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发表范文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其是否能够担当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任。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发表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发表范文篇1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市场化;国际化;大众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法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它的实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从大的范围讲,既包括教师内在品质方面的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内在的自我道德教育,是教师个人品德形成的内部动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师德品质和养成师德习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品质的关键。它应当是内在品质修养和外部行为修养的高度统一。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现代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现代化的挑战。高等教育现代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包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也包括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既要继承和发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等经典大学观念,还要积极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产生的高等教育的新理论新思潮,包括大众化、多样化、民主化、终身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等。
1.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对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教师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的价值,树立新的人才观、新的质量观、新的知识观和新的目标观,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众化使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成份多样化、复杂化,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要关心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择业就业问题。
2.高等教育市场化。
随着市场逻辑不断引进高等教育,不仅前所未有的引发了高校教师观念的冲突和整合,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全方位地对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市场化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市场化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极需要道德规范作为运作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市场化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新机遇,提供了坚实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也为高校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充实、更新和完善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3.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和一致性的斗争日益复杂,为高校师德教育增加了难度;其次,国际化向社会生活领域扩展,对高校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第三,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在履行职业行为过程中应自觉培养和提升全球道德意识,在遵循高校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同时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的学生要实行“有教无类”的无歧视无差别教育。高校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新挑战、新机遇和新的要求。道德修养不仅要了解其途径,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无从下手,师德水平就不能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
1.内省法。
内省,即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内省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又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内省,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依据师德要求做出自我评价,自我批判,自我调控,从而达到自我提高。内省,要严于解剖自己,关键在于提高自觉性;要找出自己最应记取的道德准则、至理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对自己“耳提面命”,激励自己按照这种准则、信条去做。实践证明,只有认真总结经验,自觉内省,高校教师才能明确今后改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慎独。
如果说内省是一种内心的自律,那么慎独则是侧重于外在行为的一种理性约束,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和“自我监督”。 慎独要求一个人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注意自己的思想行为,不做违犯法纪和道德的事情,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慎独要求教师在“隐”、“微”、“恒”上下工夫。杜绝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丑恶的两面派作风。慎独需要很高的自觉性,要到达这种道德境界是不易之事,非一朝一夕能成,必须要经过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艰苦的磨练过程。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教师可以一种职业道德理想作为激励自我的目标,这种目标是教师的一面旗帜,给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也是教师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不断推动和鼓舞教师朝着目标奋斗前进。任何一个教师只要在本职工作中郑重进行师德修养和锻炼,坚持下去必有收获,这种收获能够转化为宝贵的精神动力,进一步激发和鼓舞教师去争取更大的收获,因此,不断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增强自信、也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好方法。教师在自我修养过程中,也常常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甚至会遭受到妒忌、嘲讽和非难,但是不能因此就意志消沉、抱怨、妥协和退缩,而应该从挫折和失败中反思,从困难中磨练出来,使自己更加成熟,从而走向成功之路。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强化和磨练克服各种障碍和阻力的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
4.致知。
致知是《大学》中“八条目”之一,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的把握好自己在教育劳动中的伦理位置,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情感,选择恰当的职业行为。
5.践履。
践履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各种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就无法进行道德修养。
6.交往。
每一个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这两者是同一过程,每一个教师都在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每一个教师都是道德教师。从本质上来说道德教育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和相互理解过程。教师必须通过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并体验教师道德准则,形成与高校教师职业相适应的道德情操、信念,构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与学生的交往还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生情感体验,促进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四、总结
教育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师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其是否能够担当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任。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靠自身高尚的人格激励学生,影响学生,启发思路,锻炼能力。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终身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对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师德修养过程中,要借鉴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良传统,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加强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M].台北:扬智文化,2000.
