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论文赏析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将成为IT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网络科技论文赏析,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网络科技论文赏析篇一
推动网络科技 服务网络生活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将成为IT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使得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从金字塔式向扁平式(拓扑结构)转移。其特点就是从相对垄断和封闭的以产品与技术为导向,转为多样化、自由、开放的以用户为中心。因而将对传统计算机行业、通讯行业、家电行业及传统传媒等重新进行整合和定义,并将带来从个人生活、企业商业运作,乃至于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变革。目前,这种变革已经在整个IT行业内出现,并开始呈加速变化、迅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态势。作为具有雄厚实力的IT企业,长城集团采取了积极应对、稳步推进、深化产业布局、进行结构调整的对策,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
认请形式
一、变化中的IT市场
到1999年,在供给方面不断出现细分和重新定义的趋势,而且每一个细分市场都依赖于专门的技术及其标准,这些技术和标准不仅孕育了许多专业化程度很强的公司,而且直接指向网络应用。因此,目前新兴的IT技术大多出现在海量信息存储、高速计算、宽带下的信息传输、端末接入、数据库及其检索等领域,多样化的产品也相继在这些领域内涌现。在发达国家,网络应用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内,由于企业上网、政府上网、行业上网等各种上网工程的驱动,各个行业都在向信息网络化方向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000万人,数万个商业网站,而且将继续保持每6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国内网络市场供给的基本状况:
1、在网络基础架构、连接及通讯设备市场,一些大型国际企业依然占据重要位置,而国内企业正开始积极进入。一些传统通讯厂商从高端数据通讯产品开始切入,并在垂直市场上向下、向纵深发展;而大多数传统计算机厂商则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从低端数据通讯产品开始进入,谋求向高端产品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传统家电厂商也开始从低端着手涉足这一市场。据估计,这一市场规模正在以超过30%的速度在迅速扩大。
2、端末接入设备方面,PC厂商仍然是主力,PC网络化的产品转型也已初现端倪。与1999年初所估计的不同,在一个以Internet为中心的时代,“后PC”并没有带来PC产品的市场走弱。相反,PC正在与网络构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态势。进入2000年,出现了“Internet炒得热PC卖得火”的市场局面。除了PC,小型化移动网络接入设备获得了市场的青睐和厂商的关注,将成为下一个重要增长点。多样化IA装置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吸引了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踏入这一领域。
3、争夺比较激烈的是网络服务市场,包括ISP/ICP等,基本属于上升比较迅速、相对无序的状态。由于资本市场(主要是风险资金)的参与,各种互联网公司大量涌现,但具有实力、高质量、技术导向明显的服务型公司有待出现。进入2000年,对快速增长的追求和对互联网产业的冷静思索并行,许多传统行业开始切入Internet,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求有序和规则。
在市场消费方面,网络也开始激活以集团消费为主的商用市场及以个人消费为主的家用市场。多家市场研究机构乐观估计: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剧和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两个市场的规模也将成倍迅速扩大,在国内这一趋势尤为突出。随着越来越多传统行业切入Internet,并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网络将成为人们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件遥远的事。
对国内传统计算机厂商来说,大家都在用最短的时间向网络平滑,不仅积极调整产业策略(同时伴随着机构调整),而且积极进行资本融通。仅就PC市场而言,不同厂商基于对互联网的不同理解采取了不同策略。可以肯定,网络给所有PC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是,仅仅停留在PC的层面上去看待网络,将有碍于我们对网络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有碍于产业布局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速度。
二、不断形成中的IT产业链
围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正在不断形成一个全新的IT产业链:
1.PC时代的IT产业链结构
如图1所示,PC时代的IT产业链是以产品与技术为导向的,呈金字塔结构。从顶端向下,其技术含量将顺次递减,因此,利润水平也就从下往上的依次递增。不难看出,对新技术及技术标准的追求成为驱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少数厂商在整个产业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大家所推崇的价值判断准则就是封闭、垄断和付费,最易于采取的市场策略就是“集成”。
2. 网络时代的IT产业链结构
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时代,正在形成的IT产业链将不再以产品与技术为导向,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各种各类 应用和服务,从而使产业链呈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用户的各种需求将成为整个产业不断向前 发展的核心。每个部分(节点,或称细分市场)都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且各部分的利润实现不存在必然的线性关联,而不同节点间将存在互动循环关系,有相互增强的激励。在这里,多样化、自由、开放将成为大家所推崇的价值判断准则,而吸引用户关注将成为市场行为最为普遍采用的策略(注意力 经济)。毫无疑问,互联网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它将成为人类 社会的数字化载体,而网络生存将成为未来基本的生存形态。
图2:网络时代的拓扑型IT产业链结构
