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2)
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篇二
《小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挫折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挫折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施教,以达到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增强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小学生耐挫能力尤为关键。本文以笔者所在工作单位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耐挫折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学生对挫折的体验、对挫折的应对等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学生因成绩、年龄等因素的差异,挫折意识的形成与应对挫折的差异性。通过试验设计出适合不同学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研究性问题,并总结其中规律,以提高学生耐挫折心理能力为主要目的。
关键词:挫折 耐挫折能力 实践 培养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3-01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到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越来越成为社会中被广泛关注的群体。社会中的成年成员普遍感受到,小学生面对挫折较之成人反应更为强烈,却没有应对的能力与勇气。一些学生受挫后,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试,自恨、自责。有的学生在考试、活动、竞选干部失败后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轻生、自虐等极端行为;也有的因学习成绩较差,努力一段后,无法达到期待中的效果,就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从此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破裂心理扭曲,产生叛逆心理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行有针对性、有效果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2 挫折、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挫折情境。即导致需要不能满足,引起挫折的事件或情境。(2)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评价和解释。(3)挫折反应。即对困难和障碍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笔者认为,以上三个方面,挫折认知最为重要。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认知就会引起不同的体验和反应。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的利用或者创设挫折情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明白挫折及其作用,学会自我调节,形成遭遇挫折后正确的情绪反应和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
笔者认为,挫折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挫折教育如果施行得适度和适量,对于孩子自我调节心态,克服困难,设定目标并且坚持追求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反之,挫折设置过度过量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其自信心。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分析失败原因,使之规避类似问题才是教育工作者施行挫折教育时应尽的义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存在局限性,父母与教师在某种情境之下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挫折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往往更愿意作为孩子的指导者而不是倾听者,这种不对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学生性格的自由发展;当小学生遭遇挫折时,成年人对其态度、方式如果使用不当,便会无形中给小学生增加压力,产生厌学、对老师和学校的排斥、及对考试的抗拒情绪,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等后果,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挫折观念。
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面临升学压力。所以,高年级学生会为挫折产生更大的压力。面对挫折,高年级的学生会表现出比低年级学生更积极的应对态度,综上,挫折教育应从低年级开始施行,对于低年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年级也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展开不同的教育内容。
3 创设挫折教育情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耐挫折教育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提出:挫折效应理论。他以动物实验(白鼠)和儿童行为实验(挫折性无奖赏研究)为依据,在实验中,小白鼠先受到奖赏(获取食物)到后来体验到无奖赏,能引起挫折反应,并表现为一时性的反应率的提高。儿童则表现为无奖赏导致完成某项任务的力量增强或采取各种策略去对待无奖赏的情况,阿姆塞尔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可以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一线教师因为与学生正面接触频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耐挫折教育,是非常实用与有效的途径。现在城市中的小学生多数比较聪明,家庭状况也较好,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会很少。这种状况就决定了很多小学生在顺境中能够正常面对,而一旦遇到困难与障碍,便从此一撅不振,失去了继续生活、学习的信心。针对此类学生,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应适当人为地设置障碍,完成对其忍受能力的训练。如在课堂中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或在考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难题,学生也许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挫折的体验,又增加了知识的储备,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 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景,开展耐挫折教育
课外活动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途径,如果设计得当,适合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磨练了意志。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能巧妙地将挫折教育蕴涵在他们的玩与乐的过程中,培养耐挫折能力。我在班队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关于挫折认知、反应、疏导等有关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主题活动的内容有:“我犯错了、我落选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展“我能行,放大镜”让学生重燃信心,内化学生的耐挫意识。
挫折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育形式,而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挫折教育要注意积累,单凭偶尔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挫折教育还应该渗透在学科教育中,并且结合实践课、班会与课外活动进行。在培养锻炼学生挫折耐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排解挫折的一些方法,如学会倾诉学会控制、正确看待自我等。这样学生既具备挫折的适应能力,又具有挫折的排解能力。在教育中,学生需要克服一定困难后,实现既定目标,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 廖小龙,赵俏华.走进挫折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4):26-28.
[2] 马彩红.挫折教育的哲学思考[J].甘肃科技,2008(5):179-180.
[3] 于林平.论挫折教育的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7(2):120-123.
小学生挫折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2.挫折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