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编写研究
[摘要]供来华留学生使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种类丰富,但整个编写成就与汉语教材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状况和整个文化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有一致性。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应该借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熟经验,探索出一条新路。为此提出以下编写原则供同行讨论,第一,点面结合,以作家作品为主;第二,中外结合,注重交流比较;第三,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第四,讲练结合,语言文学并重。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古代文学;教材编写;原则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在居住地很方便地完成汉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而且由于教师、教材等各方面因素的保障较过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就使得近年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也越来越高,对中华文化知识需求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中国文学方面的课程不仅是很多学校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众多入系留学生和语言进修生选修的课程之一。但是我们也发现,这类课程的相关教材不仅种类少,而且内容与形式上也都与教学对象的要求有些距离,这与目前语言类教材的所取得的成绩相比反差比较大,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状况为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来华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进行讨论。
一、现有来华留学生使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分析
供留学生使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选用为中国学生编写的教材,这类教材谈不上针对性,一般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内容有所选择,讲解深度上也有所调整。教师选用这类教材大都是权宜之计,本文也不作讨论。另一类是专为留学生编写的古代文学教材。和前一类教材不同,这类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编写目的明确,有语言水平意识,这些因素无疑使这类教材在适用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可以从以下比较有代表性的4类教材看到在适用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张德鑫《中国古典文学概观》②出版于1995年,是作者在美国任教时用英文给大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课的过程中编写而成的。作者在纵览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基础上,用主要篇幅介绍各个发展阶段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用英文介绍作家生平,主要作品的内容和总体风格,列举大量作品片断并附英文翻译。整部教材主体用英文写成,目的是介绍包括古典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此书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很多用英文对外国学生进行文学教学的教师的重要参考书目。但是,本书也因为教学对象和环境的限制,没有体现出与汉语教学的紧密关联,也没有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李彦教授合作编写的《中国文学选读》,采用中英文双语编写,以避免纯中文教材使外国学生望而生畏,而纯英文教材又与汉语脱节的不足,而且每章后面都附讨论题。① 这部材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其中古代文学部分可以看做是在《中国古典文学概观》基础上的进一步尝试与完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概要》②是作者在日本大学讲学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因为对象是中国文学专业的日本大学生,所以作者打破了国内一般文学史以史为总纲的编排方法,按概论的方式阐述中国文学史。总论之下按照诗歌、散文、词曲、小说几种主要体裁分别进行史的介绍,兼及介绍著名的作家作品。条分缕析、简明扼要。由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作者讲座和写作都是用汉语进行,因此我们也找不到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痕迹。刘广和、叶君远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③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系列教材”之一,第一次明确了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参编者大多是从事汉语教学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这部教材的“对外”特色体现在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语言处理上,解释和介绍性的文字力求简明,对过长、过难的作品,“哪怕是名篇,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不过,其内容的选择和语言的处理仍有有悖初衷的地方。比如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就国”的注释为“到自己的封邑去”,“就”的解释很好,“国”的解释就值得商榷。较这部教材出版稍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也是一部专门为高年级外国留学生编写的中国文化课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文化书系”中的一本。编排体例与中国学生使用的课本相类似,但内容明显做过筛选,更为精简,每节后附有思考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本教材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尤其是阅读能力,也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多花些功夫。④欧阳桢人《中国古代文学史》⑤是2008年出版的一部教材,从编写体例上看进一步体现出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联。首先,编者遵照了国家汉办颁布的《外国留学生本科教学大纲》中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要求;其次,在每一节中都设计了练习,有详细的注释,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整体安排更适合于留学生的课程教学。当然,作品的选择和注释的繁复让一部分使用者感到美中不足。此前曾有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高年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小说卷》出版,作者从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教学多年,因此本书的编写体例很适合教学,尤其是练习部分更有与汉语学习结合的特点。可惜的是与之同为一个系列的诗歌、散文、戏曲卷均未见出版。⑥从以上几部有代表性的教材看出这样一些尝试:从教学语言的选择,到结构的重新组织,再到根据语言水平进行内容的调整,最后到根据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教学大纲进行总体设计与编写,可以说,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自身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密切关联。
二、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相关问题的研究
