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管理论文(2)
大学教学管理论文篇二
津沽大学的教学管理特色
摘 要 津沽大学是河北献县耶稣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津沽大学在教学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它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设置繁重且独具特色的课程,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和精简高效的教学管理机构,为高等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津沽大学,教会大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演K25 ?眼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3)18-0028-07
津沽大学初名为天津工商大学,系河北献县教区法国耶稣会士1921年于天津创办。1933年8月,奉国民政府教育部批令正式立案,因所设系科未达“大学”标准,易名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10月,教育部批准工商学院改建为大学,定名为私立津沽大学。1951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公立,仍称津沽大学。1952年8月,随着全国高校院系结构调整,津沽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商学院并入南开大学,以津沽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在原校址组成天津师范学院。1960年7月,天津师范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1970年11月,河北大学迁址保定,原校址改建为天津外国语学院。作为一所教会大学,津沽大学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这成为它逐步发展并走向成功的关键。
津沽大学以其严格的教学管理而闻名,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学校都有相当严格之规定,这一点是其他高校无法与之比拟的。
(一)严苛的考生资格和入学考试
为了招收优秀学生进入津沽大学学习,学校对考生的资格作了严格的限制。建校之初,由于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人数少,程度低,加之学校主要以法语授课,故学校先设预科,通过考试招收程度不同的预科生,经过二至三年法文、数学、物理、化学、国文、地理等科目的学习,才能正式升入大学。1923年9月,学校正式招生,招收的51名学生皆为预科生;1924年招收的38名学生也是预科生,直至1925年,学校才招收了16名本科学生。①1927年学校由法文改为英文授课后,多数学习英文的中学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津沽大学。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学校对考生的资格要求越来越严格。1928年只笼统规定“入本科者亦应具有获得高中文凭之程度”,②至1940年,考生资格更加严格:“1.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中学毕业者;2.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六年制师范学校毕业者;3.公立或已立案之高中程度专门学校毕业者。”③这些规定,就把那些未立案的私立学校毕业生排除在报考范围之外,从而保证了生源质量。
在对考生资格作了严苛规定后,学校对于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也要进行严格的入学考试,只有通过考试,考生才能正式录取。学校每年暑假于天津、北平、济南三地同时举行招生考试。考试科目工商两科有所区别,工科主要有:国文、公民;英文(笔试和口试);高等代数、几何、解析几何、三角;数学(口试);物理、化学;史地;绘画。商科主要有:国文、公民;英文(笔试和口试);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中外史地。如报考插班生,工科加试一门绘图,商科加试一门商算。①从上述考试科目看,不仅考试科目多,而且范围广。从国文、英文到史地,从数学、几何到物理、化学,工科还要考绘画,这就囊括了中学所有科目。相比较而言,工科所考科目更多更难。面对繁重严格的考试,一些考生望而却步,不敢报考。而一些立志工商救国的青年,不避艰难,毅然报考津沽大学。如1930班毕业生陈翕永,出身诗书世族,因感于我国工业之不兴,遂于北京四中卒业后报考工商学院,立志学工。②
(二)严密的教学与日常生活管理
“法国教育的严格是世界上有名的。”③而津沽大学采取的就是法国式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管理异常严格,制定了一系列细致而严密的规章制度。学校《日常规则》规定了学生学习和作息时间:早上六点起床,七点进早餐,八点上课,十一点五十分下课,十二点吃午饭;下午一点半上课,三点半下课,期间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四点四十五分至六点室内课业(自习),然后吃晚饭,八点至九点半在宿舍内自修并保持静默,九点四十五分熄灯并禁止谈论。④如此严格的时间规定,就把学生牢牢地固定在学业上,学生除了吃饭、睡觉及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外,没有一点自由时间。此外,学校对于上课、旷课、迟到、请假等事项也做了严厉规定。每天上课前由训育科派校役带点名簿到各教室交予教员点名,晚到学生非得训育主任之许可证不得入教室听讲,迟到、缺课学生由训育主任扣分并公布之;非因疾病或家庭要事及其他重大事故不得请假。⑤
