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论文格式模板
论文的格式模板,懂的人自然就懂了,不懂也没关系,看完这两篇论文范文,你也会知道的。这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科技论文,仅供参考!
大学生科技论文篇一
浅析国防科技对国家科技、经济的积极影响
【摘要】国防科技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要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在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加强。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防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导,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防科技;国家科学技术;经济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103-02
国防科学技术,是指与国家防卫体系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国防科技的进步,将极大的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国防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重视和发挥国防科技在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中的巨大驱动作用,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国防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先导
国家科学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国防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由于国防科技的目的是为军事和战争服务的,而军事和战争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而,当今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作用的许多高新技术都是从国防科技项目演变发展而来的,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起着先导作用。
(一)国防科技引领高科技的发展
高科技就是指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综合开发的,并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起着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的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1]。人类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大多因为国家防务上的需要而产生于国防军事领域,要么发明后先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比如先有核武器后有核电站;先有大型运输机,后有波音707和后续飞机系列等等。事实上,高科技的重大突破,绝大多数都与军事实力或者潜力密切相关。“经济、社会、自然,特别是军事的发展,作为巨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牵引着、推动着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2]。
(二)国防科技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国防科技,集成了各种高新技术领域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相容性。若你把它用来服务于国家安全那么它就是国防科技,若你要把它服务于经济社会那么它就是民用科技。因而国防科技可以广泛应用到传统产业中去,更可以开发新兴产业。我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原子弹研制成功到火箭、卫星、导弹上天,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发展离不开国防科学技术的牵引。目前,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防科技工业正面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国防科学技术的优势,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从业人员中,多数是在从事民品的研发、生产,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国防科技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诞生
“同样的财力、物力、人力,管理得好,就会事半功倍;管理得不好,就会事倍功半。科学管理,是兴国之道,也是兴军之道”[3]。国防科技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科技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上。
在近代,科研大都是科学研究者个人的事情,没有形成由国家资助和管理科学研究的体制,所以,当时的科学称为“小科学”。现代科学研究参加的人员众多,科研经费投入巨大,必须由政府进行组织管理,这种科学称为“大科学”。这种规模巨大的科学首先出现在国防科学研究领域。20世纪6O年代,美国人搞登月飞行的时候,参加整个活动的有42万人。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组织,每个部位、每个人的工作都要安排好,靠几个人组织管理肯定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复杂的系统管理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以实现了系统功能与组织的最优化,所以,国防科技改变传统了管理模式,使管理成为了一门科学。
二、国防科技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
在当今世界,“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4]。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现代国防科学技术集社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于一体,是最能代表一国科研实力的成果,它能渗透到生产力中的各种要素中,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其一,促使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力是智力和体力的总和。一个劳动者的体力提高都是有限的,而智力的提高则潜力巨大,所以,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知识越多,智力程度越高,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越大。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防科技知识在劳动者中不断普及,劳动者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同时还会改变劳动者队伍结构的变化,以至科技人员占的比重上升,体力劳动者比下降。
其二,创造出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先进与落后,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国防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年。这充分证明与国防科技进步一体化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将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还有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
其三,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劳动对象的规模和效能,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防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对象扩张到整个客观世界。美国现在可以利用勘探资源卫星,18天就把地球拍摄一遍,以准确掌握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资源状况。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防科技不仅促进了人们对现有物资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而且推动了人类开发新的能源、材料和资源,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从宏观、自然到微观、宇宙,开辟出许多新的生产领域。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加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达成生产力的飞跃。 (二)促进了生产布局的变化
生产布局,指物质资料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生产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的综合制约,随着国防科技的发展,生产布局也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一,改变了资源的经济价值。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矿产、能源及农业资源异常丰富,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后劲区域。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更为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低。究其原因,国防科技发展是其中之一,现在人们利用国防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拓展了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促进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自然资源的价值。
其二,改变了生产规模与空间范围。例如,青藏高原上的冻土技术的开发,使得在青藏高原建设铁路成为现实,能够实现资源的运输,扩大了生产空间范围,生产规模也相应得到扩大。
其三,改变了资源对区位的约束程度。原来的水稻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只有在南方地区可以生产双季或三季水稻。在科技的作用下,在东北也可以生产双季水稻,而且收成喜人。科技改变了资源对区位的约束力。
(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要求在全球范围进行,这为加速我国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条件”[5]。科学技术革命以迅猛的速度和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在引起生产力变革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研究与设计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教育业、商业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种升级是以科技知识在产业中的密集程度为标志的。
其次,工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地位逐渐下降。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部们逐步被压缩以至淘汰,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得到迅速发展,如新型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开发、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工业部门迅猛发展,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则发展缓慢,停滞不前,规模日益缩小。
国防科技是国防和科学技术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的一个新型结构体系,在加强国防,增强军队战斗力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人类科技发展史来看,最先进的技术往往首先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许多高技术起源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从国家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防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带动国民经济产业升级作用非常明显。充分发挥国防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对于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2]乔松楼.国防大学专家评点高科技发展四大走势[J].解放军报,2005,01.
