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金融证券论文>金融研究>

国际投资学研究论文

斯娃分享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其前沿与核心内容是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运作的主要平台就是国际金融中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投资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投资学研究论文篇一

  《 国际金融组织知识合作的启示 》

  摘要:

  近年来,以发展经验和知识分享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合作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多管齐下、深入开展国际多边知识合作,逐步完善合作模式,努力提升援助有效性。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国的合作也从资金合作为主向资金与知识合作并重转变。本文拟在分析总结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知识合作模式和经验基础上,对更好开展农业知识合作、对外推广中国农业发展经验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知识合作;经验;启示

  国际发展援助的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对受援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援助国扩大自身产品和服务出口,实际上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国际合作方式。

  知识合作是国际发展援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关于知识合作的统一定义,但笔者认为,知识合作是一个相对于资金合作的概念,资金合作关注援助资金数量、以具体的项目为资金投放的载体、以实体化成果作为合作成败的衡量标准,更为关注经济增长;知识合作则聚焦创造、传播、共享和应用发展知识、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瞄准受援国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世界银行(简称世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是在亚洲开展国际发展援助的最主要国际金融组织,业已成为发展资源从发达国家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重要国际渠道。近年来,世行和亚行都努力成为全球发展的“知识银行”,将成功的国际发展知识、模式和经验分享给受援国,推动受援国理念更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并通过能力建设帮助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以更有效地帮助受援国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世行和亚行推动知识合作积累了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对外交流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很好的借鉴。

  1从“知识银行”到“交付科学”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世行和亚行自建立以来就成为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一直致力于开展传统型的国际发展援助。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并逐渐认识到这些发展知识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工具,价值会超过其拥有的有形金融资源的价值,所以不能将这些知识和经验仅只作为实现总体援助战略的支持工具,而应通过项目实践形成新的发展知识,并通过有效方式进行发展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分享,从而实现全过程知识合作,最终达到改进援助项目执行质量和成效、加强知识分享、提升受援国知识收集和运用能力的目的。

  世行现任行长金墉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共享繁荣的“交付科学”理念,瞄准如何更好向贫困人群提供知识,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更为有效地实现减贫和发展。这进一步明确了下阶段加强知识合作的方向,即世行和亚行已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实地工作经验,今后需要更好地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经实践验证的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方案付诸新的实践。

  2世行和亚行知识合作的主要形式

  世行和亚行在全球数十年的实践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知识合作,可以归纳为分析和咨询服务、技术援助、贷款项目和能力建设等4种形式,这些合作形式常常交叉采用而且与资金合作同时进行,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1分析和咨询服务分析研究和信息服务是世行和亚行开展知识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其减贫目标的有效手段。世行和亚行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受援国宏观经济或特定部门/领域开展分析和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世行和亚行一般直接组织力量或与受援国部门合作开展此类研究,研究成果对受援国发展战略、部门政策以及世行和亚行援助战略的制定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分析和咨询服务也是知识分享的过程。

  世行和亚行既能根据自身丰富的发展知识为受援国提供发展政策建议,又能收集受援国的一手资料,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这些信息有助于世行和亚行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有效的援助。近年来,中国政府主动借助世行和亚行资源,共同开展了多项重大且着眼长远的发展战略研究。

  如中国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行联合组织专门研究,先后推出了《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等研究报告,在金融、环境、土地流转和户籍制度等迫切需要改革的领域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2.2技术援助技术援助是指发展中国家利用世行和亚行无偿赠款或低息贷款引进国际智力资源,分析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世行和亚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能力、完善发展制度的重要措施,一些技术援助的成果还会用于规划新的贷款项目。落实援助资金是顺利开展技术援助的前提和基础,世行和亚行接受各国政府和机构的捐赠,建立信托基金,资助中国开展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退化、碳金融、抗击艾滋病等领域的发展项目。