在对学生学习严格管理的同时,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宿舍、图书馆、电话室、接待室等的管理也都有明文规定,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一律严惩不贷。以宿舍管理规则为例:早起须整理被褥并覆以白布床单;书籍衣服床铺须清洁整齐不得污乱;宿舍内不得用膳;住室内不得盥洗;各种乐器除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外不准弹奏;未经学校许可不得将外人引入校内参观;遇有重要事故学生欲离校外出者须先取得准许;每晚八时至九时半自修,自修时不得互相谈笑;自修时不得擅入他人宿舍;各宿舍一律于九点三刻熄灯,熄灯后各宿舍不得再见任何灯光,更宜肃静安眠;等等。⑥为了监督学生对上述规定的执行,每宿舍还配有一位神父或其他老师充当舍监,每晚八点对学生点名,不能外宿。这些极普通的日常小事,都规定的如此之细密,学校对学生管理之严格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学生的一切活动,事无巨细,均实行严格管理,这样可使学校教学秩序得以正常运转,对于保障教学质量也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三)频繁严厉的考试制度
津沽大学的考试制度异常严格。考试除期末、学年和毕业大考外,还有星期考、月考。星期考试是津沽大学的特色,也是最让学生头痛和紧张的考试。“星期考试的严重性,在工商的老同学已经都领略过了。”⑦考试的科目不定,一般为主要科目,或口试或笔试,在每星期六上午的九点至十一点半举行,考试时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出动,训育主任、副主任及各科主任也在考场中来回巡视,考场纪律严格,一旦发现作弊,除在训育处布告栏上点名批评外,还要记大过一次。 学生成绩评定初期实行20分制,12分为及格分。一个学生每学期的分数按照其每周考试成绩与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来计算。每一学年各科总成绩平均分数,至少须达12分方为及格。每一学年末,学生重要科目考试平均分介于9至12分之间者,可复考一次,复考仍不及格者,则勒令其留级复读,如若复读一年后再考,仍不及格,则只能退学;学年末考试成绩平均分低于9分者,则无复考资格,直接令其自行退学。本科学业四年期满,只有那些毕业考试各科平均成绩都及格的学生才给予其肄业证书,达14分以上者,才有资格领得学士文凭。⑧后学分制由原来的20分制改为百分制,但对学生考试成绩之要求并未放松。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学生“每学期试验不及格之学程其成绩满50分者得补考一次,否则不得补考”。①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也很严格,除本校教师外,还请校外专家参加提问和评定成绩。
严格的考试制度和毕业论文答辩,促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至始至终都要勤奋学习,不能有丝毫松懈,稍有不慎,即被淘汰。津沽大学每年留级、退学和得不到毕业文凭的学生比比皆是。以1946年毕业班商科国际贸易系为例,1942年入学时,该系学生达40多人,但“经过四年的刷!刷!刷!(毕业时)他们只剩了15个人”。②
(四)严明的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
津沽大学在对学生严格管理的同时,对于教职员工同样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在《职员办公通则》中规定:各处、科室人员“均应按照规定时间办公”,“因事请假时应先得主管人员之许可”。在《教员服务规则》中规定:“教员对于聘约及院章规定之职务有积极履行之义务。”“教员因事请假须事前声明,并得教务长之许可。”“教员非经院长等认可不得在校外兼职。”“专任教员不得在校外兼任何职务。”“教员上课时间不得迟到或早退。”③
学校对教师实行严格管理与监督,使教师――为人师表者,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同时对教师实行聘约制,并对其兼职事项做严密限定,以策励和监督教师们,使他们能够专心教学事务,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对学校长期稳定发展有一定促进之功。把这些规范教师行为准则的标准,即使放之于今天的教育制度当中,也仍不过时,有其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津沽大学由献县教区耶稣会创办,初期的教师主要来自于法国等欧洲国家,其身份也大多为传教士。后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学校的发展以及教学的需要,华人教职员逐渐参与学校事务,陆续登上讲台或从事相关教学管理工作,师资队伍呈现多元化趋势。总的说来,教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耶稣会传教士教师。这部分教师包括神父、修士和修女,他们大多为专职教师,一般都能讲授一门以上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二是外籍专家教师,他们多为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一些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实务的外籍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这部分教师主要从事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三是华人教师。他们当中专职和兼职教师都有,主要教授学校的中文课以及部分专业课。④此三部分教师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人员消长是有所变化的。
表1(见下页)显示,1933年学校向国家立案以后,华人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与传教士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比例越拉越大,很显然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渐趋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这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与中国政府对其态度是有深刻关系的,也是学校当局为谋学校长期发展而作出的重要调整。
津沽大学为了突出自己的工商学科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特色,偏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科学。同时,津沽大学课程的繁重在当时也是有名的,其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高等学校。
(一)繁重的课程
