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素质教育论文

斯娃分享

  “素质教育”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正视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数学学科的素质,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素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学素质教育中的新课堂:信息技术课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兴趣 创新能力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对培养中学生的兴趣、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创造性工具,对海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跟传统课堂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教改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初中生应该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一、素质教育下的信息技术课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新事物、新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学以致用;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计算机技术只有在实践中练习、摸索才能熟练掌握;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尤其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中学生性情活泼,精力充沛,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易接受新事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领略到现代科技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学阶段加强计算机教育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追求对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利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或软件制作的课件,一旦学生被这些新奇的技术吸引后,再循循善诱,讲解其中的基本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完成教学任务。以Google公司开发的地球虚拟软件Google Earth为例,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如何用该软件进行美国白宫的查找、定位、缩放、漫游,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再指导他们如何完成自己家乡的查找等任务。

  2.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1)基础的操作反复练习,比如打字训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正确的打字方法,调高打字速度;(2)熟练的学生带相对较弱的,这样可以克服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心理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3)开展学生之间的竞赛,通过竞争,使学生在良性的比赛氛围内完成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课堂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使质疑和疑问成为信息课的“主旋律”。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比如简单的数学运算编程小工具,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编程代码,鼓励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尝试不同的代码编写,寻求最有效率和耗时最少的最优代码。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挑战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持续学习能力欠缺。由于中学生正处在对事物好奇的年龄段,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一旦遇到困难,会容易沮丧和泄气,缺乏持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任课老师的知识更新能力欠缺。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课的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否能跟得上这种技术的进步,是个大大的疑问;最后,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环境欠缺。大多数农村的中学,并不具备开展信息技术课所需要的师资条件和硬件环境,这也需要改进。

  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将其更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什么环节,以何种方式进行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必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凤健.中学素质教育应加强计算机教育.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20).

  [2]王以林.中学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

  中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思考

  1999年6月15日至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多年来,素质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但是,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省新课程改革中心组长刘坚最近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三个基本问题还存在着: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老师是好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

  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进行评价的各种标准的总和。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价值观问题,即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具备哪些因素的学生才是素质较高的?由于一定的价值对人们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关系到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乃至整个教育行为的方向和趋势,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然而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现行的考试制度改革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高考的核心的考试制度改革尽管做出了巨大尝试,注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然而学习和考试毕竟不能划等号。学习更加关照学习者的素质,而考试更加关照考试的功利目的,也许人们可通过考试来促进学习,但人们往往把考试当作达到某种功利的工具,如为了考进重点学校或是为了考进名牌大学亦或是为了谋取一个好的职位,等等。这就是说考试被工具化了。人们关心考试甚过关心学习,为考试而学习再地无法阻挡。尽管大学拼命扩招,也招收了各种特长生,都无法根治“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少、没考的不知道、考完了全忘掉”的顽症。

  工具性的考试使学习失去了本该应有的童贞和乐趣,成为缚住孩子们双手的绳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锁,架在孩子颈项上的冷剑。一个孩子以上学那天就注定了要与沉重的书包、无休止的考试、残酷的淘汰联系在一起,人设的知识陷阱,教条式传授,僵化地灌输,死记硬背等等就一直伴随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孩子们越来越多地失去成长的自由和乐趣,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恐怖。目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超低龄化趋向,一方面体现了公众教育消费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则是对我国教育机制弊端和痛疾的逃避。

  工具性的考试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一定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伴随着教育的社会化,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更加密切,更加协调,更为洽合。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当某种评价方式变异为一个纯粹选拔与淘汰的无情的机械工具时,其价值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带来的是它反社会化。孩子的创造性、批判性被这个工具所扼杀!孩子的理性、智慧和思想被这个工具所扭曲!为什么有本事考进名牌大学的刘海洋竟干出把硫酸泼向黑熊的蠢事,而那个没有本事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写出让大作家们大跌眼镜的《三重门》。所幸的是考试改革的步伐没有停顿,但愿这样的错误不再发生。

