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科技论文>

变电站科技论文

家文分享

  众所周知,变电站是改变电压的场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变电站科技论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变电站科技论文篇一

  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变电站运行管理的实际经验,分析了变电站云顶管理的现状,提供了优化运行模式,提高技术和制度管理等相关措施以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关键词]运行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M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98-01

  1 变电站运行管理现状

  1.1 运行人员素质不够

  科技的发展,对运行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无人值班站己全面推广,但对运行人员的培训明显滞后。再加上设备,特别是二次设备在选型上的严重不统一,更增加了运行人员工作的压力。造成的局面就是不管什么信号、异常变电运行人员不加分析就汇报调度员,而调度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也只能不加分析地汇报专业人员。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运行人员潜力的发挥。在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缺乏对运行人员的培训。

  1.2 发令模式不统一

  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发令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预令到集控站,正令到操作现场,即调度员可以与现场人员联系,第二种是预令、正令全部到集控站, 这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争论较大,在实际运行中也是并存的局面。前者操作模式更有利于安全。这种模式不改变原有的联系方式,有利于调度员与操作人员的适应。而第二种模式在给集控站值长的命令中必须指明操作地点,因此,在操作量大,特别是某线路两端均属集控站管辖的情况下,很容易混淆操作地点。其次,第二种模式,增加了一道转发令过程,易引起误传,且集控站值长对系统不知晓,无法辨别命令的正确性。

  1.3 操作及事故处理速度受影响

  由于考虑到效益,操作人员配备一般较少,如果遇到大型操作,就出现一套操作班子来回跑的局面,而且由于赶操作进度,操作人员很容易在匆忙中引起误操作。当发生事故,由于操作人员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往往会影响到处理速度,无法尽快恢复对停电用户的供电。目前操作人员的配备力量过快地精简,操作速度慢,不能保证检修工作的按时进行。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或者有重要保供电任务时,重要变电站及接线薄弱变电站应进行临时值班,以确保事故时的及时处理。

  1.4 运行方式无法及时核对

  与现场核对设备运行方式,是保证安全调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调度员往往遇到无法及时核对的情况,特别是二次设备,因为集控站人员对设备运行方式也是凭记忆。派操作人员赶现场的话,失去了时效性,且浪费人力、物力。

  2 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的对策

  2.1 优化运行管理模式

  1)构建生产指挥中心。为实现公司层面上的统一生产指挥、分级管理、区域控制,提高事故异常时的快速决策和处理响应能力,应该在超高压公司层而构建生产指挥中心。生产指挥中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调度和应急处理与决策功能。在分层分控管理系统中,各集控站相对独立工作,各类操作主要由集控站完成。通常情况下,运行信息和生产信息集中到生产指挥中心;故障情况下,由生产指挥中心进行协调处理。同时,充分考虑构建各集控站至调度的冗余通信通道。

  2)调整专业内部结构。运行专业可以细分为巡视、操作(事故处理)、工程管理、基础性技术管理和技术性留守5个子专业。技术性留守主要完成异常情况下的临时性处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现场检查处理,缩短枢纽变电站异常及事故情况下的处理时间。操作即根据己有的操作票及检修计划,专门从事集控范围内所有电系操作。基础性技术管理主要完成集控范围内所有基础档案的建立与维护,完成典型操作票、典型工作票的审核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管理工作。采用专人专管的方式将有助于实现基础性数据的唯一性与规律性,为整合型管理平台提供有利条件。提升自动化功能应用水平。

  2.2 技术管理

  1)交接班管理。由于巡检班的值守地点在变电站内,现场依然按照有人值班的要求进行管理,按照规定时间在变电站交接班。巡检人员按生产要求统一着装,佩带值班标牌。事故处理和倒闸操作过程中,不得交接班,交接班过程中如发生事故,马上停止交接,由交班巡检组长指挥处理,接班巡检组根据交班组长的安排参加处理工作。交接时结合计算机监控系统进行交接,交接内容必须包括变电站运行方式、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变更情况、设备缺陷及异常情况、倒闸操作情况、工作票执行情况等。

