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
新闻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范文一: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要求。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办学等多方面,探讨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
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要达到的效果,使实践教学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改变目前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的状况。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各专业都要开设《网络新闻写作》、《网络编辑》、《网页设计》、《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能够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2]即使是传统的理论色彩比较强的课程,也要注重和新闻业界实践的密切结合,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使理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发布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再次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形成的,多年来延承不变,已经和当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严重脱节。定期更替不适应新闻实践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一批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成为全媒体记者培养的前提条件。
二、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
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尤为重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3]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开展全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最重要的是建设全媒体实验室,训练学生利用多渠道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实现与纸质出版衔接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以及与广播电视及网站内容制作相衔接的数字化加工、制作、管理流程,实现新闻出版的整体策划、整体实行,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全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验室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说,可以建设课程微博、课程微信,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互动与深化,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累积新媒体使用经验,提升全媒体实践能力。
三、与媒体合作办学
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中宣部、教育部于2013年秋学期启动了新闻单位与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人员互聘的“__”,为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合作,为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机遇、搭建了平台。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定期观摩、考察,参加媒体的编前会、选题策划会等,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以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学生进媒体。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进行传播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评报等专业活动,保持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相一致。学生办媒体。建立三个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播电视台、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
四、加强校企合作
在传统媒体处于守陈的态势下,新媒体和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在媒体实践这一块,各院校相关专业都很重视,但和企事业单位公关宣传部门的合作很不足,应该说是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的一块短板。加强校企合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符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规律。具体来说,新闻传播院系可以和微信营销、文化传播等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输送学生到这些公司从事具体业务,也可以在学院成立工作室,将这些伙伴公司的业务拿到校内做,甚至拿到课堂上做。将供给侧和需求侧无缝对接,使人才培养不至于和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的渠道也完全可以拓展到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使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宣传要求和工作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求学期间就有针对性地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案例库建设
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获取、疑难问题的解决都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教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教师角色也要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专题片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10个案例库。
六、毕业论文改革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饱受诟病的问题,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理论阐述来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将此与学生的学位授予相挂钩,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弊端。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广电媒体或新媒体的创设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总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诸多实现的路径,其核心就是真正体现本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同时满足传播技能掌握上的全面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4(04):147.
[2]胡德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J].新闻大学,2015(05):123.
[3]倪宁,谢天武.从两重到双跨: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04):36.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范文二:新闻传播微博的应用优势与意义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远远无法满足大众对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新媒体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源、信息量、及时性和广泛性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迅速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推动新闻传播行业转型的同时,大大加快和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受众范围。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性产物,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余,对于新闻传播的推动最为明显。
关键词:微博;新闻传播;大众传媒;交互性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广泛性需求和海量信息的庞杂性促使传统新闻媒体发生变革,催生了新媒体。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性产物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更是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自微博概念传入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积极响应推广,使微博在短时间内以裂变形式迅速蔓延,渗透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微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海量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信息源、操作简单便捷、高度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应激性以及其完美的互动机制等都证明了其在发布和传播信息,发表和分享言论等方面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新媒体技术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及其它种种因素,微博在应用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问题,导致信息质量低下,信息来源庞杂,严重滞后传媒事业的发展。本文将依据传媒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对微博概念、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的简单阐述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微博在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重点分析微博应用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以期指明微博传播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引起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微博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指基于无线或有线网络终端进行编辑和分享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与传统博客相比较,微博的突出特点就是其简洁性,它对于文字的编排没有太大要求,用户可以借助微博将日常生活见闻,情绪变化等零碎的信息梳理记录下来,并基于此实现单向或双向的关注机制。