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金融危机方面论文3000字

秋梅分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比之前次冲击力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后果也更为严重。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危机方面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危机方面论文3000字篇1

  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

  摘要:笔者针对外国学术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剖析,同时对金融危机影响之下国内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新研究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极为有效的,然而也造成了物价的上涨。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规模的变化对产出的变化起到作用,通货膨胀率及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拥有很强的关联,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大于产出效应。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所以其必然具备非对称性特征。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概述

  作为一种有效的宏观调控形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稳定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影响。2008年末,我国的经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现了增速大幅下降的现象,为此政府提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经济的倒退。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后一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及银行信贷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同年货币供应量达到了60万亿元,比去年同比上涨27%,人民币新增贷款将近10万亿,同比增长了一倍之多。我国经济于2009年实现了真正的反弹,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上升、增速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像通货膨胀率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市场流动性遭到了严重影响。不久之后,我国的经济逐渐回升,GDP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突显出来。中央政府为了主动、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控制通胀预期等的关系,逐步开始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开始由“适度宽松”向“稳健”的方向转变,也就意味着央行将会继续收紧银根。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及信贷规模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货币供应量及新增信贷数额、规模等增幅降低。尽管中国宏观经济之后一直保持着平稳增长的势头,然而更加紧迫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也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更加严重,一直处于一个高位状态。中国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货币措施是不是有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作用及效果等均成为了国内专家探讨的热门话题。

  二、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的理论研究

  我们一般通过对货币政策能否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程度、货币当局是否可以借助货币政策指导经济的运行以完成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关键性措施,其有效性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一)货币内生及外生理论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否可以借助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令其满足货币的需求,进而调控宏观经济活动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前提。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不论什么时候,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了交易量,因此货币具有内生性。其后,有专家人士从其他角度对货币内生性进行了实证,也就是央行必须迁就市场的需求而令货币量增加。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当中提出货币供给是通过货币当局充分把控的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整个经济活动起到关键的作用,而货币供应量本身并不受到经济活动的束缚。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一般是由经济体系外的货币当局控制的,因此货币供给具有外生性,是外生变量。货币当局能够凭借货币发行、规定存款与储备比率等形式来操控货币供应量。国内学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某国的货币供应量在特定时期也许是具有外生性的,而在其他时期则属于内生性。虽然主流经济理论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形式及具体效果有着不同判断,但是在中央银行可以独立控制货币供给,并且在任何程度上都可以有效作用于实际的经济运行这一观点上却有着一致的结论。

  (二)货币中性及非中性理论

  货币的中性和非中性理论研究通常是针对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实物经济变量是否产生作用这一话题所展开的研究。货币供给外生理论与货币非中性都是一个国家进行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提出,流通中的货币量只是影响绝对价格水平,对于相对价格体系则没有任何影响,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当局不可以借助改变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来作用产出及就业等一系列实际经济变量。国外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提出,当货币政策的改革对经济需求扩张产生作用、转变产出、就业就实际经济变量的前提下,便能够得到货币非中性以及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则阐述了货币数量论,重点提出货币及货币政策的重要意义,认为货币长期中性、短期非中性,而美联储前理事弗雷德里克则采取计量分析的手段,通过论证得出了由于预期及未预期到的货币量变化对实际经济变量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货币具有非中性。反观中国,国内专家张晓晶依照近年来国内货币与产出的相关性得出货币非中性的结论,其对产出具有根本上的作用,货币总量控制依旧是十分奏效的宏观调控形式。与此同时,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如果发生就业短缺的状况时,货币便不再保持中性了,同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够影响实际经济变量。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分析

  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央行利用货币工具作用于中介指标,进一步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关乎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效果的最主要内容。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从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构建起宏观经济框架以来,各经济学派从多种角度出发,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外学家依照货币及其他资产间的可替代性,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成了两种,也就是货币传导途径及信贷传导途径。一部分专家认为货币政策是借助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反映市场利率,进而作用于消费及投资水平,紧接着作用于产出。货币传导途径理论是国外占据主流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提到了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及有效需求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传导机制理论。另一部分专家认为,货币政策是依靠银行信誉来影响局部投资水平,进一步作用于产出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流程并不依赖利率途径而是经由影响信贷市场上的信贷来发挥自身的效用。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中国自从构建起央行体制后开始推行货币政策。之后由于商业银行体制的创新,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信贷调控为主逐渐转变为价格及数量兼顾。自从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恢复后,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一直在持续进步和完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信贷现金指令性计划,慢慢向准利率市场化的方向演变,在窗口指导、指令性信贷计划以及利率市场化等的共同作用下对宏观经济实行着全面的控制。首先,货币传导的具体渠道。中国人民银行依照货币政策实行的需求,及时采取相应的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及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影响资金供求,目的是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的。现阶段国内采取的可以通过货币渠道进行传导对的策工具通常包括:央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以及再贴现等。国内专家高铁梅依据信贷渠道及货币渠道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总结出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渠道传导中最关键要素的结论。不管是利率、汇率或者财富效应途径,它们的主要传导渠道均为货币供应量及利率间的反向变动。一旦缺少了该环节,就不容易把传导链条维持下去。国内专家学者依据我国近些年来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国内利率并没有全部市场化,存贷款利率依旧严格控制,较大的利差不但干扰了市场利率向存贷款利率的传导,同时也阻滞了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链条,降低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在此期间,国内的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受到阻滞,信贷渠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信贷传导途径。信贷渠道理论重点是突出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关键性影响。如果对我国上世纪末期的货币政策传导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能够总结出以下结论:国内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同时通过了货币传导机制及信贷传导机制,然而信贷传导机制依然被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常用机制。银行信贷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和社会经济拥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信贷市场对GDP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拥有区别于常规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据有关人士分析,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依旧实行“窗口指导”,宏观经济政策同样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商业银行信贷根本上依然受到货币当局以及国家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广义上的货币供应量拥有非常明显的内生性,不容易作用于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重要变量,也就是利率。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波及我国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有效性。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一个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很多的经济学家均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负面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于减弱宏观经济风险拥有更有效的作用,然而货币政策的不作为导致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经济陷入更加紧缩的状态,国家必须使用更为主动、有效的货币政策。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效与否,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一)货币供应量及信贷规模、产出的关联性

