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同伴教育论文(2)
有关同伴教育论文篇二
《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中学生的成长和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有许多事不愿意和家长或老师交流,而是对同学或伙伴倾诉。同时,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许多特点:叛逆、承受挫折能力弱等等,有些问题通过老师或家长是难以解决的,而通过与同龄人的接触、交流之后,则会令他们突然有所悟,无形之中解决自身问题。
关键词:同伴教育;中学生教育;特点;作用
现阶段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的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个性张扬,但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网络时代广阔的视野、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加之中学生内心有时空虚,往往会导致他们沉溺电脑游戏,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比较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他们既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多重的特点和矛盾相结合的现代中学生,使得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加。单纯依靠教育者和家长的教育和督促,是治标不治本的,有时候根本就是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使得中学生更加叛逆,自闭。同伴教育就能很好的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一、同伴教育的概念
同伴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教育行为。社会学家依据一定的前提条件,有时把同伴教育称为同龄群体教育或同辈群体教育。一般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相似年龄的伙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对中学生进行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青春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发育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体格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走向强壮健美,也可以趋向衰弱多病,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得到合理的营养,能否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在思想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可以积极性向上,也可以无所作为,这取决于他们能否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上,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好学勤奋的一面,也有知难而退的一面,但是只要他们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精心培养,就会懂得珍惜并学会把握自己这个最可贵的时机,把蓬勃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望凝聚成探索知识的持久动力。中学生乐于模仿他们认可的行为和形象,特别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和模仿学习的行为是自发的,只是需要一个诱因,而这个诱因就是“同伴教育”所带来的。现在的中学生,以后就是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的主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正确的教育,引领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关乎到我们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未来。但是碍于他们的特点,家长和教师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难以融入他们的内心,许多时候还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叛逆、厌恶,常常会有“越是教育,越是对着干”的现象发生。这时候,换一种方式,换一个“有共同语言的教育者”,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许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同伴教育的特点
举几例说明。
1.某男为初三学生,不喜欢学习看书,贪玩,父母以前多次劝说,责骂,老师时常的教育,批评,收效甚微。但初三时,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认真看书,复习,而其本不对自己抱太大希望,想像初一初二一样天天玩世不恭,但时间久了,发现同学都在认真学习,自己又没有玩伴了,同时感觉别人都在做同样的事,只有自己是异类,出于从众心理,便试着静心看书复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很有收获,也觉得自己融入了整个班级学习的氛围,最终成绩上升到班级中等水平。
2.几名高中生,整日无事便去网吧游戏,荒废学业。几人感情很好,都是一起“行动”。家长老师都知道几人的情况,但是多次劝说无效。其中一人甲,有女友,女友对甲说:“以后还想在一起的话,就要进入同一所学校,不然机会渺茫。”甲听后,反思一下,终日网吧度日确实没太大意思,不能为了游戏把女友丢了,便决心上进,认真复习,争取和女友进同一学校。同时,又放不下几位“哥们”,便去劝说,大家一起考一所学校,暂时先把游戏放下,拼搏一年等高考结束再玩。其他几名同学也是很“义气”,为了以后能继续一起,就一起认真复习看书了。
3.一父亲想让自己儿子学一样乐器,但儿子不愿意,父亲如何劝说,儿子都不想学。一日晚上,儿子见小区中许多同龄人在一起吹奏笛子,出于好奇便上前观看。听了一会儿,发现人家吹奏得很好听,而且发现吹奏者中还有自己认识的好友,上前问道学笛子难不难,其好友告诉他不难,他们几个都是一起去学笛子一起回家,晚上一起出来吹笛子。儿子听后,回家马上要求其父亲为其报班学习吹笛子。
4.一男高中生,成绩优秀,无不良嗜好。交友不慎,与一群社会青年厮混,社会青年吸烟时,递上一支,问其敢不敢抽,碍于面子,他便接了下来,说没什么不敢的。久而久之,染上一身恶习,心思也不在学习上,家长老师苦心劝说无效,其觉得和那些“哥们儿”在一起很潇洒,很快活,沉沦下去。
上述事例,当然不排除当事人的主观因素,但是,没有同伴的劝说和影响,中学生原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可见,同伴教育有着家长和教育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伴之间的行为和语言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异性同伴。同时,青年初期异性同伴关系也有了新的内容,此时高中生对异性的消极感受几乎消失,一半的男生和大多数的女生都跨过性别界限建立起友谊。大量的事实表明,这时异性同伴的劝说和鞭策,要远远胜过以前结交的同性伙伴的影响。