图2中,“设备制造”根据网络上对信息流的不同处理方式又分为四大类:首先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设备,如各种信息输入装置、 计算机、服务器等;其次是对海量信息的存储设备,包括各种高容量硬盘、磁记录设备等;再次是对信息交换提供通道的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卫星信道等。最后是提供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设备,如防火墙、侵入监测系统等。在每一类产品的发展中,都有类似于“PC时代产业链”中PC的发展轨迹,处于上游的始终是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仍然有一些层级以及沿着不同层级的利润分布。但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这些产品在市场中的行为,将大大有别于传统的市场运作模式,过去一些处于相对次要的资源有可能成为重要资源而受到重视,并因此而对其他资源进行重新定义,尤其是与产品直接关联的客户资源。
“ASP(软件及系统集成)”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设备制造”,但它上游的核心技术很有可能从少数厂商中脱离出来,借助于互联网而变成人人可获得的资源。因此,长期所积累的应用开发 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将成为利润获得的最根本保证。初期,这部分应用很大程度上将指向各类网络服务商和传统行业用户(这些行业用户最终也将扮演网络服务商的角色),向他们提供应用服务。
“ISP”是在物理网络基础上向各级各类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接入服务。其中宽带网接入是最重要的方面。而“ICP”主要有内容服务(提供各种各类信息及信息增值服务等)和电子商务(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 物流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各种社会生活便利)。
3.新型IT产业链结构分析
网络产业可以看作是个相对完整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由各个不同的细分环节所构成。这些环节存在一定的逻辑 联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同时,每一个环节都遵循各自独立的技术标准或者内在规律独自进行发展。在应用扩大的同时,所有环节都互动地不断扩张,最终促成整个产业的成长。
站在最终消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将这一新型的IT产业链进行简化,如图3所示。在这一网络产业链划分中,用户将处于最高层级,他为了获得网络的应用,必须有网络应用的提供商出现并为之提供服务,而在网络提供商之前,又必须有互联接入和网络设备的制造提供者。因此,最底端的设备制造和互联接入就是网络的基础部分。
网络基础部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提供的产品都很实际,竞争者也比较多,进一步增值的空间不大,因此需要提供者具有很强的实力,主要是技术实力(能不断跟进世界最新技术的实力和针对市场进行独立研发创新的实力)、资金实力(能够实现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大力度的市场推广)、 管理实力(尤其是生产管理经验、质量管理经验等)。
图3:新型IT产业链结构的简化
另一个层面是网络应用。其典型特征是:以应用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因为每个厂商所提供的服务本身可能存在差异,增值的空间也大不相同。除提供者需具备足够的实力外,还需要良好的商业信用,即品牌价值要高,尤其是面向直接用户的服务提供者。
当然,围绕这一直接产业链,还将出现许多外围的衍生行业,如网络中介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中介、内容中介、物流配送等。
制定对策
到目前为止,围绕“立足中间,发展两端”战略的长城集团,不仅构架了清晰的产业体系,完成各项产业布局,而且极大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不过,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网络将重新定义整个IT产业,围绕网络的产业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以深化现有的产业布局,将各项事业向前推进。长城集团面向网络的新策略是:“建设两个基础,进入应用服务,注重业务专业化”。简单地讲就是:
1、建设好设备制造、互联接入两个网络基础。以零部件制造为重点的信息设备制造一直是长城集团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网络方向转型以深化新的工业技术制造体系。海量信息的存储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与之相关的设备制造将成为重点。另外,网络安全及网络基础设备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资本运作及企业购并方式,长城集团重新整合了上海网络公司业务,将其定位在VOD及多媒体设备领域,而将不久前吸纳进来的金网公司定位在网络安全产品领域,以其占优势的密码技术、安全网关、安全路由器等为投资重点,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国内最大的网络安全产品厂家。
互联接入是用户进入网络世界的第一道门槛,是网络基础业务。长城集团将直接介入最具前景的宽带业务领域。长城宽带将以建设与经营宽带服务为主业,开展网络建设和接入服务,一期投资3亿元,在11个城市形成20万用户,3年内完成50亿元投资,并形成500万用户,提供100M到户能力。
2、应用服务是具有极大增值空间的市场,在国内几乎是个新兴行业。为网络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软件及系统集成领域,是长城集团的传统领域。多年来一直向如“金税工程”等行业用户提供支持。因此在向网络化方向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经验和实力。在内容服务方面,对长城集团来说可能是个新兴领域,但因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市场前景,长城不会轻易放弃。
长城集团将在遵循专业化基础上,与实力型厂商开展多种合作,介入电子商务和普通的内容服务领
域。在这方面,长城集团已经投资5000万元注册成立了商网通公司,着手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服务(ASP)、应用方案平台、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及做门户网站、提供信息服务。
3、在网络出现并逐步改变传统IT产业后,各细分市场和各项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都获得了提高,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有专门的运作机制。因此,长城集团在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基础上,更加强每个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包括技术、管理、产品、渠道和服务等的专业化,构成精兵布阵的“军团”。
长城集团已经或正在通过各个环节的工作来构造整个网络产业的基础技术和应用体系。这一策略与调整,与过去的“立足中间,发展两端”的策略比较,有新的变化。首先,看问题的立足点不同,过去是基于技术划分的,而新策略是基于应用划分的。因此,过去PC是整个布局的中心,软件和系统集成大多也只针对行业用户。而新策略中,中心有可能不是PC,而是其他方面,如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服务等。其次,强调的领域将出现差异,过去是以产品为重,目前则是以产品和信息服务为重,甚至信息服务的地位将进一步获得提高。
网络科技论文赏析篇二
网络科技传播问题浅析
