新闻服务,为观众提供他们欲知应知而未知的全方位的、及时有效的信息。

  失语和滞后只能造成民众对于电视新闻媒体的远离,造成电视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弱化。一系列电视新闻的“失语”和严重滞后的例子,成为电视新闻界一个个沉痛的教训。最重要的是,人们无法通过最为普及的电视传播媒介获得他们生存、健康和安全所必须的信息保障。

  在当前的媒介生态下,信息不可能被封锁与禁闭,电视不报新闻,人们也能通过手机和网络得知真相。以2009年的石首事件为例,在事发后的约80个小时内,百度贴吧的“石首吧”中出现了近500个与此案有关的主帖;在用手机发布和浏览信息的“微博客”网站饭否网上,仅一名网友“实时直播”的石首事件消息约140条;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若干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酒店起火和警民冲突的视频。在当今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呈现多渠道、互动性的新情况下,大家真正关注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想捂也捂不住了,而且矛盾和情绪的累积最后容易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

  电视直播的人性化,还体现在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电话、民间DV等传播手段的优势,以及兼容报纸、广播等媒体的信息,组成综合互动的信息系统,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同时使观众也能够参与其中,而不只是让他们完全被动地接受传播。如在汶川地震中电视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使人们真切直观地看到人类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与灾害斗争的惊心动魄过程,央视还借助手机、互联网与受众开展互动,地震使许多灾民与亲人失去联系,CCTV-2与央视网TV大社区联合开展寻亲行动,各种求助信息会被选到CCTV-2的《爱心联播》中,并承诺一旦有留言者亲人的信息就会与之联系。

  人性化直播能够使电视新闻还原现场,而直播只有常态化才能做到通达现场。自被称为“电视直播年”的1997年之后,直播这种电视新闻传播形态越来越为中国的观众所熟悉。直播常态化这一曾经的趋势性命题和畅想,在大多数电视新闻媒体已付诸实践,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播常态化不是为了直播而直播,也不是只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或一些可预设的媒介事件(如比赛、两会等仪式性活动)才去直播,而是要以贴近性为建构媒体议程的主要诉求,选择那些有直播价值和直播必要的、正在发生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让符合这些要素的选题进入常态性直播的视野,如对气象、交通等的现场直播报道,已经成了美国地方电视台早新闻中的常规直播项目,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电视新闻直播还有待加强。

  在网上的西祠胡同社区,有这样一篇质疑电视新闻媒体没能在大雪天及时直播雪情及路况的帖子:

  电视台那么多人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冲到第一线,为什么不现场直播南京的雪情、灾情?交通状况、菜市、高速公路、机场、码头、公交总站,等等,大家连续两天,白天什么都不清楚,又不能出门,被大雪封在家里,只能在晚上看到你们的“有限”的报道。

  星期六我还幻想,也许是第一天,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可是星期天又是一个大雪天,所有电视台居然仍然十分安静,到了晚上才按部就班予以新闻式的报道。为什么白天没有任何现场报道,给大家出行和生活方面的指点和参考?相反,广播却热闹得很,南京交通台始终在不断报道各方面情况。

  我们不指望你们等到战争、饥荒、地震等特大新闻才出来显摆一番,你们这辈子也等不到。作为新闻人,作为和平时期的新闻人,老百姓的生活和困难就是你们的报道天职,可是,这两天你们到哪里去了?……③

  这篇引来大量网友赞同和附和的帖子所表达的,是群众迫切需要电视新闻媒体对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进行直播,而电视新闻在他们需要时失语和缺席了。他们希望电视新闻媒体带来的现场信息能够给予出行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参考,但当这种渴盼不能被满足时,自然而然产生了失望和不满情绪的发泻,幸而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表达这种情绪的渠道。这不能不引起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反思:电视新闻为谁而生产?电视新闻要还原现场、现在的事情现在报道(NOW NEWS NOW)不能成为根深蒂固的新闻生产理念吗?电视新闻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该如何体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显而易见,但在现实中为什么又背道而驰呢?这只能说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惯性思维和积习在作怪,是一种缺乏新闻服务意识的表现。

  二、电视新闻的实用化转向与服务意识

  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与互联网络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电视新闻的网络化发展必然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新闻的价值有无、大小要由主动的受众来评定,他们的点击率和跟帖量是其明证。那么在网络空间,新闻的内涵得到极度泛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新鲜及时的新闻报道(包括提供观点的评论性报道),还包括对旧闻的整合和对公众有用的知识性、娱乐性、服务性、实用性信息。

  所以,现代的融合性媒体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平台,而将更强调信息对受众的服务性。

  央视网在提供常规传统新闻的同时,还提供各类实用性信息,如健康、美食、爱儿、家居、高尔夫和包括天气、证券、房产、外汇等各类与人们衣食住行生活相关的信息,的确达到了信息的“多元化与实在化”。人们不仅可以在这一空间里查看最新的新闻,还可以进入感兴趣的频道查阅有关信息,或是参与众多的讨论、发表评论,这里体现的是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的传播取向。

  针对现实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在这个空间里新闻的内涵已演进到泛信息化,展示出的是一幅多元化的信息图景,其触须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网络时代,你所看到的最令人称奇的传播画面是:多元化的新闻广泛涉及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商务……以及一切生活。” 新闻的泛化使得这一空间提供的信息变得日益丰富多样、无所不包。这个空间基本上是遵循实用的原则,将预设的对受众有用(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信息(不论是否具备时效性、新闻性)集合起来,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受众。

