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2)

坚烘分享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篇二

  《农村小学生德育对策探究》

  【摘 要】由于农村小学生受到环境的限制,小学生的性格孤僻、自卑,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使德育工作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小学生需要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在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下,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学校和班级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规则教育。教师要坚持教育原则,发挥教师角色的转变。家庭教育中,要促进其“知”、“情”、“信”、“义”、“行”五个环节的开展。学校要联系家长和社会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施、监督和评价等环节公平、有效的开展。

  【关 键 词】农村;德育;小学生;对策

  目前,农村小学的德育状况发展落后。学校领导观念落后,往往更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工作。学校内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只采用最单一的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教育。德育活动搞得枯燥乏味,学校内部尚未健全德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形式主义或应付检查,态度茫然、被动。大部分教师无所作为,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产生影响。农村的家长更缺乏德育观念,不注重身体力行、言谈举止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单一,没有长远的安排和打算,加之观念上的守旧和落后,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感受而主观臆断。久而久之,农村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并不显著。在大部分小学生身上我们发现了自私、孤僻、自卑、欺骗等不良的品质特点,言行举止不符合礼仪规范更是随处可见。甚至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早恋、逆反、惟我独尊、嘲笑他人等不良现象。因此,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系统、长期、科学的德育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应从学生的自身、学校、家庭这三方面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集合各方面的教育队伍,发挥教育合力,更新德育理念,完善德育内容和方法,使其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德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为农村德育工作的被教育者,因此,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解开学生思想的束缚,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是实施德育的关键,注重学生的生命个体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能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学生需要何种教育和关爱。教育要意识到孩子的存在,教师要走出误区,真正意识到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智力发育很快,人小鬼大。要重视每一个同学的发展,相信每一个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能力。教师要用公平、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学生和教师一起走出心灵的困境,解开长期存在学生内部的思想束缚。

  二、学校德育实施改进对策,使小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了培养出有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有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我们应集合学校、社会、家庭这三支教育的合力,学校教育为三支教育力量的重中之重。我们应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四要素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环境对于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基于以上思考,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

  (一)班级内实行规则教育,使学生将活动中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良好行为品质

  规则的定义是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章。规则教育即对受教育者专门施加有关规则方面影响的过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教师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管理条例制定班级德育的规则,将德育规则共划分为日常生活规则、交往规则、学习活动规则、公共规则、基本道德规则五大部分,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有规可循。并针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思想态度等都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班级内无论是值日的小事,还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大事都要将德育的成绩包括在内。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以班级干部为带头人,自觉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由他律转变成自律的能力。教师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例如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用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将体验转化成实际行动,将活动中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良好行为品质。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都可以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教材。譬如《论语》能教会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学习君子之道,学习尊师、谦和、孝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教师还可以开展有声有色的研讨会、班队会、故事会,用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于正义、勇敢、无私等优良品质的认识和体会。还可以开展以“孝”、“爱国”、“尊师”为主题比赛,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改变学生心中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应坚持德育工作的教育原则,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重在“转变”二字。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是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学习者和工作的指导者、教育活动的开发者和促进者,还是激励学生前进,伴随学生成长的伙伴和朋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超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更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转变教育模式。要从以往的死板、守旧的教师形象和保守的师生关系转变成富有亲和力的教师形象和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一贯不变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转化成形式多样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自由式开放的教育方式。从长远角度来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师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同时,教师要坚持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真正做到有张有弛,在学生心目中即是良师又是益友。

