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坚烘分享

  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奠基性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乃至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摘 要:近年来,在应试教育压力层层下移以及利益驱动等作用下,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且有愈演愈烈趋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且带来诸多的负面社会影响。从主要表现、危害、成因以及对策等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表现;成因;措施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入推进,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根本要求”的工作方针。学前教育是独立的教育阶段,有独立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却把学前教育当作单纯的小学预备教育来对待,形成了严重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已成为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长、贻害儿童终身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把幼儿园、学前班的幼儿当作小学生来对待,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来实施教育的做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幼儿当成小学生来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定位和教育目标“小学化”

  把学前教育定位为小学教育的预备教育上,重点强调学前教育隶属于小学的附属性。多数家长和一些幼儿教师认为,接受学前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获得具备上小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很多幼儿园无限拔高幼儿园培养目标,不适当地提出入小学前要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一千个汉字、背诵几百个英语单词等。

  2.教育内容“小学化”

  因不属于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教材,绝大多数幼教机构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要求选择教育用书,导致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幼儿园就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演绎为五个学科,并按此设计幼儿园课程,要求学拼音识字、计算乃至学钢琴、绘画等。有的幼儿园甚至大量开办幼儿特色班、特长班等。

  3.教育行为规范“小学化”

  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规守纪,少动少玩,要以学为主,上课要专心听讲,端正坐姿,不许说话,更不许做小动作;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不许辩解更不许顶嘴;课间不许追逐打闹,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上下一节课的准备等。

  4.教学活动“小学化”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单一的集中教学,游戏及其他活动未得到足够重视,对全班幼儿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忽视个别差异;在授课方式上,以教师集中讲授知识为主,缺少游戏;在温习功课上,安排大量家庭作业,甚至打分、写评语等。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6岁前,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在快速发育,如果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等。同时,“小学化”教育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乃至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贻误了幼儿良好习惯发展的关键期,还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影响身体健康。

  2.容易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

  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无意识的,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学会与他人交往、享受各种感性体验,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在幼儿的身体发育、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能力的情况下,让他们去有意识地花大力气学认字、学计算、学英语等,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还会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甚至会出现畏学、厌学情绪。

  3.容易扼杀幼儿的潜能

  “小学化”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力、能力的全面开发,久而久之,幼儿的这些潜在能力被禁锢、定型,对以后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容易使幼儿养成不良的学习态度、习惯

  幼儿园推行“小学化”,小学一年级时学的内容在幼儿园大多学过,幼儿觉得教师讲的内容不新鲜,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的不良学习态度。但当他们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又会产生不适应,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幼儿园的原因,有家长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有的家长和教师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发掘孩子的“潜力”,将识字多少、计算能力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这就促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社会环境。

  2.幼儿园办园宗旨不端正

  很多幼儿园出于生存的需要,不顾“培育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办园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开设一些不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课程,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来炫耀。

  3.“幼小衔接”机制缺乏

  尽管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但仍有部分小学为获得较好的生源而进行了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在这样的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配合小学的要求而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

  4.幼儿园教材脱离幼儿教育实际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幼儿教师参考用书、幼儿教材尚未做出统一规定,导致幼儿教材市场化,幼儿教师参考用书良莠不齐,多数教材严重脱离幼儿身心实际和认知能力实际。

  5.教师专业素质低

  大量私立或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乃至园长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带到幼儿园,致使幼儿园教学出现小学化倾向。

  四、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措施

  1.改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

  目前,“学前教育是小学的预备教育”“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等错误认识在学生家长和从业教师的头脑中普遍存在。其实,学前教育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都有其独立的要求和标准。它既不是小学的附属教育,也不是小学的预备教育。因此,要解决“小学化”问题,就必须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地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地位、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使全社会树立学前教育不是小学预备教育的理念。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长期以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投入和管理缺位直接导致了幼儿园错误的办学倾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职责,制定规章或办法,提出要求,制定措施,加大“小学化”治理力度,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强化幼儿园评估年审机制和督导监督,对“小学化”倾向严重的幼儿园实施诫勉或警告,要求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办园资格。要通过定期座谈、接受投诉等方式,强化对幼儿园的日常监督、检查,促进幼儿园端正办园方向,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3.规范学前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很容易使幼儿教师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认为把幼儿教育划分为“五个学科”或是“五门课程”,并以此为依据去教授幼儿“学习”这五种技艺。建议把“五个领域”改为“五个方面的学习活动”,就更容易理解;在幼儿园教材使用上,建议教育部门制定全国或地方性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编写统一教材。在正式教材使用之前,各级教育部门要对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实行审定;各幼儿园要提供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儿童读物和室内外设备设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4.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

  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家长和教师,而教师又是重中之重。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幼儿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孔津华.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及对策研究.科学与财富,2010(12).

  [2]朱迪.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第二幼儿园)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279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