  货币供应量与产出变动间的联系是货币经济学领域中具有强烈争议的关键环节,国外学者及经济学家得出的实证结论也各种各样。弗里德曼及施瓦茨、托宾借助实例论证的方式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于短期产出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其他经济学者及工作人员通过对几十个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长期产出不会造成任何程度的影响。最近,我国专家人士对货币供应量及信贷规模和产出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产出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货币在短时期内是具有非中性特征的,然而影响的时长通常比较短,一般为11个季度以内,所以从长期看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产出不会形成永久性的作用,如果是长期,那么货币则是中性的。通过对我国过去20年的有关经济数据可以总结出:国内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变化和GDP的变化呈正相关性,短时期内国内的货币具备非中性的特点。围绕货币渠道及信贷渠道,并对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从对物价及产出最终目的的作用效果来讲,贷款的影响最为明显。

  (二)货币供应量及信贷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关联性

  即便各种各样的实证分析关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产出是否具有影响这一话题意见各异,然而关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及物价变动间的联系结论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管是短期或者长期都会影响物价的变动。国外经济学家韦伯通过研究得出,通货膨胀率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将会最终造成相同程度通胀率的上升。这一点恰好和弗里德曼的观点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将通过物价的变化进行反映。我国的专家人士也对通胀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分析。刘斌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短期还是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及物价的变动两者间的关联性十分密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将会通过物价的变化进行反映。有人利用实例论证的检验手段分析了上世纪末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出了我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是十分有效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于CPI的变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除此之外,也有人通过近些年来的经济金融数据展开了实证检查,其结果证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于物价水平的作用非常显著,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明显,货币供应量的产出效应远远小于价格效应。

  (三)货币政策需要具有非对称性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实践说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当时的经济增长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西方学者逐渐开始重视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问题。科沃尔把货币的冲击作用分成正向冲击和反向冲击序列。经由对美国二战后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正向冲击对产出的上升基本没有起到作用,但是反向冲击对产出具有强烈的减少作用,正向货币冲击及反向货币冲击对不同效果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对称。国内学者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得出如下结论:经济膨胀期间,在抑制物价的方面,货币政策的强制性及财政政策的弱效应。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的经济恢复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性及货币政策的弱效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减速影响远远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加速作用。自从出现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拥有非对称性也是国内专家人士探讨的热点话题。有关人士分析表明,通货紧缩时期的脉冲响应值显然小于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远远大于扩张效应。在通货紧缩阶段选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及稳定物价的效用远不如在通胀期选择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关专家结合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及物价两个方面,分别检验了金融危机出现前后我国紧缩性及适度宽松两种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管控的真实作用。实证检验的结论显示,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真实地存在于我国,也就是在经济过热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平抑经济的效应,显然大于经济衰退期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货币政策的效应需要出现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指的是政策由制定到公开核心的或者全部的效果需要经历的一段时期。所谓时滞就是作用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西方经济学家在充分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前提下,采取计量经济手段对货币政策时滞进行了大量剖析。例如,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由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到名义收入的变化过程通常需要半年到九个月,对物价的影响则要延后半年到九个月的时间。国内学者运用时差相关系数法,取特定时期内的样本数据计算出国内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时滞大约为5个季度,而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时滞约为4到5个月。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实证的方式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期大约为3到6个月。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第一,面对金融危机时,我国所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奏效的,对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货币供应量及信贷规模的变动对产出起到了关键影响。然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其次,金融危机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恢复及增长作用较弱,然而经济过热期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胀的效果较为明显,货币政策必须具备非对称性的特征;另外,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中,信贷传导机制拥有重要的位置,而在货币渠道传导机制中,货币供应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货币供应量及利率间的传导缺失,是导致货币渠道传导不顺畅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李洪成,张霖.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探究——基于1998.1-2010.6月度数据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

