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论文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
[摘要]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发展。职教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衔接势在必行。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二者教育间怎样更好地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新闻传播行业准高技能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其外在表现为人才规格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相匹配;内在表现为毕业生缺乏新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1]近年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迫切需要转变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进行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合作衔接,大力推进学生知识能力转型升级,以适应产业升级变化与高新技术的纵深发展。
一、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的意义
(一)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很多都想接受本科教育,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学历的不断看重,文凭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不想在“起点”就输给别人。另一方面,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读完大专出来以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缺乏实践技术,于是希望再考取本科以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设置好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拓宽高职学生“专升本”的升学通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促进广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2]
(二)完善广西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
我国高职教育在21世纪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结构和需求的转变,高职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职教主要定位于专科层次,许多院校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但就广西而言,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制约,本科和高职的教育衔接得不够,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时代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出现了问题。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更好地消除“层次差异”,完善高职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优化学生资源,就能有效促进广西新闻传播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教育的大众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要求都很高的学科。技能型的高职教育与知识型、应用型的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能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的科学发展。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准确定位,体现“有效衔接”与“实用性”,与时俱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与教研研究,构建新闻传播类专升本各专业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办学模式,对提高本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可见,我们需要加强对我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寻其内在规律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方式,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并切实加强其办学针对性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存在问题
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起步晚、办学时间不长,可以说一切都还处在探索之中。目前,在我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升本”教学实践中,从课程衔接到教学管理上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二者衔接不畅
人们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没有含金量的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不在一个层次上。一般来说,高职教育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专科线,是按分数录取相应的中层次学生,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突出。作为学生家长,也会认为自己的子女在接受高职教育后,今后的发展前景不明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逐步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又遇到一个大的瓶颈。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传统思想,高职教育发展很缓慢,导致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也较为缓慢:一方面,报名“专升本”的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够。
(二)高职本科在入学办学理念上存在分歧,缺乏共识
现在不管是在广西,还是在其他地区,高职学生入学本科,都要通过本科学校的“专升本”考试,同时本科院校还会看考生高职专科阶段的成绩。如考生在高职学习的每科成绩需在及格以上,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成绩需在70以上,英语考试需通过四级或在390以上等,全部符合条件者才能进入本科院校。虽然这些条件对本科学生来说并不算高,但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来说仍存在负面影响。在入学方面,高职和本科生源本来就不一样,现在这种“专升本”的入学方式同样也缺乏科学性。高职与本科衔接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高职专科与本科的纵向贯通,有效衔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其职业性的类型特征不能缺失。但在试点过程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只是定位自身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本科教育上缺少共识,办学理念不明朗。[3]
(三)二者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能进行有效对接
在广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二者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重复与不足。高职教育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一般会教学生一些技能上的东西,偏向媒介经营、广告设计和常用软件使用等方面,而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上的知识。高职学生在经过“专升本”的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与高职有重复,或者开一些与专业不太相关的课程“凑学分”,这样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生的应有培养模式。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新媒介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也较少引用实践例子,较少与学生一同实践,没有达到高职学生“专升本”的要求。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4]根据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作为衔接贯通的前阶段主体,既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与要求,科学定位专科阶段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又要主动加强与本科教育的合理衔接。
(一)课程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业、企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都越来越高,其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水平。由于高职与本科的生源质量不同,二者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对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对于高等教育中不同阶段的学生,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过程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具有一致性;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则应加以区别。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更侧重于学生新闻敏感度、动手调查、写作能力等方面。这样有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满足学生和学校需求。
(二)课程设置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也是不同的。在高职层次的教学内容上,教师更注重某种技能或软件的讲解,例如,教师会向学生教授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PS、CorelDraw等软件的运用,用市场上的案例让学生来做设计策划等。而在本科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上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会着重培养学生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渊源,并融合现代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培养。有些高职学生本身学的并不是新闻学或传播学,而是广告学、媒介经营、动漫设计等专业,那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时,相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课程,补充他们的弱项,加强强项,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这也是二者衔接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教学计划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标准学制一般为两年,弹性学制是2-4年,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共有16门,公共必修和选修有6门,还有3门职业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安排和学生实际,可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譬如理论模块、广告学策划设计模块、市场营销模块等,这些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有利于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和提升操作能力。除了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外,还可以将这些课程进一步细分为二级、三级的子模块,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层次。这样在高职与本科层次教育衔接过程中,就避免了知识重复授课,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衔接。
(四)课程考核
现阶段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考核还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虽然实践课时(实习)的考核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理论考试仍是考核评价的主体。很多学生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而考核本身也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上,应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期末的课程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闭卷考试占50%,实际操作案例或实习占50%,从而进行综合考核。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更优秀的、能够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人才。传统的闭卷考试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优秀程度,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考核调整,才能正确地评测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J].求知导刊,2013(4):78-80.
