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格式模板>

初中历史小论文格式范文

家文分享

  在历史研究中,不时有这样的提法出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中尤其多见。小编整理了初中历史小论文格式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小论文格式范文篇一

  论康熙的历史功绩

  摘要: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之一,其历史功绩不仅在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西北平叛,抗击沙俄,满汉一体化的努力,而且在于他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推动社会文化进步所作的贡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努力博习经史,学习传统治国理论和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他作出历史贡献的根由之一。

  关键词: 康熙历史功绩励精图治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帝王之一,年仅八岁时就由于父亲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而登位,他在位61年(公元1662―1723年),励精图治,开创了清朝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盛世”。康熙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平定三藩,运筹帷幄

  三藩是指清初分封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是明朝将领,投降清朝后受到重用,在清朝统一全国中功不可没。但随着大陆的统一,三藩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三藩都有实力雄厚的军队,康熙初年,清王朝总兵力不过五十万有余,三藩竟占了十分之一,兵多,粮饷耗费自然惊人,中央政府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三藩操纵地方官员的任免,只要向吏部、兵部备案就可自行任免本省文武官员。吴三桂请求在云贵两省都府敕书中加入“听王节制”四字,更是企图凌驾中央政府之上,甚至可以在全国选派官员,称为“西选”。三藩垄断地方财源,侵占大批土地,加收田赋。三藩不但要保持自己的特权,而且要进一步扩大这种特权,并使这种特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康熙对三藩日益膨胀的军事、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感到不安,他力排众议,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早反。”遂下旨撤并三藩。在平定三藩中,他讲究策略,抓住重点,区别对待,对于叛乱势力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从而扭转了被动局面。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开创了长期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叛乱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与大陆隔海相望。顺治末年,郑成功驱逐了盘踞台湾三十多年的荷兰殖民者。但郑氏集团割据台湾,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对清政府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中期,清政府建立了水师,规划了统一台湾的军事行动,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分化和瓦解了郑氏集团。康熙不熟悉水战,没能亲征,但却知人善任,大胆提拔姚启圣、施琅,使得海疆边患永平,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收复台湾,不但消除了清朝政权巩固和发展的一个隐患,而且挫败了西方殖民者从东南沿海侵占中国的阴谋,为台湾的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远景,并进一步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葛尔丹是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的首领,他妄想借助俄国势力称雄西北,分裂中国。葛尔丹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古部。接着又在沙俄支持下,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向南进攻漠南蒙古。1690年他率2万多骑兵,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袭击漠南的乌珠穆沁大草原,前锋深入到距北京只有350千米的乌兰布通,使中原地区受到威胁,葛尔丹妄想将漠西、漠北蒙古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对康熙说:“圣上君南,我君北。”企图与清朝政府南北分治。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从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691―1698年),康熙前后三次亲征,经乌兰布通战役、昭莫多战役,攻打葛尔丹,同时采取招抚漠北各部蒙古及葛尔丹部众的措施,分化瓦解和孤立葛尔丹,从而平定了葛尔丹的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控制,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三、坚持独立,抗击沙俄

  沙俄原是一个欧洲国家,同我国并不接壤,但历代沙皇都野心勃勃,疯狂地向外扩张领土,16世纪俄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进入西伯利亚,17世纪中期,越过大兴安岭南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吃人,被当地称为“可恶的吃人恶魔”。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康熙决不允许自己的祖先生存的地方受到敌人的践踏。1682年康熙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迫使他坐到谈判桌前,经过尼布楚谈判,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捍卫了国家的独立,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康熙在位期间,为发展生产殚精竭虑。康熙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和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推行落后的政策,致使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康熙采取了奖励垦茺的措施,规定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进行奖惩的标准。1669年,康熙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更名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放宽起科年限,大多数地方以六年起科。官方给予物力支持,奖励垦荒,贷给农户耕牛、种子。他还亲身试验,推广优良品种。康熙在西苑丰泽园开出数亩稻田,在日理万机的余暇,“亲御耒耜”,进行试验。他还重视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拨出巨款,大力修治黄河。在他的努力下,康熙后期,耕地面积超过了明朝,人口达一亿以上,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国库存银常年维持在五千万两左右,清朝统治进入了全盛时期。

  五、满汉一体,缓和矛盾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入关之初,在血腥镇压汉族人民武装反抗的同时,还从政治上制定各项政策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因而满汉民族矛盾颇为尖锐。不少汉族人士在武装斗争失败后,义不事清,他们或远走海外,奔走呼号,继续从事抗清斗争,或隐山林,著书立说,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康熙亲政后,立即审时度势,改变政策,对于已仕的汉族官吏,极表依重,对于义不事清的汉族人士,则先后通过举荐山村隐逸,开博学鸿儒科,极意加以招徕,有效地争取了一部分遗民的转变。康熙延揽遗民助修《明史》,遗民史家大都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深的专业素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虽未入史局,但当史局问难时,答疑解惑,纠谬补正,使《明史》称为质量较高的官方正史。康熙进一步采取措施,改革政治机构,提高汉族官员的政治地位,专设南书房,先后吸收了数十名文化素养较高、政治经验丰富的汉臣入侍其中,让他们参与起草诏旨,咨议政事。康熙改变入关以来一直推行的民族高压政策,严禁圈地,限制满族亲贵掠夺汉族士民土地的欲望,修定逃人法,制止投充,调融满汉并使满族人民渐习汉俗,在祭祀对象和礼仪上仿效汉俗,对明皇陵、王墓一律加以保护并亲祭明孝陵,还为其书写了“治隆唐宋”的匾额,博得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好感。在风俗习惯上掌握汉俗,除了坚持剃发之外,其他方面大多从民所欲。这些措施,对于改善满汉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强化了两个民资彼此之间的认同心理。

  六、学以致用,有智有勇

  康熙十分重视经筵日讲活动,学习传统的治国理论和治国策略,从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中汲取营养。十五年里持之以恒,常常将日讲活动和实际政治结合起来学习,在施政时也有意识地联系以往日讲内容。经筵日讲对康熙本人的思想和施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和康乾盛世的到来都奠定了基础。

  在努力博习经史以学习传统治国理论的同时,康熙还积极学习和国计民生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学习数学,了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将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徐日升等请入宫中,讲解天文历算及欧几里德原理、阿基米德几何学,对兵器创造、地图测绘、医学、农学也都有广泛的兴趣。通过学习,他在自然科学领导内成为内行,取得了主动权,从而在各种政策决策以致具体事务处理中都比较容易分清是非,接近事实,避免或少走不少弯路,如清初黄河几乎濒临溃决,朝廷虽每年拨大量库银整修治理,但都收效甚微。康熙在平定三藩后,集中精力研究河务,博考前代河务文献,实地视察河工,同时还屡集廷议,广咨水情,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

  康熙在位期间,由于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在处理阶级、民族关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获得了成功,在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帝王而被载入史册。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初中历史小论文格式范文

27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