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1500字
虚拟现实利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这一虚拟出来的现实环境进行交互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最新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1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1500字篇一
虚拟与现实的博弈
摘要: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网络围观即为最典型的一例。它使网民低成本地参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而受到公众热捧。然而网络围观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社会管理起到一定导向、促进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如何让正确认识网络围观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使网络更好地为社会管理服务,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围观;社会管理
一、网络围观定义与产生
“围观”一词,在汉语词汇里本是一个中性词。随着人们在文本中的应用,越来越带有贬义的意味,有麻木不仁、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等意思。鲁迅便多次在诸如其《孔已己》、《祥林嫂》、《示众》、《药》等多篇文章中对“看客”的形象进行描述,而这里的“看客”,亦即“围观者”。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微博”的兴起,现在所说的“围观”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它不仅表现为点击、跟帖、转发、评论、组织声援等网络行为,同时也因其本身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而渐渐演化为网络之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可小觑的“行动力”。如邓玉娇案中的公民观察团、钱云会案中的公民调查团、7·23甬温动车追尾事故中一场从网上到网下的大救援等等。公众的关注,亿万网民的聚焦,集体的义愤,深入的挖掘,正是因为强大的网络围观力量,一切在现实中本来难以改变的事情都因围观而迎刃而解。[1]围观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它已经不仅仅是网络行为,更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监督公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仅是单纯的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已经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是网民们本身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民族意识的提高,开始自觉的关注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成熟,国家的法制和文明。[2]
二、网络围观与社会管理
不可否认,网络围观在现代社会的出现及流行,主要得益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革命。高度的自由度,低成本的参与度,使公民借助网络上的论坛、贴吧、微博和博客等工具,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然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民众对围观的热情,其实来源于一种萌动的公共参与精神,是一种自觉地、有意识地参与社会管理的外在表现。网络的这般开放性、互动性在大大方便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的行使的同时,也使大家可以自由自觉地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公众对热点人物、敏感话题和公共事件自发性的网络围观,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希望改变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员贪腐等现实的强烈愿望。[1]
首先,网络围观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
网络围观是网民了解社会动态并从话语论争中汲取所需信息的重要途径。较之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互动性、开放性、丰富性、全球化等优势一方面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得一些以往无法通过传统媒体关注的问题呈现在面前,为多方面了解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这些特性还使人们更加自由、自觉地参与社会,实现在社会上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不仅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社会,还可以自由地参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评价。
在这一点上,“网络问政”可以说是最好的典范。自2006年开始, 广东率先迈出了网络问政的探索步伐,到2009 年粤一网推出升级后的网络问政平台, 以及随之而来全国各地兴起的“网络发言人”热,网络问政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其社会管理功能和效果也日渐显著。到2010年,网络围观、网络问政已经真正成为我国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党政领导干部、政府部门的廉洁行为和执政能力日渐公开透明。一批不作为、乱作为、官僚作派十足的领导干部,因被网络问政而“问下马”。网络民意正成为每个中国官员不能忽视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2010年第12 期登载了一篇题为《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该文章披露,70%的受调查者表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47%受访官员认为县处级干部最怕网络监督,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成为最怕网络监督的两个群体。[2]
其次,网络围观还起到了道德维护和推进制度完善的作用。
提起中国的法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法制的最大缺点在于法制的不健全。就中国的法制现状而言,最大的问题不在立法,而在于执法。也就是说中国法制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无法可依”,而在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而网络围观在这一方面却能发挥其优势,对道德维护和推进制度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3]
这一点在“孙志刚事件”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在“孙志刚事件”中,围观者先是通过网络以极高的热情表达对正义的追求,他们不仅在网络上对被围观者及其家属给予同情和支持,同时把这种正义感升华到现实社会中。围观者话语关注焦点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从“孙志刚事件”本身转移到收容遣送制度,对事件的关注与监督使得原收容遣送制度的种种弊端暴露无疑。围观者对法律更新迟缓表现出的愤慨对权力精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并最终导致一部法律的废止,推动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和法制的完善。
