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管理论文>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论文

谢桦分享

  刘三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广西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广西宝贵的文化资源。刘三姐文化档案是记录和反映 刘三姐文化 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刘三姐文化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全文如下:

  [摘 要] 刘三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刘三姐文化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刘三姐文化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整理研究刘三姐文化档案具有重要意见。根据刘三姐文化发展历程和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的形成情况,可将刘三姐文化档案分为刘三姐故事传说档案、刘三姐山歌文化档案、刘三姐艺术文化档案、刘三姐文化研究档案、刘三姐文化品牌开发利用档案。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广西宝贵的文化资源。刘三姐文化是在民间传说“歌仙刘三姐”基础上形成的以壮民族为主体的区域性文化。[1]刘三姐文化以刘三姐传说和山歌文化为核心内容,至今已流传一千多年,“刘三姐”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刘三姐文化档案是记录和反映刘三姐文化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整理研究刘三姐文化档案,收集保护刘三姐文化珍贵档案,有利于保护刘三姐文化,促进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刘三姐文化档案的形成

  刘三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刘三姐文化是在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刘三姐文化档案的形成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刘三姐文化萌发至民国阶段

  刘三姐文化萌发的界碑标志是广东省阳春县春湾镇铜石岩石刻,上书“乾化乙亥重阳日,刘仙三姐歌台”(乾化乙亥即残唐五代后梁乾化五年,公元915年)[2]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刘三姐的石刻文献。最早的典籍记载则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盛.三妹山》:“刘三姐,春川人,生于岩石之上,因名”。[3]至明末清初,刘三姐文化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他们对刘三姐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出现了许多关于刘三姐的文字记载。如明代孙芳桂的《歌仙刘三妹传》、清代王士祯的《池北偶谈》、张尔翮的《贵县刘三妹歌仙传》、陆次云的《洞溪纤志余》、道光八年宜州《庆无社会志》等等。清朝至民国400年间,刘三姐文化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刘三姐故事传说呈多元化纷繁化,官方志书纷纷记载刘三姐,刘三姐文化也备受学界关注和研究。在官方志书方面,广东《肇庆府志》、《罗定州志》、《新兴县志》,广西《浔州府志》、《宜山县志》,湖南《江华县志》等都记载有刘三姐种种身世和故事及保佑功能。在学界研究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和中山大学的《民俗》周刊都征集刊载过大量有关刘三姐文化的文章。至民国后期还出现了一批有关刘三姐文化的论著。刘三姐文化萌发至民国阶段,大量古籍文献、民间口头传说构成了刘三姐文化档案的主要内容。

  (二)建国至““””阶段

  刘三姐传说是我国南方著名传说之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丰富刘三姐传说的故事情节和山歌内容,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刘三姐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和推广,刘三姐文化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代表。1959年,柳州彩调团演出彩调剧《刘三姐》,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随后广西掀起了全区编演刘三姐的高潮。之后,《刘三姐》剧本荟萃各剧精髓改编为歌舞剧,四进中南海演出,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还在全国巡演500多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演出实况及评论文章,《刘三姐》一时红遍中国。1962年,《刘三姐》拍成电影,很快风靡全国和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艺术家还改编演出了歌舞剧《刘三姐》。1966年,“无产阶级“””运动席卷中国,运动将《刘三姐》封禁,直到1978年以后《刘三姐》重新上演,再登国内外舞台。建国至““””阶段的刘三姐文化,主要聚焦于戏剧、电影《刘三姐》,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艺术文化档案。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刘三姐文化也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其一刘三姐文化经典延续。20世纪80年代,电影、歌舞剧《刘三姐》继续活跃于中外银幕和舞台;《刘三姐传奇》、“山歌小说”《刘三姐》等文学作品出现;“刘三姐艺术团”创建并多次到东南亚巡演;1996年拍摄了音乐电视连续剧《刘三姐》;2005年,广西彩调剧团创新歌舞剧《刘三姐》,再登国内外舞台。其二刘三姐文化品牌开发利用。各种以“刘三姐”为名号的商品、文化活动、实业公司等纷纷出现。如“刘三姐”牌香烟,“刘三姐交响音乐会”,“刘三姐企业集团公司”,音乐、歌舞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等等。其三刘三姐文化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一批研究刘三姐文化的论著。进入新世纪,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文化单位还相继举办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研讨会”、“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等文化研究活动。[4]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刘三姐文化得到多元化发展,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产生了大量的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

