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造教育论文
从教育学角度看,创造教育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为儿童将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基的素质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创造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创造教育论文篇一
《刍议幼儿园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
摘要:本文根据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载体,确定了以构建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为中心的研究任务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
一、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概念
从教育学角度看,创造教育是以促进儿童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为儿童将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基的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是在挑战传统教育的过程生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想更加全面具体地把握创造教育这一概念,十分有必要将其与传统教育进行细致的比较。
由于学前创造教育是由"学前"和"创造教育"两个概念复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下定义:学前创造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这里主要指3-6岁的幼儿)实施的创造教育。具体而言,学前创造教育是旨在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内化人类的本质与本质力量,内化人类优秀人性,获得更大自由与幸福的奠基教育;是以幼儿创造性的充分发展为核心整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依据创造原理和创造性发展规律,把造就创造型幼儿作为培养主体,实现个体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
研究和发展学前创造教育意味着要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化;从注重教育的文化承传功能向注重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转化.学前创造教育将在挑战一般学前教育过程中发展,这必将带来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标准的全方位的变革。
二、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
课程目标的科学设定不能凭主观任意所为,而是要自觉反映相关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文化学等理论的规定性,才能保证所定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实性。
1.创选型人才的特征与课程目标
(1)创造型人才的动力特征
众所周知,人的任何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动力推动.人的创造性活动亦然。驱动活动进行的动力系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决定人的积极性的诱因系统,由需要、动机和兴趣构成;第二层次是决定人的活动方向的意识倾向系统,由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构成。许多对富有创造性成果的各类人才的研究均表明,在动力系统方面他们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
第一,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需要和动机,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能不断发现创造目标,推动自己去创造。
第二,他们对创造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常常自发地,十分投入地从事创造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兴趣爱好所引发的内在创造动机比为了获奖或避罚等外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展与发挥。
第三,他们拥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时时表现出求新、求异、求特的冲动,并以此为最大的满足和快乐。这些满足和快乐又强化了他们的创新需要,从而诱发新的创造动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创造活动。
第四,他们拥有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这些构成了他们进行创造活动的永不衰竭的动力,构成了他们创造活动的方向盘和调节器,从而保证了他们创造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上述创造型人才所表现出的动力特征就应纳入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中,从小激发和强化幼儿的创造需要和动机,创造兴趣和爱好、创造意识和精神;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不可能在幼儿时期形成,但较为直接、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态度与价值判断是幼儿能意识到的,我们可以由此出发,不断将创造型人才的正确而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渗透其中,逐渐内化。。
(2)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征
众所周知,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之一般人要多。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是创造才能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将从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和创造型人才实际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特征二者的结合上确立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目标。
虽然一般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也能表现出上述某些特征,但却较微弱,而不像创造型人才表现得那样突出和典型。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不突出、不典型到突出和典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前创造教育虽然不能使幼儿时期就凸现这些特征,但却要瞄准这些特征,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途径,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和强化这些特征。
2.社会的高创新性与课程目标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创新社会,面对着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迫切需要创造型人才的未来社会,一个不创新就无地自立的社会。这一方面是由于电脑的普及将人推到了一个创新的角落,只有高创造力的人才能在这一角落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和知识创新的竞争,而这些竟争的实质都是创造型人才的竟争。因此"学会创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的全部教育(不仅仅是学前教育)都应将培养创造型人才群体作为主体目标。而造就创造型人才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设定学前课程目标:
第一,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等动力特征。
第二,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具体而言,要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加强对幼儿的直觉、想象、灵感的培养,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生活环节,加强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三、学前创造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相对于幼儿园课程其他层次的目标属于宏观目标,因此具有概括性强、方向性强、整体性强、引导性强等特点。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思维方式、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等。(1)使幼儿获得初步的使用和创造"工具"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2)使幼儿在学会交往、关心和合作等基本人性的基础上,逐渐内化人类的优秀人性,使幼儿形成与社会、自然、自身的和谐关系;(3)初步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1)让幼儿初步形成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和好奇心等诱因系统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等意识倾向系统。(2)为幼儿形成高自控性、高自主性、高兴奋性、高有恒性、高探索性、高独创性、高灵活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协调发展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等健康的心理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3)让幼儿表现出初步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即思维的求异性、兼容性、发散性、跨越性、突发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流畅性、精密性、批判性等和各种思维的平衡性。
第三部分是社会文化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1)让幼儿形成认识变化、适应变化、喜欢变化、促进变化的态度与能力,学会学习;(2)让幼儿形成飞争意识、竞争道德与竞争能力,从小学会与自己竞争,形成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3)让幼儿初步认识到创造的价值,形成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关心创造、学会创造:(4)使幼儿乐于交往、善于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乐于合作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能力;(5)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6)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负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等,成为21世纪合格的公民。
第四部分是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让幼儿形成创造性认知特征与实践能力、创造性的情感特征和创造风险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是对以上各层面课程目标的分类。
以上各层面的课程目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甚至是交叉和重叠的。
由以上各层面的目标可以看出,学前创造教育的课程目标着眼的是为幼儿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发展打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他们入小学做准备;着眼的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大脑潜能,尤其是创造潜能;着眼的是为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大批能与社会、自然、自身协调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玉勤.着力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新课程》2011、8
[2]李宏文.创造性思维的五种品质.《教育与职业》2011、10
[3]齐力军.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幼儿教育》2012、7
[4]董理奇.西方关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研究综述.《外国心理学》201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创造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