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有关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斯娃分享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迈向成熟人生的过渡期。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一生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一:浅析中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其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育创新;教育价值观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面临应试教育阻碍,也面临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困扰。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与家庭教育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为了解除家庭教育难题,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确定兴仁县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和兴仁民中为实验学校的机遇,对全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普查,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举办家长学校,用当代教育科学的优秀成果进行引领家庭教育走向实验,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创新家庭教育策略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每个人的一生及家庭的幸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直接遏制孩子的科学发展,要真正解除家庭教育难题面临着提高家长素质和重建家庭教育质量标准的双重挑战。当前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如何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策略如何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举办家长学校无疑是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举办家长学校是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用当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武装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家长学校肩负着传播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任。大力提高家长素质,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家庭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追求,还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和谐。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11月,兴仁民中成立家庭教育情况普查课题组,组织高二年级(2)班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参与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普查,从家长及其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家庭教育问题入手,编制《兴仁民中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各班班长到调查组领取问卷、组织填写和全部回收,在校学生1703人均参与问卷调查(含6个请假学生返校后参与了调查),问卷设计没有任何利害关系问题,问卷提示语清晰明白,没有任何歧义,学生在高度自主的状态下匿名回答,封闭式问题(8个)与开放式问题(1个)结合,回收100%,有效问卷100%,根据对兴仁民中被调查的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和存在突出问题梳理如下。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突出

通过对兴仁民中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突出:

1、在兴仁民中这个学生群体中,“现在与我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一项:93%的学生与父亲和94%的学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5%的学生与继母、4%的学生与继父生活在一起,其余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管。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以及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隔代管教的孩子家庭教育不容易到位。

2、家长对孩子成绩排名的看法。“在乎”的达100%,“不在乎”的为零。没有不在乎成绩排名的家长,“分数至上”仍然是家长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父母对我上学的期望”一项的结果。

高中是:省级一类示范高中9%;省级二类示范高中52%。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强烈。

大学是:北大清华17%;重点大学47%;一般本科30%;高职专科4%;不上大学2%。民中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偏高,累计达64%的家长期望孩子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一方面家长希望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让孩子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这是很多中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深刻原因。

4、在家挨打的情况:很少46%;没有49%;经常3%。可见,有3%的家长仍然信奉“棍棒出好人”的教育价值观。

在家挨骂的情况:经常18%;很少70%;没有12%。在家经常挨骂和很少挨骂的比例一方面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成长高度关注和负责,同时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体验不好的心情,家长把一张嘴巴经常挂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产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削弱家庭教育实效。家长更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放到突出的位置。

5、我的生活自理情况:完全自理36%;基本自理62%;不能自理2%。完全自理的比例太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多,怕耽误学习是最充足的理由,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分数考第一,什么都不用你管。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锻炼动手能力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6、在家做家务的情况:经常63%;很少36%;不做1%。很少做家务的比例不小,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生存能力。

7、在我家最能够宽容我的错误缺点的比例是:42%的父亲;43%的母亲;1%的继父;0%的继母。这个结果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比例在上升。但是,不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缺点的父亲占58%、母亲占57%。这个结果表明父母存在苛求孩子的现象,继父母要管好继子女是非常困难的,当好继父母任重道远。

8、在我家对我要求最严格的是:63%的父亲;46%的母亲;7%的爷爷;4%的奶奶;2%的外公;1%的外婆;0%的继父;0%的继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比祖父母、外祖父母要严格得多,隔代管教往往容易纵容孩子的过分和无理要求;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态度有待改变。

9、在开放式问题“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的回答中,62%的问卷集中在如下问题:“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表明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家庭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期望值过高与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片面重视学科考试成绩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直接遏制孩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过分苛求孩子、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使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转变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办好家长学校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三、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庭教育策略

兴仁民中虽然有长期重视办好家长学校的良好基础,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关于确定北京市宣武区等为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的函》(教关委函[2010]3号)文件精神,兴仁县被教育部关工委确定为全国120个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之一,兴仁民中也是黔西南州教育局确定的一所示范性家庭教育实验学校。为了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增强家长学校的办学成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兴仁民中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决定,认真组织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组织家长学校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育水平,有效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教师观看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孩子心灵成长的十大需求》(在线)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同志在杭州培训基地的专题报告(光盘),在家长学校任课教师中组织学习《智能的结构》、《重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新视野》、《情绪智力》等教育名著,在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梳理调查结果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理念及其策略的主张,以期在解除家庭教育难题过程中收到积极的效果。