  [2]尹建海.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效应[J].山东社会科学,2011(02)

  [3]董志勇.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金融危机方面论文3000字篇2

  试谈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管理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生存困境

  “水干了才会暴露出谁在裸泳”,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一度暴露出来。过去,在优良的市场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惠的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很多企业起步迅速,发展喜人,但是在经营管理上、科技创新上、企业品牌上没有下功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由于“经济和平年代”的掩盖一直被忽视,当金融危机出现以后,问题全出来了。

  1.市场萎缩,产品销售不畅

  由于国际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急剧萎缩,同时,金融危机后期,我国的传统出口国家如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消费行为以及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变化,市场保护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导致未来我们队这些国家的出口将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玩具、鞋帽、服装等产品面临着极大的销售危机。另外,由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很多的工人失业,收入减低,消费能力下降,房市萧条,导致了国内的市场陷入一个较长的萧条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未来的产品销售将困难重重。

  2.产品库存积压

  我国企业一直以产品数量取得整体规模利润,但是由于企业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困难,同时市场正在调整,企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产品的积压导致了企业资金被套牢,使得企业本来在金融危机下已经捉襟见肘的资金压力更加雪上加霜。产品积压的原因一个是市场的萎缩,另一个也是企业无法适应市场新的变化造成的。

  3.利润锐减

  我国企业原来的利润主要来自良好的出口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我国的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机遇多、竞争少,使得企业赢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市场少了、物价高了,但是职工的工资却在上涨,这使得企业的利润出现减少的趋势。同时,我国这些企业大部分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附加值少,在产业链当中处于低端,利润一直单薄,在金融危机下,利润更加少。

  4.财务危机

  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的财务就是记录一下支出与收入,保管保管现金,根本谈不上什么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报告,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一些下游销售商与生产商的倒闭与经营困难,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资金回笼的压力,很多资金收不回来,一些已经在垫资的工程也停不下来,企业困难重重。同时,由于产品库存的压力加大,压住了一部分资金,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难上加难。

  5.成本加压

  金融危机以后,企业的产品生产缩减,企业设备与工人的生产能力“吃不饱”,使得设备与人力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的成本压力加大。当前,物价上涨,企业的原材料也在上涨。同时,新的劳动法出台,对企业用工、三金、解聘等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需要慎重行事。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如何度过调整期

  金融危机后,这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更加严厉,国际贸易纠纷更加复杂化。我国的国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人力资源费用更加高涨,一些外资企业向世界上的低劳动力国家转移,国内市场未来的趋势不明,变化没有时间表。这一切需要我们企业认真思考这个经济调整期的新的战略策略,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三、经济调整前期的企业应对策略

  1.加强财务管理

  在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压力之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为企业的资金运转控制好资金,防止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留在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地方。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使得企业度过难关。要抓住一切渠道与机会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因为在金融危机下,资金就是沙漠中的泉水,是企业是救命稻草。

  2.减少产品库存

  危机下,销售受阻,相应的库存就会增加。库存是企业消化不良症的表现,金融危机下,企业产品积压,会带来销售的风险,带来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的负担加重、风险加强。所以,企业要针对市场需要,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尽力不生产一些垫资产品或者一些先销售后付款的产品。及时及时调查反馈库存情况,既保证销售的需要,也要保证减少积压。

  3.控制企业发展规模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一些原来的扩展规模的计划应该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审视。因为,一方面,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一定变化,绝大部分的出口与内销市场的消费行为与国家政策都会变。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盲目的投资扩建耗费资金非常严重。企业应该慎重思考,企业未来的战略取向,然后在思考企业扩建问题。甚至对于一些企业来讲,还需要缩减企业的一些项目,停建一些在建项目,以留下资金防止经济调整期的延长。

  4.严格控制企业成本,谨慎用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严格计算生产成本,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的竞争力,保证眼前利润的问题,也是未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企业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生产线上要勒紧裤带;另一方面,企业要谨慎用工,减少人力浪费与支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5.争取外来资金支持

  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启动了40000亿元的国家振兴经济投资计划,这项资金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争取得到国家专项投资款项,或者争取银行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这些外来资金的支持将化危机为机遇,让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四、金融危机后的长期发展策略

  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金融危机后,市场发生了变化,企业的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与重建。企业管理层要重新审视原来的计划策略,进行重新调整,这样才能与市场发展同步。加大管理与科技创新的力度。未来的市场靠什么?我们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在哪里?这都要从这两个方面去找。管理与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抓住这个核心长期做文章,才能让企业长期占据有利位置。打造企业发展品牌。在金融危机打击下,市场竞争是你死我活,但是我们发现死去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品牌,知名品牌受到的影响做小。所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主要还是靠品牌来生存。有人说:可口可乐今天倒闭,一个月后换个地方就能开工,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猜你喜欢:

    319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