由于在汉语教学领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是“小范围”存在,关注者不多,因此其研究成果也较少,但在已有的成果中,我们还是可看到研究者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涉及到了与此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首先,中国古代文学课在汉语教学高级阶段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文学为语言学习提供了深广的背景和特有的深度,⑦作为文学课一部分的古代文学课也有同样的作用,这是近些年来几乎每一个相关研究者都持有的立场。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应该和教材编写结合起来考虑,寻找其在汉语教学中的准确定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使用的教材和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这或许就是古代文学课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是让古代文学课陷入困境的一个致命原因。①这种状况其实是和古代文学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定位,将它定位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门课,②课堂教学的问题和教材的编写统筹考虑才成为可能。可喜的是,根据汉办《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重新编写相关教材已经成了众多的尝试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史》前言中有这样的介绍:“将冗长、艰难的文学史课程,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特殊性,进行了一次适合教学实际的表述”。③ 这也被看成是解决中国古代文学课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向。再次,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在文化课教材中有着特殊性。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门课程,古代文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的编写也要体现出特殊性。研究者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诸多解决办法,如双语编写、传统的吟诵的感性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④;在世界范围内对比中外文学,激发学生兴趣;⑤培养留学生的汉学意识等等。尽管这些设想都是将课堂与教材编写结合起来考虑的,但是在课堂教学尝试容易,落实到教材中还有一段路要走。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再结合对已有的留学生用古代文学教材的考察,我们发现,总体上留学生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总体编写思路缺少外向创新。几部教材都是立足中国古代而且局限于中国古代,缺少传播交流意识,没有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这就无法展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国外文学的不同特征。
第二,作品选编标准过于随意,几部教材虽然都共同提到一些著名的作家,但选取作品时各有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学和文化、文学和语言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这门课完全独立,甚至有孤立之嫌。
第三,汉语水平定位不够准确,尤其是编写过程中执行定位不够严格,如上例所提及的“就国”的注释,将“国”解释为“封邑”是准确的,但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也是生词,陷入了以生词解释生词的循环,如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解释成“领地”、“封地”、“帝王授予的土地”都会比“封邑”好一些。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还需进一步讨论研究,尤其是编写原则需要首先明确。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原则与方法讨论
文学史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它是明晰的、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文学史中的作家、作品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作家自身和作品本身却不是清晰单纯的文化知识,而是体现着传统中微妙的文化信息。这些微妙的文化信息可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读者了解、体会到一种生活方式,包括情感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慢慢欣赏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⑥ 正因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多年来文学教学一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让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微妙文化信息的获得,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编写原则供各位同行讨论。
第一,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这里的“面”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点”指的是具体的著名作家或作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史的线索,但重在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考察几部文学史教材,大都充分注意到了史和重要作家作品这种点面的结合,但比较而言,对作家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文学史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在几部代表作品,还在于充满人格魅力的历代作家。对作家的重视,可以让思想呈现为鲜活的精神、让心理呈现为丰富的情感。因此,文学史中的“点”是作品和作家结合,而且作家应该是那些个人修养深厚、文化含量丰富的作家,能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丰富且细微的中国文化的气息;作品也应该是那些优美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使文学、语言、文化的教学完整地融为一体。
第二,中外结合,注重比较交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建立学生的比较意识。对学生来说,孤立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远不如和自己国家历史上的文学比照着学有兴趣,这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过证明,因此,借鉴目前的汉学研究成果和方法,培养留学生的“汉学意识”,既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比较研究能力。而无论是面向中国学生的古代文学教材还是留学生用的教材中往往对这项内容重视不够,为了引导、培养留学生比较交流的意识,补充这方面的内容是必要的,另外,在练习中也应该设计好相关题目,发挥学生对本国文学比较了解的优势和交流的主动性,将学习与研究意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得以延展。