津沽大学开办后直至全面抗战胜利前,学校课程设置繁重,课程一律必修,无选修课。1948年改建为大学后,学校开始逐步仿效美国教育制度,增加了一些选修课,但主要课程仍为必修。以工科为例,1935年时工科四年共开设32科课程,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每星期开课十几门,课时总数达三十五六节。同期其他学校每周只有十几节课(见表2)。
津沽大学工科课表显示,工科四年共开设32科课程,不论党义、国文、文牍、哲学、军事训练等公共课,还是微积分、测量学、地质学、应用机械、土石工程等专业课,每门课程都是必修。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每星期开课十四至十六门不等,课时总数达三十五六节。对于繁重的课程,有些学生倍感压力,认为课程“太烦重了,为什么人家每周十几个钟点,这个学校要到三十个钟点呢?”对于学生的这种抱怨,1942年毕业班工科学生梁世熙撰文解释:在真正看重学问的大学校里,课程必须繁重,这样才能真正求取学问,对学生以后前途负责任。①这种认识,与学校管理者办学初衷基本一致,目的是使学生学一科会一科,学一科精一科,为日后成为踏实、务实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
(二)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
津沽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基础课,相当于今天的公共必修课,全校学生均须修习;二是专业课,供各专业学生独立修习。
1.基础课程
学校在没有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立案之前,主要开设的基础课为哲学和法文两门课。其中,哲学课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主,以求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们不论其所学专业为何,每学年均须修习哲学课。
关于法文课,因为学校本身的法国背景,故对法文课程是相当重视的,上课一般都是用法语讲授。学生不分专业,授课时数定为:一年级每周4学时;二年级和三年级每周3学时。三年共计有法文课360学时,约占课程总数的1/5。②用法语授课当然也存在弊端,即直接导致学校生源的紧缺。因为当时大部分初、高中学校所开设的外语课程一般为英语。1926年,裴百纳校长采取了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建议,学校由法文授课逐步向英文授课转变。③
1933年,学校在民国政府教育部立案以后,以三民主义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党义”课成为学生们必修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并相应地加强了国文课程的教授,规定教师课堂授课一律改用国语,以矫正其洋化过剩的弊病。另外还增设了第二外国语、军事训练等课程的教授。 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对于公共必修课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与限制。新政府规定各高校应一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政治经济学”这三门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另外为适应新中国发展之需,对于国民经济计划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体育等公共课程也须相应开设。
2.专业课程
津沽大学针对工科和商科不同的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同,力求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同时侧重各专业实用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性,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初期工科课程和商科课程为例,工科主要包括以下十大科目:(1)数学,包含大代数、三角、微积分、解析几何、图形几何等;(2)物理,包含电学、热学、机械等;(3)化学;(4)平面测量;(5)静力学与材料学,包含建筑材料、铁筋水泥、材料试验、工程估计学、水力学等;(6)房屋建筑,包含图解力学、工程设计等;(7)市政学、铁路学;(8)会计学原理;(9)商业英文;(10)工业实习,利用寒暑假介绍学生到工厂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商科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二大科目:(1)会计学、商算;(2)中外簿记学;(3)化学;(四)商业与运输;(5)普通商业地理;(6)商业产物;(7)财政学,包括银行、汇兑、银钱等;(8)保险,包括各种保险;(9)商法与民法或民商法;(10)商谈与商业公牍;(11)经济学原理;(12)商业实习,利用寒暑假介绍学生到银行或商店进行实地操作练习。①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学校以培养不同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科专业色彩鲜明。学工科的学生,要求其学会设计施工;学商科的学生,要求其能通晓企业管理、从事国内外贸易。
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立案注册后,津沽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具有专业特点。如表《1935年津沽大学工科课程表》所示,工科四年开设的32门课程中,除党义、国文及文牍、哲学、军事训练4门为公共课程外,其余28门均是针对工科专业特点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每学期设有一门练习课(实习课),每周3~5个学时不等。这就从中看出专业课程在津沽大学课程设置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很注重学生的实地实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将实习课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安排出来,且每星期都有实习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有着深远影响,打破了以往背书本的传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能力。
