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格式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周志范文2017

家文分享

  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训练我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周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论文周志范文篇一:《试谈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

  【摘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环境问题也热点问题,人人关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气候、环境、水土等具体情况,以建设生态林业为重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农村。

  【关键词】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经济;持续;平衡;发展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伦敦曾有雾都之称,但也仅限一城,中国近段时间都可以成为“霾国”了,雾霾多日不散。老百姓对蓝天白绿水的渴望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对生态建设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中国在经济腾飞的时候,绿化建设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城市因地域限制和人口密度越来越大,高楼林立,无论如何绿化,都远远达不到生态绿化的标准,城市的不足,只有通过广大农村来平衡,所以生态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中国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成为区别旧农村的重要标志。而建设生态新农村,又是以建设生态林业、农业、畜牧业、工业为重点,尤其是生态林业的建设,决定了生态农村的成败。只有通过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逐步改变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村山青水秀、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城市空气清新,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一、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概念

  生态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生态林业的建设,但又不单单是绿化问题,生态农村,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经济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和生态的自我恢复呈现达到完美的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

  1.生态平衡早已是人类共识

  早期的人类发展,是人类与天不断抗争的过程,从大禹治水,都江堰,大运河,还有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无不带给人类以巨大的发展;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发展却是为了小集体利益或者只顾眼前利益的鼠目寸光,比如农村的部分砖厂、黑煤窑、水泥厂、金属矿厂、化工厂等,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以蓝天白云、土地贫瘠换来少部分人的富裕,是以子孙后代的明天换来的今天短暂的繁荣。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先哲们就意识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吕氏春秋》提出“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警示性名言,体现了对更新资源持续利用的朴素思想。林业的发展也由早期的破坏和一味索取过渡到现在的有序砍伐,及时补植、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模式。时至今日,生态平衡的观念其实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利益面前,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雾霾中,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认识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农村还饿肚子的时候,谈什么生态发展,不太现实,因为在威胁人类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枉然;现在,农村有很多地方已经比较富裕了,建设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作为周期较长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建设,人们有余粮支撑到丰收果实的时候,而且恶劣的生活环境也迫使人们从内心愿意通过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来改变环境,他们唯一欠缺的的就是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

  而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国家已经在多个地方试点建设成功,尤其是一些旅游胜地的农村,建设的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越好,旅游经济越发达,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达到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不具备旅游的农村,依靠自己现有条件,也形成了许多林牧农村、果木生态农村、林渔生态村、宜居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等,形成了樱桃沟、桃园、黄河湿地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现在到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去推广的阶段。

  二、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保障

  1.必须有政策保证

  只有有了好的政策,才能有一定的持续性。因为生态新农村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是一个持续投资的过程,周期较长,甚至数十年,所以必须统一思想,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才能在若干年后享受喜人的果实。

  2.必须有制度的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职责分明,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对破坏生态农村建设的人或事以惩处,生态村的建设才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生态村的发展才有可能得到维护,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3.必须有技术的支持

  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都是水中月,画中饼,劳民伤财,最后好心办坏事,一切都成黄粱一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在生态农村的建设上在合适不过。所以,建设生态新农村,要引进生态建设的技术,通过林业局、园林公司、林业农业大学、国外先进的生态农村等地方学习有关的技术,同时培养村里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学习和建设中不断成长,做好了人才储备,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生态农村,否则就像只会代工没有核心技术的南方的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濒临破产。

  4.必须有先进的经营理念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样的道理,建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不算太难,难的是可持续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不能自负盈亏,不能为人们带来财富和经济的发展,那么就等于宣告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的失败。所以,建设生态林业和新农村,离不开人才,除了引进人才外,还要培养自己村里的经济经营人才,制定合理的生态村利益分配制度,做到人建、人享、人爱,和社会经济大发展接轨、融合,而不是独立特行,超然世外。