摘 要 当前,网络逐渐成为传播的主力军,门户网站都加强了科技信息的传播。网络科技传播使得科技传播活了起来,传播的内容丰富多彩,为提高公民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网络媒体在科技传播的竞争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的知识容量、信息科技含量,科技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等问题,需要新闻源把关,提高内容质量;优化编辑整合;丰富科技内容,扩大科技传播的影响力。
关键词 科技传播 ;网络传播优势;网络传播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041-0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 互联网超越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建立了传受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传播。博客、播客等个人化媒体加入科技传播的阵营,不仅丰富了报道的内容,而且改变了报道视角和传播路径。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突显。
与此同时,科技信息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传播内容。各大网站都加大了科技信息的传播力度,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当前,我国网络媒体在科技传播竞争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的知识容量、信息科技含量,科技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等问题,值得网络科技传播主体的重视。
1网络科技传播的主要特点
1.1网络传播使科技“活起来”
网络媒体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媒体形态,以其巨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前沿知识,多样的符号、生动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互动性等优势在信息传播中逐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在科技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网络媒体综合了其他各种媒体的特征,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使科技传播效果得以更有效的进行。
网络媒体不受容量、时间、和形式的限制,可以将报刊杂志的文字和图片、电视节目的画面和视频、广播节目的音频、以及来自各种自媒体的科技信息整合在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快讯、消息、深度、专题等各种形式传播出去。
1.2网络科技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科技传播是促进科技信息扩散、实现科技知识增长的过程。科技传播可以分为科技新闻传播、科技出版传播、学术活动传播、科技展示传播、科技教育传播、科技中介传播六大类型。互联网本身即是一个浩瀚的信息资源库和科技聚集地。所有这些类型的传播均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
而人民网等政府门户网站则分设IT与科技频道,将商业性、产品类内容剥离 “科技”,使得科技频道更为集中地介绍“科技政策”“自然”“生命”“发明”“产业”等内容,少了综合门户网站的商业味道,使得科技更为“纯粹”。除了科技频道的集中传播外,科技信息亦常见于其他各频道中,其中以健康频道、军事频道、育儿频道尤为突出。
1.3 网络传播更注重时效性
网络的出现,使新闻的时效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文本编辑也较报纸稿件或广播电视节目更为自由,可以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文本编入主文档并根据需要调整文本长度,亦不受截稿时间或播出时段的限制,而发布新闻的前后过程中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同时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真正实现了即时性、实时性和全时性。凭借这一优势,网络媒体的竞争力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目前,多数科技类网站都设置“滚动”栏目,几分钟更新一次,24小时不间断报道,着实做到了“全时报道”。同时,每条新闻标题后紧跟发布时间,时间精确到秒。这样力争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更新速度堪称“高效即时”。真正做到了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报道。
2网络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量信息导致无效传播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网络上每天更新的科技新闻中夹杂着很多重复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虚假的科技新闻。“海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给科技新闻的有效性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科技网站大面积“撒网”,“捕捉”科技新闻,造成出自不同媒体但内容相同的新闻被重复收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标题都完全相同。例如,某著名门户网科技频道2009年11月22日发布的《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0:33)、《欧洲重新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10:49)、《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12:11)、《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5:19)4篇文章分别由《北京晨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转自新华社的消息,主题内容都一致。甚至登载的《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的2篇稿件连标题都一模一样。而该网站在转载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律“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超文本平行链接,使检索结果失去整体性,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对受众来说甚至是“信息垃圾”。科技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并不会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受众要在千余条新闻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使受众无从下手而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从而导致无效传播。 2.2传播的内容科技含量低
