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技术论文>

建筑节能技术论文2000字

家文分享

  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建筑节能技术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建筑节能技术论文2000字篇一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探讨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造成了对能源消耗的增大,其结果是造成了环境的恶化与气候的恶化。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并逐步向低碳方向不断发展。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天津对于节能建筑方面的要求,笔者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节能建筑;建筑节能;规划;技术

  引 言

  全球经济规模的快速增加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正是这样,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的各类环境问题逐渐出现。并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人们提出了“低碳发展”的发展理论。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必须在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与各个行业之中。这种“低碳发展”的重要理念就是花费最少的费用进行有效的减排。

  1 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环保节能住宅,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意识形态

  这样可以有效的进行节能减排,不断构件宜居的生态环境。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天津市在2013年提出了四项主要措施,从政府角度鼓励开发绿色建筑。首先,重点推广20余项新技术和新产品,逐步将相应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进行大规模推广。其次,不断宣传和推广生态、节能、环保项目,通过不断地推广诱导消费者予以认可。再次,不断增加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将该规划纳入相关体系,不断加以完善。最后,政府要制定相关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要依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自然风、阳光、热泵、高效空调、隔音(热)以及雨水收集等技术。在政府的主导下,各级单位不断提高相关绿色建筑的比例,有效地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

  2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主要含义

  (1)节能建筑是根据实地气候条件,采用节能的方法对相关建筑进行区划,并依此进行群体与单体、建筑间距、风向、采光和内部具体环境研究分析,从而真正设计出能耗显著降低的建筑体。我们所讲的建筑节能是指在相关设计、规划以及改造与使用中所执行的相应标准以及相关的设备、技术、材料和技术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太高保温与隔热效能,有效提高供热与质量系统的效能。通过对相关系统的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再生能源比例。在室内环境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2)我国建筑节能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的特点是:建筑能源消费水平过低、有严重浪费能源的情况、能好效率过低以及能耗增速过快。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为了满足建筑物的基本功能而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建筑能耗还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为我国的能耗总量的持续增加带来很大压力。此外,为了符合能源结构方面的调整以及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当前的能源供应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3)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制定了建筑方面节能发展计划。从1998年期开始办不了各项节能方面的计划标准。从2010年才明确新建的建筑要逐步实现节能率达到50%的相关设计标准。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节能宣传力度的增大,各种节能建筑有了快速的发展。由于相关节能技术推广时间短,造成了相关节能建筑在已建建筑总量中的比例过低。我们进行节能建筑的推广还需要有很长时间才能逐步实现。

  3 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

  建筑属于建筑节能的载体,节能技术必须始终加以贯穿,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1)我们所讲的节能建筑主要反映了该建筑的性质,是建筑节能的必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的实现者是使用人员,而节能建筑的实现者是建设人员。

  (2)建筑节能的实现必须通过相关的管理与宣传加以诱导;节能建筑的实现必须有相关材料和技术作为支撑。

  (3)建筑节能的推进必须建设好节能建筑,建筑节能的基础是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只是建筑节能中涉及的一部分。

  4 如何有效的发展建筑节能措施

  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不应仅局限于建筑体的朝向、矮星以及平面布局,还需考虑好如下多方面:

  4.1 做好门、窗部位的保温

  门和窗等部位是建筑物内最容易散失能量的部分,这些部位的能耗占总能耗比重很大。在实现有效日照、通风、采光以及景观需求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缩减门窗的洞口有效面积,并采用必要的材料来提高该部位的气密性,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门窗部位的保温性,有效降低该部位的热量传递。

  4.2 建筑墙体部位的保温隔热

  建筑墙体属于主要的外围护结构部分,该部位材料的保温性能够直接左右建筑物的能耗。由此可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采用蓄热能力好、强度低的合成材料作为墙体的主要用料。

  4.3 建筑屋面部分的保温隔热

  建筑屋面也是主要的外围护结构部分。这部分的保温隔热需要采用如下相关措施:

  (1)尽量采用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屋面重量,也能有效降低屋面的厚度。

  (2)尽量采用吸水率较低的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保温层部分的含水量,提高保温效果。同时,屋顶部分必须设置相应的排气孔,这样可以有效将保温层部分的水气排出。例如:我们当前所使用的膨胀珍珠岩保温芯的保温层与常规材料相比具有密度低。导热系数低、吸水性、蒸汽渗透系数都相对很低的优点。

  (3)建筑节能的采暖系统设计。当前,为了有效提高热效率,城市供暖多采取集中方式。如果符合室内温度规定范围,相对降低所涉及到的供暖区域室温,就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方面的节约。

  (4)绿化和节能措施。随着城市用地的紧张,城市绿地覆盖率也逐渐萎缩。同时,汽车数量的大幅提升,空调使用数量的不断增加,都直接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由于城市绿化在蒸发水分的同时,会吸收很多热量,直接降低了周围温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整体规划之初,必须考虑到庭院绿化,这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

  4.4 充分利用各种新能源技术

  通过新技术的使用直接将太阳能以及地热等能源直接转换为电能和热能。这样可以直接解决建筑物本身对热水、照明、采暖以及空调的需求。当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有太阳能聚热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以及太阳能和建筑物的一体化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能大大降低建筑物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

  5 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方法

  5.1 节能建筑落实必须到位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相关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实际情况确实因为监管不力,造成效果与预想有较大出入。这就要求我们不必去一味的去提高相应标准,要尽可能的去全面落实现有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不断完善设计与改造细节,逐步完善相关的责任追诉制度。

  5.2 加强建筑节能的手段

  要对城市中现有的单位面积能耗较大的公共建筑,制定可行的能耗规定,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住宅方面的建筑节能必须要做好准入与标示制度更加完善。

  5.3 科学的利用国内外技术

  要依据实际的气候因素、经济条件等,科学的引入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与材料,有效的提升建筑节能水平。

  5.4 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

  要不断完善建筑节能方面的统计、检测以及披露等方面的制度,不断将建筑物的能耗信息透明化、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可以有效的推进建筑节能的逐步实施,有利于新政策的制定,并不断提高人民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普及。

  6 结束语

  节能建筑会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而快速发展,并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建筑节能发展的整体思路。只有我们做好建筑节能,才能不断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建筑的资源利用与保护,切实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2]涂逢祥.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潘家华.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J].上海经济研究,2008(24).