  全球环境基金是最主要的国际无偿资金提供方,世行是管理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项目最多的国际金融组织,亚行位列第三,分别占全球环境基金在中国项目总数的41%和10%。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累计向亚行捐款4000万美元设立中国基金,实施援助项目,支持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对话、知识交流和能力建设。中国政府于2015年7月与世行签署协议设立一笔50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为全球和地区层面的知识开发和人力资源合作提供资助。

  2.3贷款项目世行和亚行贷款项目不但具有资金支持功能,还发挥着引进和交流发展知识的功效,通过项目示范推动引入的国际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国内应用,从而推动相关政策改革,增加项目附加值。过去30年,通过实施世行和亚行贷款项目,中国很多行业和部门引进了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如竞争性招投标、环境影响评估、社会评价、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提款报账制等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世行还设计了专门的发展政策贷款,不与具体的投资项目相联系,更加突出对政策引导,直接帮助其成员制定政策和开展机构改革,提高获得和利用发展知识的能力,以实现特定的发展目标。发展政策贷款最初主要针对借款国宏观经济政策改革,目前已将重点转移到结构调整、金融部门改革、社会政策改革和改善公共部门资源管理等方面。

  2.4能力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行和亚行更为重视能力建设,视其为取得发展成效的关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能力建设活动,包括项目业务培训、世行/亚行学院培训、实习机会、考察和交流等,努力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国家事务宏观管理能力,以持续实施发展规划,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世行和亚行推动知识合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世行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围绕明确的发展目标,整合内外部力量,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推动建设“知识银行”,积累了丰富经验。

  (1)以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知识合作主要目标,遵循长期合作战略,尊重受援国发展意愿。世行和亚行都将支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为知识合作的总体目标,聚焦减贫,努力通过全球合作来促进和实现发展,并以此为导向制定知识合作规划,争取资源,设计活动,着重落实“自主性”“联系”“协调”“成果导向”和“相互问责”等5项原则,努力提高援助的有效性。

  世行和亚行特别注意根据合作战略开展知识合作,会制定专题战略及部门战略,指导其在某一具体部门或某一发展领域的工作,制定国别援助战略,确保能够最有效地瞄准该国实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知识合作重点领域和具体题目必须符合上述战略的设计。

  世行和亚行还注意尊重受援国政府意愿,以满足受援国实际需求为导向,着重分析研究受援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根据受援国发展战略确定合作优先领域,强调国家自主权、参与进程、伙伴关系和结果。如2012年亚行执行董事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国别伙伴战略(2011—2015)》(CPS)是指导中国与亚行5年合作的重要文件。

  依据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以及亚行《长期战略框架(2008—2020年)》,CPS确定包容性增长、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合作一体化为未来5年亚行对中国合作的3大支柱,并将自然资源和农业、能源、交通和城市发展作为4个重点支持领域。

  CPS实施近4年多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2)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推动知识产品创造和积累。世行和亚行构建知识银行的基础是具有优秀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能力。一方面,世行和亚行拥有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以及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辅之以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丰富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了知识创造和积累能力。另一方面,世行和亚行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分支机构遍及全球/亚洲,如世行在世界12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能够及时收集一手发展数据,经过专家团队的整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开展全过程知识合作的能力。世行和亚行都有较为成熟的资源落实机制。技术援助和贷赠款项目中的课题研究,一般需要按照世行和亚行采购程序进行公开招标,选择外部执行机构负责开展。

  (3)注重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推动知识的共享和传播。世行和亚行注重培育受援国长期增长能力,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所以特别关注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注重通过研究报告、数据资料以及知识交流平台提供全球发展知识,并为全球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科研人员、社会团体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如世行每年发布《世界发展报告》,聚焦特定关键发展问题,研究相关领域正反两方面经验,建设性地提出发展与改革政策思路和制度建设意见;还每年投资300万美元建立了城市化、绿色增长、信息与通信技术、创造就业、保障营养、农业及粮食安全等6个领域的公开知识合作平台。尤为重要的是,世行和亚行都建立了专门部门促进发展知识的学习和共享,世行建立了世行学院,亚行也组建了亚行学院,向成员提供培训和政策咨询,帮助他们获得发展知识与经验。

