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教育论文>

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论文

斯娃分享

  全面实施、有效推进通识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一:试论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论文摘要 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通用能力,抵御职业挑战和风险,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也是造就一个创新性社会工作者的需要。当前,通识教育的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也为高校的一些专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本文试图在“社会工作教育”下融入通识教育,为加强和改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探索的途径,以待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作出一些贡献。

  论文关键词 通识教育 社会工作 助人自助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西方的现代教育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来源。Iiberal education(中文可译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是与通识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就已提出。意大利教育家弗吉里奥(Pietro PalolVergerio)率先阐述了“博雅教育”的理想,他所设想的“博雅教育”区别于专门的“职业教育”,包括自然知识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试图唤起和发展人的多种才能。事实上,我国教育历史中,通识教育的理念存在于很多的教育举措当中。“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早期教育的“六艺”,它便大致包括了今日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的内容。

  古往今来的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则是认同的,即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如下的特点:第一,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全部学生,其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而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通识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也就是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人,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综合其要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所提供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自然、精神等层面的通识基础,培养人的认知和关怀等的教育形式。

  二、通识教育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助人专业。之所以说通识教育取向的社会工作为实现社会工作目标提供了一个现实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来看,它的工作对象一般是个人或者群体,而将个人与群体连接起来的包括社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这样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敏锐性来协助个人或者群体来应对复杂系统中的各种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当是具有一种综合能力的通才,而不是仅仅运用单一手段来处理所有问题的专才,因此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从社会工作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由于社会工作要处理与人相关的问题,因此它与众多学科就发生了密切联系,除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也需要借助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具体来看,社会工作者应该从文化人类学中看到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从心理学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位、群体、社区等概念,从政治学中明白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运作,从经济学中看到商品交换的图景,从从景生活中看到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从社会学中学到角色、地诶、法学中体察到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这些知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推进自身的发展。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是对社会工作的工作性质、内容、工作对象的复杂和多元而开展的,是对社会工作专才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新兴专业,如果缺乏其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的敏感性,那么社会工作者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助人服务活动。

  在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的基础上它同时又是一个与个人、群体、组织等相联系的复杂行为,这就使社会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和难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受到专业领域内工作机构、甚至直接指向社会工作者本人的挑战,例如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就经常面对的“移情”这种不专业的、负面的情绪。面对这种情况,通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来使社会工作者能有效的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经常难以避免的个人感受。

  正如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那样,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人”,是让人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发展个人的价值及其潜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其本质是培养一种全人,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很显然,透过这种通识教育能够造就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丰富的社会工作者 。三、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但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高校把通识教育当作是大学教育中的装饰品或者附带物,以专业教育为主,而以通识教育为辅。尤其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个新兴的学科和职业,专业性教育几乎占据了大学教育的全部内容,仅仅选取几门人文学科简单代替通识教育,内容散乱,融合性差,对学生的作用不显著,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形成完善的人格,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工作者所必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态度、道德和政治修养的教育目的。为此,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发挥通识教育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补充作用,并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大体应该包含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综合性的基础知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社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灿烂;此外,我国还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地,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环境里,如何开展社会工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笔者曾在西北地区开展过有关“西部民族地区环保NGO生存现状调查”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对此深有感触,如果没有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了解,几乎很难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人类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应该开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必要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的基础部分。

  2.必要的工具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例如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文献检索、应用英语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数量分析与计算能力能力以及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的专门技能已经普及到各种工作和生活领域,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技能的体现。

  3.实践性知识。主要指业务实习、社会调查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工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案主所述情况进行真实性的还原和调查,从资料的搜索、收集、整理到分析,这都需要有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的支撑。除此之外,语言和文字的表达、礼仪常识等等也同样是社会工作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范畴。

  四、总结

  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的实质与奥秘,就在于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使人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狭隘的专业教育无法办到的。由此可知,通识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为了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工作课程安排中充分考虑通识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把通识教育融入到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有效补充,是培养健全的社会工作的有效方式,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中应该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适当融合,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二:试析高职院校通识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相应的措施加强通识教育,如完善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教师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师资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传统职业的劳动性质和职业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和实习课中的技能操作水平的提升,往往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健康身心的形成,从而造成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达不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高职教育必须重新审视通识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相应的措施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走出一条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服务于个人的和谐发展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一、通识教育辨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名,有时也被翻译成“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等。通常是指应给与学习者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去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产生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使他们成为拥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和行事能力的和谐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的内容因学校的类型、层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含:语言文字知识;科技知识;东西方历史与文化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教育;体育、军事、劳动;健康教育这几大方面。如果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一个比较,通常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非功利性、人文性、宽泛性、综合性等特性。