纵观各大网络媒体的科技频道,可以发现其科技传播的内容更加注重的是传达产品广告信息而不是普及知识。例如,新浪科技频道科技频道分为“科技”和“数码”两个部分,“科技”部分偏重于IT、电子、互联网类的报道。“数码”偏重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报道,侧重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传播的是产品信息。即使剔除了IT、电信、互联网等栏目,“科学探索”中包含了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活百科、历史考古、生命医学等方面知识性比较强的稿件并不多,占整个网站内容的十分之一不到。
在新浪科技频道的新闻报道中,除去那些产品推介类软文,消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逾七成的报道为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均不到十分之一,缺乏科学时评。拥有采访权的两个栏目,一个是“电商观察”,一个是“焦点人物”,这两个栏目的选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经营者的访谈,而这些对企业家的报道中多数介绍的他们的行业竞争状况、他们的产品,他们的优劣,鲜少提到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有广告营销的痕迹。在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知识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涉及,科学家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基本上没有。总的看下来,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更像是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信息集中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最新的成果介绍、最新的行业消息,却很少有一些科技热点知识的介绍。即使有重大科学事件的专题报道,也是把其他传统报纸的文稿集中在一起,缺乏知识性解读。
同时,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科技新闻的报道题材也非常有限,科技新闻应该包括科技信息、科学知识、科技政策等方面。在各个网站科技频道的报道中,主要涵盖的是动态性和时效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产品研发最新成果、科技领域发展动态。很少有涉及到有关科学知识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新闻。
网站管理者可能认为信息性比较强的科技新闻比科技知识更加能够赢得受众的眼球,提高广告投放率。但是科技传播内容的失衡将会造成不利影响:不但会限制网站的内容建设与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受众获取全面的信息,而且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2.3 单纯信息整合缺乏原创
网络新闻的处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网络科技新闻亦是如此,目前大多数网站都没有采访权,造成大部分科技类网站的内容多以粘贴传统媒体的科技类新闻为主。他们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新闻源的素材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展示给读者。这种简单的Ctrl+C(复制)加Ctrl+V(粘贴)的操作方式,造成新闻素材内在关系没有得到展现,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也未能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实质上是一种平面的堆积,读者无法立体的了解到科技事件的全貌。
“原创的才有生命力”。这个原则不仅对适用于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同样适用。科技类网络媒体目前的内容还处于单纯的转载,堆积信息的阶段,缺乏对新闻源的判断,也缺乏对科技事件的解读,这样像批发商一样到各个传统媒体去“进货”然后“堆卖”给读者形式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阅读新闻。
科技类媒体的的多数稿件转载自传统媒体,即使来源标识为自家媒体的稿件也大多是缺乏时效性的信息“整合”:把几条内容相似的新闻直接粘贴在同一标题之下,“做加法”即找一些背景材料塞进去,扩展原新闻的内容,并没有解读或者评论;“做减法”即把原新闻的内容整段删减掉,并不是精益求精。网站的管理者在没有采访权的情况下,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新闻质量,选准有内容的新闻,在处理海量新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所有的新闻堆积在一起,而是应该把内容进行分类处理,科学解读,防止信息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同时,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科学评论和深度报道,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把受众的信息反馈给新闻源,如此才能体现Web2.0时代网络科技传播的优势。
2.4 把关弱化,内容缺乏准确性
科学技术是理性的、严肃的。科学精神是严谨的、求实的。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真实准确的严格要求,从而也使过去的科技新闻报道常常给人以距离感。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或严肃的科技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是现代科技传播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万事皆应有度。通俗不等于庸俗,硬新闻软表达也应注意尺度,一旦过度,就会喧宾夺主,偏离报道方向。如果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而刻意追求噱头,过度滥用轶闻趣事,便会落入“娱乐化”的俗套而与严肃、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势姿态,开放性、多元性、草根性、自主性是网络传播吸引受众的地方。然而,缺乏有效地把关,过度的放开导致的了信息的泛滥,网络媒体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新闻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科技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的。但是,受到目前大众传媒追求娱乐化、通俗化这些不良传播观念的影响。一些科技类媒体在处理科技新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通俗性和庸俗性的界限。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出“奇招”出“怪招”,损害了科技新闻本来的面目。
2.5传播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每天网络上出现的科技类信息多大上万条,这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的分不开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巨大的信息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严重制约信息的有效传播。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同时着力体现“大而全”的特色,网络媒体经常大面积的收录来自不同媒体的同一题材的新闻,有的甚至标题都是一样的。特别是科技新闻专题里面,为了全方位的展示某一事件或者事物,网络媒体收集了各大媒体关于这一事件或者事物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很多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甚至标题都没有区别,从而造成了信息同质化,也不利于受众的阅读,浪费了空间和时间。
