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已成为继广播、报纸、电视后的新兴媒体,被誉为“第四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产生巨大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数字图书馆在信息网络传播中的价值 》

  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学理论,后者就是价值理论。

  一、图书馆价值的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图书馆因有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性质而具有价值。图书馆价值是多元的,这由图书馆功能多样性和读者需求多样性决定的。“所谓价值的多元性就是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或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价值不同。”

  (一)图书馆经济价值。

  《MeasuringYourLibrary'sValue》一书从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角度全面、完备地介绍了如何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评估图书馆经济价值。该书将图书馆经济价值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通过读者阅读获得满足来体现,间接经济效益则由该读者对周围人的影响来体现。在美国,有很多学者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图书馆的经济价值。Dr.GlenHolt在分析图书馆对所在社区的经济价值时提出:“为图书馆花的每一美元,所在社区平均可获四美元的回报”。除此之外,RobertH.Glass对堪萨斯州的公共图书馆、企业商会和小企业发展中心进行了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说明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在国家和各地经济发展之所以很好是利用了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结果。因而,国家公共图书馆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超越了传统的业务所提供的参考服务,积极地参与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Madison•WI则对美国的388个公共图书馆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公共图书馆对社会的直接经济贡献来自图书馆员工工资、图书馆运营费用及来访者的花费;公共图书馆的间接经济贡献可以通过全年的访问人次、借阅人次、活动参加人次、电脑、网络的使用时数、咨询服务数量等来衡量。

  (二)图书馆文化价值。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2010年11月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图书馆的价值并不在于贡献GDP,而是提高人的素质;图书馆是唯一没有年龄门槛的学校,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图书馆在直接满足读者个人需要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属性。图书馆满足了图书馆员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作为一种职业,直接满足了社会的就业需要;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共教育的重要机构,还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闲暇需要。

  (三)图书馆环境价值。

  图书馆环境可以包括图书馆的建筑环境、管理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人文环境等要素,尤其是图书馆建筑,如丹麦皇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象征,其环境价值不可估量。

  (四)图书馆服务价值。

  图书馆服务价值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普遍服务,二是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普遍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的服务,普遍服务始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标。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环境中,主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各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背景和要求,从而为用户提供充分满足其个体信息需要的一种集成性信息服务。由于用户信息需求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增加及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图书馆服务需要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图书馆价值的特殊性

  国际图联关于WTO的立场性申明中指出:“图书馆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唯一致力于向公众提供最宽广范围的信息和思想的社会组织。图书馆长期建立起来的自由使用信息和有平等机会接触信息及文化表达的传统,构成了确保图书馆的这些宗旨实现的基础。”图书馆所承担的传承人类文明等任务使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但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运行机制等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其性质特殊化。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质。

  在研究数字图书馆性质的文献中,绝大多数作者将数字图书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一类是企业化模式运营的数字图书馆实体,且大都认为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因为那只是图书馆开展的服务项目而非实体;而像书生、超星、中国知网等数字信息企业则具有营利性质。但笔者认为,虽然数字图书馆在功能和表现形式上有别于传统图书馆,但在我国现阶段数字图书馆有特殊的功用,即为教育和科研买单,且是保障公民阅读学习权利的机构,为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平台,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更加突出,其营利性是占次要位置的。国际图联2000年在《关于数字环境下版权问题的立场》中也提出:图书馆的公共借阅和信息传播“可以帮助商业性的信息拓展市场,促进销售。图书馆实际上是所有形式信息的催化剂。”数字图书馆在强化信息网络传播功能、体现个人价值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如传统环境下利用率不高的学术期刊及著作,在数字图书馆中大大提高了被点击和利用的几率。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殊价值。

  数字图书馆带给人们的福利还不足以影响全社会的每个角落,但的确有一部分人已经在享受它的高效和便捷,而且这种群体正逐步向更广泛的人群扩展。数字图书馆的特殊价值包括:

  (1)人文价值观念。提升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促进知识交流与传播、尊重人们获取知识的平等与自由、有益于读者的人格完善;

  (2)社会共享取向。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为服务内容、以知识资源全社会共享为价值取向;

  (3)保护与检索。数字化资源不会因为重复使用而损坏,用户可以使用任何搜索词搜索整个集合;

  (4)空间。数字信息只需要很少的物理空间来容纳,媒体存储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负担得起;

