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现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精选

斯娃分享

  中国当代文学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没有实现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的繁荣景象,反而呈现出 一体化 的主要特征,文学作品无论是在题材、主题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趋于了同一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影像资源用于我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一、另外,作家的人生故事也开始大量以影像的方式呈现

  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新浪网、凤凰网等制作了大量的访谈节目和传记片。中央电视台的“人物”、“艺术人生”、“见证”、“子午书简”等节目颇具影响。如“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系列节目就把鲁迅、郭沫若、沈从文、丁玲、徐志摩、萧红、郁达夫等的情爱故事搬上荧屏,对了解作家性情与创作观念,是难得的资料。互联网的便利使我们不必走进电影院,甚至无需耐心等待电视台的节目播出,这为我们带来了资料的丰富和读取时间上的便利。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而言,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可以大量利用相关影像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把以前单纯的教师讲解的平面化教学变为视频、声音、图像的立体化课堂,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和直观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今天,通过影像来集约作家作品信息,不失为教学与时俱进的需要。二影像资料在给现当代文学教学带来内容的丰富与形式多样的同时,影像阅读也可能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是影像与文字在表意方式上存在差异,影像作品对文学作品的诠释可能存在大量意义贬损或者附赘情况,有可能干扰甚至扭曲受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属于“冷”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需要人深度卷入、积极参与、填补信息”,因此文学阅读需要想象力与语言难度的双重克服。而影视依靠的主要是表演、台词、音响、氛围烘托和蒙太奇等剪辑手段,是技术化和群体创意的产物,依托的是导演、明星的人气效应。影视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与文学表现在“语言”和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会带来二者在内涵诠释深度上的区别。文学的本体是语言以及对语言的创造,而影像主要依赖的是对技术的运用。文学的语言内部张力更丰富,读者二度创造的空间更大;影像的直观性,在调动读者想象力方面比之文学来说有所欠缺。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影视改编中造成意义的流失,甚至为了迎合观众而进行情节演绎和附赘。特别是今天的很多影视作品,走明星路线,对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往往迎合世俗和时尚趣味。如电视剧《京华烟云》、《啼笑因缘》,与小说相比,都存在过分煽情的倾向。而对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导演所重的是小说中的情欲纠葛,白灵等重要人物都未出场,很难见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批判内涵。当然,也不乏《芙蓉镇》那样改编成功的案例,其丰富的人文和人性内涵,似乎比原作的意义更为丰富,但这样的作品需要高超的导演和出色的演员,类似的影视作品凤毛麟角。就整体而言,文学作品的影像改编,基于影视受众的大众化和表现方式的具象化,大多都很难企及文学文本意义和内涵的丰富性。王安忆就批评说:“很多名著被拍成了电影,使我们对这些名著的印象被电影留下来的印象所替代,而电影告诉我们的通常是一个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