  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理想类型”的分类方式,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的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下通识教育的内容必然会被赋予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因不同性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本身定位的不同,通识教育的内涵也会略有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因为这既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挖掘人自身巨大潜力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目的与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理念的一致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以专业教育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实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适应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而这就离不开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是让学习者以开发的态度对待他人;可以让其保持足够的自信和好奇心;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构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人类经历和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于某一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同时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目的与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是一致的。当然,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所以,我们也应认识到高职院校中的通识教育与直接针对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有差别的,其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个体与社会发展的素质教育和常识教育。

  它不追求知识的精深,而着眼于足够常识的获得,并强调独立思考、均衡发展、追求真理与正义的价值取向。通俗地说,高职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一个健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足够的文化、社会生活常识及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不仅是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而是要为他们的终生工作做准备。三、多种渠道保证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并不强求人才的专业对口,而更看重员工的“口袋技能”,呼吁大学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而所谓的“口袋技能”即无论身处哪一行业,哪些岗位,都能随时拿出来用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通识教育,那么,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1.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在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意识

  根基深厚,广采博收,锐意创新,是一个人成才的标志。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不能只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其作为完整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在高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的意识。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认识高职院校识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能意识到通识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而且也是人生哲学的智慧,它不仅仅诉诸理智,也诉诸情感和信念,它的载体不仅仅是显性的文字、图像和声音,还应包含那些无处不在的师生关系、校园环境、生活细节等;另一方面,要为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打好必要的基础,如与前一阶段教育的衔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的预设等,从而确保未来的高职教育真正做到既注重传授基础知识,使每一个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专才,同时,又能够让其成为一个富于潜力和勇于开拓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以制度为保障,完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常包含显性的和隐形的课程,显性课程一般包括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构成的一个完整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如“两课”、计算机、外语等;限选课程为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择某一系列或某些课程,如大学语文、自然科学史等;任选课程为学生任意选择课程,可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选择,也可从其它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选修,主要涉及人文、科技、社会等学科。

  人文学科课程主要加强学生文学与艺术修养,提高人文气质,培养对生命及社会的关怀,启发人的心智能力;科技学科课程主要指自然科学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及现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怀,着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增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促进人与人沟通,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社会的现状并积极参与,加强伦理道德价值的培养。

  通过这些显性课程体系来完成人文、科学、社会常识的获得,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为其在未来职场打拼和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所谓隐形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但对人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风景优美的校园、古朴典雅的建筑、博学亲和的师长、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活动等等,都属于隐形课程的内容。这些隐形课程的教育影响或许是缓慢的,不经意的,但却能够持久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这些隐形课程最终能帮助高职院校形成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与民主、充满理性和自由之光的生活、学习环境,使浸润其中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自然生成。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显性或隐形课程的建设,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这其中既有来自宏观的政府制度,也有各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发展的自治性制度,只有当这些制度的制定真正以学生的全面、终身的发展为依据,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才会是合适而有效的。

  3.探讨不同途径,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身心健康等因素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得到统观的知识和人格的陶冶。

  所以应该加强教师通识教育意识的培养和教学方法方式的更新。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就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迅速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既要“专”,又要“博”,要首先成为通识型复合人才,才能胜任通识教育工作。

  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重视通识课程教师的通识素养培训,通过隐性课程来影响学生,如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个人魅力等;第二,学校层面应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成文理通融,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研讨,使教师之间相互影响;第三,加大通识课程教师奖励力度,促进通识课程的有效实施。

  4.多种教学方式,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简单地说,课堂上学习通识教育理论课,实践中体验通识教育活动课,环境中熏陶于通识教育隐性课是保证高职院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落到实处的主要教学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有人文社科系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其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完善通识教育理论课程。通识教育理论课程通常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其中每类课程都包含几门课程,并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限选课和任选课中选修一定的学分。通过通识教育理论课程,促进了学生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了解,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充,文化知识视野得以开阔,能看到不同学科、课程及其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相互迁移。

  同时,我们知道,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是实践,实践不仅是认知之本,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获得体会、熏陶感情的扎实途径,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针对专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生活的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通识教育。

  最后,我们要在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加强师生的个人素养等方面多下功夫,因为通识教育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内涵的感染与熏陶,是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完满与丰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影响,让学生熏陶于通识教育的隐性课是实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必经途径。

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通识教育论文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论文

3.关于大学教育的论文范文

4.台湾大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的借鉴与思考论文

5.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参考

6.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

    1440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