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开题报告模板(2)
关于历史的论文范文
亲近历史 理解历史 感悟历史
【摘要】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事、明事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只有让学生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摘要】历史教学策略和方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戴安娜·诺维茨曾经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这些话都是在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中等专业学校,由于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历史课主要面向幼教、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在初、高中学校里,历史是作为一门文化课对待的,而在中专学校里,历史却变成了专业课,更名曰社会历史课,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形成学生完备的职业能力。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说明中专部分专业学生学习历史是多么的重要。某导游专业的一个实习生带旅游团到豫西抗日根据地司令部旧址参观,却回答不出游客提出的诸如为何司令部设在这里,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谁,甚至搞不清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的区别,游客只看到一处处老旧房子,却感知不到历史情怀,让人大失所望。这反映出中专历史课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只注意课本知识的讲授、考试和死记硬背,却忽视历史运用能力培养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现状使原本可以经世致用,为学生发展职业能力服务的历史学科索然无味,暗淡无光。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本文试以《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阐述让学生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策略和方法。
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本课以 “问题探究式教学”与“情景讨论式教学”的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主动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课堂导入选用中日有关钓鱼岛的争端视频,以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继而告诉学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日本当今政坛的各种表现都是有历史原因的,然后从容过渡到8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重点强调侵略必然失败,民族团结才能御侮的道理。具体教学片断如下:片断1,教师:“面对日寇“七七事变”后的步步紧逼,在中华民族生死最危机的关头,‘兄弟阋于内而外御其辱’,国共两党最终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出国共两党是如何履行这一使命的,并列出典型战例。”(设计意图:中专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即可,不必做深刻记忆。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充分认识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勇敢的民族,提升民族自豪感)。片断2,教师:“日寇在我华夏大地上屠我同胞、污我国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请同学们查找资料,每人找出3-5例,并说出针对日本暴行,中国人民是怎样应对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通过校园网搜索并激励学生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比赛,看哪位同学找的事例多,典型。(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醒学生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片断3:课堂实践:以“中日之间会有第三次战争吗?结果如何?”为课题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发言稿,在班内交流。(设计意图:延伸迁移 ,形成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形成职业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构建崭新的教学愿境,体现学生学习历史“经世致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 几点教学体会
1、让学生亲近历史,就要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历史叙述和研究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简而言之,即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弃我去者,昨日之事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目前的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内容条块分割,时空顺序混乱,知识内容显得支离破碎,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困难。同时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历史内容都较为简约,降低了难度,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可读性,趣味性。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怎样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答案就是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的资料很多,如课本中的文字、插图、挂图、史料等,上课时教师可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历史课件,借鉴百家讲坛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进程和历史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参观古迹、文物,开展历史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外吸取养料,增长见识,开阔思路。如我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先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长征》的一些片段,然后提问:“中国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如何燎原中华大地?”“为什么当时参加红军的人面临如此之多的流血牺牲,艰难困苦却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由于有了影音资料和以前的知识作基础,学生思维很容易活跃起来,纷纷发表个人看法,这就为讲解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做好了知识铺垫。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2、让学生理解历史,就要搭建教学阶梯,激发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愉快,从而愿学历史,好学历史。搭建教学阶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摘到“桃子”,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例如本课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抗战电影、电视剧及其梗概是初步阶梯,组织学生唱几首有关抗战的歌曲并分析歌曲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讲述8年抗战中不同阶级力量的发展是中等阶梯,列举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历史问题对当代中日关系有何影响是高等阶梯。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多个阶梯,能使学生完成从入门到提高,无为到有为的学习提高过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被引导,教学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三、让学生领悟历史,就要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教育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奋发有为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交响激荡,这对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讲,很容易迷失方向。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的《人文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 ,中国的“人文发展的指数”排世界第 111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成为一个物质上的富翁 ,精神上的乞丐。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有什么特点?为了正确了解和认识国情,就要学习历史,因为国家的特点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些基本的历史观点只有联系丰富的史实才有说服力。例如,中国为什么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联系历史,不从历史发展中寻找答案是不行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学史赋予人智慧,用史赋予人力量。学生领悟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就会察古知今、鉴往思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形成科学的社会发展观。
总之,历史是已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中专历史教学必须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形成职业能力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巨大作用,培养理达技湛的实用技术人才。
看了“论文的开题报告模板”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