[2]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3]孙杏林.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9):88-92.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二:高职教育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高职教育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向专业技术教育的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策略
与专业技术教育相比,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并非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塑造理想人格,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高职教育不能缺少文化素质教育,已是教育者普遍的共识。然而,当进一步考察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时,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缀,抑或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抑或用一些临时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造成专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两者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基于现状,笔者拟对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些探讨。
一、学校统筹安排确保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中,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紧密结合,更加重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状如此,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了解并适应现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统筹安排,使文化素质教育贯彻落实且有明显成效。学校需研究制订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把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如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计划,构建较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学分制”形式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量化。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修完成文化素质学分。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机构,对各院系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形成制度,使此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只有以学校统筹安排为前提,才可能实现高职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否则只是零打碎敲或浅尝辄止,收效甚微。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要拓展形式要多样,开设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切合学生需要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人文艺术、就业技巧、职场生存等,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修,并从中受益。如果说开设这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显性文化素质教育,那么良好的校园环境可谓隐性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自然环境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学生餐厅、活广场、服务中心、校园雕塑等;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训、校歌、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阅报栏等,还有组织举办运动会、艺术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电影展播等课外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极好载体,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陶冶情操、深受启发,内化凝结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创造一种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的无形资产,也是每所大学给予学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
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两者渗透融合,并不是让教师在专业课上专门讲授文化素质知识,更不是让教师在文化素质课上穿插讲解专业技术知识,而是说人文学科具有科学的态度,专业课程含有人文的精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两者应自然渗透融合,如果专业技术教育不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就会错失一大片文化素质教育阵地。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挖掘专业技术教育中的文化元素,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简单介绍该技术的产生过程和前人的钻研精神,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严谨作风传递给学生。如讲授法律法规类课程时,教师除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还可引申到做人也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如讲授单调枯燥的专业理论课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讲一些和该课程相关的人文知识。这样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既掌握了一技之长,又增加了一定的人文知识。
四、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会场,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潜在教育作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训、实习、实践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在学生初涉人世、立志要学以致用时,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跨界交流,都会衡量出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在学生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时段,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把创新创业和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四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塑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如工学结合、打工实习、顶岗实训、义务献血、看望敬老院老人、帮助孤残儿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新知,增长了才干,更重要的是自身得到了磨炼,培养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注重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双向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提高学风建设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承剑芬.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9(2).[2]代玲玲,陈少鸿.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经济,2011(4).
[3]阚明明.浅析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思考[J].科教导刊,2011(8).
[4]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
[摘要]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发展。职教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衔接势在必行。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二者教育间怎样更好地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新闻传播行业准高技能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其外在表现为人才规格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相匹配;内在表现为毕业生缺乏新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1]近年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迫切需要转变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进行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合作衔接,大力推进学生知识能力转型升级,以适应产业升级变化与高新技术的纵深发展。
一、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的意义
(一)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很多都想接受本科教育,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学历的不断看重,文凭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不想在“起点”就输给别人。另一方面,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读完大专出来以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缺乏实践技术,于是希望再考取本科以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设置好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拓宽高职学生“专升本”的升学通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促进广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2]
(二)完善广西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
我国高职教育在21世纪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结构和需求的转变,高职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国职教主要定位于专科层次,许多院校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但就广西而言,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各种条件的制约,本科和高职的教育衔接得不够,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介融合时代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因为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出现了问题。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更好地消除“层次差异”,完善高职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优化学生资源,就能有效促进广西新闻传播学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教育的大众化,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无论是在理论知识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要求都很高的学科。技能型的高职教育与知识型、应用型的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能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的科学发展。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准确定位,体现“有效衔接”与“实用性”,与时俱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与教研研究,构建新闻传播类专升本各专业的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专业方向、办学模式,对提高本科院校新闻传播类“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广西新闻传播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可见,我们需要加强对我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寻其内在规律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方式,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并切实加强其办学针对性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存在问题
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专升本”的培养模式起步晚、办学时间不长,可以说一切都还处在探索之中。目前,在我区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升本”教学实践中,从课程衔接到教学管理上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误区,致使二者衔接不畅
人们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是没有含金量的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不在一个层次上。一般来说,高职教育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专科线,是按分数录取相应的中层次学生,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突出。作为学生家长,也会认为自己的子女在接受高职教育后,今后的发展前景不明朗。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逐步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又遇到一个大的瓶颈。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传统思想,高职教育发展很缓慢,导致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也较为缓慢:一方面,报名“专升本”的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够。
(二)高职本科在入学办学理念上存在分歧,缺乏共识
现在不管是在广西,还是在其他地区,高职学生入学本科,都要通过本科学校的“专升本”考试,同时本科院校还会看考生高职专科阶段的成绩。如考生在高职学习的每科成绩需在及格以上,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成绩需在70以上,英语考试需通过四级或在390以上等,全部符合条件者才能进入本科院校。虽然这些条件对本科学生来说并不算高,但对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来说仍存在负面影响。在入学方面,高职和本科生源本来就不一样,现在这种“专升本”的入学方式同样也缺乏科学性。高职与本科衔接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高职专科与本科的纵向贯通,有效衔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其职业性的类型特征不能缺失。但在试点过程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只是定位自身的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本科教育上缺少共识,办学理念不明朗。[3]
