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自主性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中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语言学习中,只要不断地进行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了解其中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这个方法其实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通过不断诵读,确实能够有效地稳固学生对于单词、句子结构、整体语感的掌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就是阅读再多遍,也不可能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集大成者,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是涵盖面极广的语言的精炼和巧妙的运用。文学作品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和使用只会高出一般语言文字的使用要求而不会比这个要求更低,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引入英美文学这一元素,以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教学实践,教师们发现,将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的确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并且学生的英语驾驭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达到了兼具考试和实用两个层次的价值,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刻了解西方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决定着语言的所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明的精炼。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于该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学习。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本国文化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即便是再小的国家,也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这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在短短十数年中精通是绝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中国学生每个人的语文成绩都不会太差,但是未必每个人的成绩都会很好的原因所在。本国语言的学习尚且如此,更遑论拒自己国家千里万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特别巨大的国家的语言的学习。而每一个国家都有具备极强文字驾驭能力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语言的精炼与巧妙组合,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解析十分有帮助,还直接体现了本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文化这种元素是无法进行教育的,只能自己去感悟,通过对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敏感程度。
2、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中国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要点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是其实我们从这几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层次是非常低的。举例来说,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语文教学来说,听和说不必考核,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但是对于语文的考察却不会仅仅停留在能读懂和能写出两个层次,语文的考核会考核学生对于古文、现代文深刻的理解,要体会隐藏在纸面上的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元素。但是对于英语的考核就没有这么深入。当然,对母语的考核和对外语的考核肯定是要有所区别的,但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是要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在国际上与英语母语的人流畅沟通的,所以要求必须要提高。但是又因为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提升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并且体会其中的感情和文化就是不错的方法。
3、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关于“兼听”和“偏听”的讨论。在语言的学习中亦是如此。尽管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能够对全世界范围内各种意识形态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认识,会让学生的这种信仰更加坚定。并且刨除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些直接的元素来考虑的话,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会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在情感的表达上,这种人文的思潮是任何国家都一致的。并且当前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如果全面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对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文学作品在提升审美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的人文性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望尘莫及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解析
1、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绝不仅仅是多看基本英美文学名著就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和改革。第一,要进行教育体制上的必要革新。教育改革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了,但是似乎整个教育体制变动较大的只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似乎并不大。这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高等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改革的成效将直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具体到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这一目标上,自然不可以免地要谈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倾斜。想要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必然要做的是加大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阅读量。并且为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并不会吸引大多数的学生,所以有必要用相对的考核对敦促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本身这种模式都是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考核自然也不能够仅仅是考试。