[4]刘湘溶.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N].中国教育报,2004-1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发表范文篇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探析
摘要:高校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这些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对职业活动进行约束、比较和支持,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学习和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党的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次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确定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敬业爱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
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体现,是爱国守法内化于心的情感倾向。“敬业”要求高校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干这一行、爱这一行、钻这一行、精这一行。“爱生”指教师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学生严而有爱、严而有度,是敬业情感的表达、敬业意识的升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的高校教师。因此,敬业爱生就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敬业爱生是教师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精神储备。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渴望知识、怀揣梦想的优秀青年,他们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他们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如校内外、课上课下)、时间(8小时内外)界限,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他们的劳动支出和由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常常是难以相等的,这就需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方能乐此不疲。毛泽东称赞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义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活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高校教师优质的、更多的时间段是在职业活动中度过的。尽管办学层次、研究方向、教学手段、学生状况等形成高校及高校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但敬业爱生是不变的主题。职业活动的长期性、宽泛性、深度性,使得高校教师与职业紧密相连,敬业爱生的“他律”常常被渐渐转化为“自律”,并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沉淀下来,他们从容不迫,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取得了不少骄人的业绩。
消极涣散是一种极其有害的负能量。人是社会的人,职业活动是从业者参与社会实践、分享社会资源的主要方式,高校教师也不例外。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内容,要有踵事增华的追求,只争朝夕。“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
二、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
教书育人是敬业爱生在实际工作中外化于行的具体表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神圣使命,“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书育人就是要做到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思想引领相结合,关心学生学业与关爱学生成长相结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既掌握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要求。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要求他们具备全面掌握和善于应用教材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另外,高校教学内容的深化、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大学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发展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人格因素;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因此,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既考虑专业特点,又尊重教育规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作为他律和自律要求教师处理好几个问题。“人民群众殷切期望大学能够把他们的子女培养成才,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但一些高校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师生缺乏沟通、信任和理解;有些教师工作不在状态,上课应付,例会点卯,挤出时间做兼职;个别教师还迎合学生的一些不健康意识,在授课过程中误导学生。针对这些情况要注意四点:一是在教学实践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二是既要教学生专业知识,又要教他们立志成才;三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四是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
三、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诚信要求
严谨治学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诚信态度。它要求高校教师对科研和学术问题实事求是,始终坚守诚信品格。“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治学风范会影响学生和社会。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严谨治学是教师搞好科研、做好教学的客观要求。科研和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学习,不停积累和不懈探索。“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严谨治学要求高校教师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抢占专业制高点,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做贡献;严谨治学要求高校教师勤奋学习,精通所教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高校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名利诱惑,专注于科研,专心于教学,求真务实,始终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严谨治学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道德营养。“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教师的教诲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关系,教师的优秀品格常常让学生永远难忘、终身受益。毛泽东曾盛赞徐特立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严谨治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严谨治学要求拒绝弄虚作假、反对急功近利。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周期性等特点。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术界也表现出浮躁现象:沽名钓誉、投机取巧、损人利己;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出钱请人代写文章;盲目追求数量,粗制滥造出书,篡改、伪造研究数据;等等。这既反映出高校教师考评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缺陷。“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要求
服务社会既需要严谨治学,又要求开门办学,将高校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不需要考虑社会需求,社会也不直接向高校提出要求,政府成了连接高校和社会的中介;现代社会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丰富的科研教育资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了解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是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服务社会是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要把握社会需求,但又不是去简单迎合社会需求,而是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为物质财富的创造提供智力支持;另外,教育本身的理想性和超越性又要求其保持独立,向人们展示崇高的理想目标,为社会发展构筑文明健康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高校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高校要在“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象牙塔”式的高校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至今仍有一些高校教师不屑于也不善于与市场打交道,孤芳自赏,自我封闭,缺乏服务社会的动力和能力,徘徊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之外。高校教师要找准位置,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要从经院式的科研思维中解脱出来,围绕实践、围绕民生、围绕企业发展瓶颈等搞研究;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社会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过去一说学历教育,就是关上学校大门拿文凭,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高校服务社会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做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为学生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五、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追求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以健全的人格感染学生,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引领学生,以严谨的学识风范影响学生,以不懈的求知探索带动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身正为范”、“德高为范”,都是说教师要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践行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高校教师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表率。
为人师表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缺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大师就是相关领域德才兼备的领军人物,是衡量学校软实力的硬指标,一流的高校必定有一流的大师。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职业活动去实现的。因此,“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将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高校教师的劳动也是这样。各种教学活动将教师与学生结合在一起,高校教师“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新知识的涌现、旧知识的更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等,要求高校教师紧跟时代,率先垂范,成为文明进步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日常状态的要求,又是教师对自身的鞭策。有的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迟到早退、仪表不整、自由散漫、举止粗俗,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发泄自己的情绪等。身正才能为范,高校教师的德行、人格既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又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素,会对学生的行为和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参考文献:
[1][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04-25(3).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660.
[3][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4,108.
[5][8][9][22][2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557,2558,2558,2557,2558.
[6][7][10][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9,635,632,632-633.
[12]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49.
[13][15][16][17][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30,30,30,30.
[18]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3.
[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7.
[20]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09-01(2).
[23]陶行知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与科学出版社,1981:82.