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最重要的构成,其对世界文学发展起到最顶级的促进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篇1
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
摘要 英美文学中描绘爱情和婚姻的小说众多,为世人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爱情和婚姻观。这些不同的爱情婚姻观既是作品主人公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剖析。论文以描写几对不同人物之间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的经典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作品中倡导的独特的西方爱情婚姻观。
关键词:英美文学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爱情婚姻观
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悲剧让我们唏嘘不已,崔莺莺和张生冲破重重障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为之欣慰,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英美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忠贞爱情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于连・索雷尔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和其最终悲剧性的结局却告诉我们当爱情被虚荣占据后,结果唯有悲剧。
英美文学名著中描写爱情的名家之作非常之多,众多的爱情经典让我们回味无穷,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色彩纷呈的爱情婚姻观。正如有多少个读者,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都会在这些名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以下就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来分析英美文学中各式各样、与众不同的爱情婚姻观。
一 《傲慢与偏见》简介及主旨分析
英国知名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琐事为事件出发点,运用非常考究的语言,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详实刻画,以及当时处于社会压迫与反抗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饱受封闭守旧思想禁锢下英国乡村的风土人情。
作品中,奥斯丁以其独特的观察力、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对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及其密友在对待婚姻时的不同抉择,真实地描述了中小地主及资产阶级“绅士”和“淑女”之间荒诞的婚姻与爱情风波,展现了女主人公们在爱情婚姻观方面不断学习、探索和前进的心路历程,继而提出了自己主张“既不赞同为了金钱而结婚,也不认同将婚姻当做儿戏而草率对待”这一鲜明的爱情婚姻立场。纵然时过境迁,我们依然能从中体会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二 一段相互吸引至真至纯的爱情故事
简是班纳特家中的大女儿,属于那种漂亮大方、温柔可爱的大家闺秀式的女孩子,她看待任何的人和事物都总会往好的一面去联想。她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深深地吸引了年轻英俊且极度富有的宾利。但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预示着二者结合的不可能性,达西也曾因简的家庭背景差而极力反对宾利与其结婚。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终因相互的吸引和爱慕,抛弃身份地位的差距和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这着实是一桩令人艳羡的婚姻。在他们的婚姻上,爱情并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相互的吸引力。宾利为简的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简为宾利的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他们之间的爱情与婚姻观更多表现为一种相互吸引的仰慕之情。
三 一场情欲和金钱催生的闹剧
莉迪亚是班纳特家中的小女儿,从小就被宠爱有加。在性格上,她大大咧咧,小小年纪便热衷于社会交际,尤其喜欢与梅里顿的众军官往来,并引以为荣;在思想上,她又是一个轻浮、鲁莽、缺乏判断意识且虚荣心很强的一个小姑娘。此外,莉迪亚还经常陶醉于男人们对她的殷勤和追捧,对勾引她的男人们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在她的“爱情字典”里,英俊与否即为衡量这个男人是否是值得她托付终身的唯一标准。
莉迪亚在漂亮男人的面前,向来都是难以把持自己的情感的,“只要任何人一怂恿,她就会投入任何人的怀抱。她的感情总是不停地起伏波动,摇摆不定”。而威克汉姆则是一个外表光鲜英俊,实际上道德败坏、生活奢侈且又背信弃义的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的结合,一向都是不被看好的,奥斯丁在写作时也不时有所体现。
莉迪亚对威克汉姆的爱慕完全是因为对方那俊俏的脸面、匀称的身材,还有他那所谓的“迷人的谈吐”,她从来都不会去问自己是否会真正爱上对方,更不在乎对方是不是会喜欢她。而威克姆是个纯粹的花花公子,生活奢侈习惯了,之前就曾经引诱和追求过富有的金小姐和达西小姐,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婚姻得到二人的金钱,以便继续他奢侈的生活,但最后均以失败结局。
后来,他之所以要极力取悦莉迪亚,其本质也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即是以达西先生为其还清债务,并为其买了个官职为条件的。总之,莉迪亚与威克汉姆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金钱、情欲和外貌的基础上,莉迪亚在婚姻中得到了对情欲的需求,威克汉姆也得到了他所极力追求的金钱财富,二人各得其所,这恐怕就是他们对婚姻最好的诠释。但因自始至终二者相互之间都毫无爱情可言,这也就注定了这段婚姻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四 一项目的明确各取所需的抉择
夏洛特是伊丽莎白最要好的闺蜜,二人情如姐妹,但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夏洛特没有丰厚的财产,也没有惊艳的外表;但却非常有头脑,精明过人。是她第一个看出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意,并且向伊丽莎白陈述了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这些判断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都得到了验证。
