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2)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篇二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摘要:心病就像不敢见阳光的魔鬼,你只要勇于把它说出来,它就不可怕了,过去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单纯,没什么心事,有什么不愉快也会很快忘掉。所以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上好学校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孩子内心情感的关心。其实,孩子的心很脆弱,很多事情发生后,往往会影响他们一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一份家庭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家长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谈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它甚至直接决定了孩子日后思想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学生
2011年,3月12日,是我第一天开始心理咨询的日子,安安静静的心理咨询室突然响起轻轻的敲门声,一个个子不高,稍显淡薄的男孩进来,诺诺的问:"老师,可以咨询个心理问题吗?"我真诚的迎接他的到来,并说:"当然可以,老师愿意帮助你,"小孩坐了下来,说:老师,我觉得我的情绪很暴躁,经常想发火,想打人,想摔东西,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呀?
我关切的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是由于某些事引起的吗?他说:我觉得是遗传,因为我爸爸妈妈的脾气就不好。我微笑着说:那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种倾向呢?他说:是我爸爸回来之后。我问:那么你好好想想,爸爸回来之前有过这种想法吗?他摇头,很肯定的说:没有。
我继续说:那为什么爸爸回来后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呢?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吗?他说:我爸爸原来是空军,转业后回到家,很不适应地方的工作,回到家后就和妈妈吵架,吵架他们就摔东西,家里的东西什么都摔,渐渐的我的脾气也暴躁起来,我也选择了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对孩子来说,原本安祥平静的家园,一下子就成了兵荒马乱的战场,我的心里很难过,面对这种情况,我先平稳了他的情绪,就他的目前问题展开了分析。
孩子的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是学习,更准确的说是模仿。其模仿的来源包括:暴力电视、父母及教养者的行为、同伴的行为等。
首先:我告诉他,你的暴躁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你完全可以做到心平气和的去处理问题,怎么做呢?
第一:在本周内老师建议你选择一个契机和父母谈心,把你的想法告诉他们,比如说我不希望你们吵架,任何父母都会原意为孩子付出,考虑孩子的感受,前提是你要让他们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当你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在心里默念10秒钟,告诉自己我可以控制住,不能动怒,你想想,每次当你发火后,问题解决了吗?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学他爸爸也摔了一个花瓶,我说结果呢?爸爸妈妈因为你的发脾气而反思自己,或者停止了争吵吗?他说没有,反而互相指责,认为是对方的原因才使我这样,我接着问:那你觉得发火有用吗?他说:没用。那以后能努力的控制自己吗?他看着我说:能。
第三:如果你真的觉得控制不住自己,老师还可以给你一个发泄方法,去买一个沙袋,觉得心情郁闷时,可以向它去发泄,你觉得如何?孩子笑了,我可以尝试。
心病就像不敢见阳光的魔鬼,你只要勇于把它说出来,它就不可怕了,过去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单纯,没什么心事,有什么不愉快也会很快忘掉。所以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上好学校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孩子内心情感的关心。其实,孩子的心很脆弱,很多事情发生后,往往会影响他们一生。
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顺水推舟"或"逆水翻舟"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近日在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市106所中小学校11098名学生进行大样本调查后发现,创造能力强的孩子大多出自气氛民主自由的家庭。
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每一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一份家庭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很多家长认为,我是孩子的父母,我理所当然的可以对孩子做任何事情,包括打骂,甚至更严厉的惩罚,实践证明,"一句鼓励话,胜过十句骂。"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长应善于观察,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孩子就会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在激励中找到自信,作为咨询老师要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但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在此基础上,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孩子毕竟是孩子,她在很多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其综合一生的发展。比如,写字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很多学生的卷面写得很不干净,字也写得不好。所以有的家长会罚写,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反而适得其反,我们不防换个思路,当她写得好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虽然字的问题依旧存在,且经常反复,不过比起最差的那会儿来说,毕竟有些进步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持,孩子的问题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完全改变的。单纯的鼓励和表扬会使孩子飘飘然,再也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同样,单纯的批评和惩罚也只能使孩子丧失自信,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两者并用,才能在教育的天平上找到相对的平衡点。
二. 家长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
我们常说一句话是"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我对此强烈赞同,首先,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谈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它甚至直接决定了孩子日后思想品德的形成。孩子社会行为的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开始的,而家长就是孩子首先学习模仿的榜样,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父母的影响力更为明显。我的班级有位女同学,每天经常性的动作是照镜子,整理头发,其实她的头发已经很好了,或者趁老师不注意涂口红,无论老师怎么奉劝都无法改变,没办法,请来了女孩的妈妈,谁知道她的妈妈打扮得比女儿更胜一筹,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同学无语了,无奈地对家长说:有你这样的母亲做表率,姑娘打扮成那个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不同文化素质的家长,创设的家庭文化环境也不相同。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时刻指导、督促和熏陶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父母经常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喜欢音乐等,孩子不仅受美的陶冶与感染,也容易养成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我所了解的一个学生,他的父母经常和他一起读书并且分享彼此的心得,互相交流感受,这样的氛围怎能不影响到孩子呢。
家庭的道德教育是在家庭生活过程中甚至是在餐桌上完成的。所以家长应具有正确的立场。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应站在正确的角度;正确的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对待朋友,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家长要有正确的善恶观念和法律观念,模范遵守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人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信任、互相促进的关系,父母既是子女的监护人、保护者,也是孩子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家长应首先摒弃作为家长的优越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与才能,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正确恰当的自我评价,并对自己充满自信;其次家长要摒弃作为长者的专制与独裁,采取民主态度悦纳孩子的正确与错误,进行必要的引导。鲁迅曾经说过:"'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家长的严格要求必须做到在对孩子民主平等和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使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从而自觉听从教导。再次,家长要摒弃成年人的成见与偏见,渴望被尊重与理解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的共同心声。面对孩子的叛逆挑战,父母要勇于放下权威,竭力与他们交流思想,理解他们的情绪,给他们自己决策的机会,逐渐缩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忽视了家庭教育,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不可能成功,关注每个学生心灵的教育,中国的未来才能大有希望。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