[3]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解放军出版社,200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
[5]顾龙生,杨会春,刘衍玲.江泽民经济思想研究[M].太原:陕西经济出版社,2004.3.
大学生科技论文篇二
农田水利科技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在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研究、实践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介绍了农田水利科技在研究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分析了农田水利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以为加快农田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推广应用
1农田水利科技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与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田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推进。
1.1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学科不断向节水、高效、环保的领域扩展,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用水、劣质水高效安全应用等都有新的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已从原有的单一化延伸至多元化,不仅由单纯的土壤水分调控研究转向“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而且把水分运移规律与养分、水热、化学物质运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更加重视局部灌溉和不同农业耕作条件下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开始了沟垄、带状种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滴灌、地下滴渗灌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水热、水肥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并取得新的成果。这些都为发展节水农业,把该领域的研究由实验统计性质转变为具有较严谨理论体系和科学定量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继续研究农田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的转化关系和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计算的同时,突出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和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机理研究进一步深入,非充分灌溉理论进一步丰富;由研究单点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水分敏感指数的时空分布;从传统地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经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特别是把作物不同阶段水分敏感性与根系生长、叶面气孔效应、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分配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索作物的适度缺水效应,为农业节水奠定了理论基础;确立了主要作物经济灌溉定额、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以及适宜的调亏期、调亏指标[1]。
1.2节水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制
研制完成了节水节能灌溉新设备: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2-3]。
1.3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根据径流出水量预测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和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并结合需水情况以及输水渠系的输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优化调度,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
在多灌溉水源地区,将分散灌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工程实行联网,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了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中,提出渠道刚性衬砌防冻胀破坏的内力 计算与结构设计方法,并筛选出新型抗冻胀、防渗输水技术和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形成渠道抗冻胀、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
在膜下滴灌技术中,综合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优点,将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农田生态保护、区域中,低产田治理和南方的涝渍治理技术也继续得到提高。
2农田水利科技 发展方向
2.1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利益,应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 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 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 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4]。
2.2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技术
在引河灌区运用井渠结合灌溉,则是抗旱、防涝、治碱、节水、减淤等综合开发利用河水和当地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对这类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5],是当前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3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机具应成为今后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地下滴灌设备,大、中、小型的渠道防渗衬砌机具,农田精细平地、开沟、打畦机具,各种自动阀门,以及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4高新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等,应加强灌排自动化、GIS、GPS、R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将其应用到农田灌溉、灌溉用水管理、排水控制涝渍和盐碱化治理等方面,将是今后农田水利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
3 参考 文献
[1] 许建中,李英能,李远华.农田水利科技新进展及其展望[J]. 中国水利,2004(9):35-38.
[2] 李英能,段爱旺,吴景社,等.作物与水资源利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4] 梁艳君,刘立松.浅析农田水利科技的新进展[J].民营科技,2007(3):91.
[5] 杨素哲.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科技发展之我见[J].节水灌溉,1998(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