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管理论文>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范文2篇

谢桦分享

  管理制度是指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法的安排。管理制度是指组织对内部或外部资源进行分配调整,对组织架构,组织功能,组织目的的明确和界定。对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反馈等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篇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相关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范文篇一:

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1.聘任制对学术自治与自由的影响

  (1)聘任制的准入和时效。高校聘任制对不同的学术职业梯次没有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任职方式。职业的准入规定和时效性没有和高校教师的考核挂钩,学校和教师的责权不明晰,不利于学术发展。

  (2)聘任制对学术发展的干扰。聘任制的实施程序还有待走向公正透明,高校对教师队伍的甄选机制还有待公平。行政部门掌控了高校教师的实际利益,比如教师岗位的定置、评职称、晋升职务等。这使得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力受到了削弱,学术自治和自由难以开展,不利于学术公平。而教师的解聘和聘用后的保障机制,都受到行政上的制约,对学术自治和自由产生了掣肘的作用。所以,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聘任制,促进高校教师学术的异质性、多元化特色发展势在必行。

  2.奖励制度和促进学术创新的关系

  (1)奖励制度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导向。目前我国高校奖励机制主流还是以市场化作为导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减弱,热衷于迅速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因此,高校奖励制度要建立在工作性质和学术职业上,坚持内在激励和外在的物化奖励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创新。

  (2)奖励制度对促进学术创新的利弊。有利的方面是:拉大了教师的收入差距,打破了平均主义,有实绩的重点岗位受到了追捧。弊端是长期的学术后备力量的培养被忽视,边缘学科的学术职业发展受到制约,价值的货币的走向决定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定位。高校作为学术性团体,应以学术为特征。建立适合高校教师学术发展的氛围,使得学术能自主发展,尊重学术职业群体的异质性、多元化,为高校教师学术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

  3.学术职业发展和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的关系

  进行教师岗前培训,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提升。高校教师的培训制度,应使培训的内容符合个体需求,根据不同的专业给予不同梯次的高校教师培训。高校管理只有以学术职业为内在核心价值,才能真正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主流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应注重高教评价体系的规范化,尊重学术职业的差异化,促进学术职业的创新发展,提高高校管理的透明度,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工作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革新

  一、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铁岭师专现有学生近六千人,以专科生为主。学校原有《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为专科生制定,因而针对这一学历层次的学生教学培养工作制度较为完善。然而2005年以来,学校与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联合办学,新增设了11个本科专业,本科培养与专科培养的差别使得《教学管理制度汇编》现出诸多不适。目前的教学管理工作,既不能完全按照原有教育管理制度照本宣科,也不能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将联办本科院校的《辽宁师范大学教学制度汇编》《辽宁工业大学教学制度汇编》直接为我所用。为此,铁岭师专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尤为重要。目前对于专科院校、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众多,各学校均已有较为成熟、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更新办法。然而专升本状态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并不多见。在《中国知网》以“专升本”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结果29935条,内容多集中于专升本教育,即应届专科生选择与所学专业想接近的本科专业,参加本科专业所在院校的考核,以争取进入我国普通高校进行攻读学士学位学习的机会的教育研究。以“专升本”为关键词“,教学制度”为词频搜索,得到相关研究61篇,大多研究集中在升本后院校的教学制度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专升本过渡期的“教学制度”文献仅为9篇。本课题的提出不仅有利于铁岭师专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其他努力专升本的兄弟院校也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1.增强对授课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专科学校的授课多数在教室完成。作为专科学校教学要素,即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场所,是教学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从教务处的角度出发,也要做好这两大要素的监督、管理、培养工作。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务处应该制定定期、频繁、周密的检查活动,对学习兴趣差、爱迟到早退的学生积极予以惩罚措施,并及时与辅导员及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联系。此外,对个别不尊重教师、人生观偏差所表现出的课堂现象也应予以重视,并及时发现本科生、专科生共存一校、一院所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联系学生心理社团或者心理学教师予以疏导,多方面、多层次地与授课教师、学生管理者一同努力,完成学生的管理与规范工作。从教师监督的角度而言,教务处应做好对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上课、监考、判卷等一系列工作的监督、管理,形成一套及时上报、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好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教务处职能部门的作用。

  2.整体教学计划的改革

  适当调整专业技能的教学计划。专业技能课程多涉及动手能力,对年龄层次较大、无专业技能基础的本科生提出了挑战。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上课所需的教学技能、唱歌、跳舞、弹琴作为幼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其未来就业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学前教育的本科生与专科生在这两方面,表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包括玩教具制作、声钢(声乐与钢琴)、幼儿简笔画、儿童舞创编、视唱练耳等等。与拥有三年中专专业学习经验的专科生比较,本科生在此前并未接触过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因此20岁以后开始零基础学习钢琴、绘画、舞蹈,对他们的难度较大。虽然本科生在课堂中的集中注意力听讲情况要远远好于专科生,且在课后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进行反复练习,但是这些与动手相关方面的学科能力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前专科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兴趣缺乏,因而虽然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但其理论层次往往并不达标。如高年级学前教育专科生在接受过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设计与指导等课程的教育后,不明白一节合格课程的要素、评课要点,对教案的写法、教学环节设计也呈现出模棱两可的专业态度。而这些课程技能,正是本科生所擅长的。专科生往往对手工、唱歌、跳舞表现出旺盛的参加欲望,因此在此类课程中的表现也尤为出色。

  本科生与专科生各自在自身擅长的领域独领风骚,但单一的技能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需要。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必须打破这一僵局。教务处作为统筹全校教学工作的管理部门,可以为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首先,应在授课教师中集思广益,找出弥合学生两种兴趣的关键点。其次,就关键点进行微观的教学计划调整。如,针对本科生的教学环节,可以选择在实践课程中稍稍加重理论色彩,使学生从理论学习入手,增强对实践技能的兴趣。针对专科生,可以增加理论课程中实践实习的比例,将动手、动脑加入到理论课堂,使学生边动脑边动手,更好地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打破专科、本科学生的界限,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专科生、本科生往往对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定位,不愿打破招生身份的僵局进行互动。为此教务处应该多组织课堂外的兴趣小组活动,让专科生、本科生更好地互相学习、相互促进。

  3.选课方式的调整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在课程选择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近年来,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基本完成了从课程的学年管理制向学分管理制度的转变过程,多采用欧美流行的学分基点制为排课方法,除专业必修课以外,学生凭借自身的学生证为账号,在校园网自行选择课程,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而专科学生多在学校的安排之下,按照学期来上课。大一至大二时期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至大三完成课程的实践部分学习,较本科生而言,专科生的课程选择机制更加体现出按部就班型,但不乏刻板,缺乏一定的课程吸引力,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为此,教务处应发挥职能作用,加大专科生对课程的选择权,以及专科生所接受课程的实践性、新鲜感、实用性。要做好这种转变,要求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首先应该引进一套较为先进的网络选课软件,并派遣专业人才学习、熟识软件的操作、问题处理等一系列黑箱流程。其次,要配置相应数量的电脑供学生选课操作。在学生的选课过程中,要求学校的机房老师也应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识。软件方面,要做好备选课程的计划安排。对于专业课之外的课程可操作性可以适当地放宽、加大,让备选的课程受学生的喜欢,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7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