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幸福教育论文

坚烘分享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天性,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幸福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幸福教育论文篇一

  《小学幸福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天性,也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每一位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功利化、教育理念模糊化、教育内容形式化、教育内容形式化、教育关系紧张化现象,使小学生面对学习、面对学校的幸福感大打折扣。本文从教师、教学、管理、评价模式等方面探讨实施幸福教育的方式、策略。

  [关键词] 幸福;幸福教育;现状;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120-4

  一、关注小学师生幸福及小学幸福教育

  (一)幸福的涵义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满足度和社会地位评价等已不能涵盖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指标,生活质量的标准中应该更多地考虑主观因素。如对环境的满意度、对未来的心理预期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创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从世俗角度看,幸福是对生活的肯定评价,是人的客观存在状况和主观精神状况的统一。幸福涉及广泛的生活内容,如理想、抱负、爱情、家庭、劳动成果、文化素养、艺术享受以及个人的经历、境遇等等。一方面,幸福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权衡的,是依照自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去考察的,所以它有主观性。另一方面,幸福又是以生活境遇、生活条件、生活过程为基础的,因而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可见,幸福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还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态度的观念系统称为幸福观,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部分。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追求幸福、获得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前提条件。

  (二)幸福教育的涵义

  幸福教育是“实质幸福”与“过程幸福”的统一。幸福教育就是在智育、体育、德育中贯穿幸福的原则,培养师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实现“实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统一。所谓“实质幸福”是指: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以实现教育的真谛、达到教育的归宿,即指向未来的幸福;所谓“过程幸福”是指:教育过程本身要充满幸福,让师生在体验和创造中感受幸福的气息,使幸福成为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的生存方式,即指向当下的幸福。

  幸福教育是人性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统一。幸福教育以关注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使教育贴近人性,切入生命,将教育的过程真正变成培养人的过程。不仅培养人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完整而丰满的人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既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幸福感赖以产生的重要源泉。因为只有对人宽容、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人才能体会到快乐幸福的。同时,幸福教育又是一种以幸福为导向的生命教育。它通过帮助人们关注深层次的幸福体验,进而思考生命的意义、价值,体会生命的美好、崇高。从而将智力教育同心灵教育结合起来,让人们不仅用头脑来接受教育,更是用心灵来感悟教育,只有直达人的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使人体会到至深的幸福。

  幸福教育是“教的幸福”和“学的幸福”的统一。就是说,幸福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学”的幸福,还关注教师“教”的幸福。从教育内容上看: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从教育过程上看:将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视教育本身为一个幸福的过程和事件,即“幸福地教,幸福地学”。

  幸福教育是幸福观、幸福品质、幸福能力培养的统一。判断幸福的幸福观,感受幸福的幸福品质,创造幸福的幸福能力,三者紧密相关,密切相联。幸福观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对人的活动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对培养人们感受幸福的品质、提升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统领着人们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的形成。所以,幸福观教育是幸福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幸福教育的起点。

  (三)幸福与教育的关系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教育需要幸福,幸福也需要教育。幸福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同时,教育为创造幸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并帮助人们养成享用幸福的品质和人格,提高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寻找与追求的能力。

  1.使人获得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

  多年来教育被很多人狭隘地理解为各种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实感受到现实的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使人获得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为了培养人们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通过教育,不仅拥有适应社会、养活自己的能力,而且具有完善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实现幸福生活。可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立足于社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实现幸福。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2.实现幸福需要教育对人的影响和提高

  首先,教育为人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奠定幸福生活的现实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条件,以实现生理幸福和安全幸福的必备现实。当今社会,人们必须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工作满足自己吃、穿、住、用、行等需要,获得现实幸福体验。其次,马克思认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通过与他人正常和谐的交往建立起来的,做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并不是人天生具备的能力,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因此教育能够使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社会身份的幸福。最后,教育本身就是人体验幸福的过程。因为教育的过程既是教师教会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学会“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当学习者对于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启发从而使学生获得满足的过程使教育本身就成为一个充满了幸福的过程。

  二、当前小学幸福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当前小学师生的幸福现状

  对于小学教师来讲,教师这个职业是世界上回报率最低和回报特别晚的职业,好像只有耕耘,很少体会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调查显示,有50%的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乏味、机械繁琐,没有或基本上没有体验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小学教师幸福感的缺乏主要在:教学工作量大、精神负担重、工资收入低、专业发展空间狭窄等等。我国基础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长期脱离现实生活,教师的角色演变成了教书匠,知识的灌输者。教师为了获得声誉、职称、奖金而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近乎摧残的训练提高班级的成绩,学生成了实现教师物质追求的工具。教师把教育事业当成了纯粹的谋生职业,简单重复的工作,使其产生职业怠倦感,毫无幸福感而言。

  小学生的幸福状况同样令人堪忧。据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据东莞教育局披露,仅2009年下半年就有超过10名学生自杀,其中最近一名11岁的湖南籍小学生在东莞出租屋内用红领巾自缢身亡。一周后,云南晋宁县一间寄宿制小学的12岁男孩,同样用红领巾在床沿铁架上结束了生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露,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在上升,截至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已经提前到了8岁~12岁。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却体验不到幸福。小学生幸福感的缺乏主要在:学习时间长、睡觉少,学习压力大、快乐少。调查显示,33%的被调查儿童“经常有压力感”,53% “有时有压力感”。也就是说,80%以上的在校小学生程度不同地背负着“成长压力”。归根结底,学生的这些压力也是因为身边的成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所导致的,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使孩子面对学习、面对学校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二)当前小学幸福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目标功利化

