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管理制度构建探究论文
制度构建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构成,搭建和优化符合企业实际的、系统化的管理与运作制度体系。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管理制度构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管理制度构建探究全文如下:
一、学校传统管理模式与新课程理念间的矛盾
传统的中小学管理模式,尤其中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以是促进学生升学和应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与评比为主体的目标的管理体系,它的管理目标有其独特的效能,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提高,并且能够通过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从人的发展最终目标来看,这种管理体系极大地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使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不到张扬,人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培育与开拓,因而与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差距。普通高中学校将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结构挂彩印后挂在墙上,印在学校组织管理手册中,这种层级分明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或者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管理者对下一级发号施令,教师和学生成了决策的执行者。
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责权明晰。于是,在学校中逐步形成了一种集权组织文化,作为管理底层的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愿望和要求等很难被真正考虑。某些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愿望和要求只有成为大多数人的兴趣、愿望和要求时才能得到一些考虑。从组织效能的高低看,学校管理的重点在于发展校内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管理策略,更加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尤其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状况,将教师和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充分调动起来,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学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学生及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家长和社会有代表性的机构或各界人士也是构成学生管理文化的因素与成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这种文化特征与集权化的组织管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阻碍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管理制度建构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而“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实现”。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交互作用包括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以及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两个方面。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根据这两个方面的要素和上述所论述的矛盾特征来进行建构。
1.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管理的多元化
学校制度建设是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制度建设既要刚性要求,又要有人文关怀。学校的一切工作,必有依据法律和学校制度执行。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要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框架内,可以从人文关怀角度进行管理。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愿意进行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而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时,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这类教师的心理,在了解这些教师的弱点和不足的基础,关注这些教师的长处,教学过程中讲究“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其实教师也是如此而已,教师也是有差异的。学校领导要有“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使每个教师都有其“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他们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中有所成就,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情感需要可能比学生来得复杂而又丰富一些,教师在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求,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研究教师的情感需要。通过研究,理顺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多元化的管理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2.学校评价机制建设以发展为基础,实现长效激励功能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的价值观的转变: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绩效考核是评价的一种功利性评价手段,这种评价在学校发展初期,或教师收入与工资水平较低时,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随着情形的变化,教师的思想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反生变化后,再使用这种单一化的关注“绩”(不注意过程的)的“效能”考核与奖励措施就会失去其应用的积极作用,缺乏长效激励作用。因此,学校的评价机制的建设要以长效激励为基准点。主要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3.利益激励
马斯洛认为生存需是人的第一需要,根据这一原理制度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制度相应的合理的分配制度。例如,在职称问题上,学校可以根据职评标准制度一套适合本校教师发展的制度,不搞论者排辈,不讲个人关系,真正做到让能者上,发挥利益机制的激励作用。
4.目标激励
美国经验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德鲁克认为目标可以激励人的创造性、自制性。根据这个理论,学校管理者可以制定适应教师发展的管理目标要求,例如合格教师、特长教师、达标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可以引导教师向着各个不同层次方向发展,绝大部分教师在所在区域内要评上区、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少数一些教师能够达到要求,而学校的工作是靠这些不能被评上区、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就可以完成的,如果一个学校仅靠区、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是很危险的。因此,学校要设计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目标,让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具体一些,要让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比较容易达到,尽可能考虑目标激励作用,也就是说能够让全体教师都能够参与到学校目标达成过程中来,其中涌现出来的特点优秀者推荐参加区、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评选。
三、总结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也将随发生动态变革,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是,无论怎么改革,学校的管理都要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发展性观念,其中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研究目标和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