另外还有诸如“广东的天价酒”事件。2011年4月11日,有网民爆料称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购买几百万高档酒供私人支配,随即在网络上引起数万网民围观。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得知消息后,证实确实采购了数批酒,但称“这批酒是公司正常的商品购进”,属于公司“非油品经营项目”,而网曝所购酒部分是用于接待。中石化集团派出调查组于14日赴广东就“天价酒事件”展开调查。4月20日,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表示,在调查组最后结论出来之前,立即在中石化全系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至4月25日,中国石化下午召开媒体通气会,对外公布了天价酒事件调查结果,决定免去鲁广余广东分公司总经理职务并降职使用,同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对已消费的13.11万元红酒费用由其个人承担。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网络围观,天价酒就不会为人所知,贪腐之人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网络围观再一次显示出了它的威力,彰显了它的正义,为整个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平起到了切实有效的监督作用。 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在“真理”与“谬误”的论战中彰显了理性的力量。这样既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理性意识,也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地波及和震撼许多浅薄无知的内心。这种围观超越了传统现实中围观怕“惹祸上身”而沉默不语的表象,实现了围观者正义的心灵与行动的双重互动,并最终汇集成一股改变事态发展的力量,对整个社会道德管理与改善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带来另一方面的缺陷。网络围观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缺少控制力。它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匿名的,有时候甚至是全凭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并不考虑社会影响的自发行为。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一些道德和责任的缺失,有时甚至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3]
一种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是现在网络围观者为了解事实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段,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事件本身透明化,有利于大众了解真相。然而同时,它也给被围观者带来巨大的困扰。使他们不仅在众目睽睽下暴露了自己的隐私,而且还必须承受网络围观者激烈言辞及批评话语所带来的精神重荷。如在近几年比较热的“虐猫女事件”、“铜须门事件”和“姜岩事件”和“小月月事件”等等中,少数围观者不仅在网络上大肆宣泄,而且还把不满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人肉搜索等挖掘被围观者隐私,并采取种种手段直接对当事人进行骚扰、恐吓。比如在“姜岩事件”中,事件一发生,被围观者的隐私信息很快被网民公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俱来:两位主角相继被所在单位暂停工作后被迫辞职,心理压力巨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并患上了不同程度地精神疾病。另外也不乏一些被围观者因为种种舆论压力而自杀的现象。
另外一种便是“哄客心态”。所谓“哄客心态”,即是怀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心理,围绕在围观客体周围的起哄、看热闹的心态。“哄客心态”虽然并非所有网络围观的主流,但却是常见的围观心理。这种“哄客心态”或是以娱乐自身为目的,或是对被围观者报以欢呼和掌声,或者是以嘲笑和谩骂为武器,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尺度、用语言去斥责反对者。[4]这种心理虽然不会直接对被围观者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然而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情绪在群体中感染,则很容易导致虚拟的“心理群体”演化为现实的社会集合行为,从而对社会和谐与安定产生破坏和影响。比如在“海艺事件”中,愤怒的围观者直接来到当事人所在单位进行抗议,影响了该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
这样来讲,正确认识网络围观现象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正是处理网络和社会管理之间矛盾的关键。如何利用网络更好的推进社会管理的运行,发挥更加积极的社会效应,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管理应尊重民意,实现社会管理“人民化”
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政府在社会事务中不能有效地吸纳由网络充分表达的民众意见,平等地与社会成员进行坦诚沟通与交流,将民众意愿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就无法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也就无法赢得公众的满意。由此而来,社会管理便应充分尊重民众意愿,通过网络表达的不同意见,疏导和化解较之于现实社会激烈得多的网上社会情绪,进而满足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表达社会主张的愿望。作为政府,在网络传播的社会条件下, 要做到坚持走群众路线, 就要更加尊重群众的思想和创造, 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将与群众进行网上交流作为深入群众的重要路径, 在网上坦诚相见、以礼相待, 充分沟通、有效互动, 运用网络传播更好地听取民意、分析民情、服务民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3]
(二)社会管理应统筹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正不仅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价值理念, 更是执政者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中的根本目标, 同时也是公众评价政府得失的现实标准。如果政府不能充分实现社会公正, 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必然受到质疑和挑战。网络作为一个兼具互动性、开放性、资源丰富性的交流工具不仅成为每一个社会个体与社会的交流平台,而且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推动媒体议程、政府议程和公共议程的平台。在这个公共平台上, 个体的利益诉求较之于以往更能够充分地表达,并通过相应的议程推动引发关注,进而全部或部分地实现。在网络普及带来的社会各方充分表达的利益诉求面前, 政府的社会管理需要把汇集利益诉求与汇集民众智慧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广泛开展公共讨论的基础上, 促进社会公正共识的形成, 建立和谐的社会利益关系与普遍接受的现实利益保障。
(三)社会管理应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并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是社会管理的晴雨表,是政府形象的传播器,因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5]网络普及使人民更加自由、低成本地参与公共讨论,这样,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可以凭借网络发挥自己的舆论参与、舆论评价以及舆论建设作用。然而在开放的网络舆论系统中,任何个体的声音都有可能是舆论的生长点,有时一个不经意的信息内容,也可能会随着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社会热点、社会矛盾而随机形成一场网上舆论风暴。因而,政府在日益汹涌的网络舆论面前,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被网络舆论引导和左右。政府要实现在网络舆论环境中为民服务,就要从群众中广泛听取意见,善于运用网络联系群众和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加强与公众沟通,关注和参与网上交流,及时解答公众疑问,满足公众基本的、合理的需求,参与讨论热点话题,吸纳公众对社会管理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从而可以及时引导正确舆论和防止不良舆论。同时,政府也要通过网络实现工作透明化,积极配合和依靠公众参与和监督,使外部监督与政府内部监督更好地结合起来。
从感性的、个人化的、无意识的宣泄情绪,到理性的、建设性的、主人翁意识的公共表达,网络围观不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发挥对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的载体。它警醒着政府部门更加注重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徐迅雷.发现“公民网络围观年”[J].观察与思考,2011,(2).
[3]张尚仁.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J].云南 社会科学,2010,(3).
[4]闫肖峰.微博社会学[J].青年记者,2010,(3).
[5]朱大可.从芙蓉姐姐看中国哄客的仇恨快意[J].中国校 园文学,2006,(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最新虚拟现实的科技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