  (5)附加值。数字化可以提高易读性,消除污渍和变色等明显的缺陷。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还不是很发达,花巨资去建设传统图书馆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来实现信息资源建设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则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如果把近百年来皇家私藏进入平民图书馆视为图书馆的“一次革命”,那么,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就将是“二次革命”。图书馆需要二次革命,在我国最主要的是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还将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价值有特殊性,但意义巨大,它的进步和发达影响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

  三、数字图书馆在信息网络传播中的价值体现

  早在2006年,欧洲新闻的一篇报道称,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在于轻松获取书籍、档案和各类影像,这一点已经被商业及公共机构认可。Gertz和Janet从与传统图书馆的对比中得出数字图书馆在信息网络传播中具有如下优势:

  (1)多址接入。相同的资源可以由很多机构和用户使用,传统图书馆同一时间只能外借一本复制件,数字图书馆可以采用数字版权管理,一种资源在借阅期限届满时无法进入系统实现或借阅人自己选择使其无法进入(相当于返回资源);

  (2)信息检索。用户可以使用任何搜索词(单词,短语,标题,姓名,主题)搜索整个集合。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非常友好的用户接口,以便点击访问其资源;

  (3)保存和保护。数字化不是一个实体馆藏长期保存的解决方案,但成功地提供资源且不会因为重复使用而损坏。数字化馆藏和原始数字对象的保存和保护倍受关注,模拟材料不存在;

  (4)空间。传统的图书馆是有限的存储空间,数字图书馆有可能存储更多的信息,仅仅是因为数字信息只需要很少的物理空间来容纳,媒体存储技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负担得起;

  (5)附加值。某些特征的对象,主要是图像质量,可以改善。数字化可以提高易读性,消除污渍和变色等明显的缺陷。

  (一)改善用户关系,提升科技创新。

  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极大提升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促进知识交流与传播、充分尊重人们获取知识的平等与自由,在改善用户关系和提升科技创新中产生巨大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正在考虑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其服务与读者的学习、生活高度关联,用户通过操作屏幕获取知识,在线阅读和在线支付,减少了和图书馆之间的矛盾,使用户关系得以改善,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无缝链接技术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扩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二)整合知识资源,完善知识共享。

  欧洲通信委员会于2005年9月30日向欧洲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和地区委员会提出“i2010:digitalli-braries”倡议,该数字图书馆倡议的目的是使欧洲的文化、音像和科学遗产对所有人开放,更具体地说,该倡议旨在使欧洲信息来源更易于使用和更容易适应有趣的在线环境。其出发点是以丰富的欧洲文化遗产,主动结合文化多样性、多种语言和技术进步。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一直坚持以知识为服务内容、以知识资源全社会共享为价值取向。以中国知网为例,从1999年创立开始就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通过产业化运作,收录了国内自1915年至今的7000多种重要学术类期刊,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仇德辉.统一价值论(2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王玉.[日]岩崎允胤.中日价值哲学新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郑全太.图书馆价值新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0.7

  5.廖金翠.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要素解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3

  6.陈介夫.关于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哲学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

  7.徐引篪.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及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

  8.曹树金等.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

  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 网络传播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反应研究 》

  摘要:当前网络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网络传播模式及其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网络传播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提供基础。

  关键词: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心理反应;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世界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价值,也重新构建了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和网络传播模式。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重要群体,其网络行为的自由度和复杂性,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因素之一。当代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摒弃消极反动的网络思想,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传播环境,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了解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反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关键。大学生是网络传播的广泛参与者,既是“传者”,也是“受众”,两者相互融合,交叉作用。这样的交融性决定了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不确定性,也就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的界限,形成了新型的网络传播模式和大学生心理反应模式。

  一、放大模式与闲窃心理

  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每一个人认定为一个代码与网络联系着,当某一个被大众广泛关注的代码与你的代码有联系时,你就会在网络上被放大。这一传播模式的载体是当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大学生也是这张巨网中的成员,在校园网络乃至整个网络世界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个事件而被关注和放大。放大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使得大学生的言行无处躲藏,不管大学生是否愿意卷入网络中。心理学认为,当人们较长期地受到一种新的社会情境刺激的时候,往往会导致新的行为和心理内容的出现。大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工具与其他大学生畅快地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双向的、个性化的人机系统。由于大学生在交流时面对的是一台机器,交流载体是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不会面对面的四目相对,所以大学生可以用任何面目去应对交流,特别是那些平时比较孤僻的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尽情释放自我,而不会招来其他同学的眼光。这种闲窃的心理就是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常用一种放松、管闲事、窃喜的心理来参与其中,比如在校园“人肉搜索”过程中,大学生会积极地帮助寻求某个人,并且期待着结果出现,这在无形中放大了原来的信息范围,大学生自己也参与到这个放大的过程中。闲窃心理是中国社会群体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民族劣根性的心理表现。