她的聪明和伶俐让人印象深刻,而她对自己婚姻所作出的精明选择也不得不令人感慨。作为一个已经27岁的“老女人”,她对婚姻的态度完全是出于对实际生活的考虑。柯林斯是一个牧师,自负且缺乏应有的男子汉气概。
他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另一半以及如何去经营自己的婚姻,其爱情和婚姻观深受当时社会流行的婚姻理念的影响,与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即:“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
当他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夏洛特就见识了柯林斯的愚昧至极,而且在他向她求婚之前,她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柯林斯肯定不是一个通情达理、能够讨人欢喜的男人。但是她还是立刻答应了,因为她婚姻的目的仅仅是需要一个归宿:一个能够确保她不会忍饥挨冻,也不会担心丈夫会在外面鬼混的一个“安乐窝”即可。至于两人是否有真感情,婚后的生活品质如何等等均不在她的考虑范畴之内。
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并不是因为二人之间产生了爱情。究其原因,只不过两个人恰好符合彼此的择偶标准罢了。对于柯林斯而言,他自认为是一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就应当在婚姻方面为其他的人树立起一个榜样,确立婚姻也能够极大地增加他的幸福指数。而对于夏洛特小姐来说,则完完全全是为了对方的金钱而结婚,通过婚姻她得到了一个富有的牧师,从而有了经济上的安全感。婚姻对她而言可谓是一项任务,通过婚姻她得到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各取所需,即是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充分体现。
五 一部理智与情感完美结合的浪漫史
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中的二女儿,她虽然没有姣好的面容,但却聪明活泼,兼具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品质,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思想的新时代女性。
她清楚地意识到地位和财富是当时社会确立婚姻的主要因素,尽管如此,她也不会因为哪个男人有钱便嫁给他,没有爱情她宁愿终身不嫁。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得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达西作为一个内向的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豪门子弟,有钱有势使得他成为众多女孩理想中的结婚对象。也正是因为在金钱上的富裕使得他总是高高在上,经常以一副傲慢与冷漠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总喜欢用挑剔的目光看待身边所有的人和事。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舞会上,达西的傲慢令她十分厌恶;而达西也并不在意伊丽莎白,认为她缺少上流女性具有的风度,更重要的是这个女子出身低微,与其地位悬殊太大。但慢慢地,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达西感觉到这个女人不同于他身边的其他女性,正如她不会像宾利小姐那样矫揉造作、虚伪以及不断地去奉承自己一样,在与伊丽莎白的接触中,他看到了这个女性的所言所作都是其个性的真实体现。他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体态轻盈、爱憎分明而又时不时招人喜爱的小姑娘,他觉得这个小姑娘“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伊丽莎白那机智的头脑和她诙谐幽默的言语更是深深吸引住了他。于是他“降低身份”,主动向其求婚,同时又说了许多自认为合情合理但却句句刺人心脾的傲慢的话,文中如是写道:he was not more than eloquent on the subject of tenderness than of pride(其傲慢的表述方式,绝不会比倾诉甜言蜜语来得逊色)。伊丽莎白本就对像他这样的纨绔子弟存有偏见之情,听了他那些所谓的求婚“表白“之后,不仅断然拒绝了他的傲慢求婚请求,还非常愤怒地指责了他的傲慢无礼。此次求婚的打击使得达西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也为他日后的改变买下了伏笔。
“没有爱情是绝对不会结婚的”――这是伊丽莎白对爱情婚姻观的态度,从根本上说也是作者奥斯丁想表达的观点。随着二人接触的增多,达西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为追求到伊丽莎白而努力改变了自己一向的傲慢姿态,这正是因为他真的是从心底爱上了伊丽莎白,才会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由于他真心的希望改变,也让伊丽莎白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慢慢地接受了他,并爱上他,促使他们最后步入美满的婚姻殿堂。俗话说得好:“浪子回头金不换”。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令一个原本惹人讨厌的人为心爱的人而改变;同时也可以让你抛开执着和偏见,重新认识并接受一个人。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婚姻是以曲折、跌宕却又刻骨铭心的爱情为基础的,他们的婚姻不是冲动的,而是理性的,是作品中奥斯丁倾尽全力所要表现的最理想、最完美的婚姻。
六 结语
尽管奥斯丁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愿望却从未“退烧”过,反而愈加强烈,更显突出。即使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傲慢与偏见》里的种种情境依然随处可见,说它是现代社会爱情婚姻观的一个缩影也不足为过,篇中人物的所思所做总是能给我们启迪良多。
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但无论做出怎样的抉择,只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幸福,我们相信:二者的爱情就是完美的,婚姻就是成功的。根据权威调查显示,在英国社会中,对人们爱情婚姻观影响最大的若干部文学作品中,《傲慢与偏见》始终名列第一。
《傲慢与偏见》向我们展示了众人所持不同的爱情婚姻观,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怎样的婚姻才是我们想要的?又是怎样的婚姻才是适合自己的?正如苏格拉底曾说的那样:对于结婚,无论你怎么做,你都会后悔。
而经济因素是否应该作为衡量婚姻的标准?简・奥斯丁在文章通篇中也给出了她的回答,即:二者只有建立在存有真实爱情感受的基础之上的婚姻才能够幸福长久,而建立在金钱和情欲基础上的婚姻最终都是不会得到祝福,得不到幸福的;同时,承认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将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绝不应该单纯地为了金钱和财产而结婚。
参考文献:
[1] Jane 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M].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Company,1991.