第三,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其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现代人笔下、口中典雅的语句以及行为、志趣中的古典情怀,既是古典对现代的悠悠影响,也是现代对古典的生动诠释。在这门课上做到古今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理解古代的作家作品,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背后的传统的根源,更好地了解、理解当代中国。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时刻抱有现实观照意识,或由古及今,或由今及古,赋予古代文学以现代意义。当然,像《中国文学选读》那样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合起来编写也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尝试,甚或可以借鉴《中国文学概要》的体例,将古代与现当代文学按体裁统合编写,使其更有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古代文学教学的特色。第四,讲练结合,语言文学并重。高级汉语的教学一直是汉语教学界的一个难题,让汉语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方法之一就是结合专业学习来实现汉语水平的提高,这一观点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因此,打破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将介绍文学史知识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这双重目的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文学史课堂要完成的特别任务。如果我们再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就会发现这种结合尤其必要。因为大部分学校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毕业时虽然都有 HSK等级的要求,但汉语水平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有位汉学家曾说过:“如果不具备较高的古典诗文的素养,是很难驾驭高级优雅的现代汉语的”。①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将多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整理而成的,也受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但也有一些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这些观点更多是从课堂教学中得到的思考和总结,如何将这些原则落实在教材的编写中,恐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尤其是需要更多的来自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细致研究。
四、余论
本文所谈到的只是中国古代文学课教材存在的问题,而本人在与一些学校的现当代文学、历史等课程的任课教师交流中发现,不少任课教师也认为他们使用的教材存在同一性质的问题,这说明不仅仅是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水平与成就和汉语教材的编写水平与成就相脱节,这种状况和文化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有一致性。近些年来,汉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已有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也包括其他中国文化类教材的编写一方面要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应该认真研究文化课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一系列自身面临的问题,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走出文化类教材编写的一条新路。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二: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调查与反思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是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国家汉办《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对这门课的要求远高于教学中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程度。为解决其中的矛盾,本人对有关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对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进行了反思,最终期望将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建设成为一门师生共同全情投入的课程。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调查;反思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为汉语言本科留学生开设的文化类课程,其教学目标在国家汉办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表述为: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使外国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东华大学汉语言本科留学生的调查,尝试找出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思考解决的办法。
一、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调查情况
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调查主要是围绕留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相关情况进行的。调查的对象是东华大学汉语言本科的学生,他们都已经学过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式,我们了解了留学生们对这门课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关于认识方面的几个问题有以下一些。如第一题“对我来说,古代文学课是一门()的课程”,9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难和非常难;第四题“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在汉语学习中的重要程度是()”,有61%的学生认为重要或很重要;第七题“你认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对你将来的工作有帮助吗”,82%的学生认为可能有帮助,1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由上可知,留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实用价值是心存怀疑的,但对于课程的重要程度还是基本肯定的,原因是留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课可以让自己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门课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度之高,在学生的选择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绝不是件轻松的事。学习者是否能学好一门课程,跟其对这门课的态度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调查问卷设计了不少有关学习态度的问题,如第三题“我学习这门课是为了()”,这道题采用了多选的形式,95%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考试,得到学分;60%的学生选择了让自己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26%的学生认为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有吸引力。第六题“你对中国古代文学课感兴趣吗”,只有26%的学生表示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其他学生则表示一般甚至不感兴趣。第五题“如果学校有古代文学的讲座和活动,你愿意参加吗”,只有1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愿意。第十七题“课外遇到关于中国古代的影视作品时,你是否会观看”,21%的学生表示会很有兴趣地观看,79%的学生则表示可能会看。对于每周3课时的古代文学课的课时安排,85%的学生觉得正好,只有15%的学生觉得太少。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通过考试拿学分,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兴趣是不太浓厚的。在访谈中有学生谈到不感兴趣的原因:“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传统的文化有些无聊,我们更喜欢流行的。”但如果表现形式比较有吸引力的话,例如精彩的影视作品,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观看的。仅仅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的教学,加上留学生对古代汉语的陌生感,要达到大纲设定的目标几乎不可能。但另一方面,学习者对于通过增加课时提升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掌握水平也并不感兴趣。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反思