  (4)借鉴中国经验开展南南知识合作成为世行和亚行知识合作的新热点。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是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是优质的外交资源,也是国际发展援助的重要舞台。很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借助世行和亚行平台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知识、经验和模式。世行和亚行也已将中国作为发展知识、经验和模式的主要来源,高度重视和中国政府开展全球农业知识合作,以“亚行—中国区域知识共享中心”和“世行—中国发展实践知识中心”为平台,系统梳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推动国内交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并向国际社会推广。

  4启示

  知识合作对促进国际发展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一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其核心利益有很大帮助。世行和亚行开展知识合作取得了丰富成果,积累了成功经验,也为中国利用世行和亚行,乃至其他国际组织平台交流和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经验,推动农业“走出去”带来了4点启示:(1)围绕授人以渔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尊重合作方意愿,助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得到国际组织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学习和分享热情持续高涨。党的报告提出,“我们将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农业发展相关知识与经验正在成为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抓手,借助世行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中国农业发展适用技术和经验,助力全球治理改革,增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曾明确指出,“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应重视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走出去”,始终坚持“需求主导、全面协调、注重实效”的原则,提高农业知识合作的有效性,尊重受援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意愿,充分考虑受援国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优先事宜,实施中注意根据受援国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和方式;瞄准授人以渔,帮助受援国学会长期生存发展的技能“渔”,加强知识产品转让和经验共享,提升受援国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升农业生产。(2)规划先行,以联合研讨和能力构建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开展。

  知识合作应是研究、调研以及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开展知识分享和传播首先应组织编制中国国际农业知识合作战略及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合作机制和相关政策支持,在合作模式上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目标上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统筹“战略规划制定”与“发展合作实践”。具体路径上可充分利用世行和亚行平台推广中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在合作初始,可以联合举办研讨及合作调研,支持受援国弄清其发展的优劣势,促进政策创设;逐步深入设计适合的知识合作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受援国农业发展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援助,并通过人才培养不断增强其发展能力;最后,形成稳固的知识合作机制。

  (3)总结梳理、搭建平台,在发展援助领域提升中国话语权。深入、持续、有效地做好中国农业对外知识合作,在发展援助领域提升中国话语权迫切需要对中国农业发展知识与经验进行清晰认识和区分,系统梳理后再进行国际转化,以实现中国农业发展经验与目标受援国的有效对接。但当前对中国农业发展经验梳理总结不够,一些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介绍甚至存在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知识合作的效果。所以必须依托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门和项目单位,做好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品种与技术的梳理,加大知识储备,形成系统的知识数据库。

  当前,可围绕国际热点发展问题,如小农户生计改善、实现粮食安全等梳理中国经验,并探索以国际化语言对外介绍。同时,应注重搭建知识交流平台,通过研究报告发布、数据资料信息交流和热点问题研讨,实现知识扩散活动常态化。重点是以建成中国农业促进国际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为目标,形成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农村促进国际发展知识管理及扩散平台,服务于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并为全球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科研人员、社会团体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当前可重点利用中国捐助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推动建设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南南合作知识分享平台。

  参考文献

  黄梅波,朱丹丹.2013.知识合作在国际发展援助中的作用[J].国际论坛(2).

  谢世清.2011.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30周年述评[J].宏观经济研究(2).

  郑晓松.2013.不断探索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新思路[J].中国财政(8).

