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坚烘分享

  音乐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在情感、性格、社会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论文篇一

  《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摘 要: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音乐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在情感、性格、社会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丰富儿童在音乐方面的活动,开拓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这一方面的教育机制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 学前儿童 音乐教育 误区 思考

  在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我国的近现代儿童音乐教育开始初步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初步意识到音乐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如康有为就主张让孕妇多听音乐,演唱或演奏音乐。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的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表现节度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调和统一,而养成调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到了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提出了培养幼儿爱好音乐的兴趣及发展幼儿音乐听觉和韵律感觉的目标。而真正使儿童音乐教育走入正轨的是于1988年国家政委所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它要求在幼儿园进行多种艺术活动;在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中要求开设艺术课,基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在各级师范学校和较多的高级中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增设艺术选修课,进行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儿童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培养儿童兴趣到开展正规课程,再到探讨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儿童在情感、性格、智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的误区

  学前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得益于在启蒙阶段的正确教育。而“从娃娃抓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家长心中。但在这种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教育投资的盲目

  通过对许多音乐培训机构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很多家长忽视了“音乐学习要建立在兴趣上”这一原则。许多2、3岁的儿童就被父母带到琴行学习乐器。孩子在各式各样的乐器面前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些父母中的一部分认为,从小要让孩子接触各种乐器,这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一部分表示因为邻居来学所以自己的孩子也要来。还有一些是因为自己爱好,认为孩子要学习自己没能学到的东西。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使得很多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辍学,或者学习的效果平平。在我国,音乐学习的投资仍然属于一种贵族投资,家长投入了资金和精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对于艺术的学习,除了早早地接触和学习以外,还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陈旧

  近几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却有许多家长开始忽略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是一味地监督他们学习,看中结果。一般来说,3―6岁被定为学前音乐教育时期,这是孩子认知能力萌芽的阶段。他们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脑海中出现旋律的概念。然而此时除了让孩子体验音乐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主要采用自己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开始时的兴趣。尤其是儿童,他们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常常因为乏味而失去耐心,最后产生抵触情绪。每天的练习都建立在父母的督促下。另外,音乐的学习不单单只是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基本的音乐素质。所以,一味地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及内容,已适应不了现在的发展。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我们需要的是创新。

  (三)考级目的动机的复杂化

  音乐的各项等级测试,是体现学习者演奏或演唱水平的一个方式。过去,孩子们往往要学习很多年才去参加等级考试。而如今,考级的学生呈低龄化,且年龄越来越小。在每年如火如荼的考级地点,经常可以看到路还没走稳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了考场。而学小件乐器的孩子,则会抱着比自己还大的乐器赶来。考级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成果,现在却成为最终目的。家长们开始缩短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以致最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家长在初学的时候就要求老师集中给孩子训练10级的曲目。就这样,一个达到业余最高水平的孩子只会演奏那可怜的几首曲子。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一)国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经验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1.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在1905年,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体系,震惊了瑞士的音乐界。第一次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虽然有高超的技巧,但缺少对音乐的情感反应,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奏的时候就无法体会音乐的美妙。直至他开始探索运动与心理、身体运动与音乐情绪的关系,他开始在音乐学习中调动整个身体的运动。以试唱、练耳、读写乐谱的活动与机体反应和动作相结合。而这种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和本能。由此,改善了单一的技术训练的弊端。

  2.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依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唱歌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儿童唱歌应该和说话一样的自然,而不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在柯达依体系中,合唱训练不采用钢琴伴奏,音乐的主要材料是匈牙利民族歌曲,让他们从小就记住和接触真正的民间音乐和童谣。

  3.铃木音乐教育体系。1946年,他通过对幼儿演奏小提琴的实践开始建立“天才教育体系”。“天才教育体系”是指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能够正常说话的儿童)都具有发展杰出才能的潜力。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机能训练模式:反复倾听最好的音乐音响,并对一些优秀的音乐典范做大量严格的模仿练习,以形成对优秀音响的整体直觉反应能力。他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才能。

  (二)探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径

  综合上述的三个体系,很直观地揭露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找到了有效的训练方式来改进。那么,我们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走出误区:

  首先,从兴趣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有学下去的动力与耐力。无论什么方面的音乐学习,都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它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比如:根据音乐旋律,音高的变化,让儿童作出反应,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儿童了解了音乐的变化。从而用全身运动的方式调动儿童的兴趣;还可以提供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得到他们的共鸣,引导儿童的积极参与;或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儿童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认知,也便于记忆音乐和其表达的情感及故事。

  其次,教育者的能力在很大方面影响着儿童的音乐学习及发展,所以教育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态度。1.老师们应该有正确和娴熟的技术,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引领儿童正确学习。2.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终身学习。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滞后。且时刻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3.教师能在神态、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儿童。有研究表明,“多次倾听范唱;倾听无伴奏范唱;尽可能多地独立演唱。”可以增强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然后,孩子们应该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培养儿童的音乐基础素养。随着许多地方剧种被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起我们本土的音乐。作为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是非常丰富的。就像柯达依提出的,儿童要从小接触民族音乐一样。民族音乐是本国历史的见证,是广大群众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国家的音乐特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只有在学好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再去了解世界音乐才更有裨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而民族音乐可大致被分为:民族歌曲、民族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是中国音乐的形成期。周朝实行“礼乐制度”。孔子认为,音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其中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出的;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现在正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由此可见,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儿童不但能学到最精深的歌唱技巧,而且能了解中国的文化,陶冶情操。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学习过程,才能增强儿童的学习效果。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结合常规的教学模式和前沿的教学手段来教学。除了教师讲授,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的练习以外,还可以通过电子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儿童学习过程。让儿童了解,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过程中找寻乐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只有在这一领域不断地创新,走出误区,并引领孩子用心去感受音乐,感受美。才能使儿童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孙鹏撰.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中国音乐教育,2004.09.

  [2]李昱霏.试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流行歌曲,2012.14.

  [3]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乐器,2011.10.

  [4]马俊.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7.

  [5]李亚伟.试论如何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音乐教育,2011.10.

  [6]朴美兰.学前音乐教育之我见.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论文

279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