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学前教育论文
全球史观作为一种伴随全球化出现的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观点,自其出现以来便得到了迅速关注,它的学科观念直接或间接渗透到包括比较教育学在内的研究领域,使得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由于新生命力的注入而焕然一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比较学前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一:诺亚的实证主义比较教育学
摘要 在比较教育史上,曾经有许多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有的对比较教育做出大量的实际研究,写出了研究著作。同时,比较教育观,比较教育方法论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较教育方法论观点有1.诺亚的实证主义比较教育学,2﹒埃德蒙·金的文化相对主义比较教育学,3﹒霍姆斯的实用主义比较教育学4﹒施瑞尔的系统功能主义比较教育学。本文拟对诺亚的实证主义比较教育学作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比较教育 诺亚 实证主义
哈罗德·诺亚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并继续在英王学院教育系做研究生,是汉斯的学生。此后,他有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贝雷迪,并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教授。诺亚于1991年退休,其代表作是与麦克斯·埃克斯坦合著的《比较教育科学探索》。诺亚在60年代比较教育方法论争论的高潮时期,倡导对比较教育的实证研究,为比较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诺亚的实证主义比较教育理论见解深刻,可操作性强,是指导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比较教育的性质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诺亚对比较教育的性质的看法。诺亚认为比较教育这个领域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潜力:一是跨国研究教育上争论问题的特殊价值;二是这个学科领域所提供的作为各学科协作研究的活动场所。前者指的是在不同国家检验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命题,后者指的是比较教育的问题是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问题,而非任何一方的专门问题。在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上,诺亚认为:比较教育学一方面植根于于普通教育学,一方面植根于社会科学的更广泛的领域。前者,主要是解释教育制度及其组织机构范围内的各种现象,即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后者涉及的范围和资料与社会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重合,即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探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 比较教育的研究程序
诺亚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是一套程序或方法,而且是建立科学信念的途径。” 他在比较教育方法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也在于把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程序引进比较教育研究中。他的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步骤是:(1)确定问题;(2)建立假说;(3)概念的操作化和指标的确定;(4)选择个案;(5)收集资料;(6)处理数据(7)检验假说和解释结果。以下是对这种研究程序的分析。
1.确定问题和建立假说
诺亚认为研究从确定问题开始。他认为:“对一些相似和不同的事例所引起的好奇心将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可以建立假说。
在没有假说的情况下收集资料效率低、浪费大,研究者可能在杂乱无章的资料中漫游、浪费时间。假说通常是根据研究者所信奉的理论提出的。
2.概念与指标
假说是关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变化关系的一种陈述,它通常用一个概念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示。概念是人为的赋予现实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一个名称。为了用经验数据来验证假说,就要明确假说中所包含的概念,并尽量用实际能够测定的指标数据来表示概念,这就是概念的量化。通过把概念转化为变量,就可以探讨一现象的变化如何与另一现象的变化相联系。
3.选择个案与收集资料
建立了假说之后,就要在不同的背景中检验该假说。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普遍化,具有更大的可靠度,选择的对象国越多越好。然而,世界上国家那么多,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在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进行检验。因此,首先要选择适当的个案。诺亚认为个案的选择标准有三个:与假说的相关性,对主要外部变量的控制的程度,以及调查研究的经济性。可见,个案的选择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假说本身的特点和假说检验过程中的方法论考虑,即关于个案的理想选择;二是实际客观条件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选择了个案之后,就可以根据前述的指标收集数据。这里的关键因素是要使指标在不同的个案中具有相同的或等价的意义。
4.资料处理与假说检验
收集到这里后,就可以根据假说要求作适当处理。当一个概念用多个指标来描述时,就有哪一个指标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加权的问题。有些指标的数据相对来说可靠性较大,权重应该较大。因此,在确定权重方面要做到尽量客观。诺亚认为,从问题的确定到资料的处理都存在主观性的因素,而科学方法的特征就是避免这种主观性,在难以避免时,要求使这种主观因素公开化,以便接受公众的检查。数据类型不同,相应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数据只能加以分类,然后赋予各类以不同的名称;有的数据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有的数据可以进行加与减的运算而不能进行乘除。
数据处理之后,就可在不同个案中检验所提出的假说。如果在所有个案中假说都成立,则该假说的可靠度增大;如果在有些个案中不成立,那么就对这些个案进行分析,找出不成立的原因,以便修正假说,提出新的假说。
结语
诺亚倡导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使用假说检验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它的误用和滥用将会产生消极的效果。正如埃德蒙·金所说的“实证主义的调查研究由于时髦的定量标准更容易被认为是‘科学的’,比较难于定量分析的、更为复杂的东西常常被急于在下一次选举中获胜的部长们,或急于通过产生某些惊人的‘结果’而赢得晋升的研究者们抛弃在规则之外。”诺亚只注意到比较教育在教育科学建设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的领域,应该说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版