  5.必须有科学的生态评估制度

  生态村建好后,是否成功,是否实现了生态平衡,还应当有个评估制度和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制度,最好由国家来评估,或者成立第三方评估公司,使生态村的建设呈良性循环,不断纠偏,让生态新农村的建设变得有序、有目标、有标准,杜绝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早日实现全国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推广。

  三、建设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

  1.绿化的概念和含义

  绿化是十分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绿化的释义是“种植树木花革,使环境优美卫生,防止水土流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蒋爱娟提出的“绿化是一种栽种植物以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活动”,所以说绿化具备生态和美观的双重作用。要想鸟语花香,先要给鸟以家,那就离不开绿化种树,离不开生态林业的建设。

  生态林业包括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和经济发展有关的林业绿化。生态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内容和手法,对新农村居住环境进行的美化活动,包括农村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和农村建设用地之外的对农村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环境绿化。前者主要包括农村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宅旁绿化、公共体闲空间绿化(农村公园绿化),后者主包括村庄外缘绿化,如河涌、山坡、荒地等绿化。主要集中在农村的人口居住地和外围,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使人生活愉悦,吸引外来人口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乐餐饮、慢生活体验甚至是心里疾病、精神疗养等,从而提高当地经济收入。而经济林业绿化,则是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以及参考社会需求,为了经济发展,为农林牧加工企业奠定绿化的基础,提供原料,支持企业和生态村持续发展,是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必须经过科学调研,才能确定如何绿化发展,同时还要有计划地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以便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进步。

  2.生态林业的分类

  生态林业建设在我国起步晚,研究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生态林业科学的权威理论体系。目前主要集中于学习和吸取国外生态林和生态村的先进经验,研究我国生态林业和生态村适合的模式。许多专家也写出了很多宝贵的理论和经验,李昌来通过法国农业发展经验给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定启示;张晋石通过分析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整理过程的关系,学习荷兰乡村景观规划的先进经验,总结出荷兰的乡村景观规划逐渐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等经济因素发展为注重有效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品质、生态进程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给我们建设生态农村指明了方向。在国内,结合一部分试点,吴云霄等从农村绿化类型及农村庭院建设的生态模型方面对农村庭院绿化的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庭院类型的绿化模式。根据自然理条件和城乡一体林业建设实际,提出村庄绿化水网和路网景观防护型模式、镇村景观环保型模式、住宅新区景观保健型模式、村镇企业生态文化型模式、农区生态观光园休闲型模式及丘陵岗地生态经济型,都给我们建设生态农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3.生态林业树种的选择

  生态林业树种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了发展的持续性。刘安宏等将村庄绿化分为进村道路、村内街道、休闲广场、庭院和村庄周围绿化5部分,并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功能建议选用不同的具体树种。进村道路的绿化体现的是生态新农村的特色和风格,既要独特,又有大气,适合选择高大乔木类;村内街道,适合选择身材修长的乔木,绿化同时又不影响行走;休闲广场适合选择较名贵具有观赏性的树种,同时应当较丰富,供人们休闲之余的欣赏;庭院树木建议选择能够体现农户人家特色的树种,每个人喜好不同,风格迥异,形成大环境下的小特色,表达主人的爱好和品位;村庄绿化则一定要体现生态村共同的诉求目标,生态村设立之初想要达到的整体的效果和风格。具体树种根据当地气候、土质、环境和市场需求具体判定。

