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主任工作策略探讨论文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主任工作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主任工作策略探讨全文如下:
【摘 要】90后高职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他们独特鲜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难题。本文以青少年亚文化为切口,分析90高职大学生的亚文化特点,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策略,以更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高职;班主任;工作策略
0 引言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高职院校中,班主任工作是学生工作中最基层的工作环节,班主任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各项发展。面对新一代大学生,班主任必须针对他们的亚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在工作策略上进行调整,因而班主任工作比其它事务性工作更加需要技巧。
1 90后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
伴随着中国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走入大学校园的新一代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比以往更物质,特点更鲜明,他们将自己的行为指向 “非主流”,一种脱离社会的自我定义,不追求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是违背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他们的亚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标签。
1.1 爱恨分明
一方面,90后有明确的是非价值观,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不畏强权,愿意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另一方面,他们独特的个性也常常会使他们缺乏冷静思考,总是不顾客观事实或是在没有考虑周全的情况下就狂热地支持或是激烈地反对某一事物。
1.2 娱乐精神
相比之前任何一代人,90后都更加希望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大多数90后都没有经历过穷困的生活,因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慰藉。娱乐是生活中的调剂品,适当娱乐可以达到自我放松、缓释压力和消解烦恼的作用,但90后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泛娱乐化”、娱乐至死的心态也值得我们警惕。他们将娱乐明星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把时间与金钱都花在消费偶像上,靠仿效别人来尽情自娱,渴望像李宇春等超女明星一样一夜成名。
1.3 自嘲
90后大学生普遍认同于自嘲这种心理排解方式。他们通常不会选择对自己的现状与境遇进行合乎常理的表达、对自尊感的保护也没有强烈的意愿。相反,自嘲成为时尚,成为90后大学生对某些现状不满、对自身境遇失望的一种表达。他们自称“?潘俊保?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他们不愿一味的抱怨社会,他们更愿意通过这种自我解嘲来化解内心的苦闷。这种表达并非是逆反的、自暴自弃的,而更像是一种借自嘲来嘲讽现实、嘲讽前辈传统说教的一种心理。
1.4 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但缺乏持久的毅力
90后大学生内心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虽然自称一名“?潘俊保?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向往成为“高富帅”、“白富美”,尤为表现在对“富”的向往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地位来实现“逆袭”。但是,往往不能脚踏实地,浅尝则止,一旦遇到困难往往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他们追求过一种快乐的、幸福的简单生活,但他们也知道这样的生活只是暂时的,所以宁肯生活在网络里的虚拟世界,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的生活,因为这种改变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
1.5 成人化,缺乏家庭、社会责任感
90后的学生阅历丰富,更成人化,比如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像班长之类的工作趋之若鹜,但劳动委员这样的脏活累活,就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有功利之心。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谈及毕业后的打算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工作或继续深造等与自己前途实际相关的话题,认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应当是社会强势群体的义务,而非弱势群体之责。
1.6 抵触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大学生对正统说教排斥、嗤之以鼻,说教、灌输失去了动员的能力,反而被90后学生们置之一笑。资讯的发达,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相比而言,现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具有吸引力。遇到问题时,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网络上去寻找志同道合者来倾述并商量解决方法。
2 引导90后高职学生亚文化健康发展的班主任工作策略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在工作中采取了以下几点工作策略。
2.1 学会倾听
2.1.1 理解学生
学生做事有他自己的理由。找学生谈话时需耐心倾听,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切忌打断学生的叙述。有时老师作为“过来人”在听学生叙述他们的想法时,会感到幼稚、不成熟,忍不住就打断学生的叙述,讲自己的观点。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渐趋独立,并且往往执拗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老师在学生叙述想法时打断学生,学生之所以会听,完全是出于老师的职业威信。而这样的处理结果往往会促成学生越轨心理的出现,造成更大的叛逆,以及老师不是“自己人”的想法。仅仅在表面上、口头上答应却不落实在行动上。
2.1.2 瓦解心理防线
从人类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在与任何人交往时都会下意识地筑起心理防线。这并不等同于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而是建立在意识空间中的自我心理防护。这道自我心理防线,保障了在客体之中的“投影自我”的形象,展现给客体的是“想要给对方看”的个人形象。因此如果想要真正接近学生就要设法突破这道“自我心理防线”。这时笔者所采用的办法是“疲劳”。当一个人疲劳至一定程度时其心理防线将会出现瓦解的现象,在此时即可获得对话者最真实的意愿与要求。听学生倾述,不仅瓦解了学生的“心理防线”,同时,给学生造成了教育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2.1.3 顺势发展
当了解到学生真实想法后,切忌直接指出学生说的不对,或者做出明确的个人主观判断。班主任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发展,接续他的谈话内容。用言语描述出,如按学生的想法发展,那么这件事情将会按照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发展,不给予明确的对错判断,而由学生自己判断。
2.2 接近学生心理状态
以上的谈话技巧需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学生肯与老师讲实话。90后的学生在心理方面更多的是掩饰自己。因为学生认为,老师不是“自己人”。越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暴露给老师,那么自己越危险。因此笔者认为,要建立与学生的“自己人”效应场。但是“自己人”效应场之所以难建,在于代沟的存在,如何消除代沟成了工作重点。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分析了解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并抓住学生共性的文化特征是完成这项工作的不二法门。
现在,学生的许多想法与认识来自于互联网。特别是90后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互联网上度过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互联网生活形态有一定的了解。了解越多,在进行学生工作时越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经常回复学生的微博,了解最新的资讯对工作大有裨益。
2.3 个性对待
青少年亚文化有各种独特的社交形式,他们的文化(下转第233页)(上接第220页)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异质性、多方位渗透性、可变性和短暂性等特点。90后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个人个性,因此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从个体分析,抓住该生的特点进行工作,而非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大统一工作方式。
3 结语
面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亚文化特点,班主任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问题原因,针对性地实施新举措,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