四、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如何应用同伴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教育
教育者不应像原来一样,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现在的学生和以前很不一样,他们思想超前,内心“老成”,一般的教育方式难以“攻入”他们内心。教育者说的“大道理”他们都能倒背如流,不愿意听“老生常谈”,他们只是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试想下,在平常讲课时,留下最后几分钟,以这样的话开头,“我在你们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可以是杜撰的,这样你就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年龄段,他们就会把你当成同伴,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旁敲侧击地点拨下,以一个回忆兼故事的方式,在严肃的课堂上,最后的几分钟,学生开始只当放松,而且听别人的往事,总有一种好奇心,但是听完以后,他们会联想到自身,总会有所启发。久而久之,他们会期待那最后的几分钟,等待另外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而后自身比较,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这就等于无形中在学生内心中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学生自发地向着他认为是正面的形象对齐。
在文化知识学习教育的方面,可以将班级整体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定期考试,作总体成绩的比较,肯定成绩尖端学生的成绩,同时,指出几个组的成绩比较的胜负主要在于中等和考得不理想的人,但是不点名,只是指出分数段,说明他们在“比赛”胜负中的重要性,他们下次努力考到多少的分数段就能胜出。这样,尖端成绩的学生受到肯定,其他段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在所属的群体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其群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出于中学生的喜欢表现自己,同时不甘人后的特点,为了同伴和自己的荣誉,就会努力。同时,在每个组中,让他们在学习上互助,尖端学生只有带动自己的同伴一起进步,才有胜出的可能,同时他们不应抱怨成绩不理想的同伴,告诉他们,他们现在是一荣俱荣的整体;而对于中端和末端的学生,要告诉他们,他们的努力关乎整个组的荣誉,他们多一点努力,整个组的胜率就大一点。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是必要的。
传统教育将教师视为教育主体,学生视为教育客体,侧重于教师主动的传授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学生主动接受的过程,主观地抹杀了学生一方主体本质的规定性,至于怎样促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则更不受重视。现代教育较之传统教育最为显著之处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是尊重教育规律的要求和反映,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主体和客体是可以转换的,教育者可以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以“同伴”的,“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角色,“言传身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死板地以“教书先生”的面孔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很大地增加教育者对学生的亲和力,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当然,融入也是有度的,适当的威严还是要保持的。同时,课堂的时间应该多留一些给学生自己进行交流、讨论,教育者在其中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向作用即可。
现在许多中学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觉得有代沟,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怕交流了会被训斥,交流变成“审讯”,中学生很不喜欢这种“居高临下”的对话方式。他们渴望的是平等地位的对话,也许这在许多家长眼里是很可笑的事,但这在中学生眼中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成年人的品质,他们很喜欢这种和成年人平等对话的感觉,他们觉得这样的成年人是能和自己打成一片的人,是可以交流、分享心事的人。但是许多家长都觉得父母对子女那种威严是天赋的,本身就不对等的,这样子女就不愿意和他们交流,甚至恐惧、厌恶,而只能与自己的好友倾诉。然而这宝贵的机会有时候同样被父母剥夺。中学生同学间的集体活动,交往等等,经常被父母以影响学习等理由拒绝。做父母的怕子女交友不慎,担心路上的安全等等,这可以理解,但是,中学生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步入社会的,而且这是他们难得的同伴之间活动交流的机会,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共同目标,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对自由活动的学生,要规定收队时间,到时严格考核,按时的表扬,超时的批评,让他们养成守时的习惯。对出门的孩子,也要规定回家的时间,要让孩子留下同伴的电话,并明白告诉他,如果准时回来,决不使用这个电话。再就是物质准备。学生或孩子要外出,诸如交通工具、帽子、雨伞、食物、药品和小礼品等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2]这不仅能够让孩子的活动顺利进行,而且也体现出教育者对他们的关爱。当然,经常性的交流也是要有的,发现不对的苗头,家长要心平气和、平等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改正。家长要多发现自己子女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多带他们认识些志趣相投的同龄人,让他们相互影响对方。
参考文献:
[1][2]龙润忠.浅议同伴教育的特点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
[3]刘俊升.同伴群体研究的现状评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07).
[4]袁振,张凯,卢瑶,童军武,许德平,王永刚.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教学研究[J].商情,2010,(4).
看过“有关同伴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2.青少年性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