在了解了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认识和态度之后,我们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反思和新的尝试,希望能激发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热情,使这门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课属于留学生文化课课程系列。它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及有代表性的作家,并要求重点学习诗歌、散文和小说三类体裁的作品。根据这一课程目标,国内出版了不少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材,如:宋尚斋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欧阳祯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王庆云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分诗歌卷、小说卷和散文卷)等。这些教材内容全面而丰富,但实际使用时,由于课时有限,有时连一半的内容都无法涉及,自然也就很难达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了。实际上,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就必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但学生对这类知识的背景内容知之甚少,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国古代一些特别强盛的朝代名称上,知道一些具体情况的学生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形成连贯的“史”的观念了。缺乏基本的中国历史知识,让文学史的学习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得不放弃这部分的内容,而把重心放在著名作家作品的介绍上。另一方面,在大纲要求的三类文学体裁中的散文和小说,一般来说原著文本都比较长。学生的古代汉语知识又少得可怜,即便给出注释,其独立阅读也相当困难,自然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了。在散文中,诸子的散文如《论语》《庄子》《韩非子》等,有的是语录体,有的是截取一段故事,自成一章,作为留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被接受。其他类型的散文,一般篇幅较长,且用典之处比比皆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几乎无从入手。而四大名著之类的小说,即便是节选,也得3000—5000字才能在情节上独立成章,这样长度的篇章对于留学生来说难度太高了。因此,只能采取视频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画面和简单的人物对话来理解故事情节,品味作品的趣味性。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自编了一套中国古代文学讲义。首先是大大减少了学习篇目,讲义分为八章,共20篇作品。其中诗歌四章、戏剧两章、散文一章、小说一章。在选取作品时,主要考虑与现代生活有相通性的作品。题材主要为爱情、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三个方面。爱情题材有《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戏剧《牡丹亭》;汉唐宋诗词中的《上邪》《江城子》《鹊桥仙》等。关于人生哲理的有诸子散文《论语》《庄子》《韩非子》选段;曹操的诗歌《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关于社会问题的有《感天动地窦娥冤》。从体裁方面来看,选择了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四类作品,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诗歌和散文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理解;戏剧小说则是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大概了解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即可。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诵读作品的基础上,了解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主题。希望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式与语言课的教学方式差别很大。语言课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生词和句型,因此生词学习、语法学习、生词和语法的操练等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古代文学课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主题。其中出现的古汉语词汇只要求会读并明白意思,不要求能运用。同时,这门课与中文系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也相差甚远。一般来说,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不能诵读的字词大约只有5%左右。但对留学生来说,即便最简短的诗歌作品,不能诵读的字词也有30%—50%。对于字词的理解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数学生寸步难行。因此,探索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1.重视诵读在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上首先是重视作品的听和读。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戏剧都是韵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节奏的规律和音韵的变化,从而欣赏作品的语言之美。尽管古代汉语生僻难懂,但是在标好拼音的基础上进行朗诵,对留学生来说,也不再是件困难的事情了,而是为他们找到了一条接近如此难懂的中国古代作品的途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文本,画出不会读的字词,然后播放配乐的诗朗诵音频,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下生词的拼音。反复两次以后,请学生轮流朗诵诗句。在学生个别朗诵的过程中,教师随时进行纠音。学生在倾听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也会提出疑问,老师也能及时解答。最后,教师再进行一次示范朗读,同时对作品中的重点、难111点字词再一次加以强调。最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整地朗读整篇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开口的机会,真正接触和感受作品,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为了激励学生认真朗读作品,笔者在期末考试中特别设置了一道朗读题。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能够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种感官并用,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其一,在朗读作品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对照文本,聆听名家吟诵的录音。有的是清晰的朗诵,有的是配乐吟诵。学生在接触作品的开始就能体会到诗词本身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掌握了作品中字词的发音。其二,当代流行歌曲中有许多歌词是源自古典诗词作品的。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源自《诗经?蒹葭》,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源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此外,王力宏的《在梅边》、动力火车的《当》分别是从《牡丹亭》和汉乐府民歌《上邪》中找到灵感的。当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时,给学生听听这些流行歌曲,能一下子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其畏难情绪。其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大多数戏剧和小说都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戏剧和小说的文本都比较长,但故事性却很强。前者对留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后者却是文学作品最容易吸引人的方面。在戏剧《牡丹亭》的讲授过程中,老师先让学生看了一段约6分钟的音乐视频,视频中仅仅用音乐和人物的行动展示了该剧的基本情节,并没有人物的对话。这样一来,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作品的大概内容,而且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学生彼此之间对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意义进行热烈的讨论,从而激发了大家进一步了解原著的兴趣。在文本教学中,笔者又将其与青春版昆剧《牡丹亭》相结合,让学生在人物具体动作的帮助下理解唱词,大家边看边猜,整个学习过程很有趣味性。由上可知,多媒体技术在许多环节对教学有较大帮助。
