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3)

坚烘分享

  2.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核心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在儿童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我们还从不同的层面去关注系统思维、图构思维、非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的价值与作用。

  系统思维。培养儿童的系统思维,是为了让儿童有开阔的数学视野,面对问题能整体分析、全面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进行综合优化,使儿童的数学学习不再局限在点滴的散状的知识中,不再停留在亦步亦趋的方法模仿中。

  图构思维。德国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通过形对数的描述、数对形的表达,数与形的不断结合、不断构造,促进儿童对数学问题的直接洞察,充分发挥图构在儿童思维生长中的作用。借助诸如直观形象图、数学概念图、逻辑思维图、数量关系图、知识网络图等,可以促进儿童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分析;依托数与形的结合,可以让儿童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方法、拥有数学思想,从而促进儿童数学素养的提升。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学会“批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环境营造、障碍消除、语言激励、角色互换等培养批判意识。通过反例法、反证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尝试客观批判,贯彻一分为二的思想,恰如其分地表达。

  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它也属于科学思维的范畴。非逻辑思维主要是根据情境和所提供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独特而综合性的思维,它不受程式化的程序束缚,不受固化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儿童在具体场景中产生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辩证思维。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儿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关注问题,需要通过动手做去解决问题,一、二、三年级是儿童辩证思维的启蒙期,四年级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五六年级是辩证思维的发展期。教师要挖掘数学学习内容中辩证思维的要素,逐步提高儿童的“辩证思维”水平。

  (二)整体把握,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学

  1.用三个层面研读教材

  一是用结构的方式研读知识体系。从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站在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角度,把握、理解和处理教材,让儿童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中感受数学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二是从核心知识的角度研读内容维度。对每一项数学学习内容,从数学模型这个核心角度把握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三是从儿童的角度理解教材,尊重儿童的学习需求,把握思维的梯度,从为教而教走向为学而教、为人而教,让儿童徜徉于充满乐趣的数学之旅。

  2.构建童本课堂模式

  童本课堂特点:问题导向、自主探索、体验创造、立足素养,真正让儿童做学玩合一、思创行一体。所形成的基本的教学模式为:

  “原型唤醒”,让儿童亲身体验生活,从生活原型中找到数学模型,主动获取真实信息。

  “问题简化”,以问题为导向,让儿童从纷繁复杂的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

  “经历创造”,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经历问题的发现、规律的探索、模型的建立等过程。

  “协作会话”,主要通过儿童、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效协作,体悟数学之美,为儿童合理建模奠定基础,在儿童的世界里共生。

  “拓展延伸”,通过寻找知识与儿童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丰富儿童心智,完善儿童人格,获得数学之善。

  童本课堂的六个支架:一是融情于理与融情于智、理趣与情趣融合的教学风格;二是思维训练与思想渗透、形式与本质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三是线性教学与版块教学、条状与块状相协调的课堂结构;四是模型结构与自我建构、协同与自主相结合的目标指向;五是发展儿童与儿童发展、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六是做学玩与思创行一体、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融合。

  3.把握儿童数学学习的三个关键期

  “心理敏感期”,幼小数学学习的过渡。把握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儿童的认知阶段性――从口头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从直觉行动思维转变为具体活动,从游戏活动转变到掌握间接经验活动。把握目标的连续性,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操作、发现、探究,获得感性经验。把握时间的弹性化,通过游戏与实物操作学习,弹性地调整一年级儿童的上课时间,通过动静交错的教学方式,维持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与延续性。

  “成长马鞍期”,中年级数学学习的适应。三四年级是儿童的“成长马鞍期”,这时的数学学习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道坎”。有近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儿童存在学习适应性差的问题,出现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等状态。在儿童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情境迁移,唤起儿童积极的认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儿童不断激发对自我的认同;通过内容适度调试,注重学习内容与认知方式的匹配;注重爬坡而行,减少数学的两级分化。

  “学习断层期”,中小学数学学习的衔接。虽然数学课程标准是九年一个整体编制,但是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的展开都是各自为政,所以儿童的数学学习从六年级到初中会产生明显的断层期。教师要注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渐次变化,注重儿童数学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心理、学习强度的渐长适应,通过知识、经验、思维、思想上的衔接,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立体构建,站起来的儿童数学课程

  1.课程目标的把握

  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旨归,以抽象概括、数学建模、几何直观、推理、运算能力等儿童数学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的支点,让儿童用数学的感觉体验社会,无限逼近数感;用数学的视角理解生活,形成数学符号意识;用数学的技能表达生活,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用数学的联系构造世界,发展数学空间观念;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等等。

  2.课程内容的完善

  进行教材、学材、习材为维度的三材开发,丰富对儿童数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解读: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解读,汲取其共同的逻辑线索与数学文化,把教材读厚,同时又加进自己不同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把教材读透,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学材的开发:从数学与美学、数学与历史、数学与体育、数学与艺术等方面将数学的理性之美与数学文化之善对接,通过专题式的探索,让儿童获得数学力量;习材的编写:从绿色套餐、银色套餐、金色套餐的习材编写,让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有不同层次的选择。

  3.课程形态的丰富

  通过学校数学课程情境分析、学校课程建构的需求调研,构建“一体三翼、四轮驱动”的课程体系:“一体”指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育;“三翼”指国本课程(教材)的校本化、校本课程(学材)的个性化、生本课程(习材)的人性化;“四轮”指必修与选修、显性与隐性、共性和个性、国本与生本,形成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育,弥散着的是一种育人情怀。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育人,即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育,是一种本质的自然回归,体现的是一种本真的价值追求。站起来的儿童数学教育,是一种不断丰富的教育形态,是教师思维方式、育人模式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周为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94.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

看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的人还看了:

1.幼儿园数学教育论文

2.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

3.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4.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5.幼儿园数学教育浅析论文

279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