  二、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与叛逆心理

  反沉默的螺旋又称树状结构,即大学生产生的个人意见往往不再附和主流观念,而是无意或者故意形成不同的个性意见,这也是九零后大学生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反沉默的螺旋模式使信息在网络传播中不再是大规模的主流思想,而是分割成不同的、越来越多的细小分支观念,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念和意识世界。在规范较少的网络上,大学生就像到了一个无政府主义世界中,不仅信息可以自由传播,大学生的情感也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同时独处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形成一定的叛逆心理,把现实生活中看不惯而又无法释放的情绪在网络上忠于本我的发泄出来。但是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很难掌控言行中的那个“度”。若是在主流思想或言论环境下语出惊人、独树一帜,这可以称作网络个性,但是大学生如果越过那个“度”,叛逆过头,就会造成心理扭曲,以至于出现大学生黑客这样的特殊群体。大学生黑客是挑战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制造病毒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心理模式就是典型的叛逆心理,表现为搞恶作剧、骚扰他人、入侵学校管理系统等。由于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校园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使网络行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网络独处让大学生可以赤裸裸地表达,释放了人性中不道德的能量部分。

  三、水渠模式与选择心理

  当大学生面对比传统媒介强百倍的信息洪流时,不再简单的选择性接触,而是对有些自己不关心的信息根本不接触,直接把自己需要的信息引流入自己的水渠中。在水渠模式的这个选择过程中,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中的“第一把关人”,建立自我需求网,主动鉴别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信息,而这种“第一把关人”作用是在社会控制弱化和削减的过程中强化出来的。人的注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个特征。注意的指向特点是人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选择性反应,也就是水渠的闸门所在。注意的集中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离开那些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而且还能够抑制相对无关的信息流,这就是选择与排斥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进行许多不同的角色体验,即使这些角色也是虚拟的,但是它仍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满足大学生角色扮演的各种心理需求。这就是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选择性理解和记忆的更深一层心理需求模式。网络环境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令大学生儿童时期被压制的自我意识渐渐苏醒,角色扮演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自由的转换。这种角色扮演在网络空间中典型的例子有很多,如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而网上滔滔不绝。也就是说,在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评价,即大学生选择了一个能够得到自我认同的安全环境。大学生主动选择“水渠”的自主性使人们获得了充分的控制感。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控制感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内在动机,心理学通过多个实验说明了控制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应对环境的重要心理资源,增加了控制感反过来说即是减少了无助感。

  四、飓风模式与主动心理

  飓风模式是指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自主发动信息生产、搜集、展示的一种传播方式,大学生成为主动的“议题设置”者,这种模式是网络传播中传者与受众群体重叠与交叉的突出表现。网络世界每天都会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信息飓风,有的攻势会形成气候,广泛影响其他大学生,大部分小气压都被淹没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平台,比如现行的许多代理软件,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等,都为大学生自行制作语言、图像和视频信息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几年火热的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虚拟空间为大学生制作的信息飓风提供了发布平台。这种主动参与网络活动、发动网络飓风的例子有很多:网络造谣者秦火火利用网络散播谣言,引起众多网民的评论,然而众多事件的背后却是谎言,是秦火火利用网络进行的欺骗,这在社会中引起人们对网络真实的又一次思考。

  五、网络虚拟团体与群体心理

  由于网络的独处环境瓦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和层级概念,把权力分散到每个节点中,这样平等的网络地位更容易互相采取联合行动,建立种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虚拟团体。“这些虚拟的网络社区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系列需要,这些需要包括:归属与被接受的需求、通过反馈过程而被证明为正确的需要、同他人一起分享共同体验的需要、同他人一起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机会”。这样的虚拟网络社区在当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QQ群、明星贴吧、驴友俱乐部、黑客组织、微信圈、电影交流社区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网络社区。大学生可以带着五花八门的共同兴趣赶来,在这里趣味相投的大学生进行平等、畅快的交流,而不需要遵守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规范。网络虚拟社区形成的心理动机是大学生特有的群体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人们结成群体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如暗示、模仿、从众、心理气氛、感染、谣言、风气、社会偏见、集体牢骚、风俗、传统等,都属于该范畴。”在网络社区的虚拟特性下,大学生之间的信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的网络团体最需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真诚、信任,这关系到信息共享程度和合作程度,只有充分的信任才会与在外部的市场资源和别的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的虚拟企业进行合作。虚拟网络社区的命运并不是稳定的,而且有可能仍以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向现实社团发展。比如大学生开的微店就是这样一个以网络上交易为基础的网络社区,而交易实现的过程还是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一般这样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的网络社区发展就是比较成熟的。