同时,网络媒体因为其“即时性”的特点,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这突出表现在网络实时更新的大量“动态的、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消息”。大量的即时信息的罗列,容易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受众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报道,最新的报道已经更新,受众对新闻报道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更不用说条理感了。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给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也不利于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影响了科技传播的效果,这种因信息多而杂带来的快餐化、简单化的消费式阅读非常不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 3网络科技传播改进对策
3.1 加强把关提高内容质量
科技网络报道不仅在形式上要贴近受众,通俗易懂,更应当在内容上做到真实可靠,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掉虚假信息。一些新闻稿件可以聘请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消息来源也尽量采用权威科技部门的信息,而不能道听途说,发表不负责任的科学信息。只有步步求证,严格把关,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科学事件进行报道,才能发挥科技传播的正面作用。对于转载的稿件要严格把关,尽量采用权威科技媒体的新闻稿件,事先对新闻内容进行科学的判断,向科技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约稿,增加稿件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为公众提供真实、全面、准确、权威的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还要防止科学新闻的煽情化,做到既理性又不失趣味。
网络科技媒体应该彻底摆脱简单复制粘贴、随意堆砌、重量不重质的新闻报道模式。首先要开辟值得信任的新闻源,主要集中在对权威传统媒体的信息转载上,对一些不可靠的新闻源要多加留意筛选;其次要开发多渠道新闻源:积极与新闻界、科技界、教育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拿到第一手的科技新闻;最后要动员受众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新闻线索以增加原创稿件分量,从源头上增强科技传播力度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增强传播力、在博弈中取胜的法宝。
3.2 优化编辑增强可读性
专业的科学信息对于外行受众来说,确实晦涩难懂。只有具备理性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的科学编辑才能做好科技类新闻。如今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编辑应当紧握时代的脉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了解最新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贡献一己之力。在编辑科技类新闻的过程中,科学编辑应当避免“误读”科学事件,过滤掉那些夸张、曲解、误传乃至杜撰的科学信息,做到讲清专业术语,报道深入浅出。
科技报道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为避免枯燥,也提倡适当运用一些可以增强生动活泼效果并能提高可读性、悦读性的表达技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因此,以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报道——科技概念、科学原理、科技事件的介绍表述确切,数据图表、背景资料的引用准确无误,科技成果的水平、价值、意义的评价中肯恰当——是网络科技传播应该努力的方向。
同时,科技类编辑需要浏览大量科学新闻资讯,并快速消化科学新闻事件的内容,梳理清楚繁杂的科学新闻事件,制作出更具可读性的页面,整合成便于网络受众浏览的形式发布在网站上。网络的快捷及更新速度,要求编辑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文章价值判断力。编辑集科学新闻搜集、采写、改稿、页面制作等知识于一身。
3.3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力
科技媒体需要接近受众,贴近生活,传播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药健康和食品安全等科技信息,侧重报道受众普遍关注的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新发现、医学新进展等领域的科技新闻,并传授节能环保等科技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挖掘新技术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生活意义,真正让科学为受众的生活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目前大部分科技类媒体在选择题材时IT资讯、产品介绍占了极大比例,普及科学知识的稿件明显偏少,科技人物、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报道的稿件比例就更低了,显示出了传播中的偏重传递信息,忽视引导精神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科技频道在引导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就要不仅追踪IT业界动态,更侧重生活科学的报道;不仅追求高效快速的消息,同时加强深度解析、科学评论;不仅关注科技前沿,同时解读科技政策,传授科学方法,更多地介绍科学新发现的意义、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科技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人文元素,通过报道科技人物的献身科技、艰苦的科学实践活动,宣扬他们严谨、求实、执着、忘我的科学精神,不但可以使受众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还可以为广大受众树立榜样,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对封建迷信的抵制能力、对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田胜立.网络传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网络科技论文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