3.夜校班
津沽大学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夜校班的开设。1933年,津沽大学根据社会需要,开始招设夜校班。夜校班生源主要是天津市一些企事业单位以及行政部门的职员,上课时间一般为晚上和星期天。所开课程有外国语专业、统计学专业以及中国现代法学专业,其中以外国语专业最受欢迎,人数也最多,故夜校班主要是以外国语班为主。就当时形势来讲,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夜读班在当时中国实属罕见,此举极大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津沽大学在华北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使其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其次,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在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准,满足了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使该校受到其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赞助;再次,也使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利用,使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面得以扩大和普及。
津沽大学课程设置的适时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即“循我国经济发展之需要,予青年以相当巩固之知识……造就实用人才”。②另从该校课程设置的变更上也可以看出,完全脱离社会的纯粹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每一时代的教育多多少少都会带有时代的印迹,教会学校亦不例外。
津沽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不仅十分精简,而且管理科学,运转高效,构成它管理方面的又一大特色。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津沽大学办学规模虽不及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规模大,但也有一定规模。它不仅拥有大学部,还有附属中学、北疆博物院等机构,学生数量亦逐年增多。面对日益庞大的办学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并没有变得冗杂和繁琐,而是始终保持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津沽大学设院长、院务长各1人,总辖全校校务;设教务长1人,处理全校教务及学术设备事宜;设秘书主任、秘书各1人,秉承院长处理院务;设图书馆主任1人,办理图书馆一切事务;校医1人;工商两科各设主任1人,办理各科一切事务。③工商两科主任由任专职教师的法国传教士担任。他们一面开设不少于专职教师的课程,一面负责教学行政管理,还要进行科研工作,身兼数职。此外,全校还有1名庶务、两名图书管理员和十几名工人。
从津沽大学管理机构的设置看,其教学管理人员十分精简,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只不过几人,各科主任多是兼任。这种设置,不仅避免了社会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且责任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管理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上述寥寥十几个人,管理着津沽大学成百上千的学生和教师队伍,严格执行着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们在使学校正常运转的同时,还不断推动学校向前进步。
综上而论,津沽大学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严格的教学与管理制度、繁重且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及简便高效的管理机构,这些特色无疑是它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异之处,也是它跻身于京津高校之林并逐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一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校管理方针相比,津沽大学在教学与管理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当属严格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及繁重的课程设置。这种严苛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学风,使他们能掌握一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钳制了他们的思想,限制了他们潜能的自由发挥。由此,津沽大学只能囿于一所地方性大学,不能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著名教会大学相抗衡。当然,它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及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又成为其探索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并引导它逐步走向成熟和发展。
【作者简介】李晓晨,女,山东省汶上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宗教文化史研究。
看了“大学教学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4.浅谈高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