  我们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们受传统观念束缚,遭遇困惑在所难免。

  很多教师将现在的中学生同五六年代的中学生作纵向比较,结论是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祖国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希望将来有好职业,好收入,学生填报志愿好像一个晴雨表,报考最多的,必然是那些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最容易挣钱的专业,而那些冷门专业,虽然国家要,却很少有人问津。

  现在的校园很难看到过去那种“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风,学生之间建立在金钱上的交往大大增多,借钱不还、借东西不还等经济纠纷很多,过生日送礼,请客吃饭之风日益盛行。越有钱越吃得开,露富不露穷,笑贫不笑富。教师们对学生这种高消费,追求名牌,享乐主义风气盛行,反映非常强烈。集体主义淡漠,个人主义、自我中心是当前中学生的又一明显特征。过去提倡“一帮一”、“一对红”,现在学习好成了“个人专利”,帮助别人好像和个人竞争势不两立,帮了别人,势必威胁到自己,谁还肯为提高别人学习成绩花时间和精力?

  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奋斗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普通中学,大约有半数学习对学习缺乏信心,他们有一句口头弹。“我们这些不会读书的人……”。以为自己本来就不是会读书的料,读书是别人的事。当他们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遇到困难时,适应能力差,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考试失败或学习上遇到难题,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娇气、怕吃苦,劳动观念淡漠。笔者在农村中学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对别人勤奋苦读视而不见,当别人考上重点学校却死活想不通。为了自己也有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不惜砸锅卖铁,甚至不惜举债。

  传统教育情况更是令人担忧,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一次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刘胡兰》,当刘胡兰大义凛然走向敌人的铡刀时,老师们禁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但让他们吃惊的是,周围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鼓起掌,甚至有人笑起来。这究竟是恶作剧,还是道德感,同情心,怜悯心淡漠,抑或对时代和故事情节难以理解?实在令人费解,如果说他们不爱国,没有民族责任感,又怎么解释他们为中国足球队冲进世界杯而欢呼雀跃?如何解释他们对中国加入世界组织,美国对台军售,菲律宾对黄岩岛挑衅,神舟飞天等事件的热情关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学生的认识只能“雾里看花”,那么提高当代中学生素质不知要从何入手?我们国家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这种社会大变革对教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影响。在这种变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他们的道德面貌,人格发展有什么时代特时?这些特点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许多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主流意识越来越淡漠,思想越来越多之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评价当代青少年,他们确实是充满矛盾的一代。从整体上看,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继续用因有的现念去看待他们,我们很容易陷入困境。时代在前进,难道中学生就没有随着前进?

  必须用新视角看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

  “总有人在说我们的青年如何以自我为中心,如何冷漠,他们错了。很多年轻人在以不同于前辈的方式改造社会。”①法国《星期四事件》周刊中一篇评价法国当代青年的文章这样说。那么,我们在评价当代的青少年时,是否看到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寻找的方式,是否允许他们采用一些不同于前辈的方式。

  在一个多元,变化的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而青少年恰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能最快地领悟到什么样的行为适应现代社会。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观念,法制观念,以及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等,无不以最快的节拍与周围变化着的环境相调。在青少年身上,很少有我们成年人那些固执,僵化的历史沉积。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现在青少年的观念,也许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成年人很容易扮演那个落伍的角色。许多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普通话水平测试无法过关,还要由学生给予纠正语言错误。许多教师都有一种痛苦尴尬的体会: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知道得比自己多得多,教师非但没有东西可以教给学生,反而感到自己不如学生。面对诸如CEO,SOFO这样的新概念,许多老师如在云里雾里,茫然不知所云。现在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俗,探索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他们的创新性远远超过过去时代的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事物,事件和现象,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种独立判断精神是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个身体弱小的中学生被一个身体强壮的同学打了,他就把那同学的饭盒扔到地上,饭全撒了。老师主要批评了扔饭盒者,而他不服气,说:“这样的事您不要管,让我们自己解决。”当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态度,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体系,尽管这种探索是无意识的、不系统的。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自由竞争,其道德体系相应地就是主张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现在,我们的学生就有把自己玩腻了的玩具转卖给班上同学,还有的同学在街上买了食品、贺卡之类的东西,再拿到班上加价转卖。这些行为,教师常常当做反面例子。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将来也未必就不能适应社会。