3.顾明远 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J].《外国教育动态》1991年第一期
比较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二:比较教育学课程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同时,我国东西部义务教育地域差异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义务教育 东部教育 西部教育 差异
【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至今的20年中,我国积极探索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的地区间发展问题日趋显著。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实现东西部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东西部义务教育地域差异问题理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加剧的东西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上,而且,由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制度等也在转型之中,且许多方面存在着改革的不对称现象,导致东西差距还十分突出地反映在社会发展失衡诸方面;东西差距又与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交织在一起,尤其西部地区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发展失衡现象。较发达的东部(尤其江浙)近几年改善情况较好,但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仍然还有许多困难难以解决。本文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实施情况为案例进行讨论。
一、政府资源配置的政策、努力与困难
1.政府出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
义务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公共产品,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根据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孩子都必须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当然也就是财政教育经费支持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国却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农村地区,还没有真正实现与城市一样的义务教育。更由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大量农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进入城市,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全家和孩子进入城市,这个矛盾便由农村走进城市。现在,这个矛盾随着三农问题、社会失衡问题的突出,被提到政府工作甚至立法的议事日程,而且,西部地区如农村税费改革引发的新问题一样,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
2.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教育资源配置的努力与困难。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行政部门对这一政策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从调研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虽然比发达的东部已经晚了好几年,但仍然困难重重。主要是:
(1)学校总体容量基本饱和,局部热点地区学位紧张。
(2)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3)学校办学经费缺口很大。西部地区办学经费本来已经十分紧张,在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后,面临的经费困难将更加严峻。
(4)学校安全存在隐患。
3.教育行政部门的措施与希望。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许多建议,主要是:增拨教育经费,增加教师编制,在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民工集中聚居的城郊地区布局新学,清理整顿城郊出租房、暂住证、假用工合同等。
二、民工子弟学校生存状况民工子弟学校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
同,在实际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仍然十分艰辛。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扶持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并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政策,这可说是仅次于教育经费筹集的另一个重大问
题。
1.打工子弟学校的作用与贡献。
一般来说,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要求比较低,一般是要让孩子识字,接受比乡村学校更好的教育,提高谋生能力和就业能力。
2.困难与挑战:五大难题。
(1)是学校迟迟拿不到“准生证”。有些校长诉苦说,学校总是被告知需要继续整改,拿批准文件好象遥遥无望,这一点可以说是所有民工子弟学校遭遇的通病。学校在战战兢兢中往前走,合法化进程十分艰辛。
(2)是学校校舍不稳定,不敢搞扩大和基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有些学校这些普遍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民工学校随时面临拆迁,不敢搞基建,更不敢扩大。校舍不稳定,是几乎都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民工子弟学校普遍遭遇的第二个问题。
(3)是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4)是民工学校多采取租地办法办学,抗干扰能力脆弱。民工学校普遍没办理征地、更无拨地,基本采用租地办法办学,而租地老板擅自中止合同、抬高地价的事时有发生。
(5)是学生拿不到教委承认的文凭。不过肖校长告诉说,小学毕业证对民工子女的影响不大,因为继续升学对小学文凭的要求不严格。
三、解决东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思考方兴未艾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样好的政策面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民工学校迅速发展?因为需求更大,供不应求。解决东西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最根本的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问题,其关键又是由哪一级政府来负担的问题;二是打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政策定位,如何真正扶持他们发展,并使他们规范发展、健康发展。