  六、结语

  在网络世界中,由于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大学生以不同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网络活动中,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传播又会刺激到大学生的机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反应模式。以上五种网络传播模式与心理反应模式,能够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产生的网络行为有一个更明确的自我认知,帮助其认识到某些极端的网络行为是由于不健康的网络心理造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消减其他因素对心理的影响,才能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同时,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网络犯罪和网络沉迷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不仅要制定强制性的网络法律,还要从道德、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来努力。对于网络成瘾者而言,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调适不良心理,进行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尤其是为德育理论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网络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网络环境透明起来。

  参考文献:

  [1]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4]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5)

  .[5]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 民族文化网络传播问题思考 》

  摘要:

  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社会的作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拓展和加快民族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宗教信仰、共同习俗环境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云南是一个拥有26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地区,其中15个民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云南境内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自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宣传必不可少。在运用传统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播视野、传播模式和传播观念的转变,拓宽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全面地宣传云南民族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目前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形式及其现状

  (一)网站传播

  民族文化网站是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目前,在互联网上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站主要的以下几类:一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此类网站不仅有云南省内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及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网站中的民族文化板块,如云南民族网、云南省民族文化网等。也有全国性的网站,如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网等,其中就有包括云南25个民族在内的各个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此类网站内容丰富,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如云南省民族文化网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综合性内容比较丰富的网站,其栏目有民族概况、文化产业、奇风异俗、旅游博览、名特物产、民族医药、人物故事、图库、影音索材、地州频道、民博商城等。二是民族研究机构或其它相关机构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如中华民族文化网、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网、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网、云南少数民族网等;还有以商业为目的建立的网站。此类网站各具特色,与政府网站有较大的区别,也是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三是部分专业网站的分站点开设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成为互联网上云南民族文化的有效补充。如中国民族建筑网,本身是一个介绍、发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风情建筑的网站,其中也有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又如“爱云南旅游文化”网,其中的“民风民俗”栏目就有民族文化的内容。四是网络爱好者建设的个人主页。相对于以上几种网站,个人网站带有明显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是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花腰彝族网以专门介绍彝族为主要内容,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彝族的风俗风情、民族歌舞、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学等,还有彝族人网,壮族在线、三苗网、藏人文化网等都是网络爱好者自己建立的民族文化网站。

  (二)网络社区传播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网民在通过腾讯QQ、MSN、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与外面的朋友和网友进行交流过程中,总是有意向外界介绍本民族的风情民俗和传统习惯,宣传民族文化。有的网民在自己的QQ空间里添加了具有自身民族色彩的一些内容,内容包括民族传统节日、风情、礼仪、民族歌舞和饰等。如云南元阳梯田文化传播工作室的马俊勇经常把自己在元阳梯田的相关摄影贴在华夏摄影网和摄影天下等相关专业网站上,以达到同行对元阳梯田文化的认可和宣传。还有天涯社区的旅游休闲专栏、图行天下、行走网、菊花论坛等栏目介绍和传播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三)博客传播

  除了在BBS论坛等方式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外,很多云南民间人士也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用来专门宣传自己的民族和地区。例如:cacv的博客,ouraim的博客等。这些博客大量地宣传云南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美食,利用网络向外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四)微信传播

  微信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已经被越多的人所接受。由于微信可以传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且使用的费用较低,使用方便灵活,也被许多民族文化人士或相关人员用来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目前,微信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主要是个人进行的一些简单民族文化信息的传播。

  二、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云南是祖国西南边锤一个相对尚不发达的省份,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除年轻的、文化较高的人群外,许多民众对互联网的认识还不深,应用还不太广。虽然,目前云南也有一些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站和博客等,但是,由于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作用和特点认识不足,许多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还只习惯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文化旅游、节日庆典等形式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对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民族文化,许多人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重视。即便是年轻一族虽然对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认识相对较多,但许多人仅是热衷于利用网上购物、聊天、通信等,其应用和传播的内容都是个人感兴趣的,有意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民族文化的不多,对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力量分散,传播内容不丰富