在全校强化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培训,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每个岗位都变成让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影响家长的岗位。把家长学校的工作广泛渗透到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学校专门组织教师针对指导家庭教育策略的专项培训,对典型家庭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引领教师加强家庭教育专题研修,提升教师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大力拓宽家长学校的影响途径,极力释放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民中除了通过每个教育教学岗位影响家长,还在每学期进行1次全校性的家长培训活动;然后由班主任组织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培训会,一般每学期1~2次,通常是开学1次,期末1次。每个学期开学报名注册对家长的联系方式都重新梳理,确保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家庭教育信息,全程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对家庭教育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家长困惑创新家庭教育理念、解除家庭教育难题,我们的工作让许多家长痛悔:自己的鲁莽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大好前程。在兴仁民中,学生一入学就始终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影响每一位家长。对家庭教育策略做了如下创新:

1.成长比成绩重要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终身教育时代,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必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绩是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能把成长就抽象为成绩,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也只考了“智”——人的素质体系中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方面的素质,忽视了其他方面。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年级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2000年2月1日江泽民主席为此发表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1];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且自杀呈现低龄化的倾向。在网络、报刊频频出现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生跳楼等自杀现象同样表明成绩不等于成长。

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家长难得当。把教育抽象成简单的分数,见分不见人,一切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这背后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也有与每1分背后成千上万的择校费用有关,更是教育“政绩”的有力凭证。也难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对分数如此追捧,乐此不疲。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中考都希望上省级二类以上的示范高中,上了省级示范高中又希望能够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有的家长每次考试都要问排名第几,总是抱怨孩子为什么不考第一名,给孩子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每次考试都只不过片面地评价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全部,一些高考状元在职场表现并非状元足以说明这一现象。中国自隋唐时代开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难解。一年一度的高考状元榜非常抢眼,就连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也很在乎自己录取了多少名各省高考状元。学生个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非完全由成绩排行榜上的名次来确定的。

怎么考决定着怎么教和怎么学。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不仅主导着学校教育,同时还支配着家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学校一直强调和重视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的各考试学科。家庭教育也围绕考试转,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更不等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②,即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的认知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9种③。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家庭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何把孩子变得更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更聪明。家庭教育必须促进每个孩子各种智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家庭教育在发展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孩子只会在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不是每一方面都同等程度的突出;而当孩子在其他方面没有突出表现时,不要让孩子因此而受到责罚和感到无望,要尽一切可能去扬长,而不是竭尽全力去补短。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就《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④为题与老师们座谈,再次谈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家宝接下来的谈话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基础。

2.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家长很多都只关注孩子聪明与否,也就是智力发展水平如何,智力因素只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否则,历史上的“方仲永”怎么会成为“伤仲永”?针对家庭教育只重视智育,只开发智力,片面重视考试学科,忽视全面发展的现实,我们极力转变家长“智育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智育观。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缺陷势必阻碍孩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著的《情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⑤一书已经回答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困惑。在一个人成功成就因素之中,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却占80%。情商是人成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智商再高而情商不高不一定能够成功。而智商不太高而情商比较高,还反而很有可能成功。我们引导家长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有教育家的研究结论已经表明,现行高考试题的50%以上和中考试题的60%以上均为对学生记忆力的测试,其局限性可见一斑。在智力范围内,除了重点考察记忆力外,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也并非每个方面都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是完全能够考得出来的。

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主要考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导向我们的家庭教育也畸形发展。在终身教育时代,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获得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比暂时的排名第一重要得多。这是以有限驾驭无限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家庭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3.成人比成才重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社会转型时期,重才轻德,“有才便有德”的错误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德才兼备,德是灵魂,才是手段,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成人成才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把对更高分数的追求转变为让孩子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与人共处与合作,正确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学会健体,陶冶美好的情操和人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做人永恒的财富。80后和90后出生的人并不缺少聪明,生活条件优异,自从生下来起很少有动手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到的关爱过于廉价并且过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最缺少的是吃苦,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一个只会关注分数的家长无法理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问题的深刻原因: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比起暂时的第一名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看来,家庭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德才兼备,德必须永远摆在第一位。

4.对孩子适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会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憾”,用最美好的“愿望”包装起来寄托甚至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许多家长从小就没有机会读好书、上大学,于是这种补偿心理拼命地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对孩子适度的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然而,过高的期望值更容易带来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失望,最要害之处还在于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巨大心理包袱。在民中家长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在整个青春期都笼罩在过高期望阴影之中。我们组织学习了成功家庭教育的专题报告,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通过每个教师的工作对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引领。最终成龙、成凤仅仅是意外收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表扬比批评有效、体验比说教有效

在“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这一开放式问题中,多数学生都有一致的愿望:“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正确运用激励机制,给孩子留足面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用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机制,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多表扬,少批评;在大庭广众中表扬,在单独交流和沟通的场合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的对孩子的充分肯定。错误缺点不是垃圾,而是财富,要首先在宽容了孩子错误缺点之后,再来引导孩子分析错误缺点可能带来的危害,把宽容孩子错误缺点变成为引领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