  国际投资学研究论文篇二

  《 国际金融中的电子商务探究 》

  【摘要】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的应用,为当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在国贸与国际金融领域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措施,为其实现更好的发展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

  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一)技术发展成熟形式多样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成功应用,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不再受到地域、货币形式等传统因素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网络实现商品销售与购买是电子商务对贸易的最大突破,使得传统生产经营及营销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金融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其中金融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表现最为明显。从狭义范围来看,主要表现为电子金融活动的形式突破传统限制,越来越多样化。比如电子货币、支付宝、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形式多样的电子支付手段。从广义角度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载体与技术支撑,来实现全球范围资金流动的金融活动。

  (二)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电子商务依托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实现电子化在线交易。因此,网络信息传输能力及实体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完善。随着科技带动生产力提高的效果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加大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传送信息光缆的铺设、电脑设备的推广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手机上网及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等功能的实现。只有网络设备的完备才能从根本上为跨境的贸易与金融奠定良好的物质设备支持。

  (三)创新发展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与使用,国际贸易领域依托互联网进行跨境、跨区域的信息商品及资源的咨询、交换、采购、付费、通关等,在结算时无需动用现实货币,只需通过虚拟形式及网络账户实现资金的划转。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交易参与者包括进口方、出口方、海关、商检、保险、运输方、金融机构或银行均实现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实时实际操作,创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发展方式。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电子商务存在问题

  (一)政策及法律法规匮乏作为国际贸易中新兴且方兴未艾的交易方式,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贸易法律及规则明显落后于现实业务的发展速度。同时,电子商务中涉及的合同及法律效力问题,如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电子商务认证及留痕、网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业务维权等一系列问题的法律法规尚未全面出台。电子金融法律制度对国际金融的发展十分重要。电子金融法律制度既是电子金融活动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又是国金金融电子化发展进行监管的制度依据。目前,电子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电子金融交易不规范,经常会在存贷款、同业拆借、电子资金划拨、证券交易、金融信托的交易活动中各方主体的违约或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经济纠纷,无法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决。

  (二)人才匮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其与传统行业相比,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更加严苛。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应用的人才,至少需要精通计算机知识、经济知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要至少精通一门外语,了解相关行业术语。因此,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中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口比较大,据相关部门统计,未来四年经济周期内,我国对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缺口为400万左右。

  (三)风险隐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金融结算,关键依托互联网及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虽然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存储,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网络技术的发展。黑客及病毒程序经常入侵互联网络,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国防范风险的重点。依托网络进行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结算的业务时刻面临着风险,一旦遭遇黑客或病毒袭击,数据信息会泄露,商业机密及大额资金均存在安全隐患。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电子商务未来应用与解决对策

  (一)加快法律创建,提供良好法律支持根据电子商务技术在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实际,适时制定完备的具有普适性的商务运行操作法则。同时,为解决电子商务合同、电子签名及电子留痕管理、国际结算等环节存在争端的问题,要制定细化的问题解决对策,及时制定出台新的贸易及金融电子商务法规。

  (二)加强人才培养,扩充人力资源高等院校要积极承担起培养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相关专业,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从事和具体开展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电子商务的企业或公司要积极培养人才,做好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人才基础。

  (三)建立安全控制中心,保证交易网络安全充分保重网络安全,要积极建立国家级安全控制中心系统,保证网络信息、网络交易的安全。积极研发安全保护系统,包括安全铲平的测试与认证、病毒检测与防治、系统防攻击、密钥管理等。

  (四)其他方面加强电子商务参与主体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共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的快速研发。包括业务主体与金融机构、税务、海关、外汇等部门和产品行业供应者之间建立外贸专用信息网、国际结算专用通道等。积极建立电子商务征信等级平台。对参与电子商务的贸易主体、结算主体,建立类似于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积极建立电子商务征信等级平台,通过信用等级来实现对各方参与主体的考察与制约。综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活动突破了传统商务活动在时空上的限制。电子商务在国贸与国际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业务发展更加灵活。同时,我们也要面对这一主流发展趋势下存在的问题,只有积极解决好问题才能更加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J].宏观经济研究,2010(13).

  [2]覃征.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有关国际投资学研究论文推荐:

1.有关国际金融类论文范文

2.有关国际金融研究论文范文

3.电大金融专科论文

4.浅谈国际贸易专业论文

5.我国国际投资的环境监管问题研究论文

6.项目投资管理论文参考

7.证券投资学学科论文

    167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