[2]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 王丽敏:《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与金钱的关系》,《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第21期。
[4] 袁素华:《从〈傲慢与偏见〉的婚恋模式看奥斯丁的婚恋观》,《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5] 张旭慧:《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婚姻类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6] Lin Ling.Intimacy,Passion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through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第1期。
英美文学相关论文优秀范文篇2
浅谈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摘 要:不同民族文化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绚丽文化中也存在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障碍。英美文学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英美文学评论领域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一下英美文学评论存在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差异;文学评论
当我们涉及到一些西方文学的时候可能会被其中浓郁的文学氛围所折服,对于他们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风格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对于英美文学评论这一块儿来说。文学评论是直接与文学著作挂钩的,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著作的时候就是在阅读他们的文学评论。一般来说,文学评论深藏在文学著作当中,文学著作的内容就是一种文学的见解,换句话说,文学著作就是文学评论的内容。
1.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1.1 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了,自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经过发展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英美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学思潮。在每一股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学追捧者和拥护者,当然每个时期也有批判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来说,这些思潮都不影响英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而进一步推进了其文化的发展。
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英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许多学者争先学习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英国文化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写实了,也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文学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化更加发展完全。
1.2 美国文学的特点
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美国文学的成长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国是在二战后许多移民的迁入才逐渐的壮大发展的,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国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的移民政策为其争取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国这个新生代国家因此汇集了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度的人民。当然,随着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思想文化、民风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其中许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美国文学深受其它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繁荣的英国。在19世纪以前,美国由于自身特殊的国情,对于文化的接受都是从别的国家“移植”过来的。但是随着民族的融合,思想的交流和发展,在20世纪之后美国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的,这也是由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所决定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历的文化斗争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即多种文化的汇合。
也正是由于美国文化的特色,使得美国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很快的壮大并对一些其它的国家造成“唯马首是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逆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全球化逐渐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现如今美国文学又逐渐的多元化起来,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所在。
2.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文化因素
2.1 语言文化的差异
文化认识决定了文学发展,文学发展又决定了文学评论的发展。对于文化差异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语言文化的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没有统一的约定俗称的语言,那么群体就不会形成,相对应的国家也就不会形成。虽然有些国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他们还是对这些语言都能理解和够运用的。拿印度来说,印度的语言就有许多种,常见的就有印地语和英语两种。
通常情况下英语是作为官方语言进行运用的,而印地语则是人们平时使用的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这两种语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人们通常会根据场合来选择语言的运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在社交场合会习惯性的使用英语,而在与自己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候则会选用印地语比较多。
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他们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语(美国北部有少数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样的英语也有不同之处。随着各自民族的发展变化,一些合成词和新生词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词汇的衍伸,导致了英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两种语言区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这两种英语来说,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发音和词义时有发生,尽管他们本来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语衍伸而来的。语言差异是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也在不断地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繁荣。对于英国来说,因为其继承了许多古典文化的传承,加上其民族文化的庄重,反而减慢了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英美文化出现的差异不断加深,英美文学评论的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3 人道主义观的差异
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道主义是建立在文化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体现了这个民族的道德和责任。英美文学评论存在差异主要就是因为其人道主义观的层次不同。人道主义跟人文主义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和人道主义相对的霸权主义是大家共同抵制的。对于英国来说,受其传统文学的影响,由先前的“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发展成比较开放的人道主义观。但对于美国来说,人道主义精神相对的要激进些,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一针见血,而且往往有着自身独特的观点。人道主义是英美文学评论存在差异的基础,文学评论不仅展现一个民族的民族观还体现了这个国家的风范。
参考文献:
1、屣素贤,荣丽.被禁锢的心灵――壹尔斯・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监狱意象”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2、尹振球.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阴[J].韶关学院学报,2005(04)
3、马强才.略论<神曲》“元故事”叙事结构――兼说热奈特的叙事分层及元故事的功能阴[J].重庆社会科学,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