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房屋建筑施工工艺技术论文(2)

家文分享

  沙特施工工艺技术论文篇二

  房屋建筑施工工艺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建筑施工从技术层面来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现场多工种、多专业的交叉作业。因此,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要以现场各专业的良好施工技术为基础。本文从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结构转换层、基坑支护等方面介绍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以供同行施工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钢筋;基坑

  一、混凝土工程

  1、配合比的选定

  在房建施工前,应当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对混凝土行进配制,实现混凝土的不同强度等级,级配试验要到专业实验机构去完成,根据得出的级配报告做配合比,并在实际施工时严格按照实验数据执行。有资料统计显示,如果砂含水率增加,砂率将会下降2%―3%,而混凝土强度则会下降15%―20%,然而水泥数量的级配影响为5%――20%,石子及砂土的级配影响为5%――20%;水灰比增多1%,混凝土强度下降5%――10%,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积极控制,执行实验的得到配合比数据一定要严格。

  2、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当前房建施工往往存在忽视材料试验的现象,混凝土的试块制作也常常不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以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具体来说同一时期验收的混凝土不仅要求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还应当要求生产条件和配合比大体相同;试块的制作必须满足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弄虚作假的情况要坚决杜绝,使试块的真实性得以保证。

  3、加强膨胀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是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病害的重要措施。这是因为混凝土只有在潮湿的状态下才能发挥膨胀功效。因此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GB50019-2003规范的要求做好不小于14天的养护工作。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是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首先要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工作,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其次在冬季养护时,要在混凝土浇筑后工作后立刻使用塑料薄膜或保温材料覆盖,养护期不得低于14天。

  4、模板的拆模

  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提前拆模的情况,这是由于施工单位的模具有一部分是租来的,使用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为了降低施工成本,就产生了过早拆模的问题。目前,混凝土规范中还没有明确规定拆模时间和强度指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保证有适当的保护期。例如有的工地在浇捣2-3天内就拆模板,过早拆模会造成散热快,增加了墙内外的温差,加快混凝土表面的蒸发,导致收缩裂缝的出现。正确的做法是在4-5天拆模,或者是等水化热温差降至150摄氏度以下再拆模。

  二、钢筋工程

  1、钢筋链接区接头焊接

  钢筋链接区进行焊接时,接头最好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对与受弯构件来说则最好设置在弯矩较小处,并且最好能够避开梁、柱端头箍筋加密区。同一根钢筋不应当过多的设接头, 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接头将使钢筋传力性能变弱。接头处最好能够错开,限制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接头钢筋占全部受力钢筋的面积百分率,从而使裂缝不那么集中。域构造措施在钢筋连接区必不可少,它能够实现对连接区段的围箍约束的功能。钢筋焊接骨架采用绑扎连接时,受拉焊接骨架在受力钢筋方向的搭接长度,一定要同技术规程一致,焊接网采用绑扎连接也是如此。

  2、混凝土的配筋

  混凝土需要通过钢筋和邻位约束在结构中建立预应压力。因此,构造钢筋的设计应力求细而密的配置。对膨胀率要求严格的结构部位或超长结构混凝土收缩量大的部位,其配筋率应当适当放大,这样有利于膨胀能的利用以及分散收缩应力的集中。对墙板水平构造钢筋而言,钢筋配筋率应当在0.4%-0.6%之间,采用双向配筋方式,水平筋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对后浇带和后浇加强带而言,水平钢筋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8%左右,采用双向配筋方式。水平筋适宜放在受力竖筋外侧,对于壁板拐角和壁柱连接处等,因为约束应力过于集中,很容开裂,应当增配水平附加钢筋,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壁板受力钢筋的50%采用,长度伸入墙体1500-2000mm最佳。

  3、钢筋绑扎处理

  墙和板的钢筋网应当离外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较近,中间的那一部分交叉点应当用间隔交错的方式进行绑扎,同时能够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偏移的现象不会发生。采用20―22号铁丝进行钢筋交叉点的绑扎,绑扎时铁丝的长短要合适并且一定要牢固。板、次梁与主梁的交接要按顺序叠放,具体顺序为板的钢筋在上,次梁钢筋居中,主梁钢筋在下;主梁与圈梁交接处主梁钢筋在上,圈梁钢筋在下,切记放置位置不可混乱。梁和柱的箍筋,除在特别的设计规定条件下,要和受力钢筋垂直设置;箍筋弯钩叠合处,设置位置必须同受力钢筋方向错开。全部双向受力钢筋都要绑扎牢固。

  三、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 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 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四、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要点

  1、支护施工方法的选择要合理

  深基坑工程的支护形式很多,本文重点介绍三种常用的支护结构形式:悬臂式、重力式挡土墙式、混合式。悬臂式支护结构,深入到了基坑底部的岩体或土体,并利用岩土体的支撑作用来实现结构稳定性能,此种支护结构形式比较适合开挖深度较小、土质条件较好的基坑;重力式挡土墙主要以自身的重量来实现支护结构在各种压力下的平衡;混合式支护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为锚杆支护结构,这种支护利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面层,从而把基坑和支护结构整合在一起,并且相互影响,实现基坑支护的稳定。选择哪种支护形式要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条件来决定,合理的选择不仅将能够实现工程的质量,并且能够给施工企业节省成本。

  2、建筑基坑工程开挖

  建筑基坑的开挖一般工程量较大,如果遇到地基土质情况较差如土质地基或者软弱岩层地基等,工程量与出土量将会更多,因此在基坑开挖现场,必须以施工现场的条件为准进行开挖方式的合理选择。特殊地基还要进行特殊情况的处理。基坑开挖通常可采用的方式是分开挖,这种方式在开挖的同时进行土体的运输解决了工作面处土方堆积的问题,为施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应当

  注意的是土方开挖时,不能忽视对围护结构的监测,避免出现坍塌,土方开挖的速度和进程也要进行控制。

  3、建筑基坑支护防水技术要求

  基坑支护工程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地下水。地下水的突涌将会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施公前,要做好水文勘探工作,发现施工地基位于当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或地基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环境下时,要做好预防措施,编制应急方案,对可能出现流沙、管涌现象做好预防措施。

  五、结束语

  施工技术的好坏、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的质量,施工单位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施工,并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房屋建筑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姚梦.对当前我国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15).

  [2]陆佰鑫.浅析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1(11)

  [3]靳永军.吴海洋.刘德成.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9(06).

  [4]董石麟.我国大跨空间钢结构的发展与展望[J].空间结构,2000,6(2).

  [5]肖长详.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形楼盖配筋重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2003(10).

  
看了“沙特施工工艺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例文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论文

3.建筑现场施工技术论文

4.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5.建筑施工技术论文

262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