  虽然,目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各方利用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方式和内容众多,用各种搜索引擎,输入一个民族的名称或某种民族文化的关键词,就可以得到许多相应的内容,网络传播的主体有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媒体、政府、机构(或组织)、企业、个人等。各传播主体特别是企业和个人由于各种资源的掌握情况各异,导致各种相关信息资源的网络供给较为分散,混乱无序。有时一个民族的网络信息资源会有很多网站来提供,资源、资金、技术、人员和受众都被分散,且这些资源和要素难以整合,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力量过于分散,致使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在各类民族网站上大多数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传播,有的网站上许多栏目的链接甚至为空,无任何的内容。

  (三)政府网站中规中矩,商业网站哗众猎奇

  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创建的民族文化网站上,虽然内容丰富、板块众多,但这些网站行使的是政府的职能,会有“部(局)领导、内设机构、所属事业单位、上(下)级工作部门”等板块;也有众多的如“通知公告、政策发布、人事任免、法律法规、在线办事、信息服务”等内容。此类网站要使众多的内容在其网站上反映出来,其网页的版式、内容等方面都给人中规中矩的感觉,且有许多内容重复老旧,形式不够活泼和新颖,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强。而商业网站是以营利为目的建立起来的,高度缺乏传播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往往只关心网站的竞争力和市场效应。云南民族文化作为一些商业网站的信息内容之一,常常只是为了以猎奇与哗众吸引用户,从而占有市场。在利益的驱使下,传播的文化都会或多或少有些变味。

  (四)民族特色不明显,有的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存在着数量和质量问题

  在云南有的民族文化网站上,民族特色不明显,有的只是体现某个民族的特色,没有呈现出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如有的网站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展示采用的是相同的背景,没有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色。同时,有的网站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在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中,众多的民族文化网站中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网站不多,且有的网站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不严谨,这就给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把关环节不严,给网络民族文化的正面传播带来影响

  由于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信息传播者的匿名性及网络监管力量的薄弱,普遍存在着对网络上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把关不严的现象,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对民族文化进行攻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缺乏是非判断力的人对民族文化的看法,从而影响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及其被接受的程度。同时,民族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在经过多次转载后容易被添枝加叶,有的内容最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走样,并且网络抄袭带来版权纠纷问题。

  (六)少数民族网络使用及信息传播出现“数字鸿沟”

  与全国一样,“数字鸿沟”也是云南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它不仅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也存在,民族之间的“数字鸿沟”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各民族中的文明和开放程度的不同,对信息网络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汉族同其它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虽然,各种民族中也有一些通过各种教育掌握了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精英,但是,大部分土生土长且文化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对信息网络知之甚少甚至不知,这就给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七)网络传播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融合不可避免

  文化融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合通过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沟通而相互吸收、渗透,逐渐融合。但是,在信息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超越时空等特点,使得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播更为方便,民族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实现。同时,强势文化和大众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着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提高思想认识,将利用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的理念融入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之中。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首先提高各级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利用会议、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其相关人员充分认识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政策的制定到工作的安排上都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之中。同时,通过宣传也要使民族文化研究、新闻媒体、商业等相关机构及社会各界提高对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发挥其作用,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

  2.制定发展政策,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奠定基础。政策的引导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要做好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政府必须制定其发展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国家《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将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为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奠定基础、做好导向并使网络传播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一切力量参与此项工作,促进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使其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发挥监管职能,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在网络上规范有序传播。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是保障传播规范有序的重要措施。要使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上规范有序地传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有关部门及其相关组织必须有效阻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减少对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不利影响。要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的监督机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将民族文化传播的监督作为其重要的内容,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播。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坚决抵制和清除封建主义的民族文化糟粕,尤其是那些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粗制滥造的作品。要提高全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不允许在网络上出现恶搞民族文化的现象和亵渎民族文化的行为。