  在现实的应试教育实践中,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幸福观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传统的受授式的教育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课堂上只有对学生知识的硬性灌输,而忽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此外,学校内部系统不协调导致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认识和体验不深。学生不是选择和创造生活的主人,却反倒成了被物质利益驱动的劳动者,沦为物质和机器的奴仆。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许多教师也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采用各种不恰当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分数,他们把教育当成技术性工作,致使教师的幸福感大大降低。

  2.教育理念模糊化

  对于我国教育而言,基础教育依然十分薄弱,地区间差别依然十分巨大,使得教育理念也千差万别,对教育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在许多教育者的眼中,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不能被接受的,他们依然沉迷于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之中。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育失去了它本身的生机,学校气氛沉闷,学生的创新性与自我性过早的被异化,教育成为流水线式的生产,学生成为统一、标准的产品。不改变机械式的、强加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我们所说的幸福教育是很难实现的。

  3.教育内容形式化

  长期以来的学校教育中,一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依然主要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在教育中往往依据教材指定的内容授课,不会过多的涉及其他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对学生心理,精神等方面发展极少关注,教师对教材的释义往往从应试的角度来阐述,学生在接受知识中完全抱着功利化的目的,毫无幸福感而言。

  4.教育关系紧张化

  师生关系的紧张,根源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强行灌输知识。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近乎摧残的训练提高自己所教班的及格率、升学率,教师成为折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点上来说,学生是不幸的,在这不幸之中,学生是无辜的。但最大的不幸,在于学生丧失了与教师平等对话的主体地位,他们反过来又置自身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尊严于不顾,用给教师送礼、迎合教师意见等方式赚取某种优待,把对教师的尊敬变成了一种利用,处在这样一种彼此相互利用的环境之中,有何幸福可言?

  三、加强小学幸福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的起点。教育的对象是人,在教育中寻求“人”的幸福,不是与教师或学生中的某一方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没有教师幸福的教,就没有学生幸福的学,“要让孩子幸福,教师首先要幸福。”教师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获得幸福感的。学校可以通过订阅各种报刊杂志、设点到年级组学科组、开设教师新书架、开办青年教师读书班、等方式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支持教师参与学历提升和业务研修,鼓励读研读博。致力幸福校园的建设研究,激发和保护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4]。

  (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营造人性化的育人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培养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多,则儿童容易枯萎;如果让他跑,让他跳,让他玩耍,他就长的活泼精神。”机械刻板的管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失去了体验幸福的兴趣和能力。学校应当改变过去仅仅关注班级成绩、评价班主任工作的老作风,将刚性的“量化管理”制度改成弹性较大的“校园生活质量评价”。调整了管理评价的导向,尽量满足教师、学生的需要和快乐。学校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如:为学生设立幸福小节日,建立幸福魔方,提高学生的班级生活质量,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绩,进步,精彩片段记录下来让他们体会到满足感与成就感,或其他管理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使班级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乐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以主动的心理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幸福课”,内容包括:如何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在课堂上表现良好、如何排解心中的不快、如何获得友谊等等。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在学校教育在中,不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是否能够体验到幸福以及体验幸福的程度,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良好的情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人们走向成功并感受幸福。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是达到幸福教育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5]。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关注学生精神的幸福,提升其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率。“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建筑、设施、绿化、人文景观等,它是无声的教育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学生徜徉校园,能见林静小道,绿荫披拂;假山巨石,玲珑剔透;八角红楼,古朴典雅……。这无疑给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求学问知调谐心情的理想场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幸福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幸福观导向,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的情绪体验。

  (四)营造幸福的课堂教学,优化考试评价模式

  改变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定结果的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实行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制度。过去的考核机制主要是通过考学生、排名次来考察教师的工作成果,实行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制度后,把“考孩子”变成“检测教师教学情况”,孩子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家长没有了孩子名次的苦恼;把“考老师”变成教师对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没有了面子的压力,最大限度体会到超越自我、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可以由教务处组织,重点是分析测试成绩,为本学科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机会。在组织教师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肯定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帮助教师查找教学中的欠缺和不足。最后教师应该撰写出相关的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提高教学技巧和改进教育艺术。这种制度不再问学生考的怎样,只关注教师教的如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师提供更多自我实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的幸福感受。

  (五)拓展幸福教育的形式,开创多种实践方式

  近年来,幸福教育在一些学校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并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其中有一些学校提倡愉快教育,让学生在轻松语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教学。同时给学生更多娱乐,放松的时间和空间。有一些学校提倡成功教育,改变过去灌输,压迫学生学习的传统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鼓励,积极地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发现接受知识。有一些学校提倡感恩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懂得帮助别人。还有一些学校提倡生命教育、创新教育这些教育形式虽然与幸福教育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的实施都能够推动幸福教育。把幸福教育同愉快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文化教育等教育形式联系起来,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体验到幸福,感受到幸福,并能够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的100个观点[J].校长阅刊,2006,(9).

  [3]杨丽媛.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需要层次理论视角的解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

  [4]袁炳飞.让师生成为创造幸福和幸福生活的人[J].教育,2008,(6).

  [5]徐平,卞立慧.试论幸福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18).

  作者简介:王蓓(1972-),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幸福教育论文

262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