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教育论文参考(2)
小学生活教育论文参考篇二
《“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运用》
摘 要 分数的认识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掌握分数的意义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活,使学生了解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字 生活教育 小学数学 “分数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661(2011)10-0035-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分数的认识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掌握分数的意义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把“生活教育”和“分数的初步认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生活出发,更好的理解分数,更好的理解数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生活教育的概念
生活是人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个体或群体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与人的生存发展直接联系的。早在18世纪,卢梭的“消极教育论”中就隐含着生活教育思想。卢梭认为,自然并不是一堆物的机械组合,而是充满灵性和活力的事物本性和人的本性,自然界有助于人的生存感觉培养。人的感官敏锐,只有对大自然进行仔细观察才能达到,教育应该走向儿童的自然生活。生活教育观也存在于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杜威针对当时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了生活教育观的教育信条。这使教育与生活关系问题,凸显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闪烁着生活教育观的火花。他于长期教育实践中,不仅通过生活开启学生思维,而且把生活看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从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即是一种终身教育。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应用
(一)分数概念的引入
在讲授“认识几分之一”时,特级教师吴正宪从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吴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同学们面面相觑。突然,有个学生用右手指尖在左手掌心点了一下,表示“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但并不合上,表示“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黑板上表示出半个?”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画图、写汉字,也有同学写2/1、1/2。接着,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方法;逐步引出二分之一,后面的教学活动自然是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吴正宪老师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了数学的作用意识。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成功的课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成功的课是让学生有憧憬和梦想。”吴正宪老师的做法与于永正老师的说法不谋而合,吴老师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2、1/3和1/4。然后再比较各部分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92中的例2和例3。
这部分以1/2为突破口,采用联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学生折纸创造分数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新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了直接经验,印象更加深刻,更好的理解“同样大的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这一规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
学习完后,可以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问题还需要用到分数。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开教师“呵护备至”的双手,让学生在数学的殿堂中找到连接生活的通道,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强了学生的生活意思,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新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这个泉源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
生活给予我们广阔的生活教育的环境。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要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学生的素质就会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卫平.学会“数学思考”浅谈“生活教育”[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0,(4).
[3]董娟.建构园本化生活教育课程[J].天津教育,2010,(3).
[4]令狐波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学术交流,2010,(11).
小学生活教育论文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