  现在的中学生对个性自由发展充满渴望,充满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家长和教师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社会每个成员潜力的最大调动,就不知不觉地发生在每个人对自由的这种追求上。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以过去那种“大人管小孩”的方式对待他们,或者“恨铁不成钢”过多干预他们的行动。例如:说起搭积木,中国的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说明书的图样去进行固定模式的训练,如果孩子有哪些部位搭得不一样,就会提出来,让孩子重来,直到搭得一模一样为止。这就慢慢地消磨了孩子自由创造的探索欲望。

  过去,我们的理想总是很远大,但确买很空洞。现在的中学生理想抱负切合实际,通过发展自己来振兴国家和民族。所以特别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比如,现代社会特别需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能力,腼腆,羞涩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为缺点。他们认为胆小、退缩的人不容易被社会认同,所以崇尚大胆,注重表现,这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天,个人利益得到充分肯定和承认,它已被纳入道德的内涵。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同样被现在人所关注。现在需要反思的也许是我们的学校,家长和教师自己,我们的教育方式能够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的需要吗?能够适应这些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中学生吗?

  “教师的威信来自思想前沿性,语言的哲理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作出总体值价的积极向善性,对学生缺点的宽容性,来自蕴藏于我们自己的人格深处,体现着真善美的、充满魅力的人格。”②的确,一个思想保守,僵化,说话婆婆妈妈,看问题肤浅,总是以苛刻,挑剔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的教师肯定适应不了现代思想积极活跃的青少年一代,肯定会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伴脚石,那么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正确评价和看待当代中学生要有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生观

  过去的中学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的相对贫乏使他们更懂得艰苦相素,吃苦耐劳;政治气氛的浓厚使他们从小就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仰,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然而谁能说他们的信仰就没有盲从性?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变革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多变的时代特点,赋予了他们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兴趣广泛,知识而广,善于交际,求真务实,这些优点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时代的差异导致了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其实两者各有所长,他们的优缺点是他们的生活时代所赋予的,他们的群体面貌有着各自时代的特征。如果把过去的观念强加于现在的学生,用传统的标准评价现在的学生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难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旧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影响很深,当面对新的时代观念的中学生,由过去惯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续下去,必然失灵。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

  著名学者秦晖有一句话:“应试作为手段是最不坏的选择。”③素质教育不是要把考试连根拔掉,而是要建立包括考试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但要看考试成绩,也要看其他方面的表现,要用时代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全面发展。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接受那鲁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对你们当中获得荣誉、奖励和奖章的人,我要说干得好;而对学习成绩为C的学生,我要说的是你们也可以成为总统。”④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因此,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包括考试评价,心理品质评价,动手能力评价在内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学生对人格独立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我们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漠视他们的合理要求,必然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对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人格⑤

  要与学生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洽式的教育模式。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积累,市场商品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流行色,一次又一次季节风,使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风靡一时的知识折旧论,令我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知识、信息、能力、技术、技能、网络……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和赋予新内涵的老名词、老概念,都令我们不得不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面对这个急速发展的世界,成年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孩子不懂得成年人也不懂;成年人懂得,孩子可能也明了;甚至孩子已经明白,成年人尚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教师对自己的定义应是一个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源泉。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去同他们平等交流。

  总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代中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开始。教育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新的视角观察当代中学生的时代特征。歌德说:“你要我指点四周的风景吗?首先你要爬上屋顶。”不论是爬上屋顶还是蹲下身来,都是突破以往的局限。有了这样的勇气,就能开辟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浅谈中学素质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2.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

3.浅谈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4.浅谈综合素质教育论文

5.浅谈素质教育的论文

6.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144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