  二、是影像的直观容易导致人们感觉的迟钝与心灵的粗鄙化

  这与文学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文学是探讨人类可能性的艺术,是伟大心灵在不同时空中的幽思感叹,文学可以抵达镜头无法触及的地方,抵达人的精神高处和内心深处。读者通过和伟大心灵的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影像主要依赖于视觉印象的直观,故是人类童年期的最爱。读图较少深度情感的掺和,尤其缺乏心灵的共振与摇荡,容易造成心灵的惰性和情感上的从众,使人沉迷于世俗趣味。人自由敏锐的心灵往往容易被影像的平面化直观性所俘获。心理学研究证实,长期置身图像环境的人对世界的感受能力会有所下降,而且图像往往带着物的痕迹,容易造成人的诗性感悟力的衰退,从而影响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影视表现手法的逼真性、假定性、故事性和大众化要求,造成了文学文本想象空间被挤压,掏空了文学的诗性和美感,使文学本性中的崇高越发不能承受影视化接受之轻。”现代人喜欢影像直观带来的视觉快感,常常忽略了对思想和心灵的深度开掘,从而造成对世界诗意把握能力的退化,这是需要加倍警惕的。三是影像的时尚追求与文学的精神性之间存在矛盾。影像以吸引人的注意力为第一要旨,往往追慕时尚,打着时代的烙印和追逐商业利润的痕迹。即使是改编于上世纪的影视作品,时代印痕也非常明显。当今的电视媒体,被称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受众的宽泛,他们必须尽量调和满足多数人的口味,追求审美的社会平均数。影视的大众文化特征,其对世俗欲望的渲染、炒作,煽情就成为惯用的招数;媒体的行为往往带着明显的商业目的,那些用“文化”或者“艺术”精心包装的东西,其背后多为利益所限,往往与艺术无关。如 2004 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 28 集电视剧《林海雪原》,就给杨子荣、少剑波增加了许多三角感情戏,以至于被网络戏称为“林海情缘”。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借王琦瑶与几个男性间的情感纠葛,重点是对城市与人生命运的思考,表现上海的市民化和对日常生活的偏爱。而被关锦鹏改编成电影,则变成了“一女四男”的情爱戏,小说被置换成了一个旧上海的情欲故事。文学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价值,是尽量远离现实的理想高蹈。虽然受消费文化滥觞的影响,文坛也出现了大量的时尚化读物,但文学的世界主流还是其对高贵精神的捍卫和对人性丰富可能的透视,尤其是对人类诗性的坚持。作为文学教育者,我们不排斥影像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但我们更应坚守文学的精神矿藏,尤其是不能通过影像读图来替代文学文本的阅读体验。四是文学作品在影像改编中容易出现时代性的误读现象。影像比之文学而言,具有更强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也造成一些影像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带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阿 Q 正传》经过 1958年和 1981 年两次电影改编,前者明显是在附和政治革命,后者又过分夸大人物的喜剧元素,尤其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启蒙意识的迎合,体现为另一种形式的教化。而到 1999 年改编成《阿 Q 的故事》电视剧的时候,后现代的戏说背离了原著的精神,恶搞与戏谑一起上阵,阿 Q 被打扮成一个后现代的“英雄”。一些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更是被大众趣味或者社会潮流牵着鼻子走。电影《白鹿原》走的是感情戏的路线,而电影《高兴》把农民离乡进城的艰难与悲情打上时代的亮色,把悲剧演成了正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影视剧改编,比较重视悲剧情愫与启蒙情怀,而当下则过于强调欲望叙事与迎合社会主旋律。如果仅仅通过影像资料来理解文学作品,或者把影像等同文学作品,势必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误读。影像对文学作品的故事性诠释较为容易,但对文学的美感和更深层次的内涵,尤其是诗性韵味的表现,却有相当难度。面对影像质量的参差不齐,我们应披沙拣金,发现那些好的作品,但绝不可以把影像读图视为一条代替文字阅读的捷径。

  三、如何利用新媒介时代影像资源获取的便利

  同时克服其负面效应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呢?我们不妨做以下一些尝试。首先,把影像作为一种资料补充,重点在激发学生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阅读兴趣。教师的课堂不能是枯燥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阅读”殿堂,尤其是对那些出身在新媒体时代的指上一族青年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但也不能成为“看戏”的剧场,更不能把讲台变成资料剪辑和展示的操作台。好戏连台,看似热闹,其实并不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有主体的介入,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感知和阅读,尤其是强调把对文学作品的技术性阅读和感悟性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将文学作品作为艺术交还到学生手中。文学的阅读既需要一定的知识,更需要生命和情感的参与和体会,借助影像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文学博大的殿堂,而绝不是把学生从文学丰富的文本世界引向一个直观的图像世界。其次,教师对相关的影像资料要熟悉,能够引导学生对影像文本与文学文本进行比较性阅读,明确影像文本的成功和局限之处。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图像与文字的双重阅读中游刃有余而不至失之偏颇。我们强调文学文本阅读的同时,并非排斥对影像的阅读和借用。二者应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互相激发艺术的想象与体验。因为当代很多文学创作与影视关系密切。王朔坦言在 1988 年以后的创作几乎无一不受影视的影响。他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最初就是冯小刚一个电视剧的设想;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实际上是张艺谋、杨凤良、谢园、顾长卫等的一次集体创作的结果。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催生在当下文学创作中并非特例,这也启发我们对文学的接受与观照方式有进行调整的必要,纯粹学院式的文学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看来难免有些理想主义,也可能存在诸多盲点。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学和影像阅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影像阅读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在各自的知识规范中进行阅读,明确彼此的界限和特点,做到不互相僭越,彼此替代。读不懂本身,一方面可能是作品的难度所致,但也很可能是阅读方式的问题,尤其是相关背景知识的欠缺。影像本身切合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也契合这个时代人的存在本质,是人的审美欲求与技术的合谋。而文学本身,虽有希利斯•米勒等终结论的说辞,但在深刻性方面依然体现出难以替代的优势。相信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和美学观念的进步,影视对文学作品意义的诠释空间也会大大拓展,影视反刍文学不是没有可能。张艺谋曾说电影永远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其实,反之亦然。在今天,如果文学对影像的力量视而不见,难免给人文学有自欺和自负的嫌疑。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

  一、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必然性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把握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进行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反之,进行文学教育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二、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

  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

  2.2以人为本

  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随着文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它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好,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启蒙作用下,文学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文学教育也在逐步展开,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启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精选相关文章:

1.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3.文学论文

4.毕业论文范文

5.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6.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117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