  4.绿地的选择和分类

  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绿地必不可少,选择很重要,根据绿地的位置或者功能不同分类不同,选择自然也有区分。绿化用地分类的研究中,笪红卫等参照城市绿地分类系统,根据农村土地实际利用情况,将农村村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包括村庄外围以及大水库周围设置的防护林,附属绿地包括宅旁、河滨、街景、道路绿地,生产绿地即农田林网,包括平地农田、丘陵梯田茶林以及各种经济林地和布置其中的防护林带。金兆森等将村镇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范宁将乡村聚落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将乡村聚落绿地布局依照所形成的绿色空间环境分为乡村聚落外围绿色空间、乡村聚落内部绿化、乡村聚落内外绿色纽带3个层次。骆中钊等将乡镇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为9大类、28小类.绿化用地单独列为1大类,下分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2个小类。公共绿地为公园、街巷中的绿地、路旁或临水宽度不小于5m的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指提供苗木、草皮、花卉的圃地,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林带和绿地。农田、菜地、园地、林地等被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大类中的“农林种植地”;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和仓储用地均有其附属绿地。根据绿地分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适合的草种进行绿化。

  5.立体绿化

  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充分展现植物功能特点,形成立体的空间绿化效果.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的基础,而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等通过有机结合、科学搭配构成合理的绿色景观.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生态村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生态植物群落,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改善环境的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出最佳绿色效益结构为乔+灌+草(含地被、绿篱)模式。这种种植模式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的效果。如道路两旁挑选分枝点高、树干端直、少病虫、耐修剪、耐旱、耐旱等特性的树种作为行道树;绿篱就挑选分枝点低、萌芽力强、四季常青的树种;在窗台、阳台、墙面、屋顶这些地方进行绿化时就选择防尘、防燥、防污染功能较好的植物,适合立体绿化的植物合理配置。同时还要考虑一年四季的不同时期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一年四季各有千秋、各有风景、各有特色,春夏秋冬季节分明,美景怡人,避免一年四季无变化的引起审美疲劳的绿,或者秋冬无比的萧条。

  四、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的前景

  国内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不过20年,主要集中于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刘黎明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虽然起步晚,但随着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各地农林部门设立了新农村绿化科室开展新农村绿化理论和实践专项研究,新农村绿化研究正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随着生态林业和生态新农村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生态农村的发展就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神州大地将遍地都是生态林业、生态新农村,处处都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与自然、动物、植物和谐相处,中国将真正实现梦想,崛起于地球!

  参考文献

  [1]杨培红,姜效雷.园林工程绿化种植施工组织管理探析――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一线绿化种植施工管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8卷13期

  [2]丁彦芬,马存琛.中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第6期

  [3]李鹏.加强生态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的建议[J].湖北农业科学,第2012年51卷第22期

  [4]冯燕,闰玉民,周园,郭福厚.地被植物在城市河岸带绿化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4期

  毕业论文周志范文篇二:《从生态文明看企业生态责任》

  摘 要:党的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它是继 工业 文明之后,人类 社会 文明 发展 史上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 自然 的和谐发展。 企业 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社会活动同社会的整体发展密切 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企业承担起应负的生态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企业的生态责任是企业对自然生态 环境的责任、对市场的责任、对公众消费的责任。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强化企业的生态责任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生态责任;企业 文化

  在 现代 市场 经济 条件下,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高度密切。随着 时代 的进步,社会对企业的要求逐渐多样化,进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范围也在相应地扩大。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生态责任业已凸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 内容 。加强生态责任建设成为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态文明呼唤企业生态责任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类的文明形态正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它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态文明丰富的内涵及其思想原则,早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 哲学 手稿》中就作过论述。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 分析 了人、自然和人的 实践活动的关系,这实质上是指出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哲学基础。[1]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理解自然的价值,实现“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有机统一。这实质上内蕴了人类发展的理想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而我国党和政府率先提出的生态文明,恰恰是以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和谐关系为核心内涵的。这既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超越。 中国 生态文明战略构想的提出,必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绿色革命。