  建筑节能技术论文2000字篇二

  浅析建筑节能与建筑节能设计

  摘要: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能耗总量在世界居第二位,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而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因此,建筑节能刻不容缓,建筑节能能够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缓解我国目前能源资源供应紧张局面,对加快经济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同时建筑节能设计,要求设计者全面思考,全方位进行设计。

  关键词: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设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能源紧缺现象。就现阶段看来,能源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尤其是建筑领域,怎样实施能源节约,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建筑设计中,把节省能源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因此建设生态建筑是中国建筑的发展目标,建筑节能设计已经成为21世纪设计界的主流。

  1、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自然资源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消耗量巨大,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非再生能源主键出现了频临局面,就我国的能源而言也处在了紧张的状态。随着国内城市建筑的飞速发展和推进,并且有很大一些部分作为高耗能的建筑,所以,建筑耗能将不断出现增长的局面,倘若建筑设计和建筑制造在节能上持续执行现阶段具有的设计水平,那么在以后的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将会给能源利用遗留很大的负担,将会费去更大的精力去完善和治理这一负担,所以,节能建筑的构建工作已经变成了一种必然。全方位的节能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从本质上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的高消耗之间的一些矛盾,同样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循环,这对于确保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全面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内绝大部分建筑的一个特点就是高能耗建筑,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年均增加将近20亿平方米的建筑,在该部分建筑中,高能耗的建筑已经占到了95%左右。大量的建筑能源消耗逐渐成为妨碍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性因素,因此,在国内运行建筑节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同样这种节能措施将会发挥其巨大的作用。进行建筑节能除了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促使能源能够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进行利用,最大程度的减轻国内能源供应不足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筑节能还能够强化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促使社会经济能够更好向前发展,同时,建筑节能在我国范围内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国内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可以说,这种建筑节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2、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2.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以建筑的地理条件、周边环境和气候分析为基础,对建筑选址以及建筑规划工作进行建筑设计,这样做的目的,即为给建筑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实现建筑的节能工作。①选择一个合理的建筑地址:对建筑地址的地形、气候以及水质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有利于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建筑设计应当充分的对微环境进行完善,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节能;②设计建筑外部合理环境: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出发,建筑的选址应当充分考虑运用合理的外部环境对微环境进行改善,进而为建筑节能提供一个环境。建筑周围的一些植被和树木,除了可以净化空气,遮挡风沙外,也能实现降低噪音的目的;③建筑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的设计应先满足对当地建筑的气候与环境,并与其相适应。建筑的形态的组合和整体体形以及建筑的朝向等均为建筑设计、建筑规划的范围。

  2.2节能构造设计及建筑节能材料的选用

  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选择合适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的效果。如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在墙体、屋顶中的应用,达到更好的保温防潮效果。新型透光玻璃(如Low-E玻璃等)在门窗中的应用,起到了更好的透光隔热效果。采用可调节的铝材遮阳板,达到遮阳的目的。

  2.3基地通风

  外部风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建筑室内得热环境。由于不同环境地区以及不同季节中建筑对风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所以建筑规划设计中应以当地主导气候为基础调节微气候,组织自然通风:在湿热地区,规划应满足最佳通风条件;在严寒、寒冷地区的冬季,强风会降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加速热损失,规划应致力于防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既要考虑夏季的隔热和降湿,又要能适应冬季保温、保湿,这就要求建筑的通风设施应具有很强的可调性;在干热风沙地区,对风的控制应着眼于防风,而不是要求最好的通风。

  2.4增加门窗的保温

  建筑门窗和建筑 全周边采用高性能密封技术,采用单框双玻璃塑钢窗或中空双玻璃塑钢窗、铝合金窗及喷塑彩钢板窗,采用保温窗框,窗墙比例应适当控制,安排好门窗相对位置及开启方式。

  2.5屋面设计

  2.5.1屋面铺隔热板设计。常见的屋面隔热做法是在屋面结构层商铺设绝热材料。具体设计时采用倒置式屋面构造,能取得很好的屋面隔热、防水效果。

  2.5.2通风隔热屋顶。通风屋顶,通过空气流经屋面的表面,带走屋面蓄积的余热,能够有效地降低屋面板自身的温度。通风量越大,通风层的空气带走的热量也越大,隔热效果就越好。

  2.5.3反射屋面。浅色表面能够反射更多的太阳辐射,减少结构材料对太阳能的吸收。反射屋面就是将屋面表面做浅色处理,一般可在屋面表面喷涂一层白色或浅色涂料,或铺设浅色地面砖。影响建筑材料表面对太阳光辐射反射率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的色调,颜色越浅,反射能力越强。

  3、结语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节能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建筑节能对节约我国能源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存在巨大的意义。所以,当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的相关设计过程中,应贯穿建筑节能的理念,强化建筑节能的学习态度,与此同时,需要不断的引进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先进水平和节能理念,从不同的建筑模式与风格中不断学习建筑节能的措施与方式,持续的对建筑节能的方式进行转变和改进,进而全面实现建筑节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看了建筑节能技术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有关住宅建筑节能论文

2.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3.浅谈新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4.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5.建筑工程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18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