孩子对家长过于唠叨的说教特别厌烦,家长还自以为是地证明自己对孩子是一片好心,却不问效果究竟如何。毛泽东主席是体验式家庭教育的典范,我看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部电视剧,保姆提醒毛泽东,孩子在玩碎玻璃怕割伤孩子的手,但毛泽东没有即刻阻止孩子玩碎玻璃,而是碎玻璃把孩子的手指割伤了再来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教育;他教导我们:“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他高度重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泽东主席体验式教育思想的重大创举。今天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败家子风气十足,最根本的就是孩子缺少体验,家长却怕孩子吃苦,照顾过头,保护过度,其实,吃苦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体验缺失是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关键所在。

总之,要想真正解除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难题⑥,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全面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刻把握家庭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真正把握家庭教育规律,创新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解除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②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④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DB/OL].(2009-10-11)[2009-11-20]

⑤[美]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情商/EQ[DB/OL].(2008-12-08)[2010-06-07]

⑥林必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DB/OL].(2009-11-07)[2009-11-12]

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试论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塑造人的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得到正确的鼓励、得到正确的疏导和矫正决定了其心理是否能健康成长,最终决定其思想、行为的表现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积极的行为习惯当然需要鼓励其发展;而不良的行为习惯需要教育者去认真矫正,更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因此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导致不良思想的产生,成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潜在诱因,是广大教育者所关心、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问题。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实验区校申报的通知的相关要求,我校承担了《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本课题从2007年10月开始到2010年1月结题,用了两年有余的时间进行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成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扭曲的成因和有效对策。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情况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于成因方面有多种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本次主要谈一下家庭教育的问题。?

1 中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习类心理问题

1.2 情感类问题

1.3 社会适应问题

1.4 人际关系心理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典型个案1:某某,男,初二,父母不和,对母亲不满,经常和母亲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典型个案2:某某,女,初三,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分析: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人性的丑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

2 如何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疏导

及时疏导、消除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然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大部分来自家庭不良环境与不良教育的影响。“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怎样的爱才是正确的,才是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的呢?爱的目的是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孩子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有的父母唯孩子的命令是从,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是在物质上没有亏待孩子,可是在思想和精神上却是亏待了孩子。等孩子长大了,想改正都困难了。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2.1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不仅适用于年龄大的儿童,也适用于年幼的孩子。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父母自身好的品质,也可以是父母做的一件小事,父母发表的某一点意见,或是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方案。

2.2 激励与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

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她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关于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的故事就是激励教育的典型例子。

华盛顿小时侯用斧头砍掉了庭院中的苹果树,他的父亲看到后很生气。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认错,父亲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赞许他的诚实。父亲的这种赞许对华盛顿来说是一种鼓励,他的诚实习惯因而逐渐养成。

那么如果误用了这种方法会有什么后果呢?也有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一次去商店,趁售货员不注意,偷拿东西并且塞在了嘴里。回到家里把嘴里的东西吐了出来,还告诉了妈妈他是怎么拿到的。母亲听了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夸儿子聪明。母亲的这种鼓励让孩子很高兴,他不认为这是错的。以后小孩子经常动脑筋偷东西,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盗窃犯,并且判了死刑。

2.3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一种愉快教育。用“乐学”取代“苦学”,否定了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的、令人厌烦的、被动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产生逆反、逃避心理的过程。它主张的是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生动、自主的学习,可以快乐、活泼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小如从小都有阅读方面的困难。小明一直都喜欢拼凑模型和玩电脑游戏,她的父母也不断的在这些方面给她创造机会,在玩耍中教育她,最后她终于在加拿大学习电脑课程了。

小如则是喜欢画画,父母就经常让她画图画、编织等等。她现在已经是香港一位非常著名的室内设计师了。

2.4 注重沟通

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实际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孩子的哭闹,孩子的微笑,都是与父母沟通的方式,传递给父母关于她们自身的信息。心理学一项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孩子以后成就最重要的早期因素是她们的父母是否真心地钟爱她们,在她们的生活早期是否生活在亲子间融洽的感情环境里,父母是否始终与孩子处在感情上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中,以及分享快乐与痛苦,分担忧愁与困难方面。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2.5 挫折教育

既然父母要创造一个快乐与充满爱的环境给孩子,既然现在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生活安定,父母又是如此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孩子还能够遭遇挫折吗?

答案是孩子不能够不经历挫折。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近年来我们也会从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获得这样的消息。某某中学的学生因为不堪考试的压力而自杀身亡。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初中女生,平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只是因为一次中考的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父母平日里考试就要考第一的要求,觉得对不起自己和父母,就走上了自杀之路,轻易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终结了她和父母所有的希望。其实如果家庭教育得当,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中学生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必须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教师道德与心理健康》彭化杰主编?

[2]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冯忠良 著?

[3] 《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 李亚平著?

[4] 《教育的智慧》林崇德著

有关中学生家庭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中学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2.有关家庭教育优秀论文

3.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4.与家庭教育有关的随笔

5.关于家庭教育论文

    144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