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 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金融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金融论文篇1
加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摘要:在推动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背景下,加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
一、农业产业化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并指出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显然,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融资主渠道作用,但是由于农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但使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支持农村 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主体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 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化,但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种类型: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龙头企业(连接生产和市场,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合作中介组织(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产销一体化公司(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
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外部 环境建设等,参与的各主体在产业化过程中都无一例外的需要大量的、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参与的各主体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2000年在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约占41%,合作组织带动型约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约占12%,其他类型约占14%,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4200亿元。而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带动8454万农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41.8%。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4261亿元,出口创汇200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倍和2倍,带动从业人员达1362.6万人。可见,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极具成长性和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对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
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方面,龙头企业在原料收购、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不但要面临市场风险,而且要面临自然风险,龙头企业为减少和控制风险,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客观上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在整体上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农民参与率不高,从而大大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龙头企业在资本运作和融资方面的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内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其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其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过度倾斜,使得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其中,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又要远远高于其他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优惠。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则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由于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又加大了商业银行监管和风险的难度,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增加。在中间业务上,现有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可提供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很少);服务层次低(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服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能转化。在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 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明显的困难。
(二)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和重要载体,其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障,农户的生产必须适应和满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以及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户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实现经营转向和规模化生产,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资金不足对农户的正常生产和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虽然有增加,但其收入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的资金积累能力,影响了农户的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才能发挥产业整体优势,推进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也低,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从农业科技的创新到新技术的推广 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以发达国家为例,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占50%左右,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左右。在政府和企业资金的支持下,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明显。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4%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左右),甚至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8%),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差距就更大。因此,必须增加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四)农业产业化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其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营销 网络建设以及农业信息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从农产品基地建设来看,没有优质专用的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则缺乏生存的“根基”。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数量上、规模上的不够,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健全国内外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机制,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应急应变机制,是我国加入WTO后有效保护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需要。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信息,并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能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信息安排生产和经营,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对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龙头企业的 发展、农户的生产、 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外部 环境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导致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存在严重短缺。
三、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和设计。现阶段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来干预 经济发展。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显然,在目前金融秩序和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阻碍和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农村,更需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支持道路。
从经营理念上看,西部农村金融部门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现阶段农村金融部门中部分 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淡薄,缺乏长远发展战略意识,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业务。同时,由于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健全,农村信贷资金又具有点多、面广、风险难控制等特点,因而在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上,存有消极畏难情绪,产生不敢放贷或不愿放贷的 心理障碍,致使农贷发放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重 工商轻种养业、重企业轻农户、重公有经济轻个体私营经济的倾向,显然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贷 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从农村资金分流渠道上看,农村信贷资金筹集难度大。当前农村资金呈现出“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首先,农村资金分流渠道增多,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储蓄、信贷、投资等方式,农村资金流量沿着村→乡镇→县→市(区)运动,直接或间接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近年来虽然通过支农再贷款方式返还回流了部分,但总量还是低于农村资金的外流量。其次,近年来部分乡镇大搞小集镇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向农民集资摊派,同时农民建房、子女上学、就医等消费需求增大,也在客观上加大了筹资难度。最后,由于体制性、政策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农业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增加,亏损加剧,这也加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筹措难度。
从资金投入机制上看,不健全的机制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机制主要有以下弊端:一是投入渠道狭窄。真正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服务配套及种养业的贷款还不到其信贷总量的一半。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这其中的一部分不得不转向前农产业,真正投入农业基础部门的资金微乎其微。同时,与农业相关的一些工商企业和服务业,由于商业趋利行为的驱动,不仅不加大对农业服务性投入,反而还通过多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农业投入资金。二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目前农业投入机制的弱点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通常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少有产出)。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产业特征在农业生产力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形下,必然导致农业自我积累功能低,积累效益差,造成投入后的资金不能迅速有效地聚集成回流所必需的返还利润,补偿机制无法正常运行,致使资金投入主体的经营积极性受挫下滑。
从金融服务上看,西部农村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给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目前部分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方式仍停留在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方式上,部分农村金融部门的外汇、票据业务也尚未开办,少数结算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等,很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四、结论
重视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当然,做好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 税收政策、劳动、工资和 社会保障政策、社会化服务政策等工作,使得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 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小城镇建设,2006(2).
2、周新德.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势在必行[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3).