  艾伦・鲁宾曾把媒体的使用分为两种类型,仪式性(ritualized)的和工具性(instunemtal)的。仪式性的使用比较被动,缺乏明确目标。而工具性的使用则主动性较强,具有明确目标,对媒体内容选择性接触,参与程度高,它为了某种信息需求而搜索特定的媒体内容,会导致人们接触大量新闻和信息性内容。④电视和网络融合后,人们对网络化电视的使用更趋工具性,由此电视新闻的实用性转向也成为必然,相应地,电视新闻人的服务意识必须牢固树立和大力提高。

  在这个信息易得的数字时代,人们愈来愈把软性的、与自身利益和兴趣相关的题材作为关注的重点,他们关注与自己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各种媒体上的软新闻也就越来越多,所以出现了硬新闻“软化”现象和大量服务性资讯。这是媒体服务意识觉醒、服务功能强化和拓展的一个侧面。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面对面》、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帮女郎帮你忙》、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小吴帮忙》、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的《生活帮》,这些把新闻资讯和服务观众融合在一起的资讯类栏目都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和实用性。《生活面对面》的每期节目涵盖了买房炒股、求医问药、出行休闲、新规新政等大量生活实用信息,节目中有鲜活的生活经验展示和生活技巧交流,做到了融趣味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颇似一本生活百科全书。

  《生活帮》以“生活帮你办”为宗旨,主持人自称“帮主”,记者则称为“帮办”,突出一个“帮”字,其中的“生活帮你办”板块及时报道百姓反映的问题,切实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难点和闷点,全力为百姓解闷、解难、解气。”⑤以上所举皆是地方台具有“民生新闻”性质的电视新闻栏目,其努力向“三贴近”靠拢、强调新闻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是在新闻价值的“接近性”上做足文章。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节目中也出现了根本不具任何传统新闻概念特质的“生活提示”和“健康提示”,如《共同关注》播出的《健康提示:蔬菜吃法不当 也会有害健康》,《朝闻天下》播出的《生活提示:冬季取暖 谨防低温烫伤》。

  2010年的元旦假期,适逢北京59年来同期最大暴雪, 1月3日是节日最后一天,也是出京车辆的返京高峰期。在当天《共同关注》节目专门临时增设的“关注大雪降温”这一板块中,就有实用性和服务性很强的一组报道。

  这组报道先是采用直播的方式,视频连线正在京石高速杜家坎收费站的记者,在漫天的风雪中记者以收费站口缓缓行驶的车辆、正在清理落雪的管理人员、指挥交通的交警为背景,现场报道了杜家坎收费站并未因雪关闭,也没有出现拥堵现象,京石高速进出京方向行驶基本畅通的情况;接着是一条《国航取消今晚17点之后国内航班》的报道,随后是一组关于雪天如何安全出行的生活提示《路面结冰 明早尽量减少驾车出行》,由于道路结冰湿滑,呼吁明早大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尽量减少出行,新手则避免驾车出行。对必须出行的观众,节目也有周到的考虑,接着播出的《冰雪天气出门 行车前“四检查”》 、《行车控制车速 避免超车急转》、《积雪过厚路面结冰 不宜勉强行车》、《玻璃窗有雾气 切忌边行车边擦拭》、《弯道行驶技巧切忌一踩到底》,则给雪天自驾车出行的观众以细心的提示。

  随后是对长途驾驶员的温馨提示:《警方提示:长途车司机做好充分准备》,并用字板的方式在屏幕上公布了当司机求助时可拨打的电话。《雪后路滑,谨防摔伤》、《及时扫雪,老房居民要注意》、《小心雪盲 雪天出行须预防》、《洗车别懒 雪后汽车及时洗》则分别针对大雪后易出现的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影响给出知识性、实用性建议。这些细致周全的小提示以电视画面的方式生动展现,辅以简洁的屏幕文字,给观众提供了“雪中送炭”般的帮助,媒体的服务功能落到了实实在在的环节上。

  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发言人杰弗瑞辛内德尔认为,要吸引观众们每晚回来收看晚间新闻,除了给予观众硬新闻以外,某种程度上人们更需要给予他们能使用的新闻。⑥

  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由民生新闻的大舞台到严肃新闻的大本营,新闻的服务性、实用性都在显现,新闻更加服务化,服务更加信息化,一些传统理念上“非新闻”的新闻也挤进了电视新闻曾经森严的壁垒,多元化新闻或泛化的新闻代表了一种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跨语言、跨平台、跨应用的环境里,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新闻将不再是某类型的内容及式样的新闻,而是包括个人化的、被需要的、有用的所有信息。”⑦这意味着要真正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不光为他们提供内容,更要为他们提供服务。

  在网络化的电视平台上,电视新闻传播必须学会网络世界的生存法则,顺应新闻的泛化之势,突破原有的传统新闻的定义范畴,向更为多元、更适应受众需求的方向嬗变。

  注释:

  ①庄永志:《寄望央视新闻改革》,《青年记者》,2009年第28期

  ②④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52页、第277页

  ③杜骏飞:《弥漫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175页

  ⑤生活帮新浪博客,http://blog.省略/shenghuobang

  ⑥保罗・法哈利著:《苦恼缠身的美国电视网晚间新闻》,《声屏世界》,2003年第5期

    283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