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斯娃分享

  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是我国传统美德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的一种崇高精神和道德追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2] 法律与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把中华传统美德落到实处

  摘 要: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非常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工作。本人结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读书活动,向英雄人物学习,利用语文综合活动和评选“美德标兵”,展示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关键词: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非常重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工作。我们上元中学把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克己奉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等金字贴在学校大门墙上,时刻提醒全校师生,记住古训,崇德力行。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开展读书活动,发掘“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的美德

  “谦和好礼”“诚信知报”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每位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为此,班级广泛地开展了读书活动。每位同学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名人名著,认真阅读。学生不仅学到了好多知识,名人轶事,同时也发掘了“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的美德。例如学生在阅读《散步》一文时也大有收获。一家四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里散步。在回家时,围绕“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但是母亲考虑孙子的感受决定走小路,就这样一家四口人,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文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深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还有从“谦受益,满招损”“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名人名言中,学生也懂得了“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的美德。

  二、学习英雄人物,传授“克己奉公”“见利思义”的美德

  21世纪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各种英雄模范人物茁壮成长的时代。一次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了一篇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文中提到邓稼先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主动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乘船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工作。在这以后的28年间,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的国防武器引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处境。杨振宁先生谈到邓稼先同志为中华民族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时说道,邓稼先同志“完全没有私心”“人们绝对地相信他”。可见,邓稼先的“克己奉公”的民族义务感和责任感,“见利思义”的道德情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深深地教育着学生。学生很有感触地说,这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发扬光大。

  三、利用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领悟“勤俭廉正”“笃实宽厚”的美德

  领悟“勤俭廉正”“笃实宽厚”的美德,是我在语文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在九下语文教材中有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的内容,学生调查发现班级中有一部分同学喝完饮料乱扔空瓶,嚼过的口香糖就乱吐,吃不完的早点就乱放。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发动全班同学,及时召开了《不能小看这一点》的语文综合活动,通过学生的讲演,小品、小合唱等文艺小节目的表演,学生深刻地理解到“勤俭廉政”的美德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我让学生再举些例子,他们滔滔不绝。最后班委会向大家提出倡议,表扬勤俭节约的同学,提倡“勤俭廉正”的精神,把喝完的瓶瓶罐罐收集起来,把卖掉的钱积攒起来,支持家庭困难的同学。从此,班级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勤俭廉正”“笃实宽厚”的风气也越来越浓,大大促进了班风的转变。

  四、评选“美德标兵”,展示中华传统美德

  为了提高中华传统美德的实效性,我在班级开展了评选“美德标兵”的活动,其中,申报“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勤俭节约”“诚信待人”“勤奋学习”等奖项的同学较多。在班级评选中,陈宗仁同学不仅把自己“勤俭节约”的事迹写得翔实,而且把自己小学四年级用的书包展示给大家看,他被评为“勤俭节约美德标兵”;汪洋同学讲了自己诚信待人的事迹,他被评为“诚信待人美德标兵”……学生在评选中,又一次学习和理解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刻含义,我看到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中间生根、开花、结果,真是倍感欣慰。

  总之,学生在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学到了中华传统美德,更加懂得了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加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做好中华传统美德及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更好地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忠华.党史文苑,2010(8).

  [2]王晶.中国教育学刊,2004(9).

  [3]吴亚军.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5(11).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篇三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历史教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对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样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及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德育观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学责无旁贷地需要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并且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显著的德育效果。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

  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近代史上的万里长征,吃草根,啃树皮,翻雪山,过草地,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以上这些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介绍的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爱国志士林觉民“将爱你(妻)之心去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心愿;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汉文帝提倡节俭、汉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教育。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我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寻“齐会战役”的历史踪迹,参观我市爱国教育基地———白求恩纪念馆,凭吊河间市烈士陵园,在青松翠柏之间探寻为共和国流血牺牲的英雄,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有关浅谈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推荐:

1.弘扬中华美德的议论文

2.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文

3.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

    15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