  教师为了使德育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进行,要坚持多种教育原则想结合。德育工作的开展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德育的目标要求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利用思想政治课让学生领悟思想道德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认识。而班级里的大事情要着眼于大方向,在宏观上采取集体教育,要求学生按照规章制度来规范行动,组建纪律严明的集体。而集体是由每一位有差别的个人组成的。通过个别教育弥补在集体教育中对于个体的忽视。要加强对于核心成员的个别教育,进行表扬鼓励或指点,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发展。针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更能解决学生自身的问题,所谓“对症下药”,道理与之相同。在集体教育中,要伴随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归纳真理,它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正能量。而反面教育在实施时,教师需要对于学生现实社会中的“反面教材”给予讲解和疏导,对于内在的严重危害给予充分的抨击,激发学生内心的正义感和是非观,让学生提高对于错误事物的识别能力。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才能使学生内心健康的成长。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积极采取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来教育学生。直接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来直接阐述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黑白,即教师直接的灌输。而间接教育则是学校中举行的各种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教师如果单纯的采取直接教育的形式会将德育停留在思想上,并且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厌烦的情绪。如果能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辅相成,加之以德育活动的开展,定能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共同提高。

  (三)学校构建德育的激励机制,发挥德育实施、评比、督导等环节的作用

  农村德育工作的实施要以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为目的,以学生的全员参与为规则,构建长期有效的农村小学德育的评比、督导的激励机制。

  构建农村小学德育的激励机制,部门领导要发挥其管理、督导的作用,教师起主导和模范的作用,并担任德育工作主要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家长发挥其监督、辅助作用。学校及相关部门要组织召开家长会、教师研讨会等讨论形式的活动,校领导要积极参加旁听,由教师与家长共同针对本班学生特点进行讨论,制定德育工作的方案,通过讨论更能准确地抓住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使每一个德育方案都是最适合学生的方案。再者,通过讨论能够实现家长与学校、教师三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使每一位农村家长能正确的认识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要让家长丢弃守旧思想,在思想和行为上实现家庭德育观的转变。学校领导务必要定期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锋模范的班级、教育工作者、优秀家长、优秀学生进行奖励、表彰和激励,可以设立德育工作的专项奖励,并相应授予“优秀班集体”、“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家长”、“阳光少年”等称号。同时,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奖惩结合,以奖励为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到公正合理,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适度的评价。

  三、家庭德育工作要做好“知”、“情”、“信”、“义”、“行”五个环节的发展

  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就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转化成实际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家庭中搞德育工作,并不需要很多外界的物质基础,更多的是受思想、道德、意志、心态等内驱力的影响。家长要主动约束自身的言谈举止,改掉陈旧的错误观念,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育,德育也要受到重视。家长要把握其内在规律,分析其外界因素。综合内因、外因两方面思考,学生一定会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

  家长要把握其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知、情、信、义、行五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发展,达到“内化”的效果。首先,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孝顺、善良、正直等优良品质的含义。其次,家长可以通过自身日常接触时对孩子的关心和对老人的孝顺等使孩子内心激起情感。接着,通过家长长期的行为,使孩子励志做一位正直、活泼、积极的孩子的信念。然后,孩子头脑中会渐渐受到行为的鼓舞产生强烈的意志。最后孩子会将思想付诸为行动,孩子会出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同学等举动,即从“认识”到“行为”主要经历的知(认知)、情(情感)、信(信念)、义(意志)、行(行为)五个环节。家长要考虑的外在因素就是外部环境对于孩子的主体作用,即家长的督促、模范作用。在此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对于孩子的引导和督促,时刻观察孩子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帮助孩子理解每一个教育过程的重要意义。家长要教育子女尊敬父母、谦和礼让,兄妹之间要互帮互助,让孩子理解如何“爱他人,爱自己”。家长还可以在家里搞一些活动,真正达到外界环境对于主体的推动和制约作用。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主持“家庭联欢会”,家长是最好的听众,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位置互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家长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氛围,对于孩子塑造健康的心态和家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要想针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好德育工作,需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实施适合于学生自身特点和个体成长的德育策略;立足于理论联系实践,既要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指导思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教育行动;立足于社会、学校、家长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给予小学生发展德育的肥沃土壤。学生的发展是社会的未来,农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将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

  [2]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

  [3]常生禾.学校德育指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7.

  [4]阚宝臣.浅议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吉林教育,2011(28).

  [5]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论文

2.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

3.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4.有关小学德育教育的论文

262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