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2)
试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篇二
《试析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对策思考》
摘要: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决定工科大学生拥有更大的创新创业潜力。激发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指导创业实践、构建内外环境、设计评价体系是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思考。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越来越呼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力量,是激发民间活力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自主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重要力量。工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直接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相联系,将来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已成为新时期工科大学生的必然要求。2010年开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又对工科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探索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路径;也迫切要求工科院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途径加强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分析
1.工科大学生容易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认知系统
创业是有价值的机会与富有创业精神的个体之间的结合,是一个突破现有资源束缚,寻求机会并加以实现的过程。创造力与机会识别是创业的认知基础。新创意和机会识别的基础存在于特定个体的认知系统,而认知系统是其学习、生活经验的结果。工科大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日常的专业熏陶、坚实的专业实践容易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认知系统。
2.工科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集多种知识与能力于一体的需要有坚强意志与毅力的综合活动。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逐步掌握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适应岗位要求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工程能力,同时要了解与创业过程相类似的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过程,因而更容易接受和挑战创业过程;同时,创新是创业的基本特征,创新能力是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从自主创业人数在各专业的分布比例来看,自主创业最多的是工科类大学毕业生。工科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容易有自己实实在在的拳头产品、核心技术,可以围绕着自己的优势来确定创业目标,组合资源,从事创业。
3.工科大学生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骨干力量
工科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自主创业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还是会进入企业就业,逐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为了能够更持久的拥有市场竞争力,都希望能够拥有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内创业能有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在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环节都注重对学生创新、进取、包容、合作、执著等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完善是企业内创业的基本源泉。
4.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所必要的人文素养
正确的创造性思维是高度严密的逻辑思维与高度开放的形象思维的和谐统一。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是科技活动,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的是人文活动。目前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科学知识欠缺,社会协调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淡薄、创业精神缺乏、创新人格偏颇等问题,在自主创业面前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相关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经验和理财能力及推销和沟通技巧,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缺乏商业信用,未能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从而导致创新创业过程中困难重重,使他们在自主创业面前敢想不敢为,不敢在创业路上迈出第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人文科学知识、正确鉴别社会事物的能力、协调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不仅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还具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二、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1.激发创业意识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认识创业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创业可以为国民经济注入新鲜活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可以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处事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
2.传授创业知识
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广博的非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既为学生创业创造了条件,也决定了学生创业的特点;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等相关的商业知识是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所必需的;工商注册登记、合同法、财务、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规知识也是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3.指导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多元性决定创业教育的多元性。创业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提高,但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创业实习与实践是很好的提高创业能力和水平的途径。通过组织开展和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组建创业团队,识别、评估创业机会,了解和熟悉企业战略、融资渠道、市场营销、生产经营、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过程;通过设立创业资金、提高场所设施、指导创业过程等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
4.构建内外环境
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指的是培养良好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价值氛围。一个有利的文化背景对创新创业极其重要。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对内环境体系的构建起主导作用。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当前,高校应尽快完善各项创业制度和运作机制,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把智力创业与体力创业、模拟创业与实战创业等有机结合起来,要建立学分制、休学制、转学制等弹性学制及与创业教育配套的教育制度。
5.设计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任务实现及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创新创业教育宏观和微观运行过程的信息反馈及调整纠偏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要根据地区、经济水平、学校等具体情况进行完善和修改,不能一概而论。
三、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化,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已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人类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教育是人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孵化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新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几年来,社会和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大学生实际及各行业、各地区实际建立形成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完善、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模式的探索、环境氛围的形成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工科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将从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知识培养与能力训练并重的教育观念上来。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建立创新人才观,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把具有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作为工科大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只有确立了新的教育思想,明确了工科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不断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人类在智力、生理、情感、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要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目前,工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统一等特点。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综合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训练、社会实践锻炼等必需的课程,在实践类课程中强化与创新有关的内容,重视社会实践锻炼,完善实习实训体验,加强人文艺术课程的力度。
3.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还要以促进知识的综合发展为目标,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
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应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点。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首先应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为基本特征。要根据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系统阐述和讲解课本知识,而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和激励,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引导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可由创新创业理论课、专业知识课与创新创业实践课三类课程模块组成,其中,实践课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要由教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开展。实施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加大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比重,通过实践课培养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业基本素质能力,树立全新的就业创业观念。
一般理工类高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要重视技能训练的操作性,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多的倾向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注重实践锻炼,组织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搭建多层次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程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对一部分有创业精神、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要通过开设公选课或专门培训班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创业实践,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实战训练。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勤工俭学、提供创业场所、建立创业基金、进行创业指导等方面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用结合,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合作培养,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
为使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创业机会,高校不能被动的等待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联系。通过学校与企业界的合作,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学生的创业产业化,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教育的办学宗旨,要充分挖掘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能提供给企业的资源有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但最大的资源并非科研资源,能提供企业渡过生长期、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普通院校的真正优势。企业的人才优势是保持和提升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合作双方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与合作意愿,还需要有组织管理机构与制度作为保障,推动合作行为机制的形成,使双方在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合作意愿等方面有具体的合作基础和管理落脚点。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仅为就业而服务的,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企业之所以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因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环节,这一个环节需要得到企业界的支持。企业可以从资金上、提供实践的场所上等方面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多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关心。大多数企业对创业教育并不看好,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持谨慎态度。高校只有为企业输入他们需要的优秀创新型人才,并保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质量,做到真正适用于社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切实的帮助才能使更多的企业愿意与学校进行联谊,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帮助。
试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创新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