1.西部大开发应实施教育优先,义务教育平等的政策;义务教育经费应由中央财政全额、足额拨款。教育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品,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每个公民都应享有,义务教育更应平等享有。在我国,西部居民特别是农民享有的水平很低;享有的水平低,人的文化、思想、科技等素质就低,获取知识的能力,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就低,西部经济社会就难有良好的发展,而且代代循环,难以走出贫穷甚至愚昧落后的困境。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的巨大差距从而补贴能力的差距,由于个人收入的巨大差距,实际教育水平的差距更加突出。即使在西部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困境及其与东部的差距,也十分惊人。我们可以举出许多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切切实实的事实,西部人从这些切身感受中深切体会到东西部间在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方面的巨大差距。在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家庭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巨大差距。家庭收入高的,可以为小孩请家庭教师,可以培养更多的业余爱好,可以用较高的钱去选校。普通中学办学举步维艰,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当然更加困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获得其他公平的根本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应切实关注教育,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平等。教育学者杨东平说:“义务教育是为全体儿童提供一种养成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由国家立法予以保证,主要由政府举办,强迫性、免费的教育。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就是指国家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义务,以及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而不是相反。”
2.调动全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扶持打工子弟学校发展,尽快解决“准生证”、合法化、规范化,积极推广“教育券”等好办法。第一,限时解决民工子弟学校的“准生证”和学生的毕业证,加快民工学校的“合法化”进程。要正确评价民工子弟学校的贡献和作用,对他们应真正做到中央有关文件倡导和强调的扶持、规范而不是限制,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批准可以适当降低条件,并对他们的发展给予切切实实的指导和帮助。第二,推广浙江率先实行的“教育券”制度,让各方面的教育事业得到更公平的竞争和资源,从而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尤其要切实解决民工子弟学校遇到的问题。第三,民工学校使用土地给予特殊政策,政府主动出面对涉及各方进行协调,并制定相关政策。显然,西部地区不能与财力雄厚的东部相比,教育资源的压力在城市也不可盲目乐观,民办教育资源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帮助民工子弟学校成长,是西部地区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
3.关注“留守儿童”,让西部农村走出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在关注城市民工子弟学校的同时,更要关注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存状况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他们面对的教育条件更差,所在地财力也更加困难,在西部许多地方,基础教育条件倒退,农村孩子较小年龄辍学甚至轮为童工,已不鲜见,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央更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拨款和教育援助。我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成果,也理应由全体人民,包括西部人民、农村群众共同分享。它最应该体现的领域便是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是16大提出的“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公共产品提供、政府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基础和重要职能。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更是打破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器。具体说来就是要努力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改变中央政府和省级
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资金筹集与分配中一般仅占有较低份额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财政责任。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较大的财力,应是转移支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已经逐渐明确,关键就在于发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核心作用,大力扶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为整个教育事业和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国兰.闵行区均衡发展第二轮校际结对项目启动. [J]上海教育, 2011
2.陈静漪.城市义务教育均衡目标下的经费配置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的理论视角.[J]
教育科学, 2008
3.胡伶.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4.姜淑芝.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思考.[J]吉林教育: 高教, 2009
5.赖俊明.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6.李秉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均衡发展的制度建设.[J] 教育研究, 2005
7.李艳霞.论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误区.[J]成功, 2009
8.栗玉香.推进义务教育校际间财政均衡的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09
9.晏兴兵.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模式研究.[D]四川师大2010
10.朱灵娥.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D]华东师大.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