  (二) 企业生态责任的严重缺失是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

  所谓企业生态责任,也即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义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让环境承受较少的废弃物”,即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认真考虑自身行为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 ,并且以负责任的态度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力所能及的水平,使企业真正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企业。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本质是资本全球化的危机,是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结果造成的,或者说,是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生态责任严重缺失成为生态危机全球化和严峻化的主要根源。正因为如此,西方社会才发起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引入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企业的生态行为。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企业生态责任缺失尤为严重。概括地说,我国企业生态责任缺失的外在表现是多方面的:我国企业生态责任观念落后、意识淡薄。多数企业家和 管理者缺乏企业生态责任意识,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而是一味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地掠夺和榨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企业家把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再加上我们国家的企业一般是粗放型加工企业,掠夺自然资源的情况更加突出和严重。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履行生态责任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守法行为和应承担的生态责任没有任何要求或者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唯GDP至上,片面注重企业的利润和 税收,并以此作为衡量当地经济发展和自己政绩的标准。与企业生态责任相关的 法律 法规不健全,企业家和管理者生态责任意识薄弱,而外在社会环境则缺乏强制的“他律”的法律法规手段对其加以制约。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顾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任意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我国总体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尽管原因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生态责任短缺与生态环境 问题 的严重性之间呈正相关性。企业生态责任的严重缺失,无疑是我国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 生态文明呼唤企业生态责任

  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绿色主题。绿色文明形态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生态文明所追求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否实现,取决于每一个生态文明主体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其中企业作为法律公民,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 历史 责任。加强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已成为生态文明的迫切呼唤。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和最主要的经济主体,一方面具有为社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经济职能,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会生产出一些我们社会不愿得到的副产品,如废气、废水、废渣等,从而带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社会正常发展等不良后果。因而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看,企业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责任者。从现实看,工业文明时代企业片面强调追求经济效益的生态行为已经造成了当下严重的生态恶果。企业是生态和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和污染源。因此,企业生态责任意识的强弱和生态责任履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生态责

  任的履行程度也就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实现程度。

  二、生态文明时代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生态责任建设不能脱离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同样也不能离开企业本身的发展,以及企业主体的企业生态素质的锻造。总的来看,企业生态责任建设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一) 企业生态文明观的确立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胡锦涛在 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首要前提。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企业奉行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理念,把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唯一责任。正是由于缺乏“生态文明理念”,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意污染和破坏生态,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因此,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文明观,企业生态责任将缺乏生成基础。企业只有首先确立生态文明观,才能形成生态责任意识,也才能使企业自觉担当起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企业生态道德素质的提升

  在康德看来,“责任奠基于行为者的自由意志的建设之上” [2] 。企业生态责任建设同样应当把企业员工的自由意志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也就是说,企业应当把外在的环境法律强制的生态责任内化为企业的内在自觉。而这是需要以企业所有员工的生态道德素质为基础的。生态道德素质主要包括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情感和生态道德行为。一般来说,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生态道德素质水平决定企业生态责任履行的程度。所以,如果没有生态道德素质的强力支撑,企业生态责任建设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全面提升企业的生态道德素质,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才能主动自觉地承担起其该负的生态责任。

  (三)企业生态责任体系的构建

  企业生态责任体系是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生态责任观念走向现实、 理论 化为实践的重要指标体系。如果从内容看,企业生态责任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生产及其产品对生态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二是企业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即打破传统价值观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权利而没有重视对自然的义务的缺陷,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变向自然索取和掠夺为对自然的补偿和保护;三是企业对于市场的生态责任,即是指企业要以绿色市场为导向,生产绿色产品,严格遵守环保措施和制度,提供满足市场需要的健康产品,走高效能,低污染,低能耗的产品生产之路;四是对公众的生态责任,主要是指企业要注意生态资源的共享性、环境利益的均等性、生态后果的公担性。因此维护“代际公平”,不要以牺牲后代发展机会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利益。[3]如果从企业生态责任主体看,企业生态责任体系应当包括企业领导决策者的生态责任、管理者的生态责任、生产者的生态责任。只有生态责任体系明确和完善,企业生态责任建设才能全面有效。    (四) 企业 生态责任的 教育