3.利用网络资源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家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各类资料,这为古代文学的学习也提供了不少便利。要想理解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就必须了解其背景资料,但大量的中文背景资料对留学生来说又会形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让他们查阅母语的相关资料就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例如学习《庄子?齐物论》(节选)时,课前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庄子”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让学生搜索各自国家的网站,阅读用其母语撰写的“庄子”的介绍。原本庄子散文思辨性较强,了解其内涵的难度较高。但学生在阅读了其母语相关介绍后,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在理解了字句基本意义之后,对文章要表达的哲理就基本有所领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在查找了母语资料之后,还要求学生翻译成中文,并能表达出来。期间,学生又锻炼了翻译的能力,这也是学习汉语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的技能。
(三)巧妙利用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重视的部分。怎么考、考什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们让这门课的考核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其中,课堂出席情况占总成绩的10%,课堂测试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首先是课堂小测试。文学史知识是这门课较难的部分。课堂上,我们采用了阅读理解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一段文章后回答问题,提交书面答案给老师,作为一次小测试,计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因此,学生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这部分学习内容,效果远远好于老师讲解、学生听。其次是回家作业。回家作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例如,曹操的生平、《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人物趣事、苏轼的婚姻情况等,都要求学生在自己国家的网站上用母语查阅相关资料,并翻译成汉语。大多数国家的学生都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国家网站上还有中国古代有名人物的介绍,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找不到相关的母语资料,只能查阅中文资料了。二是写出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例如结合《牡丹亭》的作品内容谈谈对作品缘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理解。这是一个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写出自己感想的练习。再次是期末考试。我们在其中设置了一个朗读作品的环节,要求学生在没有拼音的帮助下,独立朗读出作品。整个学期我们学习了8个单元的内容,其中一个小说单元没有朗读的任务。考试时,学生在7个单元中抽签选一个单元,要求朗读出没有注音的文本,错一个字扣2分。在以往的考试中,有少数的学生得到了满分,也有一些学生得0分。由于设置了这个考试项目,学生对作品本身的认读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作品的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尝试,东华大学汉语言本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已经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好评的课程。“尽管难,但还是很有趣”,学生在访谈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三、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展望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尽管学习的总课时不多,但却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人生的奥义。首先,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知识丰富的课程,更应该是一门师生共同全情投入、教学相长的课程,不应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一门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本国曾经翻译过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可以进一步感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友好互通、源远流长,教师则能接触到中国典籍在世界各国传播的资料。其次,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阅读和口头表达水平,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把许多母语的资料翻译成中文才能跟老师和同学交流,这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翻译技巧。在低年级的时候很难训练的一项重要技能———翻译,在这门课上可以得到不少锻炼。再次,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用心感受文学之美,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让学生在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启发,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S].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48.
[3]张笑难.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诗词课教学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01-105.
[4]李锦.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教学[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85-187.
[5]孙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代文学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21-24.
[6]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8-61.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文学论文范文
2.毕业论文完整范文
4.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文学论文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