农业金融论文篇2
以农业供应链金融打造农业产业银行
【摘要】供应链主要是指一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间包含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及零售商,最终到达用户手中的供给链条。而供应链金融则是将这个链条上的所有成员当作一个整体,借助大型核心企业未供应商进行深入了解,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较好的中小企业作为银行融资对象,提供系统融资给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本文主要是基于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产业化银行进行打造,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农业产业 银行 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现代化建设中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要解决,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本文主要结合某省内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称某银行)作为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金融的银行,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开创了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解决了农村抵押条件缺乏、资源流转困难、农村金融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形成了一套提升农村产业化、解放劳动力、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农村增收创造良好的金融条件,有效的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一)前提条件
针对农业来说,其产业链划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和销售、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农产品销售等几个环节。在农业产业链内,农户、农资公司、农产品收储及加工企业、农产品贸易公司等构成了产业链的主体,形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农产品及原材料由于生产、加工及销售等环节使其价值增加,给农业及企业带来一定的授予,各主体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上下游企业,形成供应链。这种年农业产业链基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农业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前提。
(二)设计思路
新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农村,以往的单笔监测、单户考察的点对点模式发生了变化,从农业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按照地方特色农产品及优势农业为基础,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中小企业、消费者、农户,从而提出一种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在这种新的运作方式下,将“实贷实付”信贷管理进行了落实,适应了信贷变革的要求,通过对供应链环节的信用转移来获取更多支持供应链的成员,不但对相对弱势的农户及小企业是一种扶持,更重要的是也促进了中小企业及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运行效率方面是有效的提升。
(三)类型
本文所述的某银行主要是在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供应及销售各环节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开辟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新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农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核心企业+中小供应商、公司(收储加工)+农户,这些模式与农产品种植养殖、农资生产销售、品牌食品生产、收储加工等产业链相匹配,各个环节相连接,够曾整个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协调运转。新模式下出现的新产品主要包括:种植贷,是种植户进行农业生产融资的方式;养殖贷,是养殖户进行农业生产融资的方式;农资贷,是种植户采购生产资料融资的方式;粮贸贷,是粮食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方式;农机贷,是农户购买农业机具融资的方式;农信通,是合作社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方式。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担保形式,如联保、信用、抵押等,还有就是有特殊需求时可以通过信用证、保理、消费信贷及买方信贷的方式进行满足。某银行的新融资模式不但提高了其市场经营能力及业务拓展能力,更重要的是各项措施满足了供应链成员的需求。
(四)客户及目标市场
由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物资、农机企业及粮贸企业构成的年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客户进行细分,主要可以分为农业、牧业、林业、渔业、副业;从涉农贷款的主体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自然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农村妇女创业贷款等;根据参与农业产业链环节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零售企业、加工企业、地方企业、农垦及终端消费者等。在某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其市场目标及客户体系以金字塔的形式存在,农户构成了供应链金字塔的基座,供应链金字塔塔尖则是核心企业。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可行性分析
(一)较强的可复制性
根据某银行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在我国广大农村,具备农业供应链金融特点的模式已经普遍存在,因此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较强。通过某银行在实践中的经验,“公司+农户”模式在银行服务区域内肉鸡养殖项目中取得了成功,将此模式复制到周边县市肉禽养殖中,其效果也非常好。在实践中,将一种成功的模式复制到其他具备基本条件的地方,其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目前某银行正将中粮集团产业链的模式进行复制,尝试在山东、天津等地建立村镇银行,希望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较好的推广价值
通过进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某银行在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操作,使得农业土地的利用率及产出率大幅提高,传统“靠天吃饭”的农业状态转变为以科技和保险相结合的状态,使农业的现代化更向前迈进一步;随着订单农业的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土地流转基础上发展订单农业的载体,对农村劳动力是一种解放,使得养殖业、畜牧业发展,城市务工人员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多元化,农民的收入也稳步的增长起来,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某银行实施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以来,其其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农民用户、股东满意、政府支持、品牌形象及影响力都得到提升的效果。由此可见,农业产业链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现阶段的农村金融基础上,实现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三)有效的风控手段
对风险的多种管控手段,有效的降低了银行信贷的风险。首先通过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下层各个环节签订生产订单,将市场风险降至最低;其次,通过引入借款人见物不见钱、贷款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的方式,对资金封闭运行,落实了银监会的实贷实付要求,避免了出现资金挪用的风险;第三,通过核心企业担保,农户联保等方式,防止违约风险出现;第四,引入科技指导机制,鼓励贷款人投保,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第五,通过科学的约束机制、制约机制及创新机制的构建,防止操作风险的出现。
三、结束语
以农业供应链金融对农业产业银行进行打造,走出一条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银行道路,在我国广大农村是较为适用的,某银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其发展标志着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较好,是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谢斯儒.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三农”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经济视角.2011(27).
[2]宋雅楠,赵文,于茂民.农业产业链成长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机理和案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2(3).
[3]关喜华.以农业供应链金融打造农业产业银行[J].人民论坛.2011(18).
[4]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5]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