  生态文明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生态责任,使生态责任成为企业自己的经营的使命和指导思想,贯彻到企业 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实现人——企业——生态—— 社会 的可持续 发展 。但是如果企业员工对生态责任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就会缺乏建设动力。因此,生态责任教育必不可少。通过教育可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承担生态责任并非是一种负担,只要把握和利用好,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促使企业发展的机会。企业的发展有时候不一定在于技术革新、产品的创造、服务的增加,而在于具体生态 环境 问题 的有效解决。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往往是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高效途径,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创造商业价值,还可以尽量避免有生态环境保护引起的贸易纠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融入世界 经济 体系的有效捷径。适应了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行为的变化,有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一个好的企业形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绿色形象的树立,是企业无形的巨大财富,有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文明 时代 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主要路径

  上述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 内容 规定了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任务。而企业要达到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责任建设的目标任务,需要企业进行理性的路径选择。本文认为企业生态责任的建设路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企业生态责任 文化路径、企业生态责任社会环境路径和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再造路径等。企业生态责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企业生态责任为核心,建立生态价值观,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推进生态文明的关键。因此我国企业生态责任的治理与实现要围绕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大层次来解决:

  (一)企业生态文化的营造

  在企业观念文化层面上,企业文化是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 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它决定了员工的生态行为方式。因此,企业应当通过种种措施,努力培育出承担生态责任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态文化营造,就是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将生态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使命中去,同时围绕企业生态使命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把企业的生态责任感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制度文化层面上,为企业生态责任建立健全的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其实就是强化对失范的生态行为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只有强化生态行为失范的惩罚机制,加大对失范企业的惩罚力度,才能使企业更加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同时,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增加企业生态责任的奖励制度,对于认真履行生态责任的个人及团队给予表彰与激励,从而养成一个以讲生态责任为荣,违背生态责任为耻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此外, 在企业 组织结构中设置环保职位,例如:在企业的最高层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环保董事负责处理环境事务。[4]从而在组织制度上确保生态责任的有效管理。建立企业道德规则,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对非道德运作行为的控制;强化生态责任方面的教育,提升企业运作的道德素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调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符合生态责任的企业制度文化,有利于将企业在生态责任方面的立场传递给每一位员工,最终树立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意识;还应以各种鼓励性措施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在企业行为文化层面上,开展多样化的生态责任的强化活动。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 体育 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生态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履行生态责任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生态文明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可以经常开展相关的生态知识讲座,生态责任教育,生态知识的讨论或辩论,生态知识有奖竞答或生态知识演讲,以此来宣传企业的生态责任理念或企业价值观念。同时,企业可以开设生态责任信息平台,吸引和鼓励员工为生态责任建言献策。定期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植树等环保等绿色公益活动。

  总之,文化是软实力,犹如无形之水,可以渗透一切。企业生态责任文化是灵魂,它将为每个员工履行生态责任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企业生态责任社会环境的优化

  企业生态文化是企业生态责任建设赖以推进的内在环境。而政府的生态责任社会环境建设将是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为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生态责任,政府必须完善环境 法律 ,营造公平的生态责任建设的法律环境;政府要进行必要的税制改革,为企业捐赠免税或纳税优惠实施法律保障,以鼓励企业多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设立政府“企业生态责任奖”,定期开展“优秀环保企业”评选活动,表彰模范履行生态责任的企业,,激励和引导企业履行生态责任。同时,对不履行生态责任的企业予以重罚,不仅在经济上给与惩罚,而且在法律和道德上加以制裁和谴责。总之,政府要在 政治 、经济、法律、道德、舆论等各方面,全方位地优化企业自觉履行生态责任的社会环境。