  二、刘三姐文化档案的内容及分类

  根据刘三姐文化发展历程和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的形成情况,刘三姐文化档案可谓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在深入理解刘三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刘三姐文化档案主要分为以下类别:

  (一)刘三姐故事传说档案

  主要包括古籍文献、经过整理的民间口头传说和一些考古资料等。古籍文献方面,如《舆地纪盛?三妹山》《歌仙刘三妹传》《池北偶谈》《贵县刘三妹歌仙传》《洞溪纤志余》《庆无社会志》《肇庆府志》《罗定州志》《新兴县志》《浔州府志》《宜山县志》《江华县志》等。刘三姐故事传说档案还包括大量经过整理的民间口头传说,如《女神?歌仙?英雄一壮族民间故事》《宜山民间故事集》《对联?民间对联故事》《贵县文史资料》《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等图书资料中关于刘三姐的故事传说。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刘三姐故事传说系列集成《刘三姐》、《歌仙刘三姐》等等。   (二)刘三姐山歌文化档案

  广西民谣“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的核心内容,广西山歌是构成刘三姐文化档案的重要内容。如1959年出版《刘三姐》歌舞剧剧本,其中附录了刘三姐山歌曲谱28篇;1982年出版《刘三姐歌韵歌例》;1995年出版《刘三姐山歌集》,辑录了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刘三姐唱的山歌以及民间歌手所唱的关于刘三姐的山歌;2002年出版《刘三姐传世山歌》;2003年出版《刘三姐故乡情》CD歌碟;2005年出版歌碟《刘三姐的歌》;2007年出版《男男女女做歌―刘三姐歌乡百姓山歌选录》等。2006年,“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加丰富了山歌文化档案。此外,刘三姐山歌文化档案还应包括“歌圩文化”档案资料。歌圩文化在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早就论定“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5]山歌文化催生了特有的歌圩文化,歌圩是先民们相互交流的平台,歌圩使山歌得以存在、发展和传承,没有歌圩就没有山歌文化的认同,因此刘三姐山歌文化档案还应该收集相关歌圩文化的档案资料。

  (三)刘三姐艺术文化档案

  刘三姐艺术文化档案内涵丰富,可包括刘三姐戏剧、刘三姐影视、刘三姐文学、刘三姐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档案资料。刘三姐戏剧档案,如不同时期各地编演的彩调剧、歌舞剧、歌剧、桂剧、壮剧《刘三姐》等。刘三姐影视档案,如1962年发行的电影《刘三姐》,1978年摄制的舞台艺术片《刘三姐》,1996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刘三姐》等等。刘三姐文学档案,如民间文学读物、民间故事集《刘三姐》,长篇文学《刘三姐传奇》,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等等。刘三姐美术档案,如1962年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刘三姐》等。

  (四)刘三姐文化研究档案

  刘三姐文化研究档案主要包括一系列研究论著、重要的刘三姐报道评论和文化研究活动档案资料。研究论著方面,如“刘三姐传说试论”,《刘三姐纵横》,《刘三姐丛书.刘三姐评论集》,《“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等。刘三姐报道评论方面,如广西日报和广西各地报纸对《刘三姐》的报道和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对《刘三姐》的报道和评论等。文化研究活动方面,如“刘三姐文化品牌研讨会”、“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等档案资料。

  (五)刘三姐文化品牌开发利用档案

  随着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开发利用,刘三姐文化品牌开发利用档案成为刘三姐文化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文化品牌开发利用档案能够呈现刘三姐文化在新时期的多元化发展情况。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相关文章:

1.浅谈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2.浅谈公共艺术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论文

3.学习档案管理心得体会3篇

4.档案部门新常态,新作为,新形象学习心得

5.档案管理学习心得3篇

6.档案工作者心得体会3篇

7.档案管理制度范文3篇

    56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