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方面论文范例
正确认识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个中规律,对推动金融改革,确保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央行职能作用意义重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融改革方面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改革方面论文范例篇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更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国家各个时期的总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出发,在对现有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路径选择
前言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造,不仅牵涉到甚至决定我国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效能,决定着金融体系功能是否健全、金融整体改革的成败,也制约着农村市场经济乃至全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因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一、农村金融体制概述及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体制经重新定位后,其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同时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以及对非正规金融的整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金融本身是一个独立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所组成的有机体。农村金融体制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整体性,能够实现一定的功能。此外,农村金融体制中各部分也均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而这进一步确定了农村金融体制的形态。
当前,中国的农村金融环境正处在变革和调整时期。我国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巩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瓶颈。对此,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业在数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其数量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农村经济增长没有出现与之相协调的景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仍未改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金融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能满足“三农”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目前农村已形成了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及主要负责储蓄业务的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制安排。可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现象。就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现状而言,其存在的问题令人十分担忧。
二、现有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新的改革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现有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换而言之,就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已不适应现在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农村金融工作的正常开展。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在农村服务的各金融机构只办理单纯的存款和贷款业务。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在城市广泛开展的一些业务在农村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核心力量,目前主要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已成为农信社支农的重要渠道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此业务急需进一步改进。信贷额度较小,就不能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需要;贷款期限太短,更不利于农户从长远角度安排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最关键的是还导致了广大农村存在严重的资金外流现象。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是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再转投向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农户存款余额就大于贷款,并且存贷差逐年扩大。此外,农村邮政储蓄更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可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明显多于贷款,从而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三)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虽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但这些金融组织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尤其是农业发展银行不仅资金来源不稳定,而且资金运用效益低下,业务范围狭窄,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而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可目前农村信用社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它是在政府隐性担保下运作;第二,治理结构不完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形同虚设;第三,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十分严重。
(四)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较大风险
在我国实际生产生活中,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这可以增加农户的投资,对农业生产有利,对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游离于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之外,具有较大金融风险;第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高利贷运营可能会加剧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第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缺乏法人主体,组织制度不规范,在责任承担上难以保证。
(五)农村民间借贷缺乏政策及法律的支持和监督
据调查统计,民间借贷的规模和作用非常大。即使在资金短缺而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仍有着重要作用。民间信用和融资方式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担保抵押借贷、民间票据贴现、各种呈会以及互助会等,但同时民间金融活动也有相当的风险;且民间借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利贷,会出现诈骗和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探讨
迅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对农村金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金融工作在贷款原则、机构设置及资金管理等方面仍是老式的一套,已不能适应现如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尽早探讨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和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且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而又稳妥的进行。
(一)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
1.加强中国农业银行对“三农”的服务力度
要加强中国农业银行对“三农”的服务力度,就需要我国农业银行在现有结合股份制改革工作中明确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定位,通过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并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此外,还应应适当放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资金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范围。
2.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功能
首先,应当清楚知道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增强其独立自主和自负盈亏的能力,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经营较好、更适合商业化运作的农村信用社,最好转变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适合合作金融发展的地区,应该建立充分体现社员权利和义务的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原有的国有股本也可以逐步出售给社员。经营政策性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归入国有或地方的政策性银行,通过政府注资、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来解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问题。
3.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
要改变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负责国家粮、棉和油收购贷款的格局,扩大其业务范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要在现有基础上调整充实业务范围,积极开办粮油产业化经营贷款,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2)逐步开办扶贫开发项目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以及技术改造贷款业务;(3)改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筹资渠道。
4.完善邮政储蓄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针对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现状,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将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并将此作为一项制度稳定下来;其次,降低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中央银行利率,大力推进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并设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部门,面向“三农”开展业务,这样效果会更佳;最后,还可以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制度,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 借此缓解农村资金外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5.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根据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表明,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或民间金融来满足,我国也不例外。大量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存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由于其游离于央行监管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风险,所以应当采取必要的疏导政策。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1)对现已存在的民间金融组织加大金融执法力度,对其进行规范和改造,使其向合作性金融发展;(2)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3)通过建立存款保险体系,逐步防范和控制风险。
总而言之,应当积极发展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拓宽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
(二)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村保险制度
这就要求由国家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在险种设置上,要注意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不断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要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尤其要改善理赔状况。而在农业保险实施方式上,应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的方式, 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作物保险实施强制保险,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也这样才能提升保险在农民心中的形象,加快农村保险业的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为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各种扶持措施,探索建立为农户融资作担保的信贷担保机构,并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其运行。首先,在当前县域财政比较困难、民营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可适当调整社保资金、房改资金使用范围,将部分资金注入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按照一定的分红比例返还给社保部门,达到社保资金及房改资金增值、保值和有效解决担保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要明确担保公司市场定位。农户信用担保业务风险很高,且风险与收益并不对称,不适合商业化运作,要保证这项业务顺利开展,就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保本赢利应该是其经营的主导方面。最后,应针对农户和农村各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施动产抵押、仓单抵押和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
(四)加强政府的金融监管
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逐渐减少政府对金融业干预,以提高金融效率的过程。金融监管的不力和缺乏只会加大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风险,给金融乃至经济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因此,应当用有效的金融制约手段,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供给,改善当前的金融抑制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持好放松金融管制和加强金融监管的一致性,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是放弃政府对银行和其他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而是要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必须转变角色,由干预者转变为监督管理者。
结语
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更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又复杂的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加以推进,并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制,进而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彦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2] 胡方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09).