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活动和比赛,既增加趣味性,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理解,一举多得。第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有必要了。既然要求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有一定的提升,那么相应的,教师的英美文学素养必须也有所保障,并且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也应当有相应的提升。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应当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到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英美文学在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的领会,并且主动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的要求比传统的英语教师要高得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对西方文化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好的整体把握、对世界各国的一些文化知识都有涉猎。这样能力全面的教师才能够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优秀的英美文学素养。第三,当前的英语教材亟需改编。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课上的部分讲解和课下的学生自觉是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的,要做到将英美文学素养作为评价高校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就需要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改编。当前的英语教材是中国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国外的相关专家联合编写的,这些教材的确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但是却在文学性上有些许的不足之处。未来英语教材应当在保有现有的模式下,加入大篇幅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英语教材,而是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这样对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感和适应未来的国际化社会是更加有利的。当然,英美文学作品加入教材中对于学生理解来说是产生了一些困难的,因为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俚语、修辞和非常规的英语用法,不过对于适应了这些困难以后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就会变得更加简单。
2、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现实路径
在解决了基本的教育体制、教材、教师三方面的前提条件以后,就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文学素养的培养了。第一,要设置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学生读写和教师讲解就能够完全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讲解之前自己先通读设定的篇章,找出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地方,用师生交流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多采取一些活动,例如文学作品的演绎、文学作品读后感的诵读等等,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熟悉和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外要进行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活动等等。第二,多利用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当前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和网络的时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从网络中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资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学作品的整体逻辑和脉络等等,并且借助于多媒体的设备,用各种声光影结合的形式改变以往仅仅给学生视觉刺激的教师模式。其实这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文学作品的信息,还能够真正地将传统英语教学中的被动地“教”为主体向现在的主动地“学”而转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变得更有成效。第三,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说和写。每一个人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多或少地心中一定会有感悟,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这种感受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学生将自己心中模糊的感受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清晰和深化,将这些在不断阅读中积攒的一点一滴逐渐融合成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成果比传统的模式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对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点是学生一旦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对于英美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是非常明显的,不利的地方则是学生需要认知的事情太多、太繁琐了。但是其实能够正视和有效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又承担着直接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是各个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但是教学和学习实效是非常差的。近些年来,相关的专家和学者不断地研究大学英语的创新出路,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而在当前形势下,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成为了一项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不小成果的手段。当然,这种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英美文学对电影文学性的影响