  4.强化示范引导,带动社会在互联网上传播云南民族文化。典型的示范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网站,在互联网上牢牢掌握民族文化传播的主导权。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政府在网络上应担当起主要职责。民族文化网站的内容为既要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又要注重外界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其更加平民化、个性化。二是政府应积极引导,把非政府的民间网络传播力量看作官方网络宣传的有益补充。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积极引导,充分发挥民间网络传播力量对云南民族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民间组织和个人加深对本民族的了解,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引导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处进行宣传和拓展,共同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5.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网络运用能力。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事业,公众的网络运用能力是实现网络传播效果的保证。要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提高全社会的网络运用能力。一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工作机构有关人员及民族文化名人的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使之学会应用BBS、新闻跟帖、博客和个人网页、微博、微信、博客微视频等网络工具,并在这些网络环境中宣传云南民族文化。二要引导网络爱好者在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播中好好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发布和转发虚假信息,避免滥用话语权。三要引导公民正确行使网络信息的监督权,实现对云南民族文化信息网络传播的有效监督。

  (二)机构层面

  1.加强学习宣传,提高相关机构及其人员对利用互联网宣传云南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除政府有关部门外,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新闻媒体机构和一些相关的商业机构也是运用互联网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宣传和学习等形式,提高这些机构及其人员对利用互联网传播云南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除政府的宣传外,各相关机构也要通过内部会议、座谈等形式,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使其主动投入到此项工作之中。

  2.各相关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新闻媒体和部分商业机构在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一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不断挖掘云南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将其推向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进行传播。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有着许多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研究人员,拥有丰富的、甚至是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加强民族文化特别是特色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工作,通过互联网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使社会更加了解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同时,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加强对各种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并及时将研究的成果通过互联网展示出来。二是新闻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网站点击率较高的优势,增加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容,在网络上宣传云南民族文化。三是相关商业机构要增强网络意识,把民族文化网站建设作为经营方向。要在网络上延伸民族文化,将网络传播融入民族文化宣传手段中。

  3.增强网站特色,提高网站吸引力。网站特色是吸引网民、提高点击率的重要手段,各类相关机构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相关网页的设计,使网页拥有良好的视觉界面和吸引人眼球的话题,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特色,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同时,要采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等多种方法,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各种相关民间机构在建立网页时,要尽量使自己的网页能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网民来浏览网站的内容,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还要注意网站上广告的内容不要太多,冲淡民族文化主题。

  4.注重宣传互动,吸引民众广泛参与。各相关机构特别是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根据网民的实际需求,注重与网民的宣传互动,吸引网民参与,使网民深入了解所需的民族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加强网页内容的及时更新,不断丰富和改进网站内容。

  (三)社会层面

  1.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加紧建设的今天,云南社会各界及其相关人员要提高对网络传播的优势和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作为社会的成员,自身的行为将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网络技术条件,主动运用互联网等网络宣传和传播云南民族文化。

  2.身体力行,利用个人主页、博客等多种形式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相比,云南民族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不论数量、传播机制还是受众都稍显不足。因此,有能力和条件的云南民族同胞及民族文化工作者要敢于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对本民族的自信。要充分利用个人的主页、博客或QQ、MSN、BBS等充分展示云南民族文化。要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知名人士的作用,利用其人脉传播民族文化。要加强人力协作,使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等资源形成最佳组合,全力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之网。

  3.突出特色,使社会各界的文化网站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的民族文化网站可以克服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传播民族文化时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在利用互联网等网络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时,要突出网站特色,要把握好受众定位,把自己当作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在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中正确看待并做好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同时,民族文化的网络受众对象是人,在网站的内容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仅在网页设计上充分体现本民族的风情、风景等文化,而且要让精炼文字、优美图片和生动视频等各显神通、互相补充,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内容,使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尽量做到生动、丰富。同时,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因为传播空间的有限,不能进行面面俱到的宣传和传播,设计网页时要规避官方网络传播内容,另劈新径,实行精细化传播。

  4.增强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网页和博客的吸引力。增强互动是民族文化网络传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的网络传播网站与政府和其它机构的民族文化网站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且在传播过程中,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在某种程度上更受信息浏览者的喜爱。社会各种网络传播力量应充分利用QQ、MSN、BBS等方式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不断传播云南民族文化。总之,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是信息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云南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调动政府、相关机构和社会的力量,并使之能够协调发展,促进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健康、有序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庄晓东,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研究[EB/OL].

  [2]易巧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初探[EB/OL].

有关有关网络传播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浅谈网络传播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2.网络传播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3.网络传播毕业实践论文范文

4.网络传播毕业学术论文范文

5.网络传播博士毕业论文范文

6.关于网络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161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