2006年艾文•威廉创建了Twitter,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自此,微博这个概念开始在大众的视野出现。Twitter的成功运营与推广很快吸引了国内门户网站的目光,2007年,饭否网将微博理念引入中国,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网站纷纷开始效仿,逐步开启了微博的测试功能,自此开始,微博逐步渗透大众生活娱乐,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开启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新时代。2009年8月,新浪开启了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第一个提供微博功能的门户网站,微博真正正式地进入网民的视野。当然,新浪微博虽然借鉴了Twitter的创意,但对比后者只能分享文字的特点,新浪微博综合了我国网民的上网习惯,增添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功能,大大满足了网民的需求,融合了中国国情、网情。当然,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微博真正融入我国大众生活,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依然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微博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结合。移动终端的便捷性使得信息的发布、传播与关注变得更为触手可及;其次在于关注转发功能的推广[1]。微博的关注和转发功能使得彼此关注的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对方的信息动态,实现网络信息的辐射式传播;最后则是名人效应的推动。Twitter在创立之初即通过发布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信息而迅速窜红,后来的新浪微博在开始的时候也是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人士注册关注微博而大力推广的,名人的效应帮助微博快速立足。
二、微博的特点
要正确分析微博在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必须先了解微博自身及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特征[2]。
1.时效性。微博素来以其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而知名,公众借助任何一台可以联网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微博内容的编辑和浏览,关注和转发。对于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可以当场发布到微博上,使关注者如置身现场,充分体现了其及时性、现场感,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2.草根性。布置和文笔等技术性要求较高,对于发布信息的工作者来说是不小的任务量,而微博门槛大大降低,它将信息内容限制在140个字内,对文字的简洁度要求增高,对文笔的硬性要求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使得平民与莎士比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外,传统媒体传递信息,单独的个体往往是充当被动阅读者的角色,偶尔借助口述进行小范围的再传播,而微博使得每一个个体在担任阅读者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受众人群更广。
3.高度互动型。借助微博,可以实现单向或双向的关注机制。微博编辑对文字技巧没有硬性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梳理和记录,用户通过微博的关注、转发和留言功能可以同博主进行交流,博主也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其作出回复,这种双向互动使得陷于现代高速度生活的人们更加贴近。
三、微博应用的现状分析
微博毕竟还是新兴事物,在应用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问题,限制自身的发展。
1.新闻信息真实性大打折扣。微博的低门槛、草根性、开放性在为其带来广泛受众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真实性的问题,更不要说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匿名性。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加大了信息甄别的难度,此外,快速性和及时性要求也使得微博信息传播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做到字斟句酌,因而微博也就成为虚假信息新闻传播的重灾区[3]。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和基本特质,离开真实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然而,由于微博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信息甄别的困难性,微博内容难以保证其真实性,特别是有些新闻平台为博取公众眼球、增加关注量,对新闻内容进行扭曲、截取、夸大、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凭空增加个人喜好和主观偏见,使得原有的内容失真甚至变得耸人听闻,长此以往,自然会使得公众对新闻媒体权威性和真实性怀疑。
2.缺乏集权的管理机制。其实这一点和上一条是一脉相承的,海量的信息资源和时效性的要求,使得新媒体对于新闻无暇把关,缺乏集权的管理机制,使得把关人角色泛化,新闻信息内容庞杂泛滥,水平参差不齐,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许多人对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只有等传统纸媒确切消息后才敢确认信息的真实度。另一方面,微博中的信息传播者在转发和关注新闻信息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偏见和倾向性,又受个人的阅历局限,缺乏必要的信息甄别意识与能力,对信息的转发与传播不加选择,鉴别,使得虚假信息迅速蔓延。
3.复杂信息传播无力。微博的短小精悍是其突出的优势所在,但140字的限制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复杂信息的传播,例如学术理论的阐述和文艺作品的介绍很难在微博有限的篇幅中得到延伸[4]。微博有限的140个字的容量注定了它在现代新闻传播过程中只能扮演一个配角,而非主要角色,即使是那些看似借助微博而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往往也只是利用微博的广泛性而加大和拓展公众的介入力度,而对于时间的具体分析则缺乏细致深入的报道。
4.言论缺乏深度。低门槛和对于复杂信息传播无力共同导致了许多微博言论的深度缺失,再加之,没有形成一支专业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很难形成像焦点访谈等栏目的深刻性和力度。
四、微博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优势与意义
1.推动传统媒体变革发展。微博作为新媒体,当其与传统新闻媒体相结合时,可以形成合力,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新闻资源,拓宽新闻信息来源。一方面,微博在转发过程中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转发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这些碎片化、零散化的信息乍看不起眼,但一旦汇聚成信息流,就有了整体价值的提升,一经提炼和整合即能为传统媒体所利用,大大拓宽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比较便捷、经济地获取大众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申请官方微博账号的方式积极融入新媒体,在发布消息的同时,与网民进行交流,实现高度互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2.创新新闻形式,打破传统纸媒垄断。以2009年谷歌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的离职为例,其本人在微博上发布“再见,谷歌”短短四个字,即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至少在速度方面远胜于传统纸媒。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性产物,是迎合了当前大众对于即时性信息的需求远胜于深度性报道的心理的,因而它自诞生之日起,便呈裂变式蔓延,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纸媒业[5],打破了传统纸媒在新闻报道中的垄断地位,创新了新闻传播的形式。
3.强大的号召力与监督作用。微博碎片化的信息分散开来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但一旦这些信息集中整合,就可能形成合力。微博发布者通过微博提供事件的分析、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这些信息一经整理,就有了推动事件事实还原的力量,如果这些信息进一步汇集为信息流、新闻流,便会很快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引起公众对事件的介入,进而能够产生一种话语权,推动官方渠道对整个事件过程调查和研究。
五、小结
微博作为当前非常流行的交流模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青睐。其在新闻媒体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其时效性、草根性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不但让其可以紧抓实事,也可以在广泛的人群中进行传播。而通过应用微博,可以有效推动传统媒体变革发展,创新新闻形式,打破传统纸媒垄断。同时也能够起到强大的号召力与监督作用。但是其也存在着新闻信息真实性较差、缺乏集权的管理机制、复杂信息传播无力、言论缺乏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微博作为新闻传播载体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该积极发挥微博传播的优势,努力解决不足,从而让微博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晓晴.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微博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研究[EB/OL].豆丁网.
[3]论微博传播能力及其局限[EB/OL].豆丁网.
[4]新媒体给现代新闻传播带来的变化——以微博为例[EB/OL].百度文库.
[5]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EB/OL].谢志芳博客,2010.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相关文章:
1.新闻传播学年论文
4.新闻学毕业论文
6.新闻学专业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