人们对于英国人的印象总是“上进,崇尚自由,浪漫”,这样的特点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英国文人身上展露得淋漓尽致。华兹华斯的诗文中“自然”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他的笔下描绘的英国北部的山川湖泊、乡村农家,细腻得让你感受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如此贴近自然的脉搏。济慈,除了他的散发的欧式古风之外,他深藏的感官本能所描绘出的自然,让你如临其境,一次回眸,一次倾听,一次呼吸都让你沉浸在大自然的色彩,美妙与芳香中。这个时期电影与英美文学的完美结合中的出色一例就是《傲慢与偏见》,她的作者是英国文学界中的奇葩———简•奥斯汀。在那个年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开始蔓延,但是还未对英国中产阶级的乡村生活带来破坏,这便为她营造了一个有别于工业社会的宁静田园。《傲慢与偏见》描写的是一段发生在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初次见面的舞会上,达西的傲慢令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在此后数次的接触中,达西对活泼聪慧的伊丽莎白渐生爱慕之情,而伊丽莎白却因一件件的舞会不断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雨中向伊丽莎白求婚,却遭到她坚定的拒绝。但这样的结果不仅让达西明白他应该转变他傲慢的态度,同时也使得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渐渐冰释。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却是个鲁莽私奔险些为班纳特家族成员蒙羞的人,而这无意间又为达西创造了机会,使其表达了她的宽厚、正直以及对伊丽莎白的深切爱意。最终的结局当然是伊丽莎白被达西的爱深深打动。JoeWright对这部电影十分用心。从电影的剪辑、音乐、摄影等方面,极力烘托出简•奥斯汀的原作感觉。剧中的景色堪称是电影的一大闪光点,每一个自然景观的拍摄都在展示那个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熏陶的气息。而剧中的人物当然也是精心挑选,为了表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小说原著的产物,导演挑选了一个骨子里就带着嬉皮士的不羁与叛逆的男一号,他眉宇间的神色都在诉说那个时代的绅士风范。而剧中的女孩们各个都怀揣着浪漫情怀,身上都散发着19世纪末的古典浪漫气息。
《哈姆雷特》孕育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莎翁借一段王子复仇的故事刻画了以身处没落的封建主义王朝,且在资本主义兴起的转折点的人物,借哈姆雷特的愤怒之心,无情地披露当时黑暗龌龊的社会,从而表现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原著一直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因此它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多位导演施展的舞台。一次又一次地被翻拍成电影。而观众对其的追捧也延续一代又一代,但有一点是一直未曾变过,那边是观众对于本片的评价永远是那不最忠于原著者胜出。其中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自编自导自演的最经典的莎翁戏剧———《王子复仇记》,可谓是这一系列翻拍中的经典。当时劳伦斯奥利弗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院长,是舞台剧上诠释莎翁的专家。劳伦斯奥利弗版本的哈姆雷特是电影史上最忠于原著的复仇王子形象,他的受欢迎程度也是一直位居榜首。劳伦斯奥利弗在戏剧、文学和电影之间搭了一个完美的正三角形,这三种元素在他的手下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电影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部已经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电影依旧璀璨夺目。影片忠实于莎翁原著的特点一直贯穿其结构和台词中。此外,影片的紧凑的叙事又为故事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看到一半就会慢慢沉浸在老黑白片的氛围当中。莎士比亚式的诙谐仍饶有趣味,莎士比亚式的激情在奥利弗的演绎下,让观众体味到一种痛即撕心裂肺,恨即痛彻心扉,杀即残忍到底,从优雅到狂暴,那种精湛的击剑表演是彩色片时代所难有的。在黎明时刻哈姆雷特的父亲———克罗帝斯,他借着深夜的鬼魂将他弟弟克劳迪将自己杀害并篡夺了皇位的真相告诉了儿子哈姆雷特。导演劳伦斯奥利弗匠心独运地在这一段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拍摄技术,目的是将“罗帝斯的鬼魂叫哈姆雷特单独向前说话”的镜头效果拍摄得格外显眼与突出,给观众一副阴森之余又隐藏着神秘。劳伦斯奥利弗借助逆光的位置来拍摄鬼魂,通过这一光学特性衬托出鬼魂的高大,也反映出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王罗帝斯魁梧的正牌国王气场,同时一石二鸟地反衬出克劳迪的阴险和猥琐,从而为剧情发展至王子发誓为父王报仇的结局。电影中有一个片段讲述的是:哈姆雷特编排一场戏剧,而戏剧的情节是将他母亲与叔叔相勾结陷害父王的真相演绎出来。叔叔和母亲十分震怒,特鲁德斥责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也因难以遏制的情绪将克劳迪杀兄篡位的秘密说了出来。这时躲在房间布后的波洛尼厄斯发出了一点声响,哈姆雷特则错误地认为是叔叔克劳迪躲在母亲的房间偷听,愤怒之下,挥剑将其刺死。接下来就是哈姆雷特的父王罗帝斯的鬼魂又一次出现。他的出现再一次坚定了哈姆雷特复仇的决心。”这里劳伦斯奥利弗用了两组平行的蒙太奇,一组是哈姆雷特的,他能听见鬼魂的话语;一些是特鲁德的声音,可她却听不见那些窸窸窣窣灵魂的语言,而对于哈姆雷特所说的事情总是带着怀疑的态度。这一蒙太奇的手法将宫廷里的丑恶面呈现在了荧屏:哈姆雷特对真想了如指掌,而特鲁德则仍旧被欺瞒着,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这便构成了戏剧里最大的矛盾面,而劳伦斯奥利弗竟然能巧妙地化解这样一个矛盾。
当英语在全世界盛行时,随之而来的英美文学的浸染也让世界文化有了很大的革新。而当非英语国家钻研着英美文学的同时,电影的文学性成了一种有利的教学资源。电影和文学其实都是一类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存在等级的差别。根据文学改编成的电影作品我们在之前已经举例了几个经典,我们不能错误地将其认为是小说原著的寄生载体,而是一种文学之外自成一体却又与文学相融且与文化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视觉艺术。虽然前面的观点我们在极力推崇英美文学对于电影的影响,但是我们无法忽略电影给英美文学带来的冲击。因为在我们阅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书籍还是口头的教授,那都似乎是一类无形的传达,无法在受者一方形成感知性的概念。而欣赏文学影视作品则可以解决这一困局。有利也有弊,不同于英美文学对于电影单向的影响,电影的文学性被用于英美文学的传播往往是需要有固定场合的。比如,教学过程中,电影若不露任何改动痕迹地将原小说照搬过来,那无疑每一段文化都需要相当的时间加一个正式的场合来传播。因此,这个过程就要求进行一定的修饰,利用一种解释性的文学来将某一文学形式以最高效的方法表达出来。其中最为惯用的方式就是融合导演、演员以及原著作者的理解和感悟,将文学作品加以修饰雕琢,最后放到大银幕上来进行展示。此外,再创作,也是一种比较有效地方式,即脱离原创的背景情节,自编自创一个或是变幻时空,或是变换心理的故事,让观者在一个新鲜感十足的时空里体味电影带来的艺术魅力的同时,畅游英美文学的海洋。
万事都需要把握好度,对于很多被翻拍的文学作品,它其实是被一次次无情地摧残。何为摧残,原因在于,导演或者编剧们近乎天马行空般地揣测,已将原著变换如浮云,有的甚至在观众眼中早已成为未解之谜,谁都无法断定作者原意是何,文学的渊源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就正如现在我们所深切感受到的,中国历史剧被一次次翻拍之后,同样一段历史呈现好几种真相,最终读者云烟雾绕之余,谁也道不清何为正史,何为野史。同样,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有其阴暗晦涩面,一旦以电影艺术呈现出来,接触它的人群就急速扩张,英美文学对于传统的东方人而言有部分的思想观念是不宜接受的,当以电影的形式引进我们国内,耳濡目染就会被电影中所存在的文学毒瘤所感染,这是对这类病毒的一种扩张失控。
凭借着劳伦斯奥利弗所拍摄的最受欢迎版本的《哈姆雷特》中的电影特技的采用,来放映电影技术的运用也是为了表达影片的文学性的事实。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相生相克的两面,同样本文也客观地分析了电影的文学性与英美文学关联性的负面,这样就为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呈现了完整的介绍。综合一正一负的影响,我们不难权衡电影的文学性与英美文学的结合仍旧凸显着二者的相得益彰之处。艺术的国度里无贵贱之分,只有风格迥异;同样,文学的领域里,无主干之分,只有形式不一。无论是纸面的文字表述,抑或是习俗风韵中的传诵,又或者是电影舞蹈中的演绎,其文学的意义都在于给欣赏文学的人群带来一种享受。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渊源的绵长远不是一帮几千年后的大众青年或者是几位文人骚客能感悟与描述的,而类似于电影的形式则在一点一滴地辅助着这一文化的复述与传送,同样的道理,英美文学是借着电影的文学性来表达自己,而电影的文学亦是借助于英美文学而得以升华。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英美文学论文
2.英美文学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5.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