  2)倒闸操作。操作指令由控制中心当值值班员下达,变电站巡检员接令后填写倒闸操作票,经三审预演无误后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应立即停止操作,向控制中心询问清楚后继续操作。倒闸操作按照南网操作导则进行,正常情况下,变电站操作权远近控把手打在“区控遥控”位置,由区域控制中心进行断路器、隔离开关操作。合接地刀闸的操作需要在现场进行,严禁在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上进行操作。

  3)设备巡视。变电站巡检人员均需具备单独巡视高压设备权限。遇到设备过负荷或负荷显著增加、设备经过检修、技术改造或长期停用后重新投入系统运行、新安装设备加入系统运行、设备缺陷近期有发展、恶劣天气、事故跳闸和设备运行中有可疑现象、重大政治活动或节假日等情况需增加特殊巡视。根据设备巡视记录表的项目,按照制定的巡视路线进行巡视。

  4)事故处理。事故来临时,如果是变电站值守人员首先发现事故情况,应立即向控制中心当值值班员汇报,根据控制中心值班员的指令进行处理。如果是控制中心值班员首先发现事故情况,立即联系现场当值巡检员进行事故处理。现场巡检员将开关变位情况、事故象征、设备状态、保护信息、故障录波测距、监控系统信息、事故原因分析等情况分阶段向控制中心值班员汇报,并同时汇报行政主管领导。

  2.3 制度管理

  1)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职能的划分必须实事求是,应与电网调度系统实况,防盗防破坏、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通讯可靠性等实况相适应,必须强调责任制的清晰与落实。监控中心作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集中监视、控制中心,执行的是原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部分内容,行政上隶属变电运行部门比较合适,当然也可以隶属于同级调度部门。

  2)调整工作职能。将运行监视、拉合高压断路器以及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开关等遥控(遥调)操作、根据调度命令实施拉闸限电、无功电压管理、远传的开关及保护信号复位、作为调度与操作队的中间环节负责向操作队转发令和向各级调度转回令、断路器故障跳闸次数以及有 载调压开关操作次数统计管理等职责划入监控中心。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从法制手段上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操作队人员岗位职责、工作票制度、工作值班制度、安全保卫制度、交接班制度、设备巡视制度、设备维护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倒闸操作制度、设备定级制度、运行分析制度等。

  3 结语

  总之,要从管理制度出发,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人员水平素质,制定更加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管理的技术水平,实现供电的平稳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2] 黄集贤,陈旋.集中控制下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的探讨.广西电力,2007,(2):56~58

  [2] 王修庞,罗虎,等.变电站集控运行管理模式探讨[J].继电器,2008,(8):91~94.

  [3] 李慧青.浅谈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J].科学管理,2006(9).

  变电站科技论文篇二

  智能变电站绿色照明

  摘要:解释“绿色照明”含义,分析“绿色照明”的必要性和目前照明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绿色照明”的设计原则,得出未来“绿色照明”的技术经济优势将更加显著的结论。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绿色照明

  1.“绿色照明”含义

  所谓“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2.在智能变电站中实施“绿色照明”的必要性

  根据110(66)~220千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规定,智能变电站的照明设计时应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的节能灯具,以降低能耗。

  在智能变电站中积极推广“绿色照明”,积极采用LED灯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实现“绿色照明”的标准化设计,有利于提高智能变电站照明质量、降低照明器材投资、减少所用电能损耗、美化变电站环境,并且符合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更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的积极举动。

  3.变电站照明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变电站照明工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所选用的光源显色性差。

  (2)灯具结构不合理,造成光线不均匀,使得有些地方亮度过高、非常刺眼,而有些地方照度明显不足。

  (3)光源光衰减显著,据专业测量结果,部分灯具半年之后的亮度只有最初的70%,一年之后更是降至50%,并且灯泡使用寿命较短。

  (4)灯体支架采用普通的镀锌生铁,耐腐蚀性差,使用两至三年后就开始出现生锈情况。

  (5)绝大部分的灯具只保用一年,之后的维护工作得不到保障。

  (6)频繁的后期维护工作,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更增加变电站照明工程成本。

  4.“绿色照明”设计原则

  “绿色照明”关键是要求实现照明节能,还要满足对照明质量和视觉、环境条件的更高要求。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照明工程设计水平和照明器材效率来实现。根据相关规程的要求,结合“绿色照明”概念和原则,提出变电站“绿色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1)根据工作场所照度要求、工作需求以及照明种类的不同,选用高光效、长寿命的光源。