[3] 常亮.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J].消费导刊,2009,(21).
[4] 周娜 贾美霞.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及其实施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09,(02).
[5] 钱水土.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顾与评价[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02).
[6] 吕世辰 申秋红.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析[J].经济问题,2006,(09).
金融改革方面论文范例篇2
浅谈金融改革回顾及展望
摘要:通过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了我国金融业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改革金融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改革,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法人治理结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市场层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金融改革;经营风险;金融创新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金融业的存在机构单一,业务范围狭窄,行政主导等特征,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高,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1978年开始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就是针对改变这种单一的金融制度而开始的。
(一)加快发展各类金融机构
大体上为1978―1984年,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进入了一种制度调整的发生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体系和结构出现了变化,最主要地表现在实行金融机构多元化,打破传统制度一统天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制度的框架。
(二)实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
1985―1996年,金融基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金融市场建立了初步框架。实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推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在管理制度上放权让利,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银行间的业务交叉,通过业务交叉开展竞争。在管理机制上引入风险、利润、成本范畴,实行商业银行和政策金融分离。
(三)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从1997年开始至今,实行以调整和充实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演变。在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使金融组织体系朝着国际规范的结构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变革进入市场金融体系框架的调整和充实阶段。在这个阶段实施了金融不良资产剥离,建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启动了资产证券化,资本市场的扩容以跨历史性的速度发展。加速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改革进程,股份制改革逐步实施。扩大了金融服务领域,启动了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保险、证券业领域出现了大面积合作,混业经营正在悄然成为潮流。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
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以金融行业的正常运转为基础。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机构组成,而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有效提高
由于金融体制机制和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业务由原先仅有的存、贷、结算扩展到现在复杂的业务结构体系,资产证券化试点、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和衍生品交易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务最活跃的领域。在证券领域,证券承销、资产证券化、集合理财等新型业务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逐步发展
货币市场上,近年来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范围已扩大到存款类金融机构、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等绝大部分金融机构。200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额为6 728亿元。2006年末,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是市场建立之初的14倍;年交易量达到2.15万亿元,是市场建立初期的10倍多。此外,我国票据市场交易量增长很快,票据融资使用率逐渐上涨。
资本市场发展经历了30年的时间,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路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上呈平稳发展并不断提高的态势,股票市场得到发展,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底,深沪两市共有股民账户总额1.38亿户,上市公司1 529家,上市证券1990只,总市值达32.92万亿元,共募资7 438亿元。
三、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迄今为止,我国金融体制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市场化步伐迟缓,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和风险。
(一)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缺乏对各种权利的有效制衡
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对所有者代表和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各种权利缺乏有效的制衡,导致国有金融机构缺乏成本意识和盈利经营意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没能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决策执行体系不合理、监管有效性不足、内部人控制等难以理顺的政银关系、银企关系和银行内部关系。
2.经营风险较大,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已由单一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的集合。我国商业银行以前处于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相对固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在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上不够到位。这将使我国商业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总体竞争力不强
中资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与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而国际大银行的相应比例为50%左右。因此,中资银行应努力实现从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向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创新领域转化,以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来降低资金成本,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减小外资银行在业务领域的冲击。
(二)证券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转型需求,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但是,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处于类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资本市场相比,以及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1.证券市场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重过低
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系统资产占比过高,证券市场资产占比过低。此外,中国居民所有金融资产中,仅有13%左右投资于证券市场,银行存款比例高达75%,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总体比例过小。在海外大部分成熟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上,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不是银行贷款,而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的直接融资。
2.市场层次单一,交易品种和数量不够丰富
中国股票市场主要由沪深主板、中小企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组成。与成熟市场层次多样、板块有效连通互动的情况相比,中国股票市场结构单一,多层次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在大部分成熟市场和一些新兴市场上,交易所除进行股票、债券的现货交易外,还有股指期权、期货产品,以及大量的个股期权期货产品进行交易。相对来说,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品种则过少。
四、政策建议
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些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原则,深化了全社会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实现了金融业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调动了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规范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我国金融业需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善。
(一)完善金融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使其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经营模式、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二)实现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是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相连通的问题。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发展速度不协调,影响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分散和化解,因此,转变分业经营的隔离现状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因素考虑,混业经营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各个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竞争博弈中的动态最优选择。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多元化经营为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金融机构通过拓展业务领域,增强了资金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在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集团、设立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开始了混业经营的探索。例如,2005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8只证券投资基金;2007年9月11日,浦发银行成功发行了首期43.8亿元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正式拉开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第二批试点的序幕,证券化的资产已由简单的信贷资产和住房抵押贷款扩大到不良贷款和其他资产。
(三)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
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运用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大胆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增加资本金比例,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清收不良贷款,增资扩股等方式,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
大力推进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融资和投资需求。继续鼓励和支持主板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完善中小企业板的各项制度,不断扩大规模;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通道。推动债券发行机制市场化改革,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逐步丰富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
除此之外,还需加速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