(三)二者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不能进行有效对接
在广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二者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重复与不足。高职教育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一般会教学生一些技能上的东西,偏向媒介经营、广告设计和常用软件使用等方面,而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上的知识。高职学生在经过“专升本”的考试进入本科学习后,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与高职有重复,或者开一些与专业不太相关的课程“凑学分”,这样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生的应有培养模式。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新媒介的变化而及时更新,也较少引用实践例子,较少与学生一同实践,没有达到高职学生“专升本”的要求。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4]根据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作为衔接贯通的前阶段主体,既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与要求,科学定位专科阶段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又要主动加强与本科教育的合理衔接。
(一)课程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业、企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都越来越高,其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水平。由于高职与本科的生源质量不同,二者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对学生的知识架构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对于高等教育中不同阶段的学生,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过程中,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具有一致性;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则应加以区别。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更侧重于学生新闻敏感度、动手调查、写作能力等方面。这样有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满足学生和学校需求。
(二)课程设置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也是不同的。在高职层次的教学内容上,教师更注重某种技能或软件的讲解,例如,教师会向学生教授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PS、CorelDraw等软件的运用,用市场上的案例让学生来做设计策划等。而在本科层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上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会着重培养学生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渊源,并融合现代新媒体发展的趋势进行讲解,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培养。有些高职学生本身学的并不是新闻学或传播学,而是广告学、媒介经营、动漫设计等专业,那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时,相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课程,补充他们的弱项,加强强项,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这也是二者衔接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教学计划内容
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标准学制一般为两年,弹性学制是2-4年,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共有16门,公共必修和选修有6门,还有3门职业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安排和学生实际,可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譬如理论模块、广告学策划设计模块、市场营销模块等,这些模块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有利于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和提升操作能力。除了将新闻传播学的课程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外,还可以将这些课程进一步细分为二级、三级的子模块,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层次。这样在高职与本科层次教育衔接过程中,就避免了知识重复授课,从而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衔接。
(四)课程考核
现阶段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考核还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虽然实践课时(实习)的考核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理论考试仍是考核评价的主体。很多学生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而考核本身也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上,应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期末的课程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闭卷考试占50%,实际操作案例或实习占50%,从而进行综合考核。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更优秀的、能够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人才。传统的闭卷考试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的优秀程度,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考核调整,才能正确地评测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J].求知导刊,2013(4):78-80.
[2]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12-17.
[3]孙杏林.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9):88-92.
高职教育论文范文二:高职教育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高职教育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向专业技术教育的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策略
与专业技术教育相比,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并非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塑造理想人格,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人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高职教育不能缺少文化素质教育,已是教育者普遍的共识。然而,当进一步考察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时,情况并不乐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缀,抑或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抑或用一些临时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造成专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两者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技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基于现状,笔者拟对高职教育中如何开展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些探讨。
一、学校统筹安排确保实施
高职教育教学中,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训紧密结合,更加重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现状如此,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时,必须充分了解并适应现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统筹安排,使文化素质教育贯彻落实且有明显成效。学校需研究制订一系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整体安排、系统设计,把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如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教学计划,构建较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学分制”形式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量化。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修完成文化素质学分。在组织管理上,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机构,对各院系文化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形成制度,使此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只有以学校统筹安排为前提,才可能实现高职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否则只是零打碎敲或浅尝辄止,收效甚微。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要拓展形式要多样,开设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切合学生需要的公共选修课程,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人文艺术、就业技巧、职场生存等,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修,并从中受益。如果说开设这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显性文化素质教育,那么良好的校园环境可谓隐性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自然环境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学生餐厅、活广场、服务中心、校园雕塑等;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训、校歌、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阅报栏等,还有组织举办运动会、艺术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电影展播等课外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极好载体,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陶冶情操、深受启发,内化凝结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创造一种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的无形资产,也是每所大学给予学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互相渗透融合
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两者渗透融合,并不是让教师在专业课上专门讲授文化素质知识,更不是让教师在文化素质课上穿插讲解专业技术知识,而是说人文学科具有科学的态度,专业课程含有人文的精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两者应自然渗透融合,如果专业技术教育不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就会错失一大片文化素质教育阵地。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挖掘专业技术教育中的文化元素,挖掘其素质教育的鲜活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简单介绍该技术的产生过程和前人的钻研精神,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严谨作风传递给学生。如讲授法律法规类课程时,教师除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还可引申到做人也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如讲授单调枯燥的专业理论课时,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兴趣,讲一些和该课程相关的人文知识。这样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既掌握了一技之长,又增加了一定的人文知识。
四、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会场,应根据青年人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潜在教育作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训、实习、实践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在学生初涉人世、立志要学以致用时,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跨界交流,都会衡量出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在学生技能培训、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时段,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把创新创业和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五有”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四维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注重塑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价值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如工学结合、打工实习、顶岗实训、义务献血、看望敬老院老人、帮助孤残儿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新知,增长了才干,更重要的是自身得到了磨炼,培养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注重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双向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提高学风建设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承剑芬.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9(2).[2]代玲玲,陈少鸿.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经济,2011(4).
[3]阚明明.浅析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再思考[J].科教导刊,2011(8).
[4]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相融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高职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2.职业教育论文
4.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5.教育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