  (三)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再造

  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再造是生态责任建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而生态责任流程就是在企业产品产生的全过程中,要把生态责任意识渗透企业的各个流程中,它包括企业主动承担生态责任,自觉地采取绿色产品设计、制定绿色战略、开发绿色技术、推行绿色生产、实行绿色营销、进行绿色包装、建设绿色运输渠道、开展绿色促销活动、擅用绿色公关、提倡绿色消费、开设绿色服务、鼓励回收再利用全过程防污控制的绿色流程。最终使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树立生态责任观念,提高生态责任意识,建立企业生态责任行为规范体系,培育企业生态责任情感,养成主动承担生态责任的优良企业文化。通过再造企业生态责任流程,可以确保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使企业真正地实现人与 自然 、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企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企业。从右在社会上确立起负责任的绿色环保企业的良好形象。

  参考 文献 :

  [1]许素萍.《1844年经济学 哲学 手稿》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先声[J].学校流,2008(6):5-9.

  [2]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 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2005(4):39-46.

  [3]任运河.论企业的生态责任[J].山东经济,2004(3):30-31.

  [4]徐杰.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研究 [J].中国林业企业,2004(9):41-43.

  毕业论文周志范文篇三:《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录入的信息规划》

  高校人力资源信息的采集,一般按照工作职能和工作规划划分的部门进行。根据工作需要,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理的信息,是以教师自然状况、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的形式采集,这种形式割裂了信息的完整性,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容易出现工作重复、信息重复录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在信息系统中的流动来规划人力资源信息的结构,减少信息在系统中的冗余。

  一、高校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重要的资源,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开发与管理,才能使学校在同行中具有竞争力。高校人力资源最主要的内容是教工的活动,即高校中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工劳动能力的总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高校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征以外,还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高校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和良好素质的群体,因此,高校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及其教书育人活动和科研创新活动。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

  为了记录、管理高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被信息化,为了反映高校教师的情况,高校各个部门在录入数据时,数据库中高校教职工的信息主要包括:

  1.教师自然状况信息集(N):固定码、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

  2.社会状况信息集(S):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编制、党派、最后学历、从事专业、聘任资格、职称等级、工作时间、工资类别、工龄、行政职务、出国情况、培训情况。

  3.科研情况信息集(I):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发表的论文数、科研兼职情况、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4.工资情况信息集(L):固定工资、活工资、岗酬、月标、工资补贴、粮贴、回补、地方补贴、合工补贴、驾驶补贴、政特、审计津贴 。

  5.教学信息集(T):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所任课目、课时、学生评价。

  三、人力资源信息生成过程

  为全面反映教师的情况,各部门收集了尽可能准确全面的信息,从上面的信息集合可以得出N=S∩L∩I∩T,这4个集合中都包含子集N,由于各部门为了尽可能全面掌握教职工信息,使各个子系统的信息出现了冗余。把信息的输入过程表示成一个有向图,如图1所示,教职工的自然情况信息被其余4个子系统重复录入。因为集合N包含在其他集合中,自然情况信息在系统中就可能存在5份冗余,使数据库中存在大量冗余。为了减少冗余,需要重新规划信息流,并设计子系统(见图1)。

  四、信息图的树化

  把信息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图,为了减少信息的重复,把图的虚拟边删除,就形成一棵有向树,使信息沿着树的边流入,减少重复。每个子系统是树的节点,信息在节点得到完善和修改。自然信息通过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共享,不会在社会状况、科研情况、教学信息子系统中存在冗余数据。规划后的信息流树见图2。

  五、规划后的子系统

  图1显示通常的数据录入,存在重复录入的现象,经过树化后,子系统S、L、I和T可以利用N录入的信息,不再需要重复录入教职工的自然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重复,信息节省存储空间,也避免了信息重复录入的不一致和错误录入。工作顺序则如图3所示。

  通过对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合理规划,改变信息的流入顺序,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录入和使用顺序,就能合理减少信息的冗余,达到高效利用信息的目的。


猜你喜欢:

1.会计实习周志范例

2.会计实习周志范例

3.幼师毕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4.广告实习周志

    266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