  (2)在保证满足作业区域、岗位照明需求的前提下,选用防眩光、无光污染的照明器具。

  (3)开展精细化照明设计,增加灯具使用灵活性,减少灯具数量。

  (4)选择结构安全可靠、配光高效合理的灯具,注重配套电器(镇流器、触发器等)的节能高效。

  (5)提高照明灯具的免维护性能,降低后期维护和更换灯具的人力与物力成本。

  4.1 光源的选择

  高效光源是照明节能的首要因素,必须重视各种光源的特点和优点、区分适用场合。目前,变电站内主要应用的光源有白炽灯、荧光灯、高强气体放电灯、LED等。

  白炽灯效率低、寿命短,大面积使用白炽灯不利于节能,但是其显色性好,并且具备瞬时点燃、不产生电磁干扰、耐受频繁开关等特性而被常应用于特殊照明场合,例如用于一般事故照明。荧光灯虽然显色性能较白炽灯差,但其光效和寿命均较白炽灯显著提高,因此更加适合人员长期停留的办公场所使用。

  LED灯在技术性能上显著优于荧光灯和高压钠灯,尤其节电特性显著,可以考虑对LED灯具进行合理的开发以逐步取代荧光灯和高压钠灯,但150W的LED灯在灯具、散热以及驱动回路等各方面具有一定限制,因此,LED灯适用于主控室、各种电气控制室、会议室、办公室等。

  4.2 提高照明质量

  照明质量主要包括眩光限制、色温恰当、显色性谐调三个方面。

  对于眩光问题,可采用灯具的遮光角来限制一定角度内的直射眩光,采用“统一眩光值”(UGR)来评价不舒适的眩光。

  不同工作场所、环境下,在与照度相协调的前提下,色温设计要恰当。

  对经常有人停留和工作的场所,显色指数(Ra)要大于80,对没有特别显色要求的工作场所,当灯具安装高度大于6m时,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4.3 灯具及其附属装置的配合

  光源必须配备各种灯具,才能真正体现其实用价值。灯具实际上是将光源发出的光,按照其所设计的控光方式将光线发散出来。因而,灯具就是对光源进行光线控制的器件。灯具的选择必须符合安全、高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使用安全:防触电,防火,特殊场合还要求防爆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引发的危险;

  (2) 限制眩光;

  (3) 提高能效:选用效率高、配光和场所条件相适宜,以及光通维持率高的灯具;

  (4) 合理考虑功能性(满足照明效果的前提下,可实现一机多能)、装饰性以及经济性(性价比高)。

  4.4 “绿色照明”精细化设计

  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明确各工作区域的照明质量要求,包括照度值和显色指数两个重要的参数。符合CIE S008/E-2001《室内工作场所照明》、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色设计标准》、DL/T 5218-2005《220kV~11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以及DLGJ 56-1995《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范》对变电站不同区域照度、显色指数要求指标要求。

  精细化照明设计,应逐个房间或场所按使用条件确定照度标准,初选光源、灯具、镇流器的类型与规格,然后计算平均照度,并使计算照度偏差不超过±10%;然后,校验LPD值是否满足目标值,若超过规定值,应调整设计方案,直至达到规定值为止。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关注细节的处理,例如自然光的充分利用与照明灯具布置之间的配合、灯具照明角度的灵活调整性、照明控制方式和布置等等。

  一般优质高效的光源往往价格较普通光源贵很多,因而阻碍了高效节能光源的推广应用。在评价“绿色照明”技术经济指标时,需要采取合理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随着“绿色照明”光源彻底国产化力度以及国产“绿色照明”光源的大量使用,初期建设成本能够显